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讀音
拼音:fǔ;
注音:ㄈㄨˇ;
部首筆畫
部首筆畫:3,部外筆畫:5,總筆畫:8。
五筆86:YWFI,五筆98:OWFI,
倉頡:IODI,
鄭碼:TGND,
筆順編號:41332124,
四角號碼:00240,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5E9C。
基本釋義
〈名〉(1)儲藏文書或財物的地方。說文解字·府字·段玉裁·註:「文書所藏之處曰府。」孟子·告子下:「今之事君者,皆曰我能為君闢土地,充府庫。」
(2)官署,官員辦公的地方。如:「官府」、「首府」、「總統府」。文 選·諸葛亮·出師表:「宮中府中,俱為一體。」
(3)古代介於省、縣間的地方行政機構。如:「開封府」、「徐州府」。
(4)達官顯貴的住所。如:「王府」。紅樓夢·第二回:「路北,東是寧國府,西是榮國府。」
(5)尊稱別人的居處。如:「尊府」、「貴府」、「造府請教」。
(6)泛指人、物聚集的地方。文 選·陸機·文賦:「游文章之林府,嘉麗藻之彬彬。」
(7)姓。如漢代有府悝。
(8)日本行政區劃名稱,級別共分都道府縣四級。如:大坂府。
(9)古同“腑”,臟腑。
詳細釋義
〈名〉
(1) (形聲。從廣( yǎn),表示與房屋有關,付聲。本義:府庫,府藏。古時國家收藏文書或財物的地方)。
(2) 同本義 [repository]。
府,文書藏也。——《說文》
開府庫,出幣帛。——《淮南子·時則》
在府言府。——《禮記·曲禮》
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史記·項羽本紀》
以問公卿,亦以為虛費府帑。——《漢書·匈奴傳》
(袁可立)建威消盟,紀功盟府,有文蟒朱提之賜。——明 董其昌《節寰袁公行狀》
遇有水旱疾疫,則開倉廩悉府庫以賑之。——清· 洪亮吉《治平篇》
(3) 又如:府室(國家書庫);府庫(官府儲存財物、兵甲的倉庫);府實(府庫中的財物);府帑(國庫;國庫所藏的金帛);府錢(府庫的錢財)。
(4) 古代管理財貨或文書的官吏 [financial or documental official]。如:府吏(古時管理財貨文書出納的小吏)。
府吏胥徒之屬善陰陽,上官百相欺騙也,即座師陸公為公(袁可立)慮之。——明 董其昌《節寰袁公行狀》
(5) 官署。漢至南北朝多指高級官員及諸王治事之所 [government agency;seat of government]。
以八法治官府。——《周禮·太宰》。註:“百官所居曰府。”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諸葛亮《出師表》
縉紳大夫士萃於左丞相府,莫知計所出。——宋· 文天祥《< 指南錄>;後序》
諸御史詣政府乞伸救,輔臣以上意為辭。公(袁可立)於末坐抗聲曰:“特相公不肯耳!”——明 黃道周《節寰袁公傳》
(6) 又如:府上(官府,衙門;今尊稱對方家宅或家鄉);府廳(官署的廳堂);府朝(官署;王府);府幕(府署的幕僚)。
(7) 第宅。地方行政長官或達官貴人的官邸 [mansion;offlcial residence]。如:王府(有王爵封號的人的住宅);府寺(古代公卿的官舍);府舍(官舍,官邸)。民國二十二年(1933)《河南通志稿·睢縣》:“按許定國刺高傑處,相傳在今洛學書院後院藏書樓下,……當時其宅本袁尚書可立府第,不知何以為許賊占據。”
(8) 唐朝至清朝的行政區劃,比縣高一級 [prefecture]。如:順天府,濟南府;府元(府試頭名);府庠(州府里的學校)。明 董其昌《節寰袁公行狀》:“除(袁可立)蘇州府理官。”
(9) 對別人住宅的敬稱 [your home]。如:造府請教。
(10) 通“腑”。臟腑 [internal organs of human body;viscera]。
所謂上喘而為水者,陰氣下而復上,上則邪客於藏府間,故為水也。——《素問》
(11) 又
五藏已傷,六府不通。
(12) 又如:六府(中醫指胃、小腸、大腸、膀胱、膽和三焦)。
〈動〉
(1)通“俯”。屈身,低頭,與“仰”相對 [bow one's head]。
王府而視之,其宮榭若累塊積蘇焉。――《列子·周穆王》
(2)又如:府然(屈身、低頭的樣子)。
府城
fǔchéng
[prefectural city] 舊時府級行政機構所在地。
府綢
fǔchóu
[poplin] 由棉、滌、毛、錦或混紡紗織成的平紋細密織物。
府邸,府第
fǔdǐ,fǔdì
(1)[mansion house;official residence]∶貴族官僚的住宅。
(2)[hall]∶中世紀王公貴族的城堡或邸宅。
府尹
fǔyǐn
[prefectural magistrate] 府級的最高長官,相當明清時代的知府。
府治
fǔzhì
[site of prefectural government] 知府衙門的所在地。
府
fǔ ㄈㄨˇ
(1)儲藏文書或財物的地方:~庫。天~。
(2)舊時封建貴族和官僚的主宅,泛指一般人的住宅:~邸。~第。王~。~上。
(3)中國唐代至清代的行政區域名,等級在縣和省之間:開封~。~尹。~治。~試。首~。
(4)國家行政機關:政~。官~。
(5)古同“腑”,臟腑。
方言集匯
◎ 粵語:fu2
◎ 客家話:[客英字典] fu3 [陸豐腔] fu3 [梅縣腔] fu3 [寶安腔] fu3 [客語拼音字彙] fu3 [東莞腔] fu3 [海陸豐腔] fu3 [沙頭角腔] fu3 [台灣四縣腔] fu3
英文辭彙
府志、知府、治所
governmentoffice;mansion;officialresidence;
行政區劃
在唐代的行政區劃中,不但有唐太宗新開的“道”,還有唐玄宗新開的“府”。最早設府是在開元元年
(713年),玄宗升國都雍州為京兆府,升陪都洛州為河南府。以後,設定和改置的府增多,成為唐朝行政區劃中的一個重要的單位。綜觀唐代諸府大致可分為三類:(1)諸京都(包括陸續新建的陪都)和皇帝駐蹕之地改置為府,以示不同於常州,如并州改置為太原府,荊州改置為江陵府。終唐之世,此類府有10個:京兆府(原雍州)、興德府(原華州)、鳳翔府(原歧州)、河南府(原洛州)、興唐府(原陝州)、河中府(原蒲州)、興元府(原梁州)、成都府(原益州)、太原府、江陵府。(2)在內地重要地區置都督府。都督制起自曹魏,當初專理軍事,不涉民政;晉始兼任刺史;北周時改都督為總管;唐武德七年(627年)改稱都督,兼理軍民,都督府始成行政區劃之一級,如揚州都督府、益州都督府。景雲初年(710年),唐有都督府24,分轄國內各州,惟畿內諸州不隸。但不久即以權重而廢。(3)邊地置都護府。都護之名起自西漢,當時在西域設有都護。唐太宗平定高昌後,始設安西都護府,其後漸次增置,至唐中宗時共有6都護府:安西都護府、安北都護府、單于都護府、安東都護府、安南都護府、北庭都護府
。宋代路下為府、為州。府雖與州同級,但地位要略高於州。當時,國都、陪都,皇帝誕生、居住和巡遊過的地方,以及地位重要的州,都改置為府,情況與唐朝很相似。據《元豐九域志》記載:元豐八年(1085年)時,全國有府14、州240
。
府與州、市的比較與展望
唐朝的道,宋朝的路相當於省,但沒有行政權。只有監察與實際弱化的軍事權。知州的奏章能直接上傳到朝廷,不需經過省級。看似集權,但全國上下將近兩百個州(府),不能面面具到。實際情況是中央和地方都被削弱。表面是三級實際只有兩級。唐宋特別是北宋是中國經濟與文化最繁華的時期。
元朝的統治者不懂中原的治國之策。將多個道(路)合併為一個省。賦予了省極大的行政權。雖然明清的省在大小上恢復到唐宋,但中央的集權和官僚階級數量的膨脹使得省府縣延續了下來。為了削弱省級,在省府之間設了道作為傳承機構,實權不大但卻是官僚們的晉升之職。
府與地級市有諸多相似之處,比如受制於省,比如府所駐紮的縣(今主城區)被稱首縣。省府縣是明清時期的地方區劃,在集權的時代高效的運行著,然而近代化的開啟,讓這種方式變的冗雜,辛亥革命後廢除了府。
民國時期省直轄各縣,受西方行政的影響,國民政府設了南京市、上海市等。一般都是縣城設市。同時縣城以外保留縣的名義。所以南京市與江寧縣,上海市與上海縣同時存在。江寧是江寧府的首縣,上海雖屬松江府卻不是首縣(松江首縣華亭,今上海市松江區)。能設市的縣並不一定都是首縣。
大多數省會和重要縣城在民國時期設市,同時一些非省會也設市,到了共和國八十年代,一個省有七八個市。在先富帶動後富的思維模式下,市管理縣,省府縣的模式復活了。
地級市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所屬縣的發展,最佳化了資金產業的布局。在縣改縣級市叫停後,地市開始把母縣變為區。比如江寧縣改南京市江寧區,武進市改常州市武進區。不久江寧、武進被拆成多個區。
在吞併母縣後,地市開始吞併其他縣。比如吳江市改蘇州吳江區,紹興蕭山縣改杭州蕭山區。地市在實際權利上超越了明清的府。明清的府對首縣調整就已經不易,各方面阻力大。古代並不以商品經濟為主。比如無錫縣(無錫市)的基礎並不比武進縣(常州市)差,但常州府首縣就在武進,沒有為無錫設府。主要依據的還是歷代革延。
民國的省縣二級。雖然資金和產業布局上不如三級區劃方便調配。但縣直接由省管,節省了很多的行政成本。而且市不插手縣,為縣提供了自由的空間。
比起三級區劃,個人更看好唐宋和民國的二級區劃。關於地方的區劃應該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拼音是fu的漢字
拼音是fu的漢字共有214個,如下: |
復|幅|拂|服|附|蜉|菔|蝠|鰒|蝮|紱|賻|罘|稃|匐|麩|鳧|桴|莩|孚|駙|呋|郛|芙|黻|乀|伕|俌|俛|偩|冨|冹|刜|嘸|咈|哹|嘸|坿|垘|妋|姇|娐|副|扶|浮|富|福|負|伏|付|俯|斧|赴|縛|夫|父|符|孵|敷|賦|輔|府|腐|腹|婦|撫|覆|輻|膚|氟|俘|傅|訃|弗|涪|袱|甫|釜|腑|阜|咐|黼|苻|趺|跗|蚨|幞|茯|滏|婦|媍|宓|岪|峊|巿|弣|彿|復|怤|懯|抙|捊|掊|撫|旉|枎|柎|柫|栿|棴|椨|椱|汱|沕|泭|洑|澓|炥|烰|焤|玞|玸|琈|璷|甶|畉|癁|盙|砆|祔|禣|稪|竎|筟|箙|簠|粰|糐|紨|紱|絥|綍|綒|緮|縛|纀|罦|翇|胕|膚|艀|荂|荴|葍|蓲|蕧|虙|蚥|蚹|蛗|蜅|蝜|衭|袝|複|褔|襆|襥|覄|訃|詂|諨|豧|負|賦|賻|軵|輔|輻|邚|邞|郍|郙|鄜|酜|酻|釡|鈇|鉘|鉜|錇|鍑|鍢|錇|阝|陚|韍|韍|頫|颫|駙|鬴|鮄|鮒|鮲|鰒|鳧|鳬|鳺|鴔|鵩|麩|麬|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