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鉤鐮槍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冷戰兵器。又稱“麻扎刀”,就是將鐮刀用麻繩綁紮在長槍上。用於步兵戰鬥,是古代兵車戰法中的一種兵器。其形制是在槍頭鋒刃上有一個倒鉤的長槍,專門用於對付敵人騎兵。當騎兵突入陣中,陣中士兵可使用鉤鐮槍,迫使敵騎不得在己方陣中亂竄。因為鉤鐮槍可以在地上橫割馬腿,從而迫使敵軍落馬,創造戰機。
用法
鉤鐮槍的槍頭和普通長槍一樣,以刺為主來殺傷敵人,倒向手柄的倒鉤則用來鉤住敵人。
歷史與發展
最早於春秋時期出現,後多用於戰場。
這種帶鉤長槍的始祖是戟。早期的戟是前端有槍頭,側面有橫向的刺,與鉤鐮槍的區別僅僅是側面的刺不彎曲。即:把戟橫向的鋒刃向內側彎,就成了鉤鎌槍。在日本正倉院御物中,就能看到帶有彎向內側的矛和戟的槍頭。
三國時的飛將呂布就用戟,一桿方天畫戟神愁鬼厭,虎牢關前一人一騎獨擋關東數十萬大軍,帶起了一股用戟的潮流。唐以後用戟者漸少,而槍法大行。到五代時,名將李存孝、王彥章都是用槍的高
手,王彥章更有“王鐵槍”之名,遂使軍中越發重槍。
到了宋代,鉤鎌槍的使用發展到了頂峰。據《武經總要》記載,在用於野戰的九種槍中,就有雙鉤槍、單鉤槍、環子槍這三種帶鉤的槍。在宋代攻城戰用的槍類兵器中,也有很多是帶鉤的槍。宋太祖時党項人李繼遷占據靈州建立西夏,到元昊即位,軍中打造連環馬,用鐵甲將人馬都包裹起來,五騎為一組,沖陣之時一往無前,刀槍箭矢皆不能擋。宋軍拿他沒什麼好辦法,累次與其交戰都不能勝,就有人想起了過去的戟來,不過戟法多已不傳,於是仿著戟的形制在槍上加一個橫枝,刺戳之外又多了橫拖的作用,以之抵禦連環馬果然大有成效,從歷次實戰中總結出了鉤鐮槍的用法。不過金槍班用鉤鐮槍卻不是為了訓什麼特殊兵種,因為徽宗皇帝某日偶然見到軍中有持鉤鐮槍者,只覺這槍上小枝橫出,內中實有無數至理奧義,只是一時琢磨不透,無法賦詞一首,引以為憾。於是就下令金槍班都用鉤鐮槍,並且要鍍金,讓他陛下朝夕可睹,有助於觸發藝術靈感。
岳飛跟兀朮在郾城展開決戰。兀朮指揮鐵塔兵和拐子馬,以排山倒海之勢衝殺過來。岳飛指揮一批使用鉤鐮槍的士兵應戰。鉤鐮槍帶有一個鉤子和一個彎鐮,先用鉤子把敵人的鐵盔甲勾下來,然後用彎鐮割掉他的腦袋。又出動一批刀斧手,遇到拐子馬,專砍馬腿。
古籍記載
《宋史·岳飛傳》:“初,兀朮有勁軍,皆重鎧,貫以韋索,三人為聯,號‘拐子馬’,官軍不能當。是役也,以萬五千騎來,飛戒步卒以麻札刀入陣,勿仰視,第斫馬足。拐子馬相連,一馬仆,二馬不能行,官軍奮擊,遂大敗之。兀朮大慟曰:‘自海上起兵,皆以此勝,今已矣!’”岳飛用的就是麻札刀,即鉤鐮槍。
典故
徐寧叫使鉤鐮槍,宋江大破連環馬:《水滸傳》中的徐寧,就是一名使鉤鎌槍的戰將。徐寧原是宋朝禁軍金槍班(槍隊)的教頭,也是唯一的一位鉤鎌槍的傳人。在宋軍用連環馬軍大敗梁山泊之時,徐寧的表兄弟湯隆就提出使用鉤鎌槍破連環馬的建議。為此,大戰徐寧,並使他入伙梁山泊。梁山泊依靠湯隆製造的鉤鎌槍和徐寧訓練出來的士兵,終於破了宋軍的連環馬陣,取得了勝利。《水滸全傳》在第五十五回,說的是“高太尉大興三路兵,呼延灼擺布連環馬”。雙鞭呼延灼的連環馬著實讓梁山的天王晁蓋、呼保義宋江等諸位兄弟一時無計可施。次日,宋江主持召開了一個座談討論會,研究如何攻破呼延灼的連環馬。金錢豹子湯隆出謀建議,竊得金槍將徐寧的祖傳鎮家之寶——“一副雁翎砌就金圈甲”,“包辦賺他上山”。然後,叫徐寧使用他的鉤鐮槍來破呼延灼的連環馬。據說在當時只徐寧一人會用鉤鐮槍。在第五十六回中,梁山兄弟依計而行,鼓上蚤時遷先盜得金圈甲,鐵叫子樂和後用蒙汗藥麻翻了追趕時遷討要金圈甲的徐寧,徐寧終於歸順了梁山。到了第五十七回,就有了“徐寧叫使鉤鐮槍,宋江大破連環馬”的出色業績。
鄭成功大將軍: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台灣前,屯兵廈門、漳州東山、龍海一帶,其水軍日夜訓練,與荷蘭軍隊在海上略經幾陣均受挫折。鄭成功大驚,其原因,是荷蘭軍船堅炮利,鄭成功設計了小船靠近大船,利用鉤鐮槍鉤船躍上致敵之策,均被破招。主要鉤鐮槍的木柄鉤把被荷軍腰刀砍斷所致。鄭成功一時愁容滿面,苦無良策。若換鐵把太重,使用不便,且裝備全軍打制不及,後經南山寺一高僧指點,採用截取大榕樹下落扎入地里的鬚根為棍把。製作方法是選取粗細相當的榕根,下部先截斷,爾後拿一桶桐油讓榕根吸上一天一夜再砍下,裝上鉤鐮槍為把,由於榕樹根紋理直上直下,泡足桐油後變得堅韌而又有彈性,利刀砍下反彈不入。龍海一帶野生榕樹遍地皆是,鄭成功僅用一月即收齊制畢裝備全軍。在收復台灣發起總攻時,鄭成功專門組成榕棍軍,號榕棍神兵,負責前驅。榕棍大顯神威,荷軍刀砍不入驚呼神棍。台灣收復後,鄭成功尊榕為“大將軍”。
小說
古龍剛開始創作武俠小說《孤星傳》中有關於鉤鐮槍使用的描述:“鉤鐮槍”裴揚
不愧為北方武林健者,“倒踩七星步”,身形如行雲流水般溜了開去,手腕一翻,已將一條晶光問爍的鉤鐮槍撤在手上。就在這同一剎那,“弧形劍”裴元也自撤出兵刃,寒光一問,“立劈華岳”,劃向蒙面人的後背。蒙面人雙掌一錯,的溜溜地一轉身,裴元的弧形劍剛好遞空,右手一截,左指如劍,一招兩式,疾如閃電,端地驚人。“鉤鐮槍”裴揚乾腕一抖,掌中鉤鐮槍竟當做大槍使帶起碗大的槍花,竟施展出“岳家槍法”里的煞手,刺向蒙面人腰下的“笑腰穴”。蒙面人暗自點頭,暗忖這“槍劍無敵”裴氏雙傑武功的確不弱,須知鉤鐮槍遠比大槍短,在裴揚手上竟能抖起碗大的槍花,功力之深,那蒙面人焉有不識貨的道理。當下他也不敢太過輕敵,輕嘯一聲,運掌如鳳,忽又化掌為拳,化拳為爪,竟將“少林”的“羅漢拳”,“武當”的“七十二式擒拿手”,“空手入白刃”以及“峨帽”的“神鶴掌”運用在一處了”。
評論
鉤鐮槍在古典名著《水滸傳》第五十六回:徐寧教使鉤鐮槍,宋江大破連環馬一章中記載了鉤鐮槍的製作和使用方法。雖然小說中宣稱當初岳飛是憑藉梁山好漢徐寧祖先發明的鉤鐮槍大破拐子馬的,不過我們知道立功的其實是斬馬刀。鉤鐮槍相當於在長槍槍尖底部安裝一個鐵鉤,用它來鉤住戰
馬的蹄子將其拽到,以便俘虜或殺傷騎兵。在《三國演義》中武將們也常常讓士兵用鉤鐮槍和絆馬索來設伏,同時評書《薛剛反唐》中也有羅家將教鉤鐮槍的情節,大體上古代的演義小說家們認為每朝每代都會有金兀朮一樣的大發明家發明拐子馬、連環馬等先進武器蹂躪百姓,因此必須有各種好漢不用斬馬刀之類的方便武器,而採用鉤鐮槍之類的神秘兵器來除暴安良。其實大家可以構想一下斬馬刀接近一米長的刀身同鉤鐮槍碗口大的鐵鉤哪個更容易殺傷戰馬?不過話說回來鉤鐮槍確實存在過,不過是作為民間武術用兵器而流傳至今的,據史籍記載正規的鉤鐮槍槍長七尺二寸,其中槍頭為八寸。槍頭上部尖銳,其下部有側向突出之倒鉤,鉤尖內曲。槍桿長六尺,粗圓徑為四寸,以木製成。桿尾包鐵,長四寸。
使用高手
張遼
(169年-222年),字文遠,雁門馬邑(今山西朔州)人。三國時期曹魏著名將領。曾從屬丁原、董卓、呂布。下邳之戰後,歸順曹操。此後隨曹操征討,戰功累累。與關羽同解白馬圍,降昌豨於東海,攻袁尚於鄴城,率先鋒在白狼山斬殺烏桓單于蹋頓,又討平遼東柳毅、淮南梅成、陳蘭等。
徐寧
徐寧,水滸人物,108將之一,金槍法、鉤鐮槍法天下獨步,原為京師金槍班教頭。宋江被呼延灼連環馬打敗後,愁眉不展,後因湯隆舉薦徐寧可破連環馬,得吳用用計讓時遷盜甲賺得徐寧上了梁山。隨後徐寧教梁山好漢使用鉤鐮槍大敗呼延灼,立下大功。征討方臘時,為救未突圍的郝思文,被毒箭射死。
新運用
“飛車搶奪”是每個廣州人的夢魘。為了打擊“飛車黨”的囂張氣焰,廣州市出
現了兩種耐人尋味的現象:一是“巡城馬”,二是鉤鐮槍。用鉤鐮槍制服“飛車黨”,則是廣州市白雲區黃石街的治安隊員想出來的“妙計”。數百年前,宋江率領的梁山好漢遭到北宋朝廷的連環甲馬的攻擊而損兵折將。在使用鉤鐮槍之前,治安隊員們的武器都是一根木棍,“飛車黨”得手後駕駛著機車從面前一呼就過去了,治安隊員們心有餘而力不足。一天,一位迷上《水滸》的治安隊員突發靈感,就把使用鉤鐮槍對付“飛車黨”的想法反映到街道辦事處綜治辦,得到大家贊同。從此治安隊員開始手執鉤鐮槍執勤。鉤鐮槍是2003年開始使用的,到2004年已經立下赫赫戰功,飛車搶奪案件下降近三成。聯繫“巡城馬”和鉤鐮槍可以看出,“飛車黨”雖然兇猛可怕,但人民民眾的勇敢和智慧,完全能夠遏制其霸道橫行。“巡城馬”可以說是俠義精神的化身,他們冒著生命危險和“飛車黨”搏鬥,支撐其勇氣的是一種嫉惡如仇的可貴精神。小小的鉤鐮槍能重出江湖並大派用場,則顯示了治安隊員善於鬥爭的無窮智慧。
但是,我們也須看到,面對歹徒得手後瘋狂地開足機車馬力潛逃,若遇上治安員突然用鉤鐮槍鉤之非常危險,稍有不慎就會導致“飛車黨”車毀人亡。一旦造成這樣的事故,誰又該對此負責。
當然,使用鉤鐮槍的治安員表示只有在確認“飛車黨”後才決定使用該“武器”,不會傷及無辜。但是利用機車作交通工具的歹徒固然可惡,他們哪怕瘋狂的作案,只要沒有採取暴力手段致傷人性命,還不至於罪該一死吧。
假如在他們飛速逃跑時,治安員突然地鉤之而導致他們“人仰馬翻”而意外死亡,這樣的生命代價就未免太沉重了,而且於法律也無依據。所以,採用鉤鐮槍的危險性極大,我們不能盲目為之叫好。
《中國鉤鐮槍項目市場調查報告(專項)》系統全面的調研了鉤鐮槍項目產品的市場巨觀環境情況、行業發展情況、市場供需情況、企業競爭力情況、產品品牌價值情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