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均生

洪均生

洪均生,河南禹縣人,自幼隨父在京,少年因體弱多病而輟學,唯每日散步,見北京《小實報》刊登名武生楊小樓從陳家溝陳發科拳師學拳後身體轉健,能演重頭戲的訊息,遂拜陳發科為師。洪均生在太極拳理上首次提出手法的公轉與自轉,公轉的正鏇、反鏇;自轉的順逆以及腿部纏法的具體要求;根據“腰為車軸,立如平準”的原則,提出太極拳要求隨遇平衡;首次提出眼法上也有虛實順逆之分;他特彆強調,“太極是掤勁,動作走螺鏇”,對掤勁作出了更具體的說明,對螺鏇纏絲進行了詳盡的探討,這些理論都是創造性的見解,對後學研練太極指明了方向。

基本信息

生平簡介

洪均生洪均生

洪均生自幼聰穎過人,善於思索,博覽強記,通音律,工詩詞,文武兼修,隨陳發科習拳不久,即對太極拳的纏絲勁頗有心得。為使習拳者走上便捷之路,洪均生將拳的奧妙及多年的心得著成通俗易懂的歌訣,對太極的纏法、眼、手、身、步、雙重、推手等內容作了詳盡的解說,習者容易誦記並得到完整明確的概念。

洪均生洪均生

人物性格

洪均生為人忠厚誠實,視師如親,隨師十五年,師徒感情深厚。時隔六十年每每提及恩師,言情間溢於崇敬之情。洪均生在太極理法上,主張討論實驗,對有些著作及觀點,坦率地說出自己的觀點。對那些弄虛作假的現象毫不客氣的提出批評,他提出教學相長的原則,並指出“人有品,拳亦有品,拳品高低實以人品為主。”

技術高超

洪均生技高藝純,發人騰空丈外而感覺不到疼痛,快拳進攻,略一抬手,來人便跌於丈外,屢試不爽,被人譽為神技。日本的曾吾忠弘寫道:“觀看了洪老師的師範表演,真正看到了我們所傾慕的東西,感到在他身上有著令人難以置信的極高雅的武術氣質,而他就象一位傑出的哲人,蘊藏著人類的奧秘….洪老師具有天才般的反應、速度和精確度,有人曾試圖推動他的身體,但在欲推的瞬間,突然力量好象被什麼東西給帶走了,自己反而被彈出甚遠。洪老師的身體就象裝有機械裝置,在本人尚未意識到的一剎那,就自動作出反應。再者,洪老師在擊潰對方中心時,其手的精確度可以毫米計,我們稱他的手為“魔手”,在我與洪老師門下的學生練習推手時,無論我使出什麼招術他們都紋絲不動,洪老師見狀走來,只輕輕地將其手放在我的手上,我的對手就被彈出,令我驚奇不已。我這才親身體會到內家拳的功夫是日積月累、不懈努力得來的…”

家庭生活

洪均生洪均生

洪均生一生坎坷,畢生追求太極真諦,少年多病,幸遇明師,身體轉健,但中年喪偶,子女又多,生活條件艱難,最初由學生門資助,原住濟南東巷一陋室。至八十年代初,因日本學生來濟南學拳,政府安排到濟南菜市新村一兩居室的房子,此時才得以安居。

1961年,正值自然災害,生活極苦,幾乎難以支持,幸受著名學者劉子衡的鼓勵,洪均生決心整理太極拳及自己的心得,《陳式太極實用拳法》三易其稿,都是在多年居住的陋室里寫成的,一直到1989年七次易稿,由學生資助才得以出版。洪均生一生著作頗豐,著有《陳式太極實用拳法》、《陳式太極拳》、《十三勢心解》、《太極拳式名考釋》及諸多論文,並編有三路劍法,一路游龍,二路翔風,三路飛虎。

傳播太極

洪均生幾十年如一日,積極傳播太極,弟子及再傳弟子遍及世界各地,最著名的主要弟子有:李宗慶、孟憲彬、許貴成、張聯恩。前幾年,其再傳弟子在全國太極推手賽上幾乎囊括全部金牌。其關門弟子張聯恩(第十九代傳人),在濟南建立了“陳式太極實用拳法協會”,繼續為傳播太極拳作出貢獻。

洪均生在太極拳理上首次提出手法的公轉與自轉,公轉的正鏇、反鏇;自轉的順逆以及腿部纏法的具體要求;根據“腰為車軸,立如平準”的原則,提出太極拳要求隨遇平衡;首次提出眼法上也有虛實順逆之分;他特彆強調,“太極是掤勁,動作走螺鏇”,對掤勁作出了更具體的說明,對螺鏇纏絲進行了詳盡的探討,這些理論都是創造性的見解,對後學研練太極指明了方向。

實用拳法

洪均生洪均生

“洪氏太極拳” 這一名稱早在洪均生傳授實用拳法前後的研習者中流傳,但未正式確定,近年來,已習慣把這套拳法稱為“洪氏太極拳” ,以區別陳式太極拳老架。因此,洪氏太極拳第三代傳人李駐軍在1998年第三期《武魂》雜誌上發表的文章中正式使用了這一名稱。該拳繼承了陳式太極拳原理,本著“怎樣用就怎樣練” 的原則,根據實戰作用改變了套路動作及練法,同時吸收了其他拳種的招法,洪老師著書《陳式太極拳實用拳法》 。

拳法風格:精巧輕靈,宛轉含蓄, 縝密纏綿,自然雍容,外示處女之秀,內含金剛之堅,不著意於大開大合, 奔騰雄壯。

拳法特點:攻於細密。以上內容根據“洪氏太極拳”網站中部分文章內容整理而出。

小實報

洪均生洪均生

一種北平創刊的小型報紙,在報紙的故事中有提到,該報創刊於1928年10月4日,社址在北京宣武門內嘎哩胡同,後又兩易其址,遷至和平門內新帘子胡同,又移址到宣武門外大街。《實報》每天出四開四版一張,有時出增版,讀者對象定位於廣大市民,以刊登社會新聞為主,多為名記者撰稿,新聞傳遞速度快,特別是老百姓關心的內容,是該報的側重點,可讀性強,很受市民的歡迎,被市民們稱之為“小實報”。

社長管翼賢。以下層市民為主要讀者對象。採取“小報大辦”的方針,用 6號字和每行之間不加條的辦法排版,每版容量在7800字以上。用很多篇幅刊登國內外新聞;同時對大量稿件實行精選、 縮編。 曾約請李達、張有漁、丁玲、老舍等撰稿。副刊每天刊登武俠、言情小說四五種。銷數最高達10多萬份,居華北各報之首。初創時,擁護南京國民黨政府。“九一八”事變後,發表過支持抗日的評論,並一度拒用日本生產的新聞紙,舉辦為抗日戰士募捐藥品和鋼盔的活動。對共產黨抱敵視態度。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北平淪陷後,管翼賢出任偽職,《實報》也變成依附日本侵略者的報紙。抗日戰爭後期,日偽當局因經濟和物資困難,緊縮華北地區報業機構,此報於1944年 4月30日停刊。

陳發科

陳發科陳發科

陳發科(1887-1957),字福生,陳氏十七世(太極拳第九代),是陳氏十四世“牌位大王”陳長興曾孫,師承其父延熙.是陳氏太極拳承前啟後的一代大師。陳發科先生一九二八年應許禹生等之邀到北京傳拳,他以“挨著何處何處擊,將人擊出不見形”的高超技藝受到北平武術界的嘆服,從而在北平站住了腳,開始在北平傳拳,改變了“誰知豫北陳家技,卻賴冀南楊氏傳”,開創了“不意陳君標異幟,纏絲勁勢特剛強”的新時代,使得有300多年歷史的只流傳在陳家溝一隅之地、一姓之眾的陳氏太極拳走出了陳家溝,是陳家溝陳氏太極拳發展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陳發科技藝高超,教學有方,從學者甚眾,培養出了李經梧、洪均生、李劍華、雷慕尼、田秀臣、陳照奎、馮志強等一大批優秀的學生,開創了北京陳式太極拳的新紀元。

一九〇〇年左右,當時在山東省任官的袁世凱(後來任中國第一任總統)看到這碑,請了陳耕耘的兒子陳延熙(享年八十一歲)去教他的兒子們練拳,共教了六年。陳延熙就是陳發科的父親,陳延熙的太極拳功夫也非常好。陳發科曾講給他的學生洪均生老師(一九O七~一九九六)聽,當陳延熙去教袁世凱的兒子幾年後回家,看到陳發科的太極拳功夫大有進步,非常高興,走到院子中間,身穿皮袍馬褂兩手插在袖子裡,叫他的子侄數人圍攻他。眾人一接觸他的身,他略一轉動,眾人都紛紛跌地。當時陳發科感嘆說,我比不上父親,打人還要用手。但是洪老師說陳發科晚年也達到了這種水平了。陳延熙同時還是一位非常出名的中國外科醫生。

練拳故事

陳發科跟洪老師講他練拳的故事:陳發科是陳延熙晚年生的兒子,前面有二個哥哥得瘟疫死了,所以家裡人對他很溺愛。他吃東西不節制,肚子生了痞塊,經常犯病,痛得在床上打滾。雖然知道練拳對身體有好處,能治病,但因為身體虛弱,就懶於去練,到十四歲時還沒有練出一點功夫。

那時因為陳延熙去袁世凱處教拳不在家。請了陳發科的一位堂兄來伴他看家、種地。這位堂兄不僅身體壯實,拳也練得很好,在當時陳家溝的年輕人中是最好之一。有一天晚上,一些陳氏的長輩來陳發科家中閒談,當談到家傳的拳時,有人惋惜說:「延熙這一支,輩輩出高手,可惜到發科這一輩就完了,他都十四歲了,還這么虛弱,不能下功夫,這不眼看完了嗎?」陳發科聽後,覺得很羞恥,暗自想:無論如何,也不能讓家傳的技藝斷在我手裡,至少也要趕上堂兄。可是又想,我們兄弟同吃、同睡、同幹活,也一同練功,我勤練能長進,但他也長進,怎樣才能趕上他呢?

為著這件事,陳發科好幾天睡不好覺,吃不好飯。有一天早上,他們倆一起下田幹活,走到半路,堂兄忽然想起忘帶了一件農具。他對陳發科說:「你去拿吧,你快跑回去,我慢慢走著等你。」於是,陳發科跑回去取了農具來,趕上堂兄。午飯時,陳發科想著堂兄剛才的話「你快跑,我慢慢走等你」結果跑個來回還趕得上,聯繫到練拳,我如果加倍練,不就能漸漸趕上堂兄了嗎?

從此,陳發科下定決心苦練,除了跟堂兄一同練,中午堂兄午睡他也練,晚上一同睡下,陳發科只睡二個多鐘頭,又起來練。因為怕吵醒堂兄,陳發科不敢開門到外面練,只能在二張床中間練,並把震腳等會出響聲的動作都改為放鬆練。就這樣,從十四歲到十七歲,苦練了三年,堂兄始終沒發現。陳發科平時自己苦練,有時也請教其它的叔伯們練推手。但是他不敢與堂兄練,因他功夫好,一推手就來真的。

堂兄說:練武要認真練,不能跟自己人練就隨便,以後習慣了,遇上敵人就會吃虧。他和自己的堂兄弟、侄兒們推手,總是一絲不讓,常常把人摔得頭破血流。陳發科經過三年苦練,肚上的痞塊消了,個頭長高了,身體發育也正常了,功夫也不知不覺間長進了。有一天,為了試試自己的進步有多大,也向堂兄提出,請他教推手。堂兄笑笑說:「好哇,我們家的年輕人都差不多嘗過我的手段,以前你太瘦弱,不敢和你推。現在你壯實了,經得起摔打了,可以嘗嘗和我推手的滋味了。」說完他們就推起來。堂兄連續三次發勁摔陳發科,結果都被陳發科反摔出去。直到第三次摔倒後,他才醒悟,陳發科的功夫已超過他了。他心裡不服氣,氣憤地走了,口裡還嘟嚷著:『怪不得你們這一支輩輩出高手,大概有秘訣吧,連遠不如我的,都超過我了。看來我們別支的不能練這個拳了。』

苦練成功

陳發科說,其實這三年父親都沒回家,沒有教他秘訣,這是三年苦練的結果。通過這件事,我們可以看到苦練的重要,經過苦練,身體變強壯,技藝也大有長進,但是這件事並不能說明太極拳沒有秘訣,或者秘訣不重要。這三年雖然父親沒有教陳發科什麼秘訣,但是以前父親在家時他可能聽過練拳的方法、要求,只是沒有好好練。而這三年他和其它叔伯練,他們也會教他太極拳的真正技藝的。說沒有秘訣,只是說陳發科並沒有掌握這堂兄所不知的秘訣,大家都是練習陳氏家傳的拳,由於陳發科發憤苦練,一方面是練得多,一方面也是更用心體會,所以進步快。相反堂兄練到一定功夫後,以為自己功夫已不錯,練得沒有陳發科多,也沒有很用心去鑽研,才會被陳發科超過。對於我們一般練太極拳的人,一定不可以光用苦練,必須先學習到正確的太極拳技藝,然後加上苦練,才能成功。我的陳式太極拳老師洪均生常常說,練太極拳要巧練,要動腦筋練,練得對才下苦功練。

關於太極人物

太極是闡明宇宙從無極而太極,以至萬物化生的過程。無極即道,是比太極更加原始更加終極的狀態,兩儀即為太極的陰、陽二儀。太極一詞最早見於《易傳 繫辭上》。
林海鷹
李仲賢
劉洪奇
陳執經
易在勤
范魁
楊玉振
趙芹
梅苹
姜啟健
徐艷豐
李章智
高學功
陳小興
陳軍團
常關成
陳金夏
謝業雷
劉永強
陳新芳
王彥民
陳三虎
陳重慶
金仁霖
陳佳琪
任孝傑
陳迎喜
陳金堂
冉永慶
鄧明科
彭龍貴
方華榮
趙雁軍
陳西太
張永洪
陳松全
潘永琦
陳夢芝
陳夢松
陳德柱
陳萬漢
職勝歧
辛愛民
田進美
趙玉璽
陳天成
復平
崔玉傑
陳新全
陳垚
陳金鰲
王戰海
陳小軍
陳天申
喬火票
杜春民
陳長義
楊禹庭
解永法
陳向武
陳向銀
陳立朝
陳有利
郭西林
段衛星
牛汪洋
郝銀貴
康珊麗
高貞愛
張趙保
馬殿臣
職汝壘
孫玉震
郭福厚
焦海東
陳紹傑
陳有強
陳上黨
朱天才
王賜信
王西安
王成新
趙四
朱向怡
張春蘭
職永成
張福才
王學富
張勇剛
申小建
陳二虎
吳永萍
劉慎五
張福旺
陳皂羅
王銀剛
陳福旺
安三旺
葛福來
和保森
於學模
蘇道生
陳沛菊
陳伯祥
趙建宇
李樹發
丁德三
徐岱山
崔立志
李聖瑞
祁錫書
王戰軍
程乃文
陳衛生
楊民
陳繼善
傅淑雲
陳小根
陳向前
陳青萍
陳長軍
陳雲浩
王向中
陳軍營
陳有本
鄭曼青
許宣平
朱昆
李玉禎
陳國旗
范雪萍
張保中
陳迎軍
王大昭
朱保林
王慶生
吳堅毅
陳清環
程龍飛
戈金剛
陳大虎
李紀興
賀國英
余良美
李應聘
譚星
寇建偉
鄭廣濟
吳海江
段勝利
梁正雨
陳鳳英
范鴻信
朱老虎
陳全忠
王大春
姚國平
陳仲甡
張冬洋
李雅軒
洪宇剛
闞桂香
李德印
陳長峰
曾乃梁
陳冠軍
陳照丕
邵善康
傅聲遠
錢惕明
吳文翰
沈家禎
陳自軍
陳春愛
陳秉旺
陳炳
陳俊凌
徐致一
陳長流
陳世通
張蔚珍
吳志青
職寶貴
張瑞峰
王美玲
李春娥
林墨根
黨國俊
史潮記
李景林
崔仲三
陳立清
姚繼祖
祝大彤
郝月如
陳敬柏
牛俊傑
吳圖南
楊振銘
孫福全
張三豐
李經梧
何福生
顧留馨
洪均生
傅鍾文
吳威
陳微明
韓軍生
鄭定華
周遵佛
張建亮
王湘煜
陳伯先
王虎
劉萬光
陳立法
劉萬坤
陳應德
王晉讓
原占國
沙國政
陳思坦
高佳敏
林秋萍
郝為真
唐豪
王國營
陳朝霞
任建明
陳鑫
李秋成
王全國
王乾
李道子
陳瑞華
陳志偉
陳素英
張金鵬
吳英華
陳卜
沈志雲
孫存周
宋斌
陳泮嶺
陳照森
陳盆濱
李亦畲
李玉琳
武禹襄
王宗岳
陳永福
殷勤
張東武
王二平
喬松茂
傅振嵩
許禹生
陳長興
李秉慈
陳照奎
楊振鐸
張繼修
田秀臣
張文廣
李天驥
吳鑒泉
陳慶雲
張旭東[太極人物]
王培生
吉良晨
楊健侯
褚桂亭
錢鋒
楊班侯
楊露禪
陳小旺
門惠豐
張之江
王占國
王大勇
楊寶忠
陳正雷
孫劍雲
陳固安
馬岳梁
陳發科
楊澄甫
陳王廷
周敦頤
達摩
華佗
莊子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