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解
韍
(韍)
fú
古代祭服的蔽膝:“服天子韍冕”。
部首:韋 部首筆畫:4 總筆畫:9
五筆86:FNHC 五筆98:FNHY 倉頡:QSIKE
四角號碼:53047 UniCode:U+97E8 規範漢字編號:6815
詳細註解
以皮革塗朱或彩繪稱韋韡,以絲綢繪織繡圖稱黻。漢以前用皮革,魏晉以來用絲羅。安陽殷墟出土的貴族人,腰帶之下正中部分,佩一塊上狹下廣的斧形裝飾,是較早的韍。周制,韍下廣二尺,上廣一尺,長三尺,其頸五寸,肩革帶,博二寸。按等第不同,韍上圖案不同。如明代皇帝韍,織火、龍、山三種章紋,東宮、親王則織火、山兩種章紋。
(形聲。從“韋”,表示與皮革有關。本義:古代貴族祭祀時戴的蔽膝,用熟皮做成,遮在膝前)
有虞氏服韍。——《禮記·明堂位》
一命緼韍幽衡。——《禮記·玉藻》
受綠袞冕衣裳。——《漢書·王莽傳上》
又如:韍冕(敝膝和帽子)
系印璽的絲帶。也作“紱”〖silkribbon〗
韍如相國。——《漢書·王莽傳》。注:“組也。”
又如:璽紼(印帶)
《詩.小雅.采菽》:“赤芾在股。”孔穎達疏引鄭玄《易乾鑿度注》曰:“古者田漁而食,因衣其皮,先知蔽前,後知蔽後,後王易之以布帛而猶存其敝前者,重古道不忘本。”《漢書.王莽傳上》:“於是莽稽首再拜,受綠韍袞冕衣裳。”《宋史.輿服志三》:“天子之服有袞冕,紅蔽膝,升龍二並織成,間似雲朵,飾以金及花鈿窠,裝以真珠、琥珀、雜寶玉。”參閱《禮記.玉藻》、《左傳.桓公二年》“袞、冕、黻、珽”孔穎達疏引徐廣《車服儀制》。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戌集中】【韋部】 韍·康熙筆畫:14 ·部外筆畫:5
《廣韻》《韻會》分勿切《集韻》分物切,音弗。《說文》本作巿,韠也。篆文從韋從犮。《注》徐鉉曰:今俗作紱,非是。《禮·玉藻》一命縕韍幽衡,再命赤韍幽衡,三命赤韍蔥衡。《注》此冕爵弁服之韠,尊祭服,異其名耳。韍之言蔽也。《前漢·諸侯王表》奉上璽韍。《注》師古曰:璽之組也。
又《集韻》方未切,音沸。蔽膝也。巿,遮羞布。
拼音是fu的漢字
拼音是fu的漢字共有214個,如下: |
復|幅|拂|服|附|蜉|菔|蝠|鰒|蝮|紱|賻|罘|稃|匐|麩|鳧|桴|莩|孚|駙|呋|郛|芙|黻|乀|伕|俌|俛|偩|冨|冹|刜|嘸|咈|哹|嘸|坿|垘|妋|姇|娐|副|扶|浮|富|福|負|伏|付|俯|斧|赴|縛|夫|父|符|孵|敷|賦|輔|府|腐|腹|婦|撫|覆|輻|膚|氟|俘|傅|訃|弗|涪|袱|甫|釜|腑|阜|咐|黼|苻|趺|跗|蚨|幞|茯|滏|婦|媍|宓|岪|峊|巿|弣|彿|復|怤|懯|抙|捊|掊|撫|旉|枎|柎|柫|栿|棴|椨|椱|汱|沕|泭|洑|澓|炥|烰|焤|玞|玸|琈|璷|甶|畉|癁|盙|砆|祔|禣|稪|竎|筟|箙|簠|粰|糐|紨|紱|絥|綍|綒|緮|縛|纀|罦|翇|胕|膚|艀|荂|荴|葍|蓲|蕧|虙|蚥|蚹|蛗|蜅|蝜|衭|袝|複|褔|襆|襥|覄|訃|詂|諨|豧|負|賦|賻|軵|輔|輻|邚|邞|郍|郙|鄜|酜|酻|釡|鈇|鉘|鉜|錇|鍑|鍢|錇|阝|陚|韍|韍|頫|颫|駙|鬴|鮄|鮒|鮲|鰒|鳧|鳬|鳺|鴔|鵩|麩|麬|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