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簡介
洪均生自幼聰穎過人,善於思索,博覽強記,通音律,工詩詞,文武兼修,隨陳發科習拳不久,即對太極拳的纏絲勁頗有心得。為使習拳者走上便捷之路,洪均生將拳的奧妙及多年的心得著成通俗易懂的歌訣,對太極的纏法、眼、手、身、步、雙重、推手等內容作了詳盡的解說,習者容易誦記並得到完整明確的概念。
人物性格
洪均生為人忠厚誠實,視師如親,隨師十五年,師徒感情深厚。時隔六十年每每提及恩師,言情間溢於崇敬之情。洪均生在太極理法上,主張討論實驗,對有些著作及觀點,坦率地說出自己的觀點。對那些弄虛作假的現象毫不客氣的提出批評,他提出教學相長的原則,並指出“人有品,拳亦有品,拳品高低實以人品為主。”
技術高超
洪均生技高藝純,發人騰空丈外而感覺不到疼痛,快拳進攻,略一抬手,來人便跌於丈外,屢試不爽,被人譽為神技。日本的曾吾忠弘寫道:“觀看了洪老師的師範表演,真正看到了我們所傾慕的東西,感到在他身上有著令人難以置信的極高雅的武術氣質,而他就象一位傑出的哲人,蘊藏著人類的奧秘….洪老師具有天才般的反應、速度和精確度,有人曾試圖推動他的身體,但在欲推的瞬間,突然力量好象被什麼東西給帶走了,自己反而被彈出甚遠。洪老師的身體就象裝有機械裝置,在本人尚未意識到的一剎那,就自動作出反應。再者,洪老師在擊潰對方中心時,其手的精確度可以毫米計,我們稱他的手為“魔手”,在我與洪老師門下的學生練習推手時,無論我使出什麼招術他們都紋絲不動,洪老師見狀走來,只輕輕地將其手放在我的手上,我的對手就被彈出,令我驚奇不已。我這才親身體會到內家拳的功夫是日積月累、不懈努力得來的…”
家庭生活
洪均生一生坎坷,畢生追求太極真諦,少年多病,幸遇明師,身體轉健,但中年喪偶,子女又多,生活條件艱難,最初由學生門資助,原住濟南東巷一陋室。至八十年代初,因日本學生來濟南學拳,政府安排到濟南菜市新村一兩居室的房子,此時才得以安居。
1961年,正值自然災害,生活極苦,幾乎難以支持,幸受著名學者劉子衡的鼓勵,洪均生決心整理太極拳及自己的心得,《陳式太極實用拳法》三易其稿,都是在多年居住的陋室里寫成的,一直到1989年七次易稿,由學生資助才得以出版。洪均生一生著作頗豐,著有《陳式太極實用拳法》、《陳式太極拳》、《十三勢心解》、《太極拳式名考釋》及諸多論文,並編有三路劍法,一路游龍,二路翔風,三路飛虎。
傳播太極
洪均生幾十年如一日,積極傳播太極,弟子及再傳弟子遍及世界各地,最著名的主要弟子有:李宗慶、孟憲彬、許貴成、張聯恩。前幾年,其再傳弟子在全國太極推手賽上幾乎囊括全部金牌。其關門弟子張聯恩(第十九代傳人),在濟南建立了“陳式太極實用拳法協會”,繼續為傳播太極拳作出貢獻。
洪均生在太極拳理上首次提出手法的公轉與自轉,公轉的正鏇、反鏇;自轉的順逆以及腿部纏法的具體要求;根據“腰為車軸,立如平準”的原則,提出太極拳要求隨遇平衡;首次提出眼法上也有虛實順逆之分;他特彆強調,“太極是掤勁,動作走螺鏇”,對掤勁作出了更具體的說明,對螺鏇纏絲進行了詳盡的探討,這些理論都是創造性的見解,對後學研練太極指明了方向。
實用拳法
“洪氏太極拳” 這一名稱早在洪均生傳授實用拳法前後的研習者中流傳,但未正式確定,近年來,已習慣把這套拳法稱為“洪氏太極拳” ,以區別陳式太極拳老架。因此,洪氏太極拳第三代傳人李駐軍在1998年第三期《武魂》雜誌上發表的文章中正式使用了這一名稱。該拳繼承了陳式太極拳原理,本著“怎樣用就怎樣練” 的原則,根據實戰作用改變了套路動作及練法,同時吸收了其他拳種的招法,洪老師著書《陳式太極拳實用拳法》 。
拳法風格:精巧輕靈,宛轉含蓄, 縝密纏綿,自然雍容,外示處女之秀,內含金剛之堅,不著意於大開大合, 奔騰雄壯。
拳法特點:攻於細密。以上內容根據“洪氏太極拳”網站中部分文章內容整理而出。
小實報
一種北平創刊的小型報紙,在報紙的故事中有提到,該報創刊於1928年10月4日,社址在北京宣武門內嘎哩胡同,後又兩易其址,遷至和平門內新帘子胡同,又移址到宣武門外大街。《實報》每天出四開四版一張,有時出增版,讀者對象定位於廣大市民,以刊登社會新聞為主,多為名記者撰稿,新聞傳遞速度快,特別是老百姓關心的內容,是該報的側重點,可讀性強,很受市民的歡迎,被市民們稱之為“小實報”。
社長管翼賢。以下層市民為主要讀者對象。採取“小報大辦”的方針,用 6號字和每行之間不加條的辦法排版,每版容量在7800字以上。用很多篇幅刊登國內外新聞;同時對大量稿件實行精選、 縮編。 曾約請李達、張有漁、丁玲、老舍等撰稿。副刊每天刊登武俠、言情小說四五種。銷數最高達10多萬份,居華北各報之首。初創時,擁護南京國民黨政府。“九一八”事變後,發表過支持抗日的評論,並一度拒用日本生產的新聞紙,舉辦為抗日戰士募捐藥品和鋼盔的活動。對共產黨抱敵視態度。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北平淪陷後,管翼賢出任偽職,《實報》也變成依附日本侵略者的報紙。抗日戰爭後期,日偽當局因經濟和物資困難,緊縮華北地區報業機構,此報於1944年 4月30日停刊。
陳發科
陳發科(1887-1957),字福生,陳氏十七世(太極拳第九代),是陳氏十四世“牌位大王”陳長興曾孫,師承其父延熙.是陳氏太極拳承前啟後的一代大師。陳發科先生一九二八年應許禹生等之邀到北京傳拳,他以“挨著何處何處擊,將人擊出不見形”的高超技藝受到北平武術界的嘆服,從而在北平站住了腳,開始在北平傳拳,改變了“誰知豫北陳家技,卻賴冀南楊氏傳”,開創了“不意陳君標異幟,纏絲勁勢特剛強”的新時代,使得有300多年歷史的只流傳在陳家溝一隅之地、一姓之眾的陳氏太極拳走出了陳家溝,是陳家溝陳氏太極拳發展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陳發科技藝高超,教學有方,從學者甚眾,培養出了李經梧、洪均生、李劍華、雷慕尼、田秀臣、陳照奎、馮志強等一大批優秀的學生,開創了北京陳式太極拳的新紀元。
一九〇〇年左右,當時在山東省任官的袁世凱(後來任中國第一任總統)看到這碑,請了陳耕耘的兒子陳延熙(享年八十一歲)去教他的兒子們練拳,共教了六年。陳延熙就是陳發科的父親,陳延熙的太極拳功夫也非常好。陳發科曾講給他的學生洪均生老師(一九O七~一九九六)聽,當陳延熙去教袁世凱的兒子幾年後回家,看到陳發科的太極拳功夫大有進步,非常高興,走到院子中間,身穿皮袍馬褂兩手插在袖子裡,叫他的子侄數人圍攻他。眾人一接觸他的身,他略一轉動,眾人都紛紛跌地。當時陳發科感嘆說,我比不上父親,打人還要用手。但是洪老師說陳發科晚年也達到了這種水平了。陳延熙同時還是一位非常出名的中國外科醫生。
練拳故事
陳發科跟洪老師講他練拳的故事:陳發科是陳延熙晚年生的兒子,前面有二個哥哥得瘟疫死了,所以家裡人對他很溺愛。他吃東西不節制,肚子生了痞塊,經常犯病,痛得在床上打滾。雖然知道練拳對身體有好處,能治病,但因為身體虛弱,就懶於去練,到十四歲時還沒有練出一點功夫。
那時因為陳延熙去袁世凱處教拳不在家。請了陳發科的一位堂兄來伴他看家、種地。這位堂兄不僅身體壯實,拳也練得很好,在當時陳家溝的年輕人中是最好之一。有一天晚上,一些陳氏的長輩來陳發科家中閒談,當談到家傳的拳時,有人惋惜說:「延熙這一支,輩輩出高手,可惜到發科這一輩就完了,他都十四歲了,還這么虛弱,不能下功夫,這不眼看完了嗎?」陳發科聽後,覺得很羞恥,暗自想:無論如何,也不能讓家傳的技藝斷在我手裡,至少也要趕上堂兄。可是又想,我們兄弟同吃、同睡、同幹活,也一同練功,我勤練能長進,但他也長進,怎樣才能趕上他呢?
為著這件事,陳發科好幾天睡不好覺,吃不好飯。有一天早上,他們倆一起下田幹活,走到半路,堂兄忽然想起忘帶了一件農具。他對陳發科說:「你去拿吧,你快跑回去,我慢慢走著等你。」於是,陳發科跑回去取了農具來,趕上堂兄。午飯時,陳發科想著堂兄剛才的話「你快跑,我慢慢走等你」結果跑個來回還趕得上,聯繫到練拳,我如果加倍練,不就能漸漸趕上堂兄了嗎?
從此,陳發科下定決心苦練,除了跟堂兄一同練,中午堂兄午睡他也練,晚上一同睡下,陳發科只睡二個多鐘頭,又起來練。因為怕吵醒堂兄,陳發科不敢開門到外面練,只能在二張床中間練,並把震腳等會出響聲的動作都改為放鬆練。就這樣,從十四歲到十七歲,苦練了三年,堂兄始終沒發現。陳發科平時自己苦練,有時也請教其它的叔伯們練推手。但是他不敢與堂兄練,因他功夫好,一推手就來真的。
堂兄說:練武要認真練,不能跟自己人練就隨便,以後習慣了,遇上敵人就會吃虧。他和自己的堂兄弟、侄兒們推手,總是一絲不讓,常常把人摔得頭破血流。陳發科經過三年苦練,肚上的痞塊消了,個頭長高了,身體發育也正常了,功夫也不知不覺間長進了。有一天,為了試試自己的進步有多大,也向堂兄提出,請他教推手。堂兄笑笑說:「好哇,我們家的年輕人都差不多嘗過我的手段,以前你太瘦弱,不敢和你推。現在你壯實了,經得起摔打了,可以嘗嘗和我推手的滋味了。」說完他們就推起來。堂兄連續三次發勁摔陳發科,結果都被陳發科反摔出去。直到第三次摔倒後,他才醒悟,陳發科的功夫已超過他了。他心裡不服氣,氣憤地走了,口裡還嘟嚷著:『怪不得你們這一支輩輩出高手,大概有秘訣吧,連遠不如我的,都超過我了。看來我們別支的不能練這個拳了。』
苦練成功
陳發科說,其實這三年父親都沒回家,沒有教他秘訣,這是三年苦練的結果。通過這件事,我們可以看到苦練的重要,經過苦練,身體變強壯,技藝也大有長進,但是這件事並不能說明太極拳沒有秘訣,或者秘訣不重要。這三年雖然父親沒有教陳發科什麼秘訣,但是以前父親在家時他可能聽過練拳的方法、要求,只是沒有好好練。而這三年他和其它叔伯練,他們也會教他太極拳的真正技藝的。說沒有秘訣,只是說陳發科並沒有掌握這堂兄所不知的秘訣,大家都是練習陳氏家傳的拳,由於陳發科發憤苦練,一方面是練得多,一方面也是更用心體會,所以進步快。相反堂兄練到一定功夫後,以為自己功夫已不錯,練得沒有陳發科多,也沒有很用心去鑽研,才會被陳發科超過。對於我們一般練太極拳的人,一定不可以光用苦練,必須先學習到正確的太極拳技藝,然後加上苦練,才能成功。我的陳式太極拳老師洪均生常常說,練太極拳要巧練,要動腦筋練,練得對才下苦功練。
關於太極人物
太極是闡明宇宙從無極而太極,以至萬物化生的過程。無極即道,是比太極更加原始更加終極的狀態,兩儀即為太極的陰、陽二儀。太極一詞最早見於《易傳 繫辭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