斧[武器或伐木工具]

斧[武器或伐木工具]
斧[武器或伐木工具]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斧(Axe),又稱斧頭,是一種武器或者伐木工具。是由一根木棍把手接著一塊梯形刀片所構成。 斧是一種用於砍削的工具。斧是利用槓桿原理和衝量等於動量的改變數原理來運作的。分為兩個部分:斧頭和斧柄。斧頭為金屬所制(一般為堅硬的金屬,如鋼鐵)。斧柄一般為木質(也有金屬的)。刀口形狀一般為弧形(有時也為直線形)。

基本信息

漢字

字義

古文形體 古文形體

fǔ  ㄈㄨˇ 形聲。字從父,從斤,父亦聲。“父”指生父或義父,引申指“一家之長”。“斤”本義指“砍伐工具”,轉義指刑具。“父”與“斤”聯合起來表示“家長的生產工具和治家的刑具”。

本義:家長的工具和刑具。

說明:古代醫療救治的條件差,一家之長常因戰鬥、勞役或瘟疫而死去。丈夫死去後,婦女只有帶著子女改嫁。新來的父親與原有的子女會有感情上不能融合的情況,兒子不服繼父的時候,繼父只有靠刑具——“斧”——才能建立起自己的權威。國家出現後,因為國家是家庭的擴大化,國王就是全體子民的父親,所以他治理國家所用的刑具就叫做“王斧”。

~子。~頭。~鉞。~柯(a.斧子的柄;b.喻政權、權柄)。 用斧砍:~正(敬辭,請人修正文句,亦作“斧政”)。~鑿(a.斧子或鑿子;b.指文藝作品等矯揉造作)。~藻(雕飾、修飾)。

漢字演變

“斧”字的演變:

斧[武器或伐木工具] 斧[武器或伐木工具]

方言

粵語:fu2 客家話:[梅州腔]bu3[沙頭角腔]bu3[客英字典]bu3[海陸豐腔]bu3[東莞腔]bu1fu3[陸豐腔]bu3[客語拼音字彙]bu3[台灣四縣腔]bu3[寶安腔]bu3

《康熙字典》

《卯集下》《斤字部》 ·

斧 ·康熙筆畫:8 ·

部外筆畫:4

避邪用斧頭 避邪用斧頭

《唐韻》方矩切《集韻》《韻會》匪父切,音甫。《說文》斫也。《釋名》斧,甫也。甫,始也。凡將制器,始用斧伐木,已乃制之也。《廣韻》神農作斤斧陶冶。《易·旅卦》得其資斧。《注》斧,所以斫除荊棘,以安其舍者也。《孟子》斧斤以時入山林。《詩·豳風》旣破我斧。《傳》隋銎曰斧。 又凡以斧斫物,亦曰斧。《古詩·苦寒歌》擔囊行取薪,斧氷持作糜。《注》天寒水凍,故斫氷作粥也。 又仙名。《左思·蜀都賦》山圖采而得道,赤斧服而不朽。《注》列仙服丹砂不死也。 又《儀禮·覲禮》天子設斧依於戸牖之閒。《注》依,如今綈素屛風也。有繡斧文,所以示威也。斧謂之黼。 又鉞斧,今儀仗中亦有之,其形圓如月然。 《集韻》或作鈇。

斧的書法

斧的書法

用法及原理

斧子-兵器 斧子-兵器

斧、鉞(yuè)通常被聯稱,二者的形制相似都是用來劈砍的長兵器。區別在於鉞是一種大斧,刃部寬闊,呈半月形,更多地用作禮兵器;斧則是一種用途極廣的實用工具。根據使用方法的不同,斧和鉞還是有所區別的, 凡在斧背上有鉤或斧上有槍刺者,即為鉞。據《六韜》記載,周武王軍中有大柄斧,刃寬八寸,重八斤,柄長五尺以上,名曰“天鉞”。

斧鉞在上古代不僅是用於作戰的兵器,而且是軍權和國家統治權的象徵。斧舞動起來,姿勢優美,風格粗獷,豪放,可以顯出劈山開嶺的威武雄姿。

斧的主要用法有:劈、砍、剁、抹、砸、摟、截等。斧使用原理:斧是利用槓桿原理和衝量等於動量的改變數原理來運作的。帶刺,帶鉤的鉞則多刺,鉤兩法,由於斧和鉞演練起來比較笨重,加之很多傳統套路已失傳瀕於失傳,故在武林中已很少見。現今在香港流傳

兵器 兵器

的套路有山東螳螂派的旋風雙斧和開山斧。斧鉞還被用作刑具。據《史記·周本紀》記載,武王攻克商王王宮後,用黃鉞斬了紂王的頭顱,懸於太白旗上。直到漢代仍以斧鉞為斬首的刑具。由於斧鉞是一種斬殺罪人的刑器,所以歷史上有“斧鉞之誅”的說法。

使用大斧出名者,有三國時期的徐晃唐朝的程咬金,水滸傳中的急先鋒索超,皆使用長柄大斧。短斧出名者,則為黑旋風李逵所使用的短柄雙斧。斧的主要特點是:動作粗獷,豪放,勇猛;主要技法有劈、剁、摟、雲、片、砍、削、撞等。現今在香港流傳的套路有山東螳螂派的旋風雙斧和開山斧。

形狀種類

板斧

板斧 板斧

漢 · 劉熙《釋名·釋用器》:“斧,甫也,甫,始也。凡將制器,始用斧伐木,已乃制之也。”斧與鉞是罕見的兵器,斧鉞在古時候是不分的,長柄巨斧名為鉞,也叫大斧,長達2.66米。《古今注》載:“金斧黃鉞也,鐵斧玄鉞也,三代通以斷斬”。在木工中,斧頭一般都是砍伐樹木手工具。

斧分類:投斧(Tomahawk)可用來投擲目標。戰斧(BattleAxe)長柄、專門用來戰鬥的斧。長柄的斧和鉞,古時多為馬上用的重兵器,有“祥手宣花斧”、“開山斧”、“偃月斧”、“金蘸斧”、“開山鉞”和“壓醜鉞”等。短柄的斧,有單,雙斧之分,為古時步兵所用。短柄因形狀扁寬,也稱為“板斧”。黑旋風李逵使用的就是兩把板斧。

三板斧

古代長兵器的一種,又名“馬戰斧”。相傳為程咬金所用。斧闊五寸,柄長七尺。用法有劈、砍、剁、摟、截、撩、雲、片、推、支等。

大斧

大斧 大斧

斧重柄長,斧頭有銅製和鐵制兩種。斧頭一面有刃,刃闊八寸左右,尾部厚而窄,並帶有突出往下彎曲的尖角。柄長丈余。大斧用於儀仗之兵,也用於騎兵作攻城斬關或先鋒拔寨之用。

魚尾斧

斧頭形似魚故得其名。其主要用法有劈、砍、剁、摟、抹、刺、雲、片、鉤、掛等。

宣花斧

工藝斧頭 工藝斧頭

斧頭刃的一面特別大,斧端之刺較一般長。其用法與斧同。

短斧

短斧 短斧

短斧的主要種類和作用,具體可以參考長斧中的介紹。另有多種雙斧,均在雙兵械中再作介紹。少林板斧長二尺八寸,斧頭長一尺二寸,刃寬九寸。

鳳頭斧

斧頭長八寸,刃闊五寸。尾厚刃薄。柄長二尺五寸。是斧中較短的一種。

開山大斧

峨嵋斧

長九寸,刃闊為五寸,柄長三尺,粗約盈把,常用於近戰或地道內掘土所用。

雙斧

雙斧 雙斧

現代斧作為武術的器械之一,由於演練起來比較笨重,有的套路已經失傳了,故而使用斧者已不多見。練習斧時,要求吞吐起落,粗獷豪爽的風格,舞動起來,姿態優美,是項很好的鍛鍊身體的武術器械。

雙板斧

屬雙短兵器。斧頭呈扇形,柄長二尺五寸至三尺。用時左右手各持一斧。其用法有掄、劈、砍、扎、由、雲、撩、掛、削、掃等。

鳳頭雙斧

開山大斧 開山大斧

由月斧、曲刃、鳳頭、護手盤、斧柄、尖鐓等部分組成。

少林宣花斧

少林雙兵器之一。桿長二尺七寸,頭長六寸九分,兩尖寬距七寸五分。

歷史淵源

溯源

生活中可以用來劈柴 生活中可以用來劈柴

斧之溯源甚早, 原始人類,即知拾利石為劈器。而最早之銅斧,見於商代,不僅用於武事,而且有的雕刻嵌鏤,極為精美,已為儀仗之用。周代用斧風氣不如商代,到了雙鋒劍出,與刀並用後,斧就更少人使用了,只作為砍迤工具,或為樂舞儀仗及斬殺之器。斧雖不作為主要兵器使用,但各代均有使斧者,尤其生活在北方地區的民族,喜練斧類兵器。

石斧的歷史大約可追溯到幾十萬年以前。那時人們用磨製粗糙的石斧,砍斫器物、捕獵禽獸,是不可缺少的勞動工具之一。古漢字中“斤”就是砍木頭的斧字,所以後來從斤字旁的漢字多有斬截、折取的意思。鉞是由原始社會的勞動工具——石斧演化而來的。

在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中,曾發現過一種磨製非常精細的石鉞,鉞體扁平,刃部寬闊,弧曲度大,兩角微微上翹。這種精心製作的石鉞顯然不適宜砍伐林木或用於農作。據推測很可能是古人專門製造的原始兵器。

從考古出土的器物來看,中國所有的斧形器物,最早都來源於距今1萬年至170萬年前石器時代斧形砍削器。這種砍削器大多是從河床上揀來的礫石打擊而成,是把礫石的邊沿加以敲打,產生刃口,用作刮割的用具。這個時期的石器表面凹凸不平、敲制粗糙、不經磨削,史稱舊石器時代。

到了距今1萬至4000年的時候,先民開始對石材的選取具有目的指向性,採集美石(美石為玉)加工成砍削器物。並隨著審美觀念的轉化對美石(玉)進行加工、磨削,雕刻並且製成各種器型,玉斧也就成為新石器時代的典型器物,尤以紅山文化、良渚文化的器物為最,從而使石(玉)斧成為一種生產工具或成為一種顯示身份或祭祀禮儀用物。

商朝

衡陽出土的青銅斧 衡陽出土的青銅斧

出現了用青銅鑄造的斧。這時的青銅鉞仍保留了石斧的特點:刃部弧曲寬闊,兩角略微上翹,但鉞身較薄、青銅鉞的裝柄方式為內安柲。斧身多飾有雷紋,並且花紋非常精緻美觀。商周時代斧鉞類型很多,且質料優良。如《考工記》所載的同代青銅斧內含錫量約20%。

周代

有一種空頭斧,大多是管形銎,上有孔,以安裝斧柄。斧頭中含有天然銅、鉛、鐵、錫、金等多種金屬,質地堅韌,做工精良。但由於斧鉞形體笨重,殺傷力遠不如戈、刀、矛,所以漸漸脫離戰場,成為一種禮兵器。

西安博物院藏西周“曲尺斧”2013-01-03 西安博物院藏西周“曲尺斧”2013-01-03

三國

斧鉞的製作受到兵家重視。據說諸葛亮親自督造戰斧100把,質地優良。他還寫下一篇《作斧教》告誡諸將,戰斧質量好壞,“非小事也,若臨敵,敗人軍事矣!”視斧與刀同等重要。晉代以後,斧鉞的形制有了新變化,其刃部加寬,相減短,便於操持,砍殺能力有所提高。依式樣不同有長柄斧、鳳頭斧等。

唐宋時期

斧鉞流行軍中,成千的軍士持長斧作戰。唐天寶年間,大將李嗣業與安祿山廝戰於香積寺,李嗣業率步卒三千持長柄斧、陌刀阻擊敵軍,打敗了安祿山統率的鏢悍的北方騎兵。宋朝軍隊的主要敵手是西夏、契丹、女真的騎兵,而宋軍在騎戰中常處於劣勢,主要靠步戰取勝。所以宋兵多持斧鉞抗擊遼金鐵騎的衝擊,以臨敵制勝。

南宋大將王德在一次對兀朮的戰鬥中,兀朮以鐵騎排成強大陣營,王德說,賊兵右面陣營堅固,我們先打右面,行近敵陣時,一金將橫刀躍馬而去,王德引弓射箭,一發斃敵。王德乘勝指揮兵馬手持長斧排山倒海沖向金兵,金兵大敗,從以上戰例足以看出長斧在對抗敵騎兵隊的戰鬥中曾顯示出巨大威力。在古代戰場上,斧作為一種實戰工具一直在城市防禦戰、水戰中發揮作用,用它來砍斫敵人的攻城器具,斬截敵艦帆纜等。宋代曾公亮《武經總要》載有大斧、鳳頭斧,都是隋、唐遺制。

元代

軍隊喜用小斧、大斧和寬體大斧。

清代

將士喜用雙斧,斧柄僅有尺余,斧刃甚小,雙斧均可插腰,戰場上使用靈活。

中國史籍中鮮見斧兵的記載,而古典小說中則多有描述。《三國演義》第五十二回:“道榮出馬,手使開山大斧,……輪大斧竟奔孔明。”《水滸傳》第三十八回說黑旋風李逵,“使兩把板斧”,第七十二回說李逵“拿著雙斧,大吼一聲,跳出店門”。

三十六法

與戈矛同時,亦為古仗之一。黃帝時即有斧銊之名,在當時非但用為兵器,抑且用為刑罰之具。《刑書釋名》載:“黃帝五刑,四曰斧銊。按五刑即甲兵、刀鋸、鑽鑿、斧銊、鞭撲、是也”。由此推之,則斧之始於黃帝時也,其理甚明;“惟當時並無所謂三十六法,對敵時不過亂砍亂劈而巳;迄漢時,南中蠻人創斧法,亦如槍法之創於武吃氏而流入中原者,惟始創者之為何人,則不可考據矣”。其法初亦無三十六手之多,後之武師,從而增益之,使變化不測,成為戰陣之利器,故今傳板斧有三十六法也。

現存文物

青銅斧

青銅斧 青銅斧

河南安陽殷墟發現的婦好墓中,出土了兩件大型青銅斧。其刃部寬約375~385毫米,重8.5~9公斤,上面鑄有銘文:“婦好”。婦好是殷王武丁的妻子,她生前是一位驍勇善戰的著名女統帥,曾多次率兵出征。這件大鉞正是她權威的象徵。斧鉞作為禮兵器在商周時有著重要的地位。

在古代,大將接受斧鉞就等於被授予軍權帥印。這在歷史上稱為“假黃鉞”。1972年河北藁城縣台西村曾出土了一件商代青鐧鉞,它說明了中國早在三千年前就已經使用青銅的兵器了。陝西出土的秦代“鉞”做工相當精緻,有刃,有背,上面鑄有紋飾。

青銅斧是繼新石器時代大量使用的石斧之後出現的砍伐工具。流傳到後世的不少,形狀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體較長,刃平直或略呈弧形,圓銎。

二,寬身,弧刃,圓銎,近似兵器中的鉞。

三,兩側近刃部較長或呈弧形,圓銎或長方形直銎,直刃或弧刃,近似現代的斧。

圓銎斧的柄橫裝;直銎斧的柄直裝,使用時用兩手把握。前兩種主要見於商代和西周,後一種多見於春秋戰國至漢代。1973年湖北大冶古礦遺址出土大型長方形直銎斧,銎上有孔,可插入木楔固定木柄。

玉斧

玉斧 玉斧

出現於新石器時代,文物原屬於紅山文化遺物,文物現狀:內蒙古草原興隆窪遺址中發掘出土長32.3cm,寬10cm,厚3cm。玉斧採用岫巖綠色玉料琢磨製成。呈深綠色。器物通體為五色沁。滿身沁斑。紅褐色、牙黃泛白色、黃褐色、青綠色、灰黑等沁色。通體滿漿彌合,蟬形斧柄溝槽包漿最為典型。造型呈窄長略微梯形。通體磨光,周壁渾圓,坡形且厚重,刃部沒有明顯鋒刃,器身上部中央有兩孔,內徑為1.9cm,孔壁十分周正。斧頂端造型為蟬柄,並用陽紋線棱琢成蟬頭,眼睛和紋飾琢工精細,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石斧在新石器時代既是實用之物,用以砍伐樹木,清除雜草,挖掘根莖,翻耕土地,也是兵器用做戰爭中的武器;同時它還是氏族部落首領們指揮戰爭進退的標識以及他們權力的象徵。因而,石斧演化玉斧、玉斧演化玉圭,自然從一開始就有著不同一般的禮儀意義。

無論是斧還是圭,從做工上看,都是早期紅山文化時期典型的原始琢磨工藝。從蟬柄線條的陽紋棱,陰線槽橫刮磨的痕跡上看,不但是手工琢磨,而且用的是原始工具。從選料玉質上看,光澤晶瑩溫潤,色彩絢麗。如此厚重的器物經敲擊錄音後,仍然發出清脆悅耳舒遠悠揚的聲音,證實了許慎《說文解字》中:玉有五德中聲音舒遠悠揚的物理特性,是一件難得的紅山古玉精品。

玉斧出現於新石器時代的晚期。早在近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到新石器時代,古人就已經發現並開始使用玉石了。其中包括具有實用性的玉斧、玉鏟、玉刀、玉戈等生產工具和武器,以及用作裝飾品的玉環、玉鐲、玉璜、玉玦等等。玉斧是一種扁平的梯形器,上端有孔,可縛扎執柄,下端有刃,如果刃部寬大則叫鉞。史前時期,石斧曾被作為一種實用的殺人武器,後以玉製成,便演化為氏族酋長或部落聯盟首領執掌的王權象徵物。新石器時代的玉器主要以有孔玉及平面玉器為多。這個時期的玉器雖然片狀較多,但磨得很平的平面極少,凡平面之處,中部皆微微隆起,邊緣較薄或有坡。

使用高手

徐晃

徐晃(?-227年),字公明,河東楊(今山西洪洞東南)人。三國時期曹魏名將。本為楊奉帳下騎都尉,楊奉被曹操擊敗後轉投曹操,在曹操手下多立功勳,參與官渡、赤壁、關中征伐、漢中征伐等幾次重大戰役。樊城之戰中徐晃作為曹仁的援軍擊敗關羽,因於此役中治軍嚴整而被曹操稱讚“有周亞夫之風”。曹丕稱帝後,徐晃被加為右將軍,於公元227年病逝,謚曰壯侯。

程咬金

程咬金(589年-665年2月26日),原名咬金,後更名知節,字義貞,濟州東阿(今山東東平西南)人。唐朝開國大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隋末天下大亂,程咬金先後入瓦崗軍、投王世充、降唐。隨太宗破宋金剛,擒竇建德,降王世充,以功封宿國公。預玄武門之變,歷瀘州都督、左領軍大將軍,改封盧國公,授普州刺史,代襲。

斧[武器或伐木工具] 斧[武器或伐木工具]

麟德二年去世,追贈為驃騎大將軍、益州大都督,陪葬於昭陵。謚曰襄。其事跡常見於各種文學作品。

李逵

斧[武器或伐木工具] 斧[武器或伐木工具]

李逵是中國古典小說《水滸傳》中的重要人物,也是元雜劇“水滸戲”中最重要的角色之一。生得粗壯黝黑,綽號“黑旋風”。沂州沂水縣百丈村人氏。因為打死了人,逃了出去,遇到赦宥,流落在江州當牢子。為了解救宋江和戴宗,李逵與眾人大鬧江州,上了梁山。慣使一雙板斧,梁山排座次時,位列第二十二位,是梁山第五位步軍頭領。[1]

梁山受招安後,隨軍征討遼國、田虎、王慶、方臘;戰事結束後被封為鎮江潤州都統制。因宋江飲高俅等奸臣送來的毒酒中毒後,擔心李逵再次起兵造反覆仇,便讓李逵也飲下毒酒,李逵隨後身亡。

李逵是《水滸傳》成書之前便已在文學作品中多次以主角身份出現的人物,但《水滸傳》對其進行了很明顯的加工塑造,使他成為一個心粗膽大、率直忠誠,同時又魯莽好戰的性格鮮明的角色。

神秘的格鬥世界

在這個火器所統治的世界,為什麼卻有成千上萬的格鬥運動愛好者樂此不疲、世代相傳?到底是“四兩撥千斤”還是“一力降十會”?讓我們一起走進神秘的格鬥世界,一覽那些古老或年輕的各種格鬥技法、器械。

古代兵器

拼音是fu的漢字

中國古代十八般兵器

刀在古代是一種單刃的砍殺兵器。它由刀身和刀柄構成,刀身較長,脊厚刃薄,適於劈砍。
1
槍在古代稱作矛,為刺兵器,殺傷力很大,其長而鋒利,使用靈便,取勝之法,精微獨到,其他兵器難與匹敵。故稱為“百兵之王”。
1
劍乃短兵之祖,近搏之器,具有鋒刃之尖長兵器,而其大小長短,端視人體為標準,是以須量人而定。
1
是將戈和矛結合在一起,具有勾啄和刺擊雙重功能的格鬥兵器,殺傷力比戈和矛都要強。
1
由一根木棍把手接著一塊梯形刀片所構成。為古兵器的一種,也是在上古時代的生產工具之一,在格鬥、狩獵中,斧都有很強的近距離戰鬥力。
1
鉞是中國古代一種兩角上翹、具有弧形闊刃的劈砍兵器。先秦時期也作為統帥權威的象徵物,並用於刑殺。
1
中國武術器械之一,由戈演變而來。春秋戰國時期,戈、鉤、戟並用。從衛墓出土的銅鉤看,鉤的形狀似戟,只是戟上邊為利刃,而鉤上邊為一線鉤形,故名鉤。
1
中國武術長器械的一種,頂端有二股叉的為“牛角叉”,頂端有三股叉的為“三頭叉”,又名“三角叉”。柄長7~8尺,重約5斤。三股叉中鋒挺出3~4寸,叉的尾端有瓜錘。
1
國古代兵器之一,短兵器械的一種。鞭起源較早,至春秋戰國時期已很盛行。鞭有軟硬之分。硬鞭多為銅製或鐵制,軟鞭多為皮革編制而成。
1
長而無刃,有四棱,長為四尺(宋制四尺為一米二),鐧多雙鐧合用,屬於短兵器,利於步戰。鐧的分量重,非力大之人不能運用自如,殺傷力十分可觀,即使隔著盔甲也能將人活活砸死。
1
中國武術器械之一,有長柄單錘、短柄雙錘及練子錘等。錘形似瓜,故亦稱“立瓜”、“臥瓜”,也有四方八楞等形,古代持錘者稱為“金瓜武士”。
1
即是撾,古代的兵械之一,有長械、短械、軟械三種之分。使用方法融有長矛、大斧等長柄重械的技法。
1
鏜一般頭的兩邊形似馬叉,中間似劍狀。它上有利刃,稱正鋒,長1尺半,尖銳如槍,橫有彎股刃,兩鋒中有脊。鋒與橫刃互鑲,並嵌於七、八尺長的柄上,柄下端有長約半尺的梭狀鐵鑽。
1
棍也被稱作“棒”,古代多稱棍為“梃”,名稱雖異,實為一物。棍為無刃的兵器,素有“百兵之首”之稱。中國武術中的一種打擊兵器。
1
槊是由矛和棒演變而來的。古代的槊,柄用堅木製,長約2米,粗約一把,柄端裝有一長圓形錘,上面密排鐵釘或鐵齒六至八行,柄尾裝有三棱鐵鑽。因其形狀與狼牙相似,故也稱"狼牙槊"。
1
棒長約五尺,以堅韌白蠟木製之。棒身兩端粗細不一,一端粗可盈把,此端是握手處。往上愈細,頂端粗為八寸。
1
中國武術器械之一。俗稱“拐子”,由民間老人之拐杖而演變成的一種武術器械。由鐵制或木製。按其形式可分為長拐和短拐兩類。長拐一般長四尺。拐柄為圓柱形。在其柄端垂直處,有一突出之橫拐。
1
流星多指流星錘,是一種將金屬繫於長繩一端或兩端製成的軟兵器,亦屬索系暗器類。僅系一個者,繩長約五米,稱"單流星";系兩個者,繩長為四尺半,稱"雙流星"。
1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