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吳菱仙,男,京劇青衣。本名吳永明,祖籍浙江省嘉興市永安堂吳人。吳菱仙曾經在梅巧玲的四喜班裡工作過。吳菱仙乃時小福得意傳人。時小福的唱法講究字音,噴口有力。吳菱仙共有五子,其中有三子都是京劇演員,長子吳玉山是個“京劇通”、四子吳玉鈴系武生演員,與梅蘭芳合作多年為該班社的主要演員之一。五子吳玉文是京劇文場(月琴)演奏家,為程硯秋特約“月琴”演奏者並與程硯秋先生合作多年。
吳菱仙心地極為善良,他不顧年老體弱,每天天不亮就帶著三個小徒弟 到中山公園等空曠地帶遛彎喊嗓,一練就是兩個多小時,練完後,他再帶他們回到朱家,吃過早飯便開始教戲。
人物關係
1902年,吳菱仙受梅雨田的委託,為八歲梅蘭芳的開蒙老師,開始教梅蘭芳學戲。當時吳菱仙已有五十多歲。因曾與梅蘭芳的祖父梅巧玲共事多年,交往甚厚。教戲時特別認真,每天天不亮,就帶著梅蘭芳到北京中山公園等處去喊嗓子,喊完嗓子叫著梅蘭芳回到家裡吃早點,再到梅蘭芳堂姐夫朱小芬家教戲。教唱腔時,先講劇情,再解釋唱詞;學唱腔疲倦了,就教身段;練累了再坐下來學唱;唱得打瞌睡了,就用戒方(教戲和打學生用的板子)輕輕地拍提醒一下。
從教學第一出開蒙戲《戰蒲關》開始,四年中吳菱仙共教梅蘭芳正工青衣戲《二進宮》、《桑園會》、《武家坡》、《霸王別姬》、《天女散花》、《玉堂春》、《嫦娥奔月》、《御碑亭》《三娘教子》、《彩樓配》、《三擊掌》、《宇宙鋒》、《祭塔》、《二度梅》、《別宮》等,另外配角戲,如《桑園寄子》、《浣紗計》、《硃砂痣》、《岳家莊》、《九更天》、《搜孤救孤》共約三十多出戲。正工青衣戲的主要角色都是扮演端莊穩重的古代女性,最重唱工,表演上要求笑不露齒,行不動裙,出場時必須採取抱肚子的身段,一手下垂,一手捧腹,正身行進,目不轉睛,表情呆滯,冷若冰霜。因而形成觀眾對這類角色重聽不重看的習慣。花旦則是表現活潑的女性,重點在於表情,身段、科諢。服裝色彩也比較絢麗,花旦的台步動作與青衣是有顯著區別的。按舊時規矩,青衣,花旦各抱一工,不許兼唱,界限劃分得十分嚴格。
1904年8月17日初秋,有一班社在北京前門廣和樓演出《天河配》,吳菱仙與班主商議好,叫當時只有十一歲的梅蘭芳出演《鵲橋密誓》中的織女。這是梅蘭芳首次登台,無論是扮相、還是唱、念、表演得都很好,吳菱仙非常高興,更增強了他的“課徒”信心。
吳菱仙打破了梨園子弟“先學戲後登台”的常規,在梅蘭芳離開“喜連成”科班後,就叫他隨搭班,隨學戲。在實踐演出中提高藝術,所以梅蘭芳很早就搭大班社演戲了。雖然梅蘭芳離開了老師吳菱仙,但始終保持師生的密切關係。就在梅蘭芳到了結婚年齡,吳菱仙和詩人羅癭公共同把他的女弟子福芝芳介紹並做媒給梅蘭芳,並由吳菱仙的二兒媳婦做接親娘到福家接的親。
教學方法
吳菱仙教學步驟是先教唱詞,待學生將唱詞背得滾瓜爛熟後,他再教唱腔。為了讓三個孩子便於接受,他在教唱腔時,總是先講戲的劇情故事,再解釋唱詞含義,三個孩子理解了唱詞,學起唱腔來就容易多了。
吳菱仙雖說是舊時代的先生,但卻深諳兒童心理學,他知道孩子坐不住,便常變換教學方法,當他發現他們唱得有些不耐煩了,就即時收住,改教他們基本功或練身段,筋骨活動開了,人也有了精神,這時再讓他們坐下繼續練唱。
孩子終究是孩子,對枯燥乏味的學習有一種本能的厭煩,上課開小差的事就經常發生。吳菱仙與一般教書先生一樣,教戲時端坐在椅子上,桌子上放著一塊長方形的木質“戒方”。戒方的用處有兩種,一是用來拍板,二是用來責打思想不集中的學生。學生站在桌旁,隨時提防著戒方不知什麼時候就落在自己的頭上。
可吳菱仙的戒方卻從來沒有打過他的學生,特別是對他所鍾愛的梅蘭芳,他甚至連大聲呵斥都不曾有過。他為了使學生基本功學得紮實,在桌上擺放著十枚刻著“康熙通室”的白銅製錢,用這些錢代替計數器。學生每唱一遍,他便取下一枚銅錢,放在一邊的漆盤內,直到十枚銅錢全部拿完,然後再將銅錢放回原處,重新開始。因此每段唱腔,學生至少要唱上幾十遍。對有些比較難上口的唱段、唱腔,他更是要求精益求精,他認為只有打牢無比堅實的基礎,以後學的東西才不至於走樣,就算時間再長也不會被遺忘。
學藝恩師
吳菱仙是位列“同光十三絕”的名旦時小福的弟子。時小福(1846—1900),原名慶,又名小馥,字琴香,又字紉之,號贊卿,乳名阿慶。寓所位於宣武區豬毛胡同(今朱茅胡同),堂號“綺春堂”,故亦稱綺春主人。原籍江蘇吳縣(今蘇州)。生於道光二十六年九月初九,12歲來到京城,始從一陳姓者習皮黃青衣。後人鄭秀蘭之“春馥堂”,從徐阿福(字蘭芳,號丹初,又號倩芬)學昆旦兼皮黃青衣,私淑胡喜祿、梅巧玲,兼取兩家之長,並有所發展創新。其嗓音委婉嘹亮,吐字發音真切,唱腔激昂極富情韻。出演後即聲譽大噪,雖享名稍晚於胡喜祿,但其聲名卻不相上下。時人稱其演唱“氣充韻沛”,“一字一腔皆細針密線”,“引頸一歌,滿園百諾”,“至節烈悲憤處,能感人泣下”。足以說明其演唱頗佳,曾有“天下第一青衣”之譽。時小福戲路極寬,昆亂不擋。且扮相秀麗端莊,故各班社爭相聘請。擅演《彩樓配》、《三擊掌》、《探寒窯》、《武家坡》、《汾河灣》、《祭江》、《祭塔》、《桑園會》、《金水橋》、《南天門》、《二進宮》、《宇宙鋒》、《六月雪》等。尤其《三娘教子》,曾享名一時。崑曲《小宴》、 《陽關折柳》等,也是他的拿手佳作。
傳授技藝
梅蘭芳九歲那年,到他姐夫朱小芬(即朱斌仙之父)家裡學戲。同學有他表兄王蕙芳和朱小芬的弟弟幼芬。吳菱仙是他們開蒙的老師。梅蘭芳第一齣戲學的是《戰蒲關》。
吳菱仙先生是時小福先生的弟子。時老先生的學生都以仙字排行。吳老先生教梅蘭芳的時候,已經五十歲左右。梅蘭芳那時住在朱家。一早起來,五點鐘就帶梅蘭芳到城根空曠的地方,遛彎喊嗓。吃過午飯另外請的一位吊嗓子的先生就來了,吊完嗓子再練身段,學唱腔,晚上念本子。一整天除了吃飯、睡覺以外,都有工作。
吳菱仙先生教唱的步驟,是先教唱詞,詞兒背熟,再教唱腔。吳菱仙坐在椅子上,梅蘭芳站在桌子旁邊。吳菱仙手裡拿著一塊長形的木質“戒方”,這是預備拍板用的,也是拿來打學生的,但是吳菱仙並沒有打過梅蘭芳。吳菱仙的教授法是這樣的:桌上擺著一摞有“康熙通寶”四個字的白銅大制錢(當時的幣制是銀本位,銅錢是輔幣。有大錢、小錢的區別,兌價亦不同。這類精製的康熙錢在市上已經少見,大家留為玩品,近於古董性質)。譬如今天學《三娘教子》里“王春娥坐草堂自思自嘆”一段,規定學二十或三十遍,唱一遍拿一個制錢放到一隻漆盤內,到了十遍,再把錢送回原處,再翻頭。有時候梅蘭芳學到六七遍,實際上已經會了,他還是往下數;有時候梅蘭芳倦了,嘴裡哼著,眼睛卻不聽指揮,慢慢閉攏來,想要打盹,他總是輕輕推梅蘭芳一下,梅蘭芳立刻如夢方醒,掙扎精神,繼續學習。他這樣對待學生,在當時可算是開通之極;要是換了別位教師,戒方可能就落在梅蘭芳的頭上了。
吳先生認為每一段唱,必須練到幾十遍,才有堅固的基礎。如果學得不地道,浮光掠影,似是而非,日子一長,不但會走樣,並且也容易遺忘。
關於青衣的初步基本動作,如走腳步、開門、關門、手式、指法、抖袖、整鬢、提鞋、叫頭、哭頭、跑圓場、氣椅這些身段,必須經過長時期的練習,才能準確。
走近京劇旦角演員
京劇旦行扮演各種不同年齡、性格、身分的女性角色,旦行又分為正旦、花旦、花衫、刀馬旦、 武旦、老旦等專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