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勒[音樂家]

馬勒[音樂家]
馬勒[音樂家]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古斯塔夫·馬勒(1860年7月7日 --- 1911年5月18日),生於奧匈帝國的波希米亞(今捷克境內),是世界著名的作曲家,指揮家,猶太民族,是一位處在過渡時期的音樂家,與心理學家西蒙·弗洛伊德、畫家格斯塔·克里姆特同處一個時代。馬勒的大型管弦樂作品根植於德奧交響樂傳統,以受到民族風格影響的晚期浪漫主義風格為表達形式。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Gustav Mahler 古斯塔夫・馬勒Gustav Mahler 古斯塔夫・馬勒

Gustav Mahler 古斯塔夫·馬勒 (1860年7月7日 --- 1911年5月18 日),生於奧匈帝國的波希米亞,著名的指揮家,作曲家,歐洲猶太人

作為作曲家,他的音樂創作多採用動機發展手法,承襲了華格納的傳統,其創作主要集中在兩個領域:藝術歌曲和交響曲。他的音樂是通向20世紀無調性音樂的橋樑,在音樂風格上是浪漫主義的延續,在表現手法上則不時地先現勛伯格作品的無調性因素,他善於把哲理與通俗、個性與民族性、浪漫與現代的音樂糅合在一起。

他的指揮如實地反映出作曲家的構思,充滿著深厚而熾熱的情感和鮮明的形象性,在指揮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響。

馬勒是一位處在過渡時期的音樂家,與心理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畫家克里姆特同處一個時代。馬勒的大型管弦樂作品根植於德奧交響樂傳統,以受到民族風格影響的晚期浪漫主義風格為表達形式。馬勒最重要的作品是10部交響曲和管弦樂伴奏的歌曲。馬勒的交響樂作品規模宏大,長度和樂隊的編制方面都是空前的,使他的交響曲具有更多表現自己情感想法的空間。龐大的樂隊,有時還包括場外樂隊和大規模的合唱隊。馬勒把合唱加入交響樂之中,以充分表現他的音樂中的哲理思想。馬勒去世50年後,他的大部分作品都不再為人所注意,只受到一小群人的推崇,直到一些著名指揮家(歐洲的布魯諾·沃爾特喬治·索爾蒂、美國的李奧納多·伯恩斯坦和英國的諾曼·德爾·馬爾)等人的大力提倡,才使馬勒的作品重新成為今日的保留曲目。

生平經歷

Gustav Mahler at six yearsGustav Mahler at six years

1860年7月7日,馬勒生於奧匈帝國的波希米亞卡里什特(現屬捷克)的一個猶太人的家庭。馬勒的家鄉群山環繞、風景秀麗,流傳著許多優美動聽的民間音樂。但是,當時的捷克正遭受奧匈帝國的異族統治,而猶太人,又處於各民族的最底層。馬勒的父親出身卑微,經過多年的慘澹經營,最後成為一個小商人。馬勒的母親是肥皂商的女兒。他們共生下十四個孩子,但由於家境貧寒,大部分孩手都幼年夭亡。排行第二的馬勒,在童年時代就顯露出音樂的才能,他六歲參加了鋼琴比賽,八歲就能為別的孩子教授鋼琴,而家鄉所流傳的優美的民間音樂對馬勒的耳濡目染,又為他日後的音樂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營養。

十五歲那年,馬勒入維也納音樂院接受正規的音樂教育。在那裡,他一方面學習鋼琴,同時學習和聲作曲等課程。當時,學作曲的學生有機會去指揮學校學生樂隊的排練,有時還公開演出,這對日後馬勒的創作和指揮生涯有看重要的意義。1877 年,馬勒為了擴大自己的眼界,到維也納大學學習歷史哲學音樂史。在這幾年間,馬勒廣泛地學習了他的前輩(包括貝多芬孟德爾頌舒柏特舒曼、威柏、華格納等音樂家)的音樂作品,同時也向他同時代的作曲家理查·施特勞斯學習,並和作曲家沃爾夫結下了友誼。

1880年,馬勒離開維也納,開始了指揮家的生涯。他先後在哈爾賴巴哈奧爾密茨卡賽爾等地的劇院裡任短期的指揮。在這下時期,他的日子比較艱苦,往往是在夏天演出的旺季里和劇院訂下契約,而到冬天演出的淡季就失去了工作,只好回到維也納去從事寫作。這一時期,作為一個指揮家來說,雖然他的經驗還不夠豐富;但他的指揮已顯露出自己獨特的風格:熱情而又準確,對樂曲有自己獨到的解釋和處理,不為傳統的看法所束縛。

1885在萊比錫指揮孟德爾頌清唱劇《聖·保羅》獲得巨大的成功,後被聘為布拉格歌劇院指揮。

1886年,馬勒會見了已故作曲家威柏的孫子。後者保存有他祖父的一部喜歌劇的草稿。雖然威柏的草稿難以辨認,但馬勒反覆研究這些草稿後,感到很有興趣。在1887年,他費了一個夏天和半個秋天為這部作品進行了修訂、潤色的工作,並於1888年成功地指揮了威柏的這部歌劇的首演。從此,這部作品演遍了德國。這次演出使馬勒出了名,並使他獲得了一個固定收入的來源他被聘為布達佩斯歌劇院的音樂總指揮。聘期為十年。

1891年──1897年,他接任了漢堡市歌劇院的首席指揮。這可以說是馬勒一生中最難得的快樂時期。在這時期中,他除了指揮歌劇演出外,大部分的業餘時間部用於作曲,他的第二、第三交響曲就是在這期間寫成的。

1897年,馬勒經作曲家勃拉姆斯的大力推薦,受聘為維也納皇家歌劇院的音樂總指揮。1902年,他和瑪利亞·沈德勒結婚,婚後生了兩個孩子。1906年在一次排演中,馬勒第一次感到心臟衰弱。1907年7月12 日,不滿5歲的長女在邁爾尼希鄉村別墅夭折。這對馬勒是一個難以承受的打擊。幾天后,當地醫生診斷他心臟有毛病。經維也納心臟專家檢查確證,馬勒左右房室瓣有遺傳性缺陷,但可以補救。建議他要非常小心,不準騎車、游泳。這一診斷在馬勒思想上蒙上一層陰影。07年5月馬勒辭去維也納宮廷歌劇院院長之職。儘管如此,馬勒仍然不停地創作,並於1908年1月赴美,在紐約市歌劇院首次指揮演出,取得很大成功。

馬勒馬勒

1895年,他正式加入了羅馬天主教。在事業和生活上一連串的打擊下,雖然他對待藝術的態度仍然非常嚴肅認真,但生活的熱情卻日漸消失,浮生若夢的頹廢情緒不時襲來。尤其是中年以後,他時常為心臟病的突然發作和對死亡的恐懼感所襲擊。

1907年脫離歌劇院,旅居美國,先後任大都會歌劇院的樂隊和紐約愛樂樂團的指揮。工作之餘從事創作,共寫了十部交響曲、四部樂隊伴奏的聲樂套曲、一部清唱劇及五首歌曲。

1908年,他到奧地利杜布拉赫的村莊度假,面對看終年積雪的阿爾卑斯山,他不禁感慨萬千,因而寫成了一部以中國唐詩為歌詞的大型作品《大地之歌》 ,以寄託自己的憤世疾俗、孤高超脫的情懷,並流露出濃重的悲觀情緒。

1911年2月21日,馬勒在紐約指揮了最後一場音樂會。由於嚴重的心絞痛發作,他被送到了巴黎治療,但病情日益加重,醫治無效。而馬勒懷戀故鄉,要求把自己送回維也納,落葉歸根。就在馬勒回到維也納六天之後─1911年5月8日,他與世長辭了,終年51歲。

人物評價

馬勒馬勒

馬勒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世界上最重要的指揮家之一。

他以富有獨創性的指揮風格,成功地指揮演出了莫扎特貝多芬華格納威柏威爾第斯美塔那普契尼柴科夫斯基等音樂大師的作品;他的指揮如實地反映出作曲家的構思,充滿著深厚而熾熱的情感和鮮明的形象性,在指揮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響。

馬勒進行音樂活動的地點主要在維也納。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維也納,是奧匈帝國反動統治的中心,同時也是一個腐化的享樂中心。面對當時黑暗的社會現實,維也納的音樂家們有兩種不同的態度:一種是對現狀懷疑、否定、不滿,但卻找不到出路,因而悲觀、失望;另一種是粉飾、肯定現實,竭力地鼓吹享樂、醉生夢死。馬勒採取的是第一種態度。他所創作的九部交響曲和其他聲樂作品,表現出他並沒有和當時的腐朽勢力同流合污。

他在作品中一方面表現出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對生活理想的憧憬,在他的早年的作品中,我們可以聽到優美而富有青春活力的音樂以及對大自然、對人生的讚美;另一方面,他在作品中又時時流露出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和嘲諷,在他的音樂中常常出現一些怪誕的形象,痙攣的節奏,尖銳的、喊叫般的音響和不協和的音程等等,反映了他在黑暗現實面前的痛苦心理;他的作品還常常從哲學宗教的角度對人生問題進行探索,而最後所得出的結論往往是消極的:人生是虛罔的,人們只有在天國才能得到安息。這種消極的思想,反映了處在帝國主義時代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在世界觀上的局限性。

馬勒的作品在藝術風格上,繼承了後期浪漫派音樂的傳統, 並極力擴展交響樂的表現力。他充分發揮每件樂器的表現性能, 形成了色彩無比絢麗的配器效果,從極其纖細、清柔的輕奏到濃 重而震撼人心的強奏,中間瞬息萬變、色彩續紛;他追求龐大的 樂隊編制,並根據音樂內容的需要擴展樂曲的結構,以表現樂曲 的豐富內容,但有時卻流於過分龐雜;他繼承貝多芬的傳統,把合唱加入交響樂之中,以充分表現他的音樂中的哲理思想;他還 運用於大量的民間音樂的因素,在他的作品中常常可以聽到波希 未亞民間音樂的音調和奧地利民間舞蹈的節奏,在十九、二十世 紀之交,象馬勒這樣能在創作中緊密與民間音樂聯繫的作曲家, 是比較難得的。

馬勒的交響曲在形式上具有構思宏偉,規模龐大的特點,只有巨型的交響樂隊才能演奏;在風格上,他力求發展維也納古典交響樂的傳統,作品現象鮮明,題材淵源於維也納民間風格性音樂,而且,除《第一交響曲》外,他的交響曲都加入了人聲合唱,大大豐富了交響樂的表現力,對二十世紀音樂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的許多作品體現了他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的理解。代表作有交響樂《巨人》《復活》《大地之歌》等等。

代表作品

代表作

(1)聲樂套曲:《兒童奇異號角》、《流浪少年之歌》、《憶亡兒之歌》
(2)交響樂:十部交響樂(其中以第二《復活交響曲》、第八《千人交響曲》尤為著名)和一部交響聲樂套曲《大地之歌》

作品簡介

(1)《大地之歌》分為六個樂章,一、三、五樂章由男高音獨唱,二、四、六樂章由女低音或男中音獨唱,歌詞採用中國唐朝詩人李白、孟浩然、王維等人的七首詩。作品中既有對生活熱情洋溢的高歌,也有對死亡恐懼的感懷,作品淋漓盡致地揭示了盡情享樂與預感死亡的矛盾和困惑。
(2)《第八交響曲》是馬勒規模最大的一部作品,有一個大規模的交響樂隊、兩個混聲合唱隊、一個童聲合唱隊和七個獨唱演員參加演出,因此這部作品被人們稱為“千人交響曲”。馬勒把這部交響曲看成是對自己以前幾部交響曲的總結,它包括兩大部分,總體上渲染了宇宙般宏偉的氣魄,歌頌了歡樂和人間真摯的愛。

藝術成就

(1)在交響樂方面:發展了由貝多芬首創的聲樂交響曲形式(十部交響曲中有四部含聲樂:第二、第三、第四、第八),《第八交響曲》和交響聲樂套曲《大地之歌》將這種形式發展到一個高峰。
(2)在藝術歌曲方面:受柏遼茲影響,其藝術歌曲的伴奏與以往不同,採用管弦樂隊伴奏,創造出了具有交響風格的藝術歌曲形式。
(3)在音樂思想方面:他的作品所反映的思想實質,是一個唯心主義知識分子的表白,是對塵世生活所引起的緊張、煩惱的傾訴,以至於借用中國的唐詩來寄託淒涼落魂的情感,表現在作品《大地之歌》中。
(4)在音樂風格方面:他的交響曲中尖銳刺耳的音色,痙攣式的節奏,支離破碎的曲調,不協和音程等怪誕的形象,體現了19世紀末的音樂風格。

人物年表

Gustav Mahler 古斯塔夫・馬勒Gustav Mahler 古斯塔夫・馬勒

1860年、7月7日,生於波希米亞卡里施特
1866年、開始學習鋼琴,教師維克洛林、布勞施
1969年、受益於鋼琴師布洛羅什
1870年、在伊格拉夫舉行第一次公開演奏會
1874年、13歲的弟弟恩斯特去世。
1875年、9月20日進維也納音樂學院學習鋼琴。和聲、作曲。開始創作歌劇《恩斯特·馮·斯瓦本公爵》1876年、在鋼琴和作曲課中獲獎,在伊格拉夫和維也納舉行鋼琴五重奏和小提琴奏鳴曲。
1877年、再獲鋼琴課獎,在伊格拉夫通過中學結業考試。
1878年、幫助布魯克納將其《第三交響曲》改編成《鋼琴二重奏》,開始創作《悲嘆之歌》
1880年、第一次受聘擔任哈爾夏季劇院的指揮。
1881年、在菜巴赫擔任指揮。
1882年、在奧爾姆茨擔任指揮。
1884年、在卡賽爾擔任指揮,完成《旅行者之歌》

1885年、在布拉格擔任指揮,完成《青春之歌》第一卷。
1886年、在萊比錫擔任尼基什的助理指揮,在此期間,應韋伯後人之請,根據《三個平托》的片斷編寫一部歌劇。1888年、在布達佩斯皇家歌劇院擔任指揮三年,創作《第一交響曲》。11月20日,《第一交響曲》在布達佩斯公演,親任指揮,開始為《少年魔角》譜曲。
1889年、1月,在布達佩斯指揮《萊茵的黃金》《女武神》的演出。
1891年、在漢堡歌劇院擔任首席指揮。
1892年、率漢堡歌劇院去倫敦演出華格納的《指環》《特里斯坦》以及貝多芬的《菲岱里奧》,完成《青春之歌》第二、三卷。
1894年 開始創作《第二(復活)交響曲》,其間彪羅去世。
1895年、3月4日, 《第二交響曲》柏林公演,理查·施特勞斯任指揮。
1897年、皈依天主教,5月起,在維也納皇家歌劇院任指揮,至l907年止。完成《第三交響曲》。

1898年、完成《悲嘆之歌》
1900年、開始創作《第四交響曲》。
1901年、6月,《第三交響曲》克雷費爾德公演。11月25日,《第四交響曲》在慕尼黑公演,均親任指揮。
1902年、3月10日,與阿爾瑪·申德勒結婚,創作《第五交響曲》、《亡兒之歌》。
1904年、11月18日,《第五交響曲》在科隆公演,親任指揮。開始創作《第六交響曲》。
1905年、《亡兒之歌》和《呂克特的五首歌》在維也納公演,親任指揮,創作《第七交響曲》。
1906年、5月27日,《第六交響曲》在埃森公演,親任指揮。
1907年、創作《第八(千人)交響曲》 ,7月5日,大女兒瑪麗亞·安娜去世。幾天之後,發生一次心力衰竭,年底赴紐約大都會歌劇院擔任指揮。
1908年、1月 1日,在大教會指揮上演《特里斯坦》 ,年底出任紐約愛樂樂團指揮。9月19日, 《第七交響曲》在布拉格公演,親任指揮,完成《大地之歌》。
1909年、完成《第九交響曲》 ,開始起草《第十交響曲》
1910年、9月12日, 《第八交響曲》在慕尼黑公演,親任指揮。
1911年、5月18日,在維也納去世。11月20日,遺作《大地之歌》在慕尼黑公演,布魯諾·瓦爾特任指揮。
1912年、6月29日, 《第九交響曲》在維也納首演,瓦爾特擔任指揮。

主要作品

Gustav Mahler at six yearsGustav Mahler 古斯塔夫・馬勒
馬勒第一交響曲
馬勒第三交響曲
馬勒第四交響曲
馬勒第五交響曲
馬勒第六交響曲

馬勒第七交響曲
馬勒第八交響曲
馬勒第九交響曲

呂克特歌集
亡兒之歌(Kindertotenlieder)
旅行者之歌(Lieder eines fahrenden Gesellen)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