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灘

上海外灘

外灘位於上海市中心黃浦區的黃浦江畔,它曾經是上海十里洋場的風景,周圍還有位於黃浦江對岸浦東的東方明珠、金茂大廈、上海中心、上海環球金融中心、正大廣場等地標景觀,是去上海觀光遊客的必到之地。外灘自1943年起又名為中山東一路,全長約1.5公里。它南起延安東路,北至蘇州河上的外白渡橋,東臨黃浦江,西面是由哥德式、羅馬式、巴洛克式、中西合壁式等52幢風格迥異的古典復興大樓所組成的舊上海時期的金融中心、外貿機構的集中帶。上海外灘天幕的後方已被新建的許多摩天大樓改變了不少。濱江作為一種城市資源優勢,因上海市中心的濱江可供開發土地資源稀缺和供需矛盾加劇的雙重趨勢下而更顯稀貴。南外灘的風華絕代、北外灘的後起之秀、東外灘的處女地開發與外灘源將逐漸融為一體,彰顯“浦江第一灣”的磅礴氣勢,承載小上海浦西濱江復興的偉大歷史使命。1992年中國改革開放後上海外灘重新進入開發階段,形成今天的外灘規模。2014年12月31日晚23時35分許,正值跨年夜活動,上海外灘陳毅廣場發生民眾擁擠踩踏事故,致36人死亡,49人受傷。

基本信息

簡介

上海外灘上海外灘
白渡橋至金陵東路的一段黃浦灘,因位於上海縣城廂之外的浦灘,被習稱為“外灘”。它是上都市的最初輪廓線,曾被稱作黃浦路揚子路、黃浦灘路,1945年改名為中山東一路。

外灘,上海的長廊,百餘年來,一直作為上海的象徵出現在世人面前。它是上海人心目中的驕傲,它向世人充分展示了上海的文化,以及將外來文明與本土文明有機揉合、創新、發展的卓越能力。

外灘面對開闊的母親河----黃浦江,背倚造型嚴謹、風格迥異的建築群。由於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及近百年來在經濟活動領域對上海乃至中國的影響,使其具有十分豐富的文化內涵。外灘的江面、長堤、綠化帶及美輪美奐的建築群所構成的街景,是最具有特徵的上海景觀。早晨,外灘是人們的健身的場所;白天,它是繁華熱鬧的遊覽勝地;晚上,則是情侶的戀愛天地。每當華燈初上之時,外灘各棟建築物上燈光輝煌,一座座猶如水晶宮似的,令海內外遊客讚嘆不已。

這裡原是一片荒蕪的淺灘,沿灘有一條狹窄的泥路,供船夫拉縴時行走。灘的西邊為農田,阡陌溝渠之間散布著星星點點的茅舍。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英帝國主義在上海開闢租界前,首先劃定外灘一帶江面為其船隻的“下錨地段”。1845年11月29日,通過《上海土地章程》把外灘以西的830畝土地劃為英租界。此後,殖民當局便在李家莊(又名李家場,今圓明園路西南、北京東路近外灘的一段)建造英國領事館(今外灘33號中國旅行社上海分社所在地)。不久,英國領事館的南邊沿黃浦江一線,陸續出現沙遜洋行、仁記洋行、寶成洋行、旗昌洋行、天長洋行等洋行.臨黃浦江的纖道,1848年被改造成18米寬的馬路,並在馬路東側建造碼頭,堆疊、本行和船廠。1854-1941年間,出現十餘家外資銀行和中資銀行,成為上海的金融中心,有“東方華爾街”之稱。外灘的房屋開始時都是兩層樓和三層樓。本世紀以來,由於建築技術的發展和經濟實力的增長,出現多層和高層,式樣五花八門,諸如英國古典式、英國新古典式、英國文藝復興式亞細亞大樓(原上海冶金設計院)、上海總會(今東風飯店〕、滙豐大樓(原上海市人民政府大樓)、恰和大樓(今外貿局大樓)等、法國古典式、法國大住宅式、哥德式、巴洛克式、近代西方式、東印度式、折中主義式、中西摻合式等,被譽為“萬國建築博覽”。
現在我們見到的外灘大樓大都經過改建,但基本風格不變。1992年國慶節前,又完成了外灘綜合改造一期工程。現在的外灘防汛牆呈廂廊式,高6.9米,寬15.4米,可抵禦千年一遇的潮水。廂內能停放300多輛汽車,廂面是綠化景點和沿江步行道。路面比先前拓寬一倍,有8快2慢10個車道,外灘歷來是上海的旅遊熱點,除能觀賞中外罕見的“萬國建築博覽”外,還可領略外白渡橋與吳淞路閘橋的丰姿,黃浦公園的俊巧,防洪牆的設計匠心,以及大樓與江水交相輝映的
勝景。浦江夜遊更有一番情趣。加之這裡交通發達,購物方便,歷史掌故豐富,旅遊設施完備,使人留連忘返。

外灘歷史

上海外灘上海外灘
1881年,外灘公園已經建成13年。
當年4月5日,虹口醫院的華人醫生惲凱英等八人路過外灘,當想進外灘公園時,卻被門衛擋住。氣憤之下,他們第二天給工部局的總董韜朋(Thorburn)寫了一封英文信:“先生:我們都是租界的居民,而且是納稅人,想請問你有什麼條文規定中國人不可以進入公共花園?”
4月20日,韜朋的回信來了。他稱:“公園不大,不可能讓所有的中國人都進來游賞。門警曾得到過指示,只讓文雅的衣冠整齊的中國人進入花園”。4月25日,韜朋又一次回信,說“工部局並不認為中國人有進入花園的權利。”他說,工部局根據當時的英國駐滬領事溫斯達致上海道台的一封信做出的這個決定。
溫斯達在這封寫於1868年6月20日的信中說,“這塊地方(公共花園)是給在上海的外國社區的居民作為娛樂場所或公園之用”。信寫了一個多月後,外灘公園於當年8月8日正式開放。然而當時的上海道台,對此並沒有表示出一個“不”字。
其實,當時的上海,禁止華人入內的外國人專用場所,何止外灘公園。英國總會、德國總會等娛樂場所,從來都禁止華人入內,著名的跑馬場,從1850年建的第一個,到1854年建第二個,1862年建第三個,從來沒接受過華人做會員獨有外灘公園激起了華人的抗議?
上海社科院副院長熊月之分析,這與外灘公園一開始宣示的名字“公共花園”有關。既然是“公共”的,是工部局修建的,它應屬於整個租界的居民共有,因為所有的居民都納了稅。而那些總會和跑馬場,都是會員制,所有權和經費來源都與此不同。
《上海園林志》的資料中披露說,當年修建外灘公園,經費來源於租界內的“公共娛樂場(俗稱跑馬廳)基金會”。
而華人的抗議,無論來自民間還是政府,主要是從兩方面抗議:第一,公園占用的土地還是屬於中國的;第二,公園建成後,維護的費用,也是來自工部局收的稅款。
華人們的第一次抗議,沒有產生什麼實效。四年後,到了1885年,工部局打算擴展外灘公園。這下,華人們的抗議又來了。這次帶頭髮難的是唐茂枝等8人。11月25日,他們聯名給工部局寫信:“中國人與外國人在使用公共花園方面遭受到不同的對待是令人不滿的,希望工部局想些辦法來消除這種招人怨恨的矛盾”。他們指出“工部局拒絕華人入園,僅僅是從種族方面來區別,這不管以權宜之計或國際禮儀作為理由,都是站不住腳的。”
唐茂枝乃是怡和洋行的買辦,其餘七人,或是曾經的海關總翻譯,或是房地產富商,或是教堂牧師,總之都屬於“上等華人”之列。
最感氣惱的,是外灘公園連日本人和朝鮮人都可以進,獨獨中國人不能進!唐茂枝們一邊抗議,一邊也給出建議:可以給華人發券,允許部分“高層中國居民”入園。這次抗議得到了媒體的聲援,《申報》連篇累牘發表文章,抨擊工部局,上海的華商團體也為此聯名上書。
壓力之下,工部局只得同意花園自1886年5月4日起有條件向中國人開放,讓華人憑券入園。每券限用一星期,據統計,在1889年那一年,共發了183張。
但問題並沒有全解決。華人入園要憑券,洋人就不用,本身仍是不平等。但即使這樣,洋人還是嫌來的中國人太多了。在1890年,管理公園的“上海公共娛樂委員會”向工部局報告說,近一年,“申請入園的人逐漸增多起來……遲來的外國觀眾幾乎無立足之地”,報告還說,他們發現中國人在遊園券上弄虛作假,更改券面日期。
這時,工部局正準備在蘇州河邊第三次填灘造地,擴展公園。由於上海道的反對,最後,經談判,將蘇州河邊一片河灘改建為華人可以隨便進的“華人公園”。1890年12月,華人公園正式開放,比起外灘公園,華人花園(今已成為一塊街邊綠地)設備簡陋不少,環境衛生也差很多,
清末,廣州荔灣居民抵制美貨的新聞畫《女界光明》。1905年,美國政協脅迫清政府續訂華工赴美,驅逐華工的《中美會訂華工條約》,在上海、廣州相繼爆發了抵制美貨及拒約運動。1928年華人才被允許入園。
上海外灘位於上海市中心區的黃浦江畔,它是上海的風景線,是到上海觀光的遊客必到之地。外灘又名中山東一路,全長約1.5公里。位於浦西,東臨黃浦江。
黃浦江是流經上海市區最大的河流,黃浦江源頭坐落在浙江安吉龍王山自然保護區內。由於黃浦江通江接海,受到潮汐影響,平均每天兩次有明顯的漲潮和退潮現象,一天內的水位落差可達4米以上,如遇天文大潮,水位落差就更大了。
上海外灘面對開闊的母親河----黃浦江,背倚造型嚴謹、風格迥異的建築群。由於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及近百年來在經濟活動領域對上海乃至中國的影響,使其具有十分豐富的文化內涵。上海外灘的江面、長堤、綠化帶及美輪美奐的建築群所構成的街景,是最具有上海特徵的上海景觀。1995年被評選為“90年代上海十大新景觀”之一。早晨,上海外灘是人們的健身的場所;白天,它是繁華熱鬧的遊覽勝地;晚上,則是情侶的戀愛天地。每當華燈初上之時,外灘各棟建築物上燈光輝煌,一座座猶如水晶宮似的,令海內外遊客讚嘆不已。在一百五十年前,上海僅是江南沿海的一個中等縣城,航運事業很不發達,人們沒必要、也沒能力在沿江修築堤岸,所以除東門黃浦江岸外大部分江岸是一片自然灘地。退潮時,江水聚滯在河床中心,露出一大片灘地。漲潮時,江水又沒過河灘。黃浦江是上海的主要河道。由於江寬水急,逆水而行的船就須拉縴行走。幾百年來,縴夫的足跡就在黃浦江灘踩出一條曲折多彎的小道,人們稱之“纖道”,這纖道就是外灘最早的路了。在上海的地名習慣用詞中,一般把河流的上游叫作“里”,河流的下游叫作“外”,如今天上海人習慣把虹口港上的漢陽路橋叫作“里虹橋”,把長治路橋叫作“中虹橋”,把大名路橋叫作“外虹橋”,就是根據橋所在河流的位置來取名的。
同樣,今蘇州河入黃浦江口的第一座橋叫作“外白渡橋”,依次向里的橋也俗稱“裏白渡橋”(今乍浦路橋)、三白渡橋(今四川路橋)。如以縣城為依據時,距城近的地方稱為“里”,距城遠的地方稱為“外”,今南市區的“里鹹瓜街”和“外鹹瓜街”,“里倉橋”和“外倉橋”等就是以此得名的。
進入上海縣城附近的黃浦江在陸家浜出口處形成一個急彎,於是上海人就以陸家浜為界,其上游稱為“里黃浦”,下游稱為‘外黃浦”。里黃浦的河灘叫作“里黃浦灘”,簡稱“里灘”,外黃浦的灘地就叫作“外黃浦灘”,簡稱“外灘”。
外灘位於上海的黃浦江畔。它代表著上海的風景並且是一個上海的必須參觀旅遊目的地。在19世紀後期,外灘的許多外資銀行在被譽為上海的“財政街”或“東方華爾街”的外灘建立了。因此,外灘成為了鼓勵財政投資的場所。由於外灘所富有的歷史價值,在外灘擁有一小塊土地不僅僅是財富的標誌,更是榮譽的標誌。
白渡橋至金陵東路的一段黃浦灘,因位於上海縣城廂之外的浦灘,被習稱為“外灘”。它是上海都市的最初輪廓線,曾被稱作黃浦路、揚子路、黃浦灘路,1945年改名為中山東一路。
外灘原是一片荒蕪的淺灘,沿灘有一條狹窄的泥路,供船夫拉縴時行走。灘的西邊為農田,阡陌溝渠之間散布著星星點點的茅舍。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英帝國主義在上海開闢租界前,首先劃定外灘一帶江面為其船隻的“下錨地段”。1845年11月29日,通過《上海土地章程》把外灘以西的830畝土地劃為英租界。此後,殖民當局便在李家莊(又名李家場,今圓明園路西南、北京東路近外灘的一段)建造英國領事館(今外灘33號中國旅行社上海分社所在地)。不久,英國領事館的南邊沿黃浦江一線,陸續出現沙遜洋行、仁記洋行、寶成洋行、旗昌洋行、天長洋行等洋行.臨黃浦江的纖道,1848年被改造成18米寬的馬路,並在馬路東側建造碼頭,堆疊、本行和船廠。1854-1941年間,出現十餘家外資銀行和中資銀行,成為上海的金融中心,有“東方華爾街”之稱。外灘的房屋開始時都是兩層樓和三層樓。

21世紀

上海外灘上海外灘
本世紀以來,由於建築技術的發展和經濟實力的增長,出現多層和高層,式樣五花八門,諸如英國古典式、英國新古典式、英國文藝復興式亞細亞大樓(原上海冶金設計院)、上海總會(今東風飯店〕、滙豐大樓(原上海市人民政府大樓)、恰和大樓(今外貿局大樓)等、法國古典式、法國大住宅式、哥德式、巴洛克式、近代西方式、東印度式、折中主義式、中西摻合式等,被譽為“萬國建築博覽”。北起蘇州河口的外白渡橋,南至金陵東路,全長約1700米。無論是極目遠眺或是徜徉其間,都能感受到一種剛健、雄渾、雍容,華貴的氣勢。
如今我們見到的外灘大樓大都經過改建,浦江夜遊更有一番情趣。加之這裡交通發達,購物方便,歷史掌故豐富,旅遊設施完備,使人流連忘返。
外灘是這座東方大都會最著名的景觀,它東起中山一路,北起外白渡橋,南至金陵東路,面對開闊的母親河-----黃浦江,背倚造型嚴謹,風格迥異的建築群。外面的江灘,長提,以及綠化帶乃至美輪美奐的建築群所構成的街景,是最具有特徵的上海景觀。
上海外灘是中華民國繁榮時期的代表,也曾經是西方列強在上海的政治,金融,商務和文化中心。當年各國的領事館大都集中在這裡,外灘也是國際金融資本在中國的大本營。此外,還有西方大商賈的高級俱樂部--上海總會,還有英商亞細亞火油公司大樓。
歷史150年前,當殖民者們踏上上海這塊陌生的土地時,就看中了黃浦江的這片江灘。於是,這條曾經是船夫與苦工踏出來的纖道,經過百餘年的建設,高樓林立、車水馬龍。這些古典主義與現代主義並存的建築,已成為了上海的象徵。
1840年以後,上海作為五個通商口岸之一,開始對外開放。1845年英國殖民主義者搶占外灘,建立了英租界。1849年,法國殖民者也搶占外灘建立了法租界。自此到20世紀40年代初,外灘一直被英租界和法租界占據,並分別被叫作“英租界外灘”和“法蘭西外灘”。公共租界的工部局和法租界的公董局分別為它們的最高市政組織和領導機構。
租界儼然是一個主權區,西方列強以他們的方式經營、管理、建設租界,外灘就成了租界最早建設和最繁華之地。早期的外灘是一個對外貿易的中心,這裡洋行林立、貿易繁榮。從19世紀後期開始,許多外資和華資銀行在外灘建立,這裡成了上海的“金融街”,又有“東方華爾街”之稱,於是,外灘成了一塊“風水寶地”。在外灘擁有一塊土地,不僅是財富的象徵,更是名譽的象徵。商行、金融企業在外灘占有一席之地後,即大興土木,建設公司大樓。外灘的建築大多經過三次或三次以上的重建,各國建築師在這裡大顯身手。

建築今昔

1號中國太平洋保險公司總部1號中國太平洋保險公司總部
1號,現為中國太平洋保險公司總部所在地,原名亞細亞大樓,建於1913年,是英商亞細亞火油公司在上海成立的辦事處。史稱“外灘第一高樓”,底段與上段都是巴洛克式造型,中段為現代主義建築風格,是上海高層建築中最年長的建築。
2號,現為東風飯店,曾是上海最豪華的俱樂部——上海總會。有“東洋倫敦”之稱,設計上仿效英國古典主義,也參照日本帝國大廈。三角形電梯是西門子公司製造,已有90餘年的歷史。有一條110多英尺的吧檯,號稱遠東最長的吧檯。
3號,現名有利大樓,原名聯合大樓,屬於美國有利銀行所有,現為新加坡佳通投資有限公司所在地。1916年建成,是上海第一幢鋼結構大樓,鋼材來自德國。
5號,現屬華夏銀行,原為日本日清公司大樓,是日本近代西洋建築與古典建築風格相結合的產物,外立面採用花崗石,建於1921年。
6號,現屬香港僑福國際企業有限公司,原為中國通商銀行大樓。外牆採用花崗石貼面,英國哥德式建築風格,19世紀末20世紀初外灘的典型建築。
7號,現為泰王國駐上海總領事館和泰國盤谷銀行上海分行所在地,原為大北電報公司大樓,1907年建成。
9號,輪船招商總局大樓,建於1901年,盛宣懷投資白銀220萬兩。
10—12號,現為浦東發展銀行所在地,原為香港上海滙豐銀行上海分行所在地,建於1923年。三扇青銅大門和兩旁的銅獅子,由英國專門鑄造,據說鑄成後立刻將銅模毀掉,獅子成為絕版珍品。底層中部突出一個八角形門廳,由此進入寬敞的營業大廳。門廳的頂部有8幅彩色馬賽克鑲拼成的壁畫,分別描繪了20世紀初上海、香港、倫敦、巴黎、紐約、東京、曼谷、加爾各答等8大城市的建築風貌。畫旁有文字“四海之內皆兄弟”。解放後上海市政府曾在此辦公。此樓耗資800萬兩白銀,被譽為“從蘇伊士運河到白令海峽最考究的建築”。
13號13號
13號,現為海關大廈,是滙豐銀行大樓的姊妹樓,建於1927年,仿造英國議會大廈的大鐘(大本鐘)製造,在英國造好後到上海組裝,此樓樓外立面的大鐘為亞洲第一大鐘,世界最著名的大鐘之一(全球現存唯有的三座威斯敏斯特大鐘之一),每逢整點奏威斯敏斯特報時曲,於文革時改為東方紅。
14號,現為上海市總工會,由鴻達洋行設計,1948年陶馥記營造廠承建,是上海解放前外灘建築群中最後建成的一幢樓。
15號,現為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原為華俄道勝銀行大樓,1902年竣工。
16號,現屬招商銀行,原為台灣銀行大樓。台灣銀行原為日商銀行,是台灣淪為日本殖民地之後,日本在台北開設的,1911年又在上海設立分行。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政府將台灣銀行劃歸中國農業銀行上海分行所有。
17號,現為友邦保險大樓,原為《字林西報》大樓,是上海第一幢高層建築。《字林西報》創刊於1850年,是英國人辦的一張英文日報,也是在上海開設最大的新聞出版機構。《字林西報》起初只是一份4頁的英文周報,刊登商賈行情、船期航班等交通信息,後因時常刊登英租界當局的文告、新聞公報,被稱為租界工部局的喉舌。1951年停刊。大樓室內白色大理石地坪,黑色大理石牆面,金色馬賽克穹廬頂,十分氣派。
18號,建於1923年,是一棟有著84年歷史的市級經典保護建築,位於外灘南京東路口,原名麥加利銀行的外灘十八號樓,曾是英國渣打銀行駐中國的總部,建於一九二三年。自一九五五年渣打銀行遷址以來,歷經多家單位使用。
修復後的外灘十八號樓進門四根古希臘式的大理石柱是原裝,謎一般地來自二百年前義大利的教堂。兩盞量身定做的三米高紅色玻璃吊燈,全部由空心玻璃管組裝而成,每盞燈由一百八十五個零件拼裝起來。大堂璀璨耀眼的二十四K金磚馬塞克壁畫是全手工製作。其被打造成為國際知名時裝、珠寶、名表、美食、娛樂、藝術中心。
19、20號,現為和平飯店,分為南樓和北樓,南樓原為匯中飯店大樓,北樓原為華懋(mào)飯店大樓。匯中飯店是上海現存最古老飯店之一,1854年建造,是上海最豪華的旅館。1906年翻新,翻新時,舊中國第一次在建築物內安裝電梯,1965年改為和平飯店南樓;華懋飯店由地產大亨沙遜投資,又名沙遜大廈,被譽為“遠東第一樓”,1956年改為和平飯店北樓。
23號,現屬中國銀行,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建築。
24號,現屬中國工商銀行,為老沙遜洋行行址。
26號,現為中國農業銀行上海分行所在地,原為揚子保險公司大樓。
27號,現為外貿總公司大樓,原屬英商怡和洋行。怡和洋行,1832年創辦於廣州,是英國最早進入中國的貿易商行。
29號,現屬光大銀行,原為東方匯理銀行大樓。
(註:門牌號均為中山東一路門牌號)

經典大樓

現在外灘大樓大都經過改建,但基本風格不變。1992年國慶節前,又完成了外灘綜合改造一期工程。當今的外灘防汛牆呈廂廊式,高6.9米,寬15.4米,可抵禦千年一遇的潮水。廂內能停放300多輛汽車,廂面是綠化景點和沿江步行道。路面比先前拓寬一倍,有8快2慢10個車道,外灘歷來是上海的旅遊熱點,除能觀賞中外罕見的“萬國建築博覽”外,還可領略外白渡橋的丰姿,黃浦公園的俊巧,防汛牆的設計匠心,以及大樓與江水交相輝映的勝景。

下屬地區

18號18號
居委會名稱:新建二村居民委員會
所轄區域:東起山東中路經廣東路折河南中路,西至福建中路,南起延安東路,北至福州路經山東中路折廣東路
地址:廣東路414弄3支弄1-6號
居委會名稱:山西南路居民委員會
所轄區域:東起山東中路,西至湖北路,南起福州路,北至漢口路
地址:漢口路429弄7號
居委會名稱:雲南居民委員會
所轄區域:東起浙江南路,西至西藏南路,南起淮海東路,北至金陵東路。
地址:淮海東路2號
居委會名稱:瑞福居民委員會
所轄區域:東起浙江南路經寧海東路折雲南南路,西至西藏南路,南起金陵東路經雲南南路折寧海東路,北至延安東路。
地址:寧海東路228號
居委會名稱:昭通路居民委員會
所轄區域:東起河南南路,西至山東中路,南起廣東路,北至漢口路
地址:福州路272弄7號
居委會名稱:寶興居民委員會
所轄區域:東起福建南路,西至雲南南路,南起金陵東路,北至寧海東路
地址:福建南路84弄6-8號
居委會名稱:福南居民委員會
所轄區域:東起福建南路,西至浙江南路,南起人民路,北至金陵東路
地址:浙江南路143弄16號2樓
居委會名稱:金陵居民委員會
所轄區域:東起河南南路,西至福建南路,南起人民路,北至金陵東路
地址:盛澤路114號
居委會名稱:盛澤居民委員會
所轄區域:東起河南南路,西至浙江南路經寧海東路折福建南路,南起寧海東路經福建南路折金陵東路,北至延安東路
地址:盛澤路31號
居委會名稱:永安路居民委員會
所轄區域:東起中山東二路,西至四川南路,南起新開河北路人民路,北至延安東路
地址:永安路13弄24號
居委會名稱:虎丘路居民委員會
所轄區域:東起中山東一路,西至四川中路,南起南京東路,北至南蘇州路
地址:虎丘路49-51號
居委會名稱:東風居民委員會
所轄區域:東起山西南路,西至福建中路,南起漢口路,北至寧波路
地址:盆湯弄75-76號
居委會名稱:無錫路居民委員會
所轄區域:東起山西南路,西至福建中路,南起寧波路,北至南蘇州路
地址:北無錫路40號
居委會名稱:山東北路居民委員會
所轄區域:東起江南中路,西至山西南路,南起漢口路,北至南蘇州路
地址:河南中路531弄24號
居委會名稱:永勝路居民委員會
所轄區域:東起四川南路,西至河南南路,南起人民路,北至延安東路
地址:江西南路33號
居委會名稱:中山東一路居民委員會
所轄區域:東起中山東一路,西至河南中路,南起延安東路,北至福州路
地址:延安東路150號
居委會名稱:北京東路居民委員會
所轄區域:東起四川中路,西至河南中路,南起北京東路,北至南蘇州路
地址:北京東路288弄80號
居委會名稱:漢口路居民委員會
所轄區域:東起中山東一路,西至河南中路,南起福州路,北至南京東路
地址:河南中路382弄6號
居委會名稱:寧波路居民委員會
所轄區域:東起四川中路,西至河南中路,南起南京東路,北至北京東路
地址:寧波路120弄20號

街道概要

上海外灘上海外灘
風格
在商品和業態之外,給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建築的式樣和街景的裝點了。外灘段的街廓建築講究個性,構成了拼貼的場景效果。單單新古典主義牆面和巴洛克山花牆就異彩紛呈,英國式的、義大利式的、法國式的、西班牙式等等。譬如,當初惠羅公司的新折衷主義風格,匯司公司和禮記洋行的新巴洛克清水紅磚牆及扁平連續券,匯中飯店相間的紅磚白牆和印度式側向柱廊,沙遜大廈的美國裝飾藝術造型和綠色穹隆頂等,都是性格鮮明的建築範例。
路面
路面是街廓的重要組成。百年來,外灘段的路面經歷了從沙土到煤渣,從鐵力木磚到瀝青,從“洋灰”(混凝土)到石材地磚的演替,材料的改換記錄了時代的變遷。道路線型從折線變得彎曲,街廓天際線由平坦漸趨起伏,從四坡屋頂為主,到帶有局部山花和穹窿的平頂漸多。建築與街道的高寬比也不斷發生著變化,對應外灘濱水的三期界面來看,南京路的寬度從一開始的6米擴展到後來的12米左右,臨街建築從二層為主上升到六層以上。街道空間的高寬比也從開始平均的1∶1到後來2∶1,最後甚至局部可達3∶1以上。早在1856年,租界當局已對建築物退後道路邊界(相當於道路紅線)作了嚴格規定,但是臨街建築從來就不是整齊劃一的。
裝飾
除了建築和路面,街廓還需要其他的裝點要素。路燈、招牌、幌子、商標、廣告等商業“行頭”,甚至還有反映時尚的行人服飾、姿態特徵,這些要素共同組成了街廓的場景。外灘段受西洋街景規則約束,“行頭”一般在檐下門楣處,挑出牆面的距離嚴格受限。路燈以新藝術運動的鐵花裝飾最受青睞。而其他路段則多用中式裝點,商號橫幅可以跨街,招牌、幌子允許遠挑,街景裝點得如戲台幕布一般。

經典雕塑

雕塑,是城市永遠不滅的銅石傳記。文中所提及的雕塑,大多已被毀,但,事實上,它們的確存在過。
濃縮著曾經的“侵略”和占有。戰爭的勝利者在這片土地上任意書寫著自己的紀念,無法迴避,但,它們的確存在過。存在、被毀,這些紀念碑終究沒能永遠地存活下來,即便今天的我們僅找到一塊殘石,也無法否認,它們存在過。

常勝軍紀念碑

常勝軍由美國人華爾建立,為清廷四處征討“判逆”最終解散常勝軍的是英國人戈登,起因是對李鴻章不滿。上海外灘外白渡橋南堍曾經有座常勝軍紀念碑,這是由李鴻章出資,為紀念1862-1864年在江蘇省攻打太平軍的常勝軍陣亡將士而建的。
紀念碑原在外灘花園北門外,重建公園圍牆時劃入園內。它以正方形大理石為基座,基座上為三角錐形碑。碑上鐫刻漢文“得勝”二字,共鐫刻有48名陣亡的外籍常勝軍官兵姓名。因華爾列居首位,因而又被稱作“華爾紀念碑”。
華爾是個頗帶些傳奇色彩的美國人,他曾赴南美洲參加冒險活動,曾投身法國軍隊參加克里米亞戰役。1859年來到中國,次年到達上海,應邀任清軍水師炮艦“孔夫子號”大副。
在上海,華爾娶候選上海道楊坊之女為妻並加入了中國籍。在上海道吳熙及候選上海道楊坊的支持和資助下,招募外國人組成洋槍隊並任隊長,率領洋槍隊協助清軍鎮壓太平天國。因多有戰功,他所率的洋槍隊被李鴻章授予“常勝軍”之名。後來太平軍攻打寧波,華爾前往增援,終於在浙江慈谿受到重創,次日死亡,臨終時將生前積蓄一萬元捐贈給美國政府。
最終解散這支隊伍的是英國人戈登。他畢業於英國軍官學校,1859年奉命來中國,曾參與第二次鴉片戰爭進攻北京的戰役和燒毀圓明園。
戈登接任後,指揮常勝軍參加了江浙戰場上的大多數戰役,因作戰有功被清政府授為總兵、提督,還被朝廷賞穿黃馬褂。1863年12月,他引誘太平天國納王郜永寬投降,並攻占蘇州,而李鴻章違背了事前誓約,強行處死郜永寬,戈登遂對李鴻章不滿,辭掉了清廷授予他的將軍之職,並拒絕了皇帝傳旨給予的賞賜——黃馬褂、花翎和一萬兩銀。同時,戈登決定解散常勝軍,清廷擬贈賜白銀二萬兩挽留,也被戈登拒絕。
1864年5月31日,常勝軍在崑山解散,全體軍官辭去了在清軍中的職務。解散後,李鴻章劃銀1500兩在上海建立了常勝軍紀念碑。

紅石紀念碑

作為戰爭的勝利者,英國僑民在上海外灘豎起了這座“十字架”,紀念他們曾經的“侵略”。這是上海外灘唯一保存下來的實物1843年,上海依據《南京條約》開埠,自此,上海由一個普通的沿海城市,變成對外開放的通商口岸之一。英國率先在上海開闢租界,也樹起了第一座紀念碑——紅石紀念碑。直譯,這個紀念碑叫作“英領署地上十字紀念碑”,可不知什麼緣故,中國人都把它叫作“紅石紀念碑”,19世紀60年代初起,它就矗立在外灘33號駐滬英國領事公署前的草坪上。有關紅石紀念碑的文字記載和圖片資料是相當少,我們僅能在本世紀初的一些英國領事館的舊明信片上見到。
紅石紀念碑建於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是為紀念當時與巴夏禮一起被中國官兵所擒後被殺的英國人而建。1859年巴夏禮帶一小隊兵士到通州與清廷所派遣的欽差大臣會晤,被僧格林沁囚禁,並被監送北京。為此,英、法聯軍打到北京郊區,為了保全京城,清廷只好釋放巴夏禮,但是同時被擒的英人中已有數人被殺。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聯軍三千人,在額爾金、葛羅、巴夏禮的指揮下,火燒圓明園。不久後,在北京禮部衙門,中、英、法三方簽訂了歷史上臭名昭著的《北京條約》。
作為戰爭的勝利者,在中國的英國僑民特地從英國定製了花崗石十字架,以紀念遇難諸人。因為無法運往北京,這個十字架就立在了上海英國領事館前的草地上。100年之後,受中東國際形勢影響,英國政府下令撤消駐上海領事館,原領事館按照國際慣例為中國政府收還。據說當時有市民在英國領事館前示威遊行,紅石紀念碑可能就是在當時被毀的。筆者曾到原英國領事館前的草地上搜尋,發現有兩塊被土坡半掩蓋了的棗紅色大理石呈階梯狀分布,每塊約1平米見方,中間還各有一個寬15厘米左右的插槽。這兩塊棗紅色大理石很有可能就是“紅石紀念碑”的基座,當時十字架下方三級台階中的兩級的殘部了。而它也成為外灘曾經的那些紀念建築物現唯一仍保存在原地的實物了

赫德銅像

赫德銅像赫德銅像
赫德,英國北愛爾蘭人,曾擔任中國海關總稅務司長達48年。從19世紀70年代起,清廷同外國的談判交涉,幾乎都有赫德插手。客觀地說,赫德對對中國近代郵政的開辦起了重要作用。
坐落於九江路外灘海關大樓前的赫德銅像,可以說是上海歷史上最具知名度的銅像。其之所以著名,並不在於銅像本身,而是由於赫德本人在中國的地位。赫德獲得清廷賜予的頭品頂戴,他是唯一獲此榮銜的外國人。赫德在中國任總稅務司,時間長達48年之久。上任伊始,赫德就發現,當時廣東海關每年的稅銀不過120餘萬兩,而各種走私漏稅貨物造成的損失即達85萬兩以上。赫德在任期間,制定海關制度,管理和分配關稅收入。同時,他也利用李鴻章對其的信任及其所控制和掌握的權力,暗中幫助英、法等國達到控制中國的目的。在幫助葡萄牙竊取中國對澳門的主權問題上,赫德扮演了極不光彩的角色。
赫德去世後,英國駐滬領事館及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決定為他立像紀念。1914年5月23日在九江路外灘的海關大樓前舉行揭幕儀式。該銅像由英國人設計並在英國鑄造。銅像底座為四級台階,台階之上是長方形的基座,靠北的座基上鐫一健步行走的男子,南面的石碑為一女子站在岩石上雙手高舉紅燈望大海。東面和西面的石碑上則刻赫德生卒年代及生平事跡,其中寫道:“前清太子太保尚書銜總稅務司英男爵赫君德,字鷺賓,生於道光己未,卒於宣統辛亥,享遐齡者七十七年;綜關榷者四十八載,創辦全國郵政,建設沿海燈樓,資矜式於邦人,備諮詢於政府,誠愨謙忍,智果明通,立中華不朽之功,膺世界非常之譽,爰鑄銅像,以資不忘”。

和平女神像

1924年2月,為了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愛多亞路外灘上豎起一座和平女神像。神像面朝西,由上海的英美法僑民團體建立。和曼哈頓港的自由女神不同,從海上到達外灘的人們看到的是女神的背影。她左手撫一戰爭中失去母親的兒童,以使他不再受到傷害;右手正欲放於一位失去兒子母親的頭頂上,以撫慰她心靈中深深的創傷。這種悲憫的造型,讓幾乎所有國籍的人們都獻上了鮮花,可惜1941年日本占領當局將其拆毀,熔鑄成炮彈。
它是外灘當時體態最大的紀念碑為紀念各國在一戰中,從上海出發的陣亡將士。歐戰紀念碑坐落於延安東路外灘,與外灘的氣象信號台並排聳立在黃浦江邊,是外灘曾經體態最大的紀念碑。它是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及西人社會各界為紀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從上海出發的陣亡將士而立,以巨大的花崗石為基礎和基座,碑基上為雙翅高展的勝利女神銅像,兩邊各有一代表和平的小天使。在銅像的四周則是包括中國在內的向同盟國宣戰各國的國徽或國旗,在碑基上鐫刻了所有從上海出發而在歐戰中陣亡者的名字。1924年2月16日,歐戰紀念碑落成,當時的英國駐上海總領事法磊斯主持了紀念碑落成揭幕儀式,他在致詞中說:“當我們的祖國處於危難之際,當歐洲正處於戰火之際,我們許多遠離祖國,遠離戰爭的僑民,以義不容辭地為保衛祖國而本赴歐洲,用鮮血和生命捍衛了祖國的尊嚴。我們在上海建造歐戰紀念碑,歌頌和緬懷他們的豐功偉績,這比任何以經濟形式的補償更顯其珍貴。”

浦江潮

位於黃浦公園南大門內,它是大型青銅人像雕塑。一位身軀偉岸的工人,揚著風帆迎向襲來的巨浪,奮勇搏擊。形象而動感強烈,表現出無產階級力量無比,不畏艱險,勇敢前進,氣吞山河的大無畏精神。作品主題是表彰上海工人階級在革命和建設事業中的光輝業績。

古典建築群

地址 建成時間 原名 目前使用單位 英資馬海洋行
中山東一路1號 1913年 亞細亞大樓 中國太平洋保險公司 英資馬海洋行
中山東一路2號 1910年 上海總會大樓 東風飯店 T . Tarrant
中山東一路3號 1922年 有利大樓 外灘3號(原為外灘4號) 英資公和洋行
中山東一路5號 1925年 日清大樓 外灘5號 英資德和洋行
中山東一路6號 1897年 中國通商銀行大樓 外灘6號 英資瑪禮遜洋行+F . M . Gratton
中山東一路7號 1908年 電報大樓 泰國盤谷銀行上海分行 英資通和洋行
中山東一路9號 1916年 旗昌洋行大樓 夏姿 英資通和洋行
中山東一路10-12號 1923年6月23日 旗昌洋行大樓 上海浦東發展銀行 英資公和洋行
中山東一路13號 1927年12月19日 江海關大樓 上海海關 英資公和洋行
中山東一路14號 1948年 交通銀行大樓 上海市總工會 匈牙利鴻達洋行
中山東一路15號 1910年 華俄道勝銀行大樓 上海外匯交易中心 德資倍高洋行
中山東一路16號 1924年 台灣銀行大樓 招商銀行上海分行 英資德和洋行
中山東一路17號 1924年 字林大樓 美國友邦保險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英資德和洋行
中山東一路18號 1922年 麥加利銀行大樓 外灘18號 英資公和洋行
中山東一路19號 1908年 匯中飯店大樓 和平飯店南樓 司各特(英資瑪禮遜洋行)
中山東一路20號 1929年9月5日 沙遜大廈 和平飯店北樓 英資公和洋行
中山東一路23號 1937年 中國銀行大樓 中國銀行上海分行 英資公和洋行+陸謙受
中山東一路24號 1924年 橫濱正金銀行大樓 中國工商銀行上海分行 英資公和洋行
中山東一路26號 1920年 揚子大樓 中國農業銀行上海分行 英資公和洋行
中山東一路27號 1922年 怡和洋行大樓 外灘27號 英資公和洋行
北京東路2號 1920年 格林郵船大樓 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 英資公和洋行
中山東一路29號 1914年 東方匯理銀行大樓 中國光大銀行上海分行 英資通和洋行
中山東一路33號 1873年 英國駐滬總領事館 半島大酒店(改建中) Grossman & Boyce
北蘇州路20號 1934年 百老匯大廈 上海大廈 英資業廣地產公司
中山東一路1號甲 1907年 外灘天文台

旅遊指南

城市觀光

開放時間:全天開放(除重大活動或者跨年晚會)
景區地址:中山東一路
最佳時間:上海的最佳旅遊時間是春秋兩季,一般是3-5月和9-10月
交通指南:868路921路37路55路65路33路123區間路576路26路65路
計調0距離涵蓋上海外灘上海森林公園等各個景點行程大全!

景點介紹

黃浦公園黃浦公園
1.黃浦公園

黃浦公園曾記載著“華人與狗不得入內”屈辱歷史的黃浦公園,是上海最早的歐式花園,始建於1886年,她是外灘百年滄桑的見證人。如今,上海人民英雄紀念塔屹然挺立,塔底免費開放的外灘歷史紀念館是一部中華民族百年的奮鬥史。它坐落在曾經是“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黃浦公園內,給人以深刻的思索,三塊槍狀塔體,寓意鴉片戰爭、五四運動、解放戰爭以來光榮犧牲的先烈永垂不朽,內涵有深刻的概括性。
2.大型花崗石浮雕
它位於黃浦公園下沉式圓島上,浮雕全長120米,高3.8米。浮雕以寫實的手法擷取具有典型意義的歷史事件,表現了從1840年至1949年間上海人民的革命鬥爭。兩翼為裝飾性的花環圖案,象徵著上海人民對革命先烈的緬懷。浮雕可分為七組,97個典型人物,表現了先烈們偉大的鬥爭業績。
3.外白渡橋
聞名中外的外白渡橋(GardenBridgeofShanghai)是舊上海的標誌性建築之一。處於蘇州河下遊河口,位於黃浦公園西側,架在中山東一路,東大名路之間的蘇州河河段上。是一座全鋼結構的橋樑,兩跨52.16米,寬18.3米,是上海市區連線滬北、滬東的重要通道,過橋人流量和車流量很高。
4.十六鋪
小東門原名“寶帶門”,門外為十六鋪。街市東臨黃浦江,西瀕丹鳳路,南達老太平弄,北至龍潭路,歷史上南側曾延伸至萬豫碼頭街。此處依水傍城,是上海的水上門戶。
十六鋪上海客運總站附近新建綠苑商廈、申客飯店、龍申大酒家,以及適應中高檔消費的碧玉池豪華浴室,加上一批中小旅館,總共可提供近900套客房,2000多床位,為過往旅客提供綜合性服務。
十六鋪LOGO於2009年8月7日亮相。新十六鋪LOGO在2000多份應徵作品中脫穎而出,出自一位對十六鋪具有特殊情懷的廣告設計師的設計。它的創作靈感來源於新十六鋪建築中浦江之雲、浦江之荷的造型,三條水紋揭示了十六鋪依江踞城的地理特質,新十六鋪的華麗轉身由此開始,藍色象徵了十六鋪文化底蘊的深邃,水紋和新地標建築的外形巧妙結合在新LOGO標誌中,賦予十六鋪獨特的視覺識別特性。
在十六鋪630米的建築帶上,將豎起三棟體積小巧的建築,它們如同鑲嵌在黃浦江這一華麗皇冠上的璀璨鑽石,引人注目。作為十六鋪寬闊綠地與無垠江景的完美點綴,它們必將成為外灘建築典範之作。在約6.8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內,三棟小樓建築面積總和僅有5000平方米,這使得項目綠化率高達52%。市民遊客停留小樓之中,能感受到徐徐江風、婆娑的樹影;閒坐空中花園般的屋頂平台,能眺望黃浦江煙波浩蕩,感嘆浦江兩岸的巨變。
5.城市雕塑群
城市的美應有三個組成部分:建築、雕塑和綠化。而城市雕塑又被稱為"城市眼睛",是美化城市的重要部分。外灘城市雕塑群由“浦江之光”、“帆”、“風”三座不鏽鋼雕塑組成,位於金陵東路外灘綠色長廊中,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浦江之光"造型別具一格,用豎向的水波和水珠形象組合,如五線譜上跳躍音符,以輕鬆歡快的鏇律,演奏上海母親河黃浦江的樂曲。“帆”表現黃浦江上帆檣林立,船隊正駛向各地,外匯與旅遊業在這條經濟之河中流淌;帆與帆的連線,多曲線的漂動,增加了立體動感。“風”以銳角和鈍角、弧線和折線,褶皺波動表現改革東風勁吹,氣象萬千。
陳毅廣場陳毅廣場
6.陳毅廣場

十里南京路盡頭的陳毅廣場,新中國第一任上海市市長陳毅的塑像昂然矗立。陳毅塑像坐北朝南,用青銅澆注,高5.6米,底座用紅色磨光花崗石砌成,高3.5米,塑像再現了陳毅同志視察工作時的典型姿態,顯示他一路風塵,勤勤懇懇的公僕形象,又有和藹可親,虛懷若谷的儒將風度。每逢周末,在塑像前都將舉行隆重熱烈的廣場音樂會。陳毅廣場湧泉:位於南京東路外灘,陳毅塑像南面。它的造型是外周正方,內圈橢圓的現代化噴水池。水柱隨著聲音噴射,時高時低,池底安裝了彩色的光源,夜晚隨著燈光的變換,條條水柱輝映出紅,黃,藍,綠的光束,為外灘增添了瑰麗的夜景。
7.瀑布鍾
“時代的步伐”即位於海關大樓正對面的瀑布鍾。它鑲嵌於綠色長廊之中,鍾高3.5米,長2.7米,呈墨綠色階梯狀,共分十個台階,每個台階上裝有噴水管,用電腦控制,噴泉湧出可見由一千多個水柱形成的水簾,水簾拖至階梯,順勢而下成為瀑布。五彩燈光映於水簾,顯現出用阿拉伯數字表示的世界主要城市時間。時代瀑布鍾與海關大鐘相映成趣,兩鍾位置一高一底,風格一是古典,一是現代,裝置一是機械驅動,一是電腦控制,“一老一少”相得益彰,它們晝夜都在提醒人們守時、惜時。
8.情人牆
外灘“情人牆”建於黃浦公園至新開河的黃浦江邊,全長約1700米。觀光台是建造在伸向浦江上的空箱式結構防汛牆上,地面是用14萬塊彩色地磚和花崗石鋪成。臨江的一邊有32個半圓形花飾鐵欄的觀景陽台,64盞庭柱式方燈。觀光台上還有21個碗形花壇,柱形方亭和六角亭,以及供遊人休息的造型各異的人造大理石椅子。觀光台西側,有四季常青的綠化帶,成了觀光台綠色的欄牆,既保證了遊人的安全,又使遊人賞心悅目。
9.觀光隧道
外灘人行觀光隧道是連線浦西外灘與浦東陸家嘴兩個商務旅遊區的通道。遊人乘坐在封閉式觀光車廂里,在短短几分鐘內完成以“穿越地球”的高科技夢幻旅程,目睹神秘星空和浩瀚海洋,在沸騰的岩漿中駛過地幔、地核,聆聽與景觀互動的磅礴音響。
外灘觀光隧道位於浦西南京東路外灘與浦東陸家嘴東方明珠之間,是我國第一條越江行人隧道,全長646.70米,2000年底竣工。建成後,隧道的兩岸出入口由自動扶梯輸送旅客,殘疾人採用液壓電梯輸送,隧道內採用九十年代國際先進的全自動、無人駕駛、牽引式封閉車廂輸送遊客,箱體美觀、舒適、輕穎、透明度高,整個過江時間約需2.5~5分鐘,其運輸能力最高可達5280人/小時。

時尚風雲

上海外灘上海外灘

羅馬,通往著名的“西班牙台階”的康多第街,全球最奢華的時尚品牌依次排開;而在上海,這個時尚地標叫“外灘”,尤以外灘18號最為集中,似乎不是世界頂級時裝店的旗艦店,就跨不進外灘的大門。這裡的商品都不擺出價格標籤來,因為如果你問價格,那么你買不起——外灘時尚的迷人和殘酷也盡在於此。

Zegna:位於上海外灘18號。在這家1910年在義大利比耶拉由一間不起眼的手工紡織作坊開始的高級男裝店定製一套手工的全球限量版西服,價格可超過十萬元,你即使提前50天預約也未必能成功訂到。據說它像藝術一樣選擇材料,像藝術品一樣做西服,它的用料考究得近乎奢侈澳大利亞的美麗奴羊毛、南非的馬海毛、中國內蒙古的羊絨、江浙的絲綢。當然,奢華也在對質量和品質的講究中誕生。

Vertu全新概念店:位於上海外灘18號,是將現代通訊與手工藝結合,同時追求前衛設計的頂級個人通訊產品製造商。這裡銷售的每部Vertu手機均在英國總部由工匠手工鑲嵌而成。今年5月Vertu開幕之日,各界名流應邀而至,門前一時交通堵塞。

Cartier旗艦店:法國珠寶鐘錶頂級品牌,在外灘18號入駐了其首間中國旗艦店。為慶祝外灘18號旗艦店的開幕,Cartier特別製作了限量紀念款墜飾,手挽袋型的吊墜精巧別致,底部更雕刻有外灘18號的標識,該品全球只在外灘18號旗艦店內有售。其他入駐18號的珠寶鐘錶國際品牌還有法國珠寶鐘錶品牌寶詩龍、百年名表百達翡麗、英皇鐘錶珠寶。

Gab-bianiGlass:上海外灘18號內另一家極具特色的工藝品商店,展示的是來自威尼斯的工藝玻璃。琳琅滿目的玻璃器皿美不勝收。

Armani上海中國旗艦店:位於外灘3號,是入駐外灘的第一家世界知名時裝品牌。店堂內的裝修別具一格,清爽利落的線條,寬敞明亮的布局,黑白兩色的強烈對比,去繁求簡,讓人幾乎忘了這是一個來自義大利的品牌。

Hugo Boss:位於外灘3號。店內裝潢簡約抽象,但同時富於東方元素,給人耳目一新的購物體驗。

上海外灘上海外灘
Dolce&Gabbana上海旗艦店:位於外灘6號。包攬了一樓的全部1100平方米的面積,是Zegna專賣店的兩倍。Dolce&Gabbana風格華麗而性感,是小貝夫婦的最愛,上海旗艦店也不例外。店堂里左邊是男裝專賣,右邊則是女裝。大堂中間是S形沙發拼接出的圓形空間,前店陳列日常服裝,其後的私密空間則“藏”著極盡奢侈之美的夜禮服。

不能錯過的還有隱匿在中堂之後的馬天尼酒吧。黑色的水晶牆面深邃豪華,枝形的巨大的吊燈時尚性感,還有火山石的地面,線條奇特舒適的沙發,一番血拚之後,大概再找不到比這裡更愜意而方便的小憩之處了。

當年,位於白渡橋至金陵東路的一段黃浦灘,學名叫做中山東1路,因為置身於城廂之外,被100年前的上海人不屑地稱之為“外灘”,幾乎等同於“鄉下”。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哥德式、羅馬式、巴洛克式、中西合璧式等52幢風格迥異的大廈在此崛起,荷蘭人、英國人、法國人、葡萄牙人,把這一片無人問津的漁灘變成了東方的金融商務中心。如今,一個多世紀過去,外灘這條僅有三里多長的弧線,不僅是上海的萬國建築博物館,更代言著上海這座城市最奢侈的消費生活。

外灘目前共有三十三座建築,一部分仍為一些單位機構徵用,比如外灘13號海關大樓,1927年建成,是外灘最有代表性的建築之一,仍然是上海海關的駐地;外灘14號交通銀行大樓,是外灘最年輕的一座建築,1948年建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一直由上海總工會使用。另外一些則為各國銀行和保險公司的總部以及高級賓館,比如外灘1號亞細亞大樓,建於1913年,現在是中國太平洋保險公司的總部;外灘5號日清大樓,又名海運大樓,1925年建成,原是日清洋行的建築,現在是華夏銀行上海分行;外灘12號滙豐銀行大樓,又名市府大樓,1925年建造,現在是浦東發展銀行的駐地;外灘2號過去曾是著名的英國總會,一層樓酒吧間的110.7英尺的酒吧櫃號稱東方最長,現在則是東風飯店;外灘19號匯中飯店大樓,今天為和平飯店;外灘22號沙遜大廈,1929年建成,是外灘上最高的建築,今天也屬於和平飯店。3號、6號、18號被整修開發為高檔消閒購物娛樂場所,從此成為上海奢侈消費的坐標。

外灘在英語裡,叫做Bund,裝修中山東一路三號樓時,對外的稱呼是Bund3,換成中文就是外灘3號。到18號打廣告的時候索性就把Bund18作為商標註冊了,結果外灘3號、18號、6號就這么叫開了,其實如果問計程車司機,他八成還搞不明白,因為外灘3號其實是中山東1路的4號,因為是從延安東路口的亞細亞大樓開始的第三棟建築,所以被稱為外灘3號。

上海外灘上海外灘
上海外灘3號原來叫做有利大樓(Union Building),上個世紀初建成,繼承了文藝復興時期均衡對稱的建築風格,但裝飾上又多採用豪華巴洛克風格的漩渦型圖案。解放後被上海市民用建築設計院租用,2004年1月,被改建成高檔購物消費場所,從此成為“外灘3號”,也開闢了外灘奢華之風的現代版。它的頂層塔亭是透明的,白天的時候,清明的天光透過,仿佛直通天堂;夜晚的時候,燈光閃耀,一派金碧輝煌

上海外灘18號原來是老牌渣打銀行的亞洲本部,1923年完工。後來歷經周折,最後於2004年11月20日改建完工。負責整修工程的是來自義大利威尼斯的Kokaistudios建築顧問公司。主設計師Filippo Gabbiani說,關於外灘18號,自己的理念是:“這座建築好似一本書,每一個過客都留下了自己的文句。我們不能抹煞過去的章節,因此我們必須尊重過去。”因此,如今的外灘18號,是歷史記憶與現代消費時尚的完美結合。當你走進那精緻古典的雙色青銅大門,迎面而來的是希臘風格的門廳,而那四根大理石巨柱,則來自200年前義大利Tuscani教堂。大堂里高達3米的紅色燈飾,毫無疑問地傳達出義大利時尚的精緻。

外灘6號有一排標誌性的尖角,是典型的哥德式建築。被投資公司看中買下來加以裝修和改造,成為繼外灘3號和18號之後,外灘奢華之都代表之一。1897年竣工的6號,是外灘現存最老的建築之一,原為中國通商銀行,只有四層樓高,但風格突出,讓人過目難忘。

交通情況

交通路線:
20路(中山東一路九江路外灘—中山公園)
26路(新開河—廣元西路虹橋路)
33路(中山東二路新開河路—軍工路平涼路)
37路(美麗園—平涼路齊齊哈爾路)
42路(延安東路中山東一路—上海體育館)
55路(南浦大橋-世界路新江灣城)
65路(南浦大橋-北區汽車站)
123路(人民廣場(武勝路)-運光新村)
123路區間(人民廣場(武勝路)-岳陽醫院)
135路(老西門-國順東路翔殷路)
135路區間(老西門-楊樹浦路黎平路)
145路(人民廣場(武勝路)—敦化路松花江路)
147路(中山東二路新開河路—臨江碼頭)
576路(曲陽新村-凌兆新村)
868路(南浦大橋-國順東路翔殷路)
921路(平涼路大連路-中山公園萬航渡路)
926(中山東二路新開河路—上海體育館)
928路(南浦大橋-上海火車站)
隧道九線(中山東一路廣東路外灘—三林世博家園)
乘坐576路、317路、868路等在中山東一路廣東路站下即可到達。
周邊環境:
附近有南京路步行街、人民廣場、陸家嘴等,稍稍遠一點還有淮海路、四川路等。

捷運線路

捷運2號線(南京東路站)全程浦東機場→徐涇東站
捷運10號線(南京東路站)全程新江灣城→虹橋火車站、航中路

交會道路

(以下順序南向北與中山東一路交會)
延安東路
廣東路
元芳弄
福州路
漢口路
九江路
南京東路
滇池路
北京東路
南蘇州路
旅遊貼士
1、外灘與浦東間穿行方式一般為渡輪或觀光隧道。渡輪在金陵東路外灘的浦江遊覽碼頭搭,前往浦東的東昌路碼頭。
2、觀光隧道是從南京東路外灘到浦東的東方明珠之間的一條行人越江隧道,行人從黃浦江底搭自動扶梯就可到達江對岸。

地下隧道

外灘地下雙層通道已於2010-03-28號投入運營。記者在隧道股份公司建設者的引領下,探訪這條長3.7公里的地下車道,提前打探外灘沿線新走法。昨天下午,記者乘車從地下通道南端——黃浦區東門路入口進入隧道,駛出隧道北端後抵達虹口區的東長治路,單程行駛時間約5分鐘,比走地面節省時間一半以上。同時,駕車從隧道東長治路進口駛入至延安路高架,用時僅3分鐘。
新風送入隧道有“接力”
記者先從東長治路進口駛入,只見“外灘隧道”四個大字已高懸隧道上方,一旁還有“40”的限速警示。
駕車人在隧道內行駛,呼吸順暢,沒有其他隧道內通常感覺到的氣悶。上海隧道股份外灘項目總工程師季強告訴記者,奧妙就在頂部的一排排新型風機上。據介紹,十六鋪的敞開段是新風輸入源頭。新鮮空氣在隧道內的補充與排放,是通過多個風機的“接力”運輸完成的。風機將新風送至隧道各個區域,同時將廢氣排出。
每隔百米設一個逃生通道
外灘地下隧道分上下兩層,上層為南向北車輛行駛,下層供北向南車輛通過。隧道內還有30多個“安全門”。記者進入“安全門”探看,往下走28級台階就來到下層隧道,台階可並排站兩人。季強告訴記者,這就是逃生通道,隧道內基本上每隔百米就設一處。一旦發生火災,人們可以在上下隧道間逃生。此外,隧道與地面之間還有三個連線通道,可以直接抵達地面逃生,通道位置靠近福州路、十六鋪、閔行路。
搪瓷鋼板30年不老化
外灘地下隧道內最與眾不同的是,兩邊的側牆採用了以藍色為主色帶的搪瓷鋼板,顏色從下往上漸變減淡,讓人感到時尚氣息。
為便於安裝和維護,兩邊側牆的搪瓷鋼板採用標準規格生產,並安裝在背後事先做好的支架上。這種鋼板具有良好的防火及抗老化性能,在隧道特殊環境中能夠確保使用30年不老化。
隧道頂部是黑色的防火板,防火板下面是白色的無極燈,安裝在車道的上方。據悉,這種無極燈使用壽命可達5萬小時。
周邊建築沉降控制得當
外灘隧道北段附近的30餘位社區居民來到外灘隧道參觀,不少居民詢問建設者:“隧道旁邊是萬國建築和黃浦江,中間是地下隧道,附近會發生倒樓危險嗎?”
季強說,外灘通道的施工環境極其艱難,離外白渡橋僅1米左右。施工時最危險的是周邊建築沉降失控。建設者經過反覆論證,最終選定雖然增加施工難度但更有利於保護周邊建築的土壓平衡盾構,同時採取打隔離樁等措施,使周邊建築沉降控制在規定範圍內。
[特別提醒]
是否在外灘停留

延安高架匝道左轉選擇有二
外灘地下通道通車後,如果駕車人需在外灘停留,可從延安路高架匝道下來左轉走地面道路;如果只是經過並要北上,可直接從匝道左轉至外灘地下通道上層直達蘇州河以北。
南向北車輛
直達吳淞路或東長治路
從南浦大橋方向過來、由南向北行駛的車輛,沿中山東二路在東門路口可進入外灘地下通道。行至金陵東路後,通道逐漸變為兩層,南向北車輛走上層。通道穿越蘇州河到達天潼路後出現“分叉”,一條匝道通往“東長治路”,一條匝道通往“吳淞路”。
北向南車輛
抵中山南路或上延安高架
從五角場和北外灘方向過來的車輛,由吳淞路和東長治路兩個入口駛進外灘地下通道後在天潼路匯合。車輛行至福州路時通道出現“分叉”,前往延安路的車輛可據此沿匝道右轉出外灘通道,直接上延安路高架或走地面道路;前往南浦大橋方向的車輛繼續沿通道主線行駛,直至東門路出隧道。

觀光隧道

逛逛隧道逛逛隧道
外灘觀光隧道是融交通與旅遊功能為一體的又一標誌性景觀工程,它利用空間,運用現代高科技手段,在隧道內演示反映人物、歷史、文化、科技、風景等各種圖案、景象及背景音樂,使過江過程帶有極強的趣味性、娛樂性和刺激性,給遊客留下美好的記憶。連線浦江兩岸的圓形隧道內徑6.67米,隧道全長646.7米,採用目前國際上最先進的連續式軌道自動車廂運輸系統,整個過江時間在2.5-5分鐘,每小時最大輸送量為5000人次。
外灘觀光隧道共配置了十二台自動扶梯及四台垂直電梯,其中兩台是殘疾人專用電梯。隧道內的照明採用了兩套系統:一套為交通時段開放的普通照明;一套則為旅遊時段開放的景觀照明,配合景觀裝飾並用動態和不斷變幻各種光源,營造出別具風格的效果。外灘觀光隧道的消防監視系統、電視監控系統、運輸控制和監視系統、景觀控制系統、自動售檢票系統及辦公智慧型化系統等六大系統,均由設在浦東的中央控制室通過電腦聯網自動控制,其中包含了大量現代高科技成果,使項目的總體技術水準居於國內領先水平。

美食天堂

雖然外灘對於上海人已經是熟得不能再熟的地方,可是外灘還是值得一去,那畢竟是上海最美的角落之一。當然扎在人堆里添亂實在是很土的玩法,比較舒服的做法是找個視野好的地方吃點喝點,看外灘但別讓人看你。

影視作品

《外灘佚事》
《外灘》
紀錄片《外灘》

踩踏事件

主詞條:12·31上海外灘踩踏事故
2014年12月31日晚23時35分許,上海外灘陳毅廣場發生民眾擁擠踩踏事故,致36人死亡,49人受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