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豆[豆科植物]

蠶豆[豆科植物]

蠶豆(學名: L.):豆科一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主根短粗,多鬚根,根瘤粉紅色,密集。莖粗壯,直立,具四棱,中空、無毛。偶數羽狀複葉,葉軸頂端卷鬚短縮為短尖頭;托葉戟頭形或近三角狀卵形,略有鋸齒,具深紫色密腺點;小葉通常兩面均無毛。總狀花序腋生,花梗近無;花萼鐘形,萼齒披針形,下萼齒較長;具花2-4(6) 朵呈叢狀著生於葉腋,花冠白色;花柱密被白柔毛。莢果肥厚,成熟後表皮變為黑色。種子長方圓形,近長方形,中間內凹,種皮革質,青綠色,灰綠色至棕褐色,稀紫色或黑色;種臍線形,黑色。花期4-5月,果期5-6月。 原產歐洲地中海沿岸,亞洲西南部至北非。蠶豆營養價值豐富,含8種必需胺基酸。碳水化合物含量47%-60%,可食用,也可作飼料、綠肥和蜜源植物種植。為糧食、蔬菜和飼料、綠肥兼用作物。 (概述圖片來源: )

基本信息

歷史起源

蠶豆的起源和分布 一般認為蠶豆起源於亞洲西南和非洲北部。在死海北面的古城傑利科遺址中發現有公元前6250年的蠶豆殘存物,在西班牙新石器時代和瑞士青銅器時代人類遺址中也曾發現蠶豆種子。

蠶豆在中國的栽培歷史悠久,最早的記載是三國時代張寫的《廣雅》中有胡豆一詞。中國蠶豆栽培歷史非常悠久,在浙江省吳興縣錢山漾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就有蠶豆的出土。李時珍說:“豆英狀如老蠶,故名蠶豆”,王禎《農書》則謂豆於蠶財成熟,其義亦通。蠶豆花、葉、英殼,均可作藥用。如果上述說法成立,則蠶豆在中國已有2100多年的歷史。但是根據萬國鼎先生認為:確指蠶豆的記載,最先見於北宋宋祁的《益部方物略記》(1057年),叫做“佛豆”。如今四川仍稱為胡豆。

蠶豆這一名詞,最先見於南宋楊萬里(1124-1206年)的詩序中。從我國的一些古書記載來看,這種作物可能在宋初或宋以前傳入中國,最先栽培於西南川、滇一帶,元明之間才廣泛推廣到長江下游各省。

中國蠶豆相傳為西漢張騫自西域引入。自熱帶至北緯63°地區均有種植。中國 以四川最多,次為雲南、湖南、湖北、江蘇、浙江、青海等省。

蠶豆,又叫胡豆,佛豆,江南一帶,喜歡在立夏時節食豆,因此又稱作立夏豆。寧波人則習慣叫倭豆,而且在立夏前後,幾乎是家家戶戶都吃蠶豆,都喜歡吃蠶豆,不少人家還將蠶豆跟大米飯一鍋煮,稱為“蠶豆飯”。

據《太平御覽》記載,蠶豆是張騫出使西域時帶回的豆種。確實,蠶豆既是糧食,又是小菜,既是“閒食”,又是補品。

形態特徵

蠶豆 蠶豆

一年生草本,高30-100(120)厘米。主根短粗,多鬚根,

根瘤粉紅色,密集。莖粗壯,直立,直徑0.7-1厘米,具四棱,中空、無毛。偶數羽狀複葉,葉軸頂端卷鬚短縮為短尖頭;托葉戟頭形或近三角狀卵形,長1-2.5厘米,寬約0.5厘米,略有鋸齒,具深紫色密腺點;小葉通常1-3對,互生,上部小葉可達4-5對,基部較少,小葉橢圓形,長圓形或倒卵形,稀圓形,長4-6(10)厘米,寬1.5-4厘米,先端圓鈍,具短尖頭,基部楔形,全緣,兩面均無毛。

總狀花序腋生,花梗近無;花萼鐘形,萼齒披針形,下萼齒較長;具花2-4(6)朵呈叢狀著生於葉腋,花冠白色,具紫色脈紋及黑色斑暈,長2-3.5厘米,旗瓣中部縊縮,基部漸狹,翼瓣短於旗瓣,長於龍骨瓣;雄蕊2體(9+1),子房線形無柄,胚珠2-4(6),花柱密被白柔毛,頂端遠軸面有一束髯毛。

莢果肥厚,長5-10厘米,寬2-3厘米;表皮綠色被絨毛,內有白色海綿狀,橫隔膜,成熟後表皮變為黑色。種子2-4(6),長方圓形,近長方形,中間內凹,種皮革質,青綠色,灰綠色至棕褐色,稀紫色或黑色;種臍線形,黑色,位於種子一端。花期4-5月,果期5-6月。

生長環境

蠶豆[豆科植物] 蠶豆[豆科植物]

蠶豆生於北緯63°溫暖濕地,耐-4°C低溫,但畏暑,對溫度要求隨生育期的變化而不同,種子發芽的適宜溫度為16-25℃,最低溫度為3-4℃,最高溫度為30-35℃,在營養生長期所需溫度較低,最低溫度為14-16℃,開花結實期要求16-22℃,如遇-4℃以下低溫,其地上部即會遭受凍害。

分布範圍

中國各地均有栽培,以長江以南為勝。原產歐洲地中海沿岸,亞洲西南部至北非。

栽培技術

秋播

整地施肥:前茬為旱地的蠶豆田,前茬作物收穫後視土壤墒情決定是否進行鏇耕或免耕直播。秋蠶豆播種季節多乾旱少雨,如果前茬收穫后土壤水分含量在40%以上則進行直播。反之則需對地塊進行鏇耕(避免翻犁),並在翻犁之前施用一定數量的農家肥(不低於1噸/畝)或複合肥(10:10:10)作為底肥,之後進行翻犁,保證鏇耕深度不低於10厘米,鏇耕後的地塊可以按照廂面3-5米、溝寬0.3米進行理廂。

前茬為水稻的蠶豆田,水稻收穫後搶墒播種,採取直播或起壟播種。蠶豆稻後免耕直播栽培是在水稻收穫後不進行翻犁(鏇耕),按廂寬3-4米進行的廂面種植蠶豆,蠶豆種植所需行距用複合肥(10:10:10)在開廂前劃好,溝的寬度、深度視地塊而定,冬春乾旱少雨區域,以溝寬0.3米、溝深0.3米為宜,地勢較為平坦且秋季降雨稍多區域則適當增加溝的深度,以溝寬0.5米、溝深0.4米為宜,蠶豆播後在廂面上撒施一定量農家肥後再進行挖溝,挖出的土壤破碎後散播於廂面上。稻田起壟播種主要是在江浙等地勢較為平坦地區,水稻收穫後田間積水較多,將田塊按照80-100厘米的寬度起壟,壟高20-25厘米,壟與壟之間留40-50厘米寬溝。

適期播種:乾籽粒蠶豆的生產應避免早秋播種,一般在10月初至11月初播種完畢為宜,以避免蠶豆花期遭受低溫霜凍危害。此外,採用“蠶豆稻後免耕直播栽培技術”種植的蠶豆,最適播期為水稻收穫後15-20天,需要根據田塊的含水情況來選擇具體播期,田塊出現淹積水情況或者田塊已經乾涸出現細小裂縫均不是最適播期,稻田起壟種植蠶豆則在起壟後即可進行播種。

合理密植:長江流域秋播蠶豆產區乾籽粒生產以中粒種(乾籽粒百粒重70-120克)為主,中等肥力的田塊畝種植1.5萬株計算播量,如果蠶豆整個生育期間土壤水分含量保持50%-60%,則可以採取高密度種植(3萬株/畝),可獲得較高的產量。播種方式上旱地可以採取開塘穴播(2粒/穴)或者條播種,“稻後免耕直播”則以水稻稻茬為走向進行播種,1粒/穴。江蘇、浙江、上海、安徽等區域以大粒種(乾籽粒百粒重>120克)類型為主,且主要進行鮮銷生產,畝播量控制在5000株以下。

田間管理:

合理排灌。採用“蠶豆稻後免耕直播栽培技術”的田塊要搶墒播種,田間水分含量較多的田塊要及時排水,保證出苗是蠶豆獲得高產的關鍵。蠶豆花莢期視土壤墒情安排灌水,以避免花莢期出現大量落花落莢情況,同時保證蠶豆灌漿充分,獲得儘可能高的百粒重。

肥料施用。對追肥,貧瘠地塊在蠶豆苗期畝施尿素5-8公斤,促進幼苗生長,早生分枝利於開花結莢。初花期和結莢期畝用複合肥(10:10:10)15公斤、尿素10公斤搗碎泡水澆施各1次。對採收鮮莢的蠶豆田,每採收青莢1-2次,根據長勢和苗架情況可用0.3%磷酸二氫鉀+0.3%尿素+0.2%硼肥溶液進行葉面噴施。

雜草防治。以芽前除草為最佳,在蠶豆播種後3天以內選擇合適除草劑進行“芽前除草”,切忌在播種前使用滅生性除草劑。除草劑要嚴格按說明使用。蠶豆出苗後儘量避免化學除草,一般在蠶豆現蕾期至開花期之間進行人工除草,鬆土培土。

適期收穫。乾籽粒生產則在蠶豆植株葉片發黃乾枯,植株莖稈顏色黃綠失水時用割曬機(4G80)將其割倒晾曬于田間,待整個植株乾枯時用脫粒機進行脫粒清選並進行密封熏蒸,以防豆象為害。

1.

合理排灌

2.

肥料施用

3.

雜草防治

4.

適期收穫

春播

整地施肥:春播以起壟覆膜為主推技術。為提高抗旱蓄水保墒效果,最好採用秋季覆膜或頂凌覆膜,旱情較輕年份也可在春季播前搶墒覆膜。對秋覆膜和頂凌覆膜的田塊,應及時打開滲水孔,沿壟溝每隔約50厘米用細竹竿等在地膜上打開直徑小於0.5厘米的小孔,以利雨水及時下滲。起壟規格為40厘米寬小壟和70厘米寬大壟依次相間起壟,壟高10-15厘米,然後用120厘米寬的地膜覆蓋壟面,兩幅地膜相接在大壟之上,相接處壓土合縫,並在覆好地膜的壟上和壟溝沿橫向每隔約3米壓土形成土帶,以壓實地膜,形成壟上壟溝全覆膜。

整地、施肥和地下蟲害控制同時進行。對土壤肥力較低的地塊,畝施複合肥(10:10:10)15公斤,然後再進行覆膜,對地下害蟲發生頻繁地塊則選用辛硫磷顆粒劑與複合肥混合撒施後再覆膜。

適期播種:及時早播,一般在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播種,保證苗齊、苗勻、苗壯。

合理密植:肥力中等以上的地塊,畝保苗1.5萬株左右為宜。按照寬窄行壟溝穴播種植,平均行距55厘米,人工點播一般穴距20厘米,沿大小壟間的溝內開穴點種,每穴下2-3粒,穴內留苗2-3株,可按照每穴2株、3株、2株、3株……依次相間的方式留苗。

田間管理:

苗期管理。採用覆膜種植的蠶豆點播後隨即用灰土或細砂土蓋住播種穴,以利壓實地膜、預防板結,如遇板結則要及時破除、及時放苗。此外,苗期要特別注意防治根瘤象等蟲害,保證蠶豆出苗率是關鍵,同時苗期對弱苗結合中耕除草畝追施尿素2.0-2.5公斤,施肥時避免讓尿素直接與蠶豆根部接觸,保持3厘米為宜。

花期管理。花期加強防控赤斑病、豆象、蚜蟲等病蟲害,並分1-2次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蠶豆花莢期視土壤墒情安排灌水,以避免花莢期出現大量落花落莢情況,同時以保證蠶豆灌漿充分,獲得儘可能高的百粒重。

適期收穫。田間80%植株下部3-4層莢變黑、上部莢呈黃綠色時進行收穫。

1.

苗期管理

2.

花期管理

3.

適期收穫

病蟲防治

蠶豆立枯病

危害特徵:蠶豆各生育階段均可發病,但以嫩莢期發病較重,主要侵染蠶豆莖基或地下部,也侵害種子,莖基染病多在莖的一側或環莖出現黑色病變,致莖變黑。

防治方法:發病初期開始噴灑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500溶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700溶液,或21%咪錳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或20%甲基立枯磷乳油1100-1200溶液等。

蠶豆赤斑病

危害特徵:葉片上先出現赤色小點,小點逐漸擴大成圓形或橢圓形病斑,嚴重時各部位均變成黑色、枯萎,莖稈內壁有黑色菌核。

防治方法:在發病初期,噴施1:2:100的波爾多液。以後,每隔10天噴50%多菌靈500倍液1次,連噴2-3次,初期噴波爾多液比噴多菌靈好。

蠶豆鏽病

危害特徵:葉片上出現銹斑,直至葉片乾枯,嚴重時植株全部枯死。

防治方法:可用15%粉銹寧50克對水50-60公斤噴施,每畝用藥液40-60公斤,施藥後20天左右,再噴藥1次。

蠶豆枯萎病

危害特徵:枯萎病主要是根部發病變黑,主根短小,側根少,葉色變黃,植株呈蔫萎狀,頂部莖葉萎垂。

防治方法:在發病初期可用5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澆施根部,用藥2-3次,有較好的防治效果。

蠶豆黃萎病

危害特徵:初僅在植株一段發生黃化,另一側顏色正常,莖部上面的葉片,自下部開始向上部逐漸黃化,黃化葉片起初呈蒼綠色或綠黃色,後完全變黃。

防治方法:①選用抗病品種、輪作。②發病初期澆灌50%混殺硫懸浮劑500-6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0%琥膠肥酸銅可濕性粉劑350倍液,每株灌兌好的藥液500毫升。採收前3天停止用藥。

蠶豆炭疽病

危害特徵:蠶豆炭疽病主要危害葉片、莖稈及豆莢,葉片受害初期,表面上散生深紅褐色小斑,後擴展為1-3毫米、中間為淺褐色邊緣為紅褐色的病斑,病斑融合後成大斑塊,大小10毫米,病斑圓形至不規則形,多受葉脈限制,病葉很少乾枯,後期病斑上產生黑色小點。

防治方法:發病前或發病初期噴80%炭疽福美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或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800-1200倍液等。隔7-10天噴一次,連續噴2-3次。採收前3天停止用藥。

蠶豆花葉病

危害特徵:蠶豆花葉病全株發病,生產上因菜豆黃斑花葉病毒的株系不同,症狀有差異,分花葉型和黃化型兩種類型。花葉型病株明顯矮小,葉片皺縮捲曲肥厚,葉肉黃綠相間呈花葉狀斑駁,輕病株矮縮不明顯,但頂端心葉多變黃或捲縮,重病株較健株明顯矮小,不開花結實。黃化型植株矮小,葉片黃且薄,莖直立,一般不萎蔫,後期病葉易早落。

防治方法:①選取抗病品種,注意加強田間管理。②及時噴藥治蚜,可用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2500-3000倍液。採收前三天停止施藥。

蠶豆根腐病

危害特徵:受害植株主根和莖基部初生水漬狀斑,後發黑腐爛,側根枯朽,皮層易脫落,爛根表面有緻密的白色雪層,是病菌的菌絲體,似鼠糞狀黑色顆粒,這是病菌的菌核。後期病莖水分蒸發,病部乾枯變灰白,表皮破裂如麻絲,內部有時也有鼠糞狀黑色顆粒。

防治方法:①加強田間管理,乾旱時及時灌水,多雨時及時排水、排漬,合理輪作,不偏施氮肥,合理密植,使田間通風透光良好,提高植株的抗病力,減輕病害。②在播種時,每畝用濃度為50%的多菌靈150克拌細土蓋種。③苗期用50%多菌靈1000倍液灌根,或用70%托布津800-1500倍液,或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噴霧防治。

美洲斑潛蠅

危害特徵:美洲斑潛蠅以幼蟲潛入蠶豆葉片表皮下,曲折穿行,取食綠色組織,造成不規則的灰白色線狀隧道。危害嚴重時,葉片組織幾乎全部受害,葉片上布滿蛀道,尤其植株基部葉片受害最重,甚至枯萎死亡。幼蟲也可潛食嫩莢及花梗,成蟲還可吸食植物汁液使被吸處成小白點。

防治方法:掌握成蟲盛發期及時噴藥防治成蟲或在剛出現為害時噴藥防治成蟲,防治幼蟲要連續進行幾次,每隔5-6天一次,可用“斑潛淨”500倍液,或“阿維毒”800倍液或40%“氧化樂果”乳油1000倍液等。

主要價值

藥用

蠶豆的藥用價值鮮為人知,除根以外,蠶豆全身都可入藥。蠶豆粒:蠶豆豆粒具有健脾、利濕、降血脂的功效。蠶豆粥可用於治療脾胃氣虛所致的食慾 不振、腹漲腹瀉、消化不良、貧血性水腫、慢性腎炎水腫、高血壓、高血脂症等。蠶豆衣:蠶豆衣即蠶豆的種皮,除了有利尿滲濕作用外,還可用於治療慢性腎炎、吐血、胎 漏等症。蠶豆葉:《現代實用中藥》記載:“蠶豆葉為止血之劑,治一切出血。”包括肺結核出血、 消化道出血、外傷出血。蠶豆花:清明節後蠶豆開花時採收,曬乾或烘乾後備用。其性味甘平,能涼血止血 ,治咳血、鼻衄、血痢、帶下、高血壓等症。

生態

蠶豆根瘤固氮能力強,鮮莖葉含氮 0. 55- 0. 59%,含磷 0. 13- 0.14% ,含鉀 0. 45-0. 52%,均高於冬季綠肥紫雲英。因此,蠶豆是優良的冬季綠肥,是生物養地的重要作物。

營養

蠶豆中含蛋白質(28.2%)、少量脂肪(0.8%)及大量碳水化合物(48.6%)此外還含維生素B、及維生素B2。蠶豆中的蛋白質也是完全蛋白質,生理價值比大豆稍低,但碳水化合物的含量較高,因此也是熱能的重要來源。

食用

蠶豆製作 蠶豆製作

鮮嫩的蠶豆可烹飪食用,乾蠶豆的深加工則多為零食,如 怪味胡豆、五香豆、蠶豆罐頭、蠶豆醬、蠶豆豆奶、油炸蠶豆、膨化蠶豆、水煮蠶豆等。利用蠶豆通過用高鹽稀態工藝釀造蠶豆醬油。蠶豆在加工過程中有蠶豆皮、豆莢等副產物一般都作為廢棄物或飼料。蠶豆被用於生產蠶豆澱粉和蠶豆濃縮蛋白,生產工藝主要採用氣力分選法,將去皮蠶豆磨成粉,在氣力分選機上分選成富含蛋白質的蠶豆蛋白粉和蠶豆澱粉。蠶豆澱粉還可用於加工冬粉、粉皮的生產。

食用注意人群:

蠶豆病是由於葡萄糖一6一磷酸脫氫酶(G6PD)缺乏者食用蠶豆或蠶豆製品甚至通過母乳而發生的急性血管內溶血性貧血。好發於幼兒及兒童,以男性多見。蠶豆病並不是每次吃蠶豆均發病,且與進食量無關,所以蠶豆病的發病可能還有尚未確定的因素參與,避免食用蠶豆和使用具有氧化作用的藥物可減少溶血的發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