中國戲曲研究院

中國戲曲研究院

中國戲曲研究院是文化部所屬戲曲研究機構。1951年4月3日成立於北京。其前身是抗日戰爭時期創建的延安平劇研究院,1949年遷進北京改組為中央文化部戲曲改進局京劇研究院,1951年擴建為中國戲曲研究院。梅蘭芳任院長,程硯秋、周信芳、張庚、羅合如、馬少波、晏甬先後任副院長。

簡介

毛澤東題詞毛澤東題詞
文化部所屬戲曲研究機構。1951年4月3日成立於北京。其前身是抗日戰爭時期創建的延安平劇研究院,1949年遷進北京改組為中央文化部戲曲改進局京劇研究院,1951年擴建為中國戲曲研究院。梅蘭芳任院長,程硯秋周信芳張庚、羅合如、馬少波、晏甬先後任副院長。建院時,毛澤東題詞:“百花齊放、推陳出新”;周恩來題詞:“重視與改造,團結與教育,二者不可缺一”,成為研究院和全國戲曲工作的指導方針。建院之初,院部設研究、編輯、資料等部門,下轄戲曲實驗學校,京劇實驗工作一、二、三團,曲藝實驗工作團和評劇團等,是一個兼有理論研究、創作演出和藝術教育三重任務的綜合性戲曲機構。1955年,所屬劇團、學校獨立,分別成立中國京劇院、中國評劇院、中國戲曲學校。研究院遂成為理論研究性質的專門學術單位。1959年中國戲曲學院創立,招收、培養戲曲文學、導演、音樂、舞台美術等專科和本科生、研究生。中國戲曲研究院曾改為學院所屬的研究所。1963年末學院停辦,1964年元月又恢復原中國戲曲研究院建制,並增設實驗劇團,從事舞台藝術的革新實驗。1966年開始的十年內亂時期,學術活動完全中斷。1976年,文化部籌組文學藝術研究所(現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戲曲研究院的大部分成員,組成戲曲研究室。1979年,又改為戲曲研究所。

中國戲曲研究院建院之始,毛澤東曾題詞“百花齊放、推陳出新”,周恩來曾題詞“重視與改造,團結與教育,二者不可決一”,這也成為研究院和全國戲曲工作的指導方針。

中國戲曲研究院的首任院長是梅蘭芳,程硯秋、周信芳、張庚、羅合如、馬少波、晏甬先後任副院長。目前各學科研究帶頭人有現當代戲曲研究專家、現任所長王安葵,表導演研究專家兼副所長黃再敏,聲腔劇種研究專家余從,戲曲史論專家沈達人、蘇國榮、傅曉航,南戲研究專家孫崇濤等。

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戲曲研究院始終堅持理論聯繫實際,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總結中國戲曲藝術的歷史經驗,探討戲曲藝術的規律,在戲曲文學、戲曲音樂、戲曲表導演、戲曲舞台學研究等方面成就卓著,貢獻突出。

貢獻

30多年來,中國戲曲研究院(所)在“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方針指導下,堅持理論聯繫實際,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總結中國戲曲藝術的歷史經驗,探討戲曲藝術的規律,為繼承戲曲藝術的優良傳統,發展社會主義的戲曲事業,聯繫全國戲曲團體和工作者,做了有益的工作。主要有:①所屬劇團進行了多種藝術革新的嘗試,整理、改編、創作的許多戲曲劇目,已在國內外演出。②1955~1964年,連續舉辦三屆戲曲演員講習會及梅蘭芳舞台藝術研究班,集中全國各劇種的著名演員進修學習、交流經驗;多次舉辦戲曲編劇、表演、導演音樂美術戲曲史、論的專業研究班、進修班、講習班,培訓各地戲曲創作、研究人員。③組織調查活動。④編刊戲曲劇本集《京劇叢刊》32集(後由中國戲劇出版社繼續編印出至50集),《評劇叢刊》15集(與東北評劇劇目整理委員會等單位合編),《戲曲選》6卷,《戲曲劇本叢刊》 2輯。⑤編輯出版戲曲期刊《戲曲研究》(季刊,1957年創刊,出8期,1959年與中國戲劇家協會的《戲劇論叢》合併,改名《戲劇研究》,1980年後由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恢復為《戲曲研究》叢刊,繼續出版),《戲曲音樂》(月刊,1958年創刊,與中國音樂家協會合編)。⑥編著戲曲史料及理論研究論集,有傅惜華、杜穎陶校訂的《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10輯,傅惜華著的《中國古典戲曲總錄》《元代雜劇全目》、《明代傳奇全目》、《明代雜劇全目》、《清代雜劇全目》四種,陶君起編著的《京劇劇目初探》張庚郭漢城主編,集體編寫的《中國戲曲通史》3卷。此外尚有記錄著名演員藝術經驗、唱腔、曲譜等普及讀物多種,先後出版。研究院所藏的戲曲圖書、唱片、圖片、錄音錄相等資料均較豐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