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源解說
形聲字,形旁為水,聲旁為咅(póu),本意是水名。文字解釋
涪(fú)釋義 | 詞性 | 例句 | 英譯 |
---|---|---|---|
水名。在四川省中部,源出松潘縣,東南流經平武、綿陽、三台、遂寧、潼南、至重慶合川區入嘉陵江。 | 名詞,非成詞語素 | 酈道元《水經注·涪水》:“水發平洛郡西溪,西南流,屈而東南流入於涪。” | Fu River |
古州名 。故治所在今重慶市涪陵區。 | 名詞,非成詞語素 | 杜甫《長江》詩之一:“眾水會涪萬,瞿塘爭一門。” | Fu prefecture |
- 涪(póu)
釋義 | 詞性 | 例句 |
---|---|---|
【涪漚】水泡 | 動詞 | 《集韻·侯韻》:“涪,涪漚,水泡。” |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
原文【卷十一】【水部】涪fú縛牟切
水。出廣漢剛邑道徼外①,南入漢。從水咅聲。
注釋
①“廣漢”句:《漢書·地理志》“廣漢郡剛氐道。”邑當作氐。廣漢郡:西漢治所在乘鄉,即今四川省金堂縣東;東漢移至雒縣,即今四川省廣漢市北。徼:桂馥《說文解字義證》引《漢書音義》:“徼,塞也。以木柵水為蠻夷界。”
譯文
涪,水名。從廣漢郡剛氐道邊塞之外流出,向南注入漢水。從水,聲咅。
說文解字注
【(涪)涪水】句。以下同。
【出廣漢剛邑道徼外,南入漢】地理志曰:廣漢郡剛氐。郡國志曰:廣漢屬國都尉。領陰平道、甸氐道、剛氐道。剛氐、此作剛邑。葢誤。百官公卿表曰。列侯所食縣曰國。皇大後、皇后、公主所食曰邑。有蠻夷曰道。然則志偁甸氐道、剛氐道、湔氐道皆以其有氐而道之。志於剛氐道下曰。涪水出徼外。南至墊江。入漢。過郡二。行千六十九里。過郡二者、廣漢、巴郡也。墊江屬巴郡。按剛氐道徼外、葢在今四川龍安府松潘廳境內地。舊松潘衛也。衛東有小分水嶺。涪水出焉。東南流。經龍安府之平武縣、江油縣、彰明縣。又經綿州。又經潼川府之三台縣、射洪縣、遂寧縣。至重慶府之合州城南。嘉陵江合渠江自東北來會。合流至重慶府府城北入大江。合州、漢之墊江縣也。嘉陵江即西漢水也。許雲南入漢、謂入嘉陵江也。水經雲。涪水出廣魏涪縣西北。南至小廣魏。與梓潼水合。梓潼水出其縣北畍。西南入於涪。又西南至小廣魏南入於墊江。雲出涪縣與誌異者、水經舉稍近言也。墊江縣名而雲入於墊江者、以地名名水也。益州之水見於史者涪水謂之內水。今之涪江也。雒水合綿水謂之中水。今在瀘州州城北入大江。水道提綱謂之沱江者是也。外水今之大江也。
【從水,㕻(咅)聲】縛牟切。三部。
康熙字典
【巳集上】【水部】涪·康熙筆畫:12 ·部外筆畫。
fúㄈㄨˊ《唐韻》縛牟切《集韻》《韻會》房尤切《正韻》房鳩切,並音浮。水名。《水經注》涪水,出廣漢屬國剛氐道徼外。
又涪陵,漢縣名,今為州屬重慶府。
又《集韻》馮無切,音扶義同。
póuㄆㄡˊ又蒲侯切,音捊。涪漚,水泡也。
考證:〔《水經注》涪水,出廣漢屬國刪氐游徼外。〕 謹照原文刪改剛。游改道。
音韻方言
音韻參考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部 | 韻母 | 韻目 | 調 | 等 | 呼 | 韻系 | 韻攝 | 註解 | |
---|---|---|---|---|---|---|---|---|---|---|---|---|
廣韻 | 浮 | 縛謀 | 並 | 尤 | 尤 | 平聲 | 三等 | 開口 | 尤 | 流 | 水名在巴西 | |
洪武正韻 | 浮 | 房鳩 | 尤 | 十九尤 | 平聲 | |||||||
分韻撮要 | 浮 | 非 | 第五修叟秀 | 陽平 | 地名 |
方言發音
客家話 | [海陸豐腔] feu2 fu1 [寶安腔] fiu2 fu2 [台灣四縣腔] feu2 fu1 [客英字典] feu2 fu2 |
---|---|
粵語 | fau4 |
潮州話 | 頗污5(浮) |
拼音是fu的漢字
拼音是fu的漢字共有214個,如下: |
復|幅|拂|服|附|蜉|菔|蝠|鰒|蝮|紱|賻|罘|稃|匐|麩|鳧|桴|莩|孚|駙|呋|郛|芙|黻|乀|伕|俌|俛|偩|冨|冹|刜|嘸|咈|哹|嘸|坿|垘|妋|姇|娐|副|扶|浮|富|福|負|伏|付|俯|斧|赴|縛|夫|父|符|孵|敷|賦|輔|府|腐|腹|婦|撫|覆|輻|膚|氟|俘|傅|訃|弗|涪|袱|甫|釜|腑|阜|咐|黼|苻|趺|跗|蚨|幞|茯|滏|婦|媍|宓|岪|峊|巿|弣|彿|復|怤|懯|抙|捊|掊|撫|旉|枎|柎|柫|栿|棴|椨|椱|汱|沕|泭|洑|澓|炥|烰|焤|玞|玸|琈|璷|甶|畉|癁|盙|砆|祔|禣|稪|竎|筟|箙|簠|粰|糐|紨|紱|絥|綍|綒|緮|縛|纀|罦|翇|胕|膚|艀|荂|荴|葍|蓲|蕧|虙|蚥|蚹|蛗|蜅|蝜|衭|袝|複|褔|襆|襥|覄|訃|詂|諨|豧|負|賦|賻|軵|輔|輻|邚|邞|郍|郙|鄜|酜|酻|釡|鈇|鉘|鉜|錇|鍑|鍢|錇|阝|陚|韍|韍|頫|颫|駙|鬴|鮄|鮒|鮲|鰒|鳧|鳬|鳺|鴔|鵩|麩|麬|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