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信

庾信

庾(yǔ)信(513年-581年),字子山,小字蘭成。南陽新野(今河南新野)人。南北朝時期著名文學家。其家“七世舉秀才”、“五代有文集” ,父親庾肩吾為南梁中書令,亦以文才聞名。 庾信“幼而俊邁,聰敏絕倫”,自幼隨父出入於蕭綱的宮廷,後來又與徐陵一起任蕭綱的東宮學士,成為宮體文學的代表作家,其文學風格被稱為“徐庾體”。累官右衛將軍,封武康縣侯。侯景之亂時,庾信逃往江陵。後奉命出使西魏,因梁為西魏所滅,遂留居北方,官至車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北周代魏後,更遷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封臨清縣子,世稱其為“庾開府”。時陳朝與北周通好,流寓人士,並許歸還故國,唯有庾信與王褒不得回南方。庾信在北方,一方面身居顯貴,被尊為文壇宗師,受皇帝禮遇,與諸王結布衣之交,一方面又深切思念故國鄉土,為自己身仕敵國而羞愧,因不得自由而怨憤。最終在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老死北方,年六十九 ,追贈原職,並加荊、淮二州刺史。有《庾子山集》傳世, 明人張溥輯有《庾開府集》。 庾信是由南入北的最著名的詩人,他飽嘗分裂時代特有的人生辛酸,卻結出“窮南北之勝” 的文學碩果。他的文學成就,也昭示著南北文風融合的前景。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早而聰敏

庾信出身於一個“七世舉秀才”、“五代有文集”的家庭 ,為東晉時期文學家庾闡的後人。 他的祖父庾易,在南齊時不應朝廷徵聘; 父親庾肩吾,曾任南梁散騎常侍、中書令,為當時著名文學家 。

庾信自幼聰敏,博覽群書,特別通曉《春秋左氏傳》。他身高八尺,腰長達十圍,形貌舉動疏慢而不拘禮法,有不同常人之處。

恩禮隆盛

大通元年(527年),十五歲的庾信入宮為太子蕭統的東宮講讀,直至中大通三年(531年)蕭統去世。此時晉安王蕭綱(梁簡文帝)被立為太子,而庾信之父庾肩吾任太子中庶子,主管文書,十九歲的庾信也擔任東宮抄撰博士。父子均在東宮,出入宮禁之中,恩寵禮遇無人可比。他和徐陵才華橫溢,文風綺靡浮艷,被世人稱為“徐庾體”。當時的後學之士,爭相模仿他們的文章。他們每寫成一篇文章,都受到京師的傳誦。其後,庾信出任湘東王蕭繹的常侍,轉任安南府參軍。之後經多次升遷,庾信擔任尚書度支郎中、通直正員郎。

大同八年(542年),庾信出任郢州別駕。

大同十一年(545年),庾信兼任通直散騎常侍,出使東魏。他的文章和言談,被鄴下高度讚美。回朝後,庾信任東宮學士,兼任建康令。

太清二年(548年),“侯景之亂”爆發,東魏降將侯景率軍反叛。蕭綱命庾信率領宮中文武官員千餘人,在朱雀航北紮營。侯景趕到時,庾信匆忙率軍撤走。

台城失陷後,庾信逃往江陵,被湘東王蕭繹(梁元帝)承制任命為御史中丞。

屈節敵國

承聖元年(552年)十一月,蕭繹即位後,庾信轉任右衛將軍,封武康縣侯,並加散騎常侍銜。

承聖三年(554年)四月,庾信奉命出使西魏,抵達長安後不久,西魏攻克江陵,殺蕭繹,庾信因而被留在長安,被西魏任命為使持節、撫軍將軍、右金紫光祿大夫、大都督,隨即升任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

北周孝閔帝宇文覺登基後,封庾信為臨清縣子,食邑五百戶,任司水下大夫。又出任弘農郡守,升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司憲中大夫,晉爵義城縣侯。不久後又被任命為洛州刺史。庾信通曉舊時的不少典章制度,為政簡要清靜,使官民皆獲安寧, 字文逌稱讚道:“德藏褰帷,才膺刺舉,吏不敢賄,人不忍欺。上洛童兒,如迎郭伋;商山故老,似值劉弘。”

當時陳朝與北周互通友好,寄居他鄉的南北人士,都允許回歸故里。陳朝就請求放還王褒、庾信等十餘人,周武帝宇文邕只放還王克、殷不害等人,留住庾信、王褒不放。不久後,庾信被徵調為司宗中大夫。

周明帝宇文毓、武帝宇文邕都很喜好文學,庾信因而受到特殊的恩寵禮遇。至於趙王宇文招、滕王字文逌等,更是與庾信誠摯交往,如同布衣之交。北周公卿的墓碑墓誌,大多拜託庾信撰寫。當時只有王褒與庾信文才相當,其餘的文人,沒有能比擬的。

鄉關之思

庾信雖然身居顯貴,但常有思鄉之情,便作《哀江南賦》以抒發自己的心意。

周靜帝大象(579年—580年)初年,庾信因病離職。

開皇元年(581年),庾信去世,享年六十九歲 。隋文帝深為哀悼,贈以本職,並加贈荊、淮(《北史》作雍)二州刺史,由其子庾立世襲爵位。

主要成就

文學

庾信的文學創作,以他四十二歲時出使西魏為界,可以分為兩個時期。前期在梁朝,作品多為宮體性質,輕艷流蕩,富於辭采之美。羈留北朝後,詩賦大量抒發了自己懷念故國鄉土的情緒,以及對身世的感傷,風格也轉變為蒼勁、悲涼。

•前期

庾信在南朝度過的前期生活,正逢梁代立國最為安定的階段,他的《哀江南賦》中描述為“五十年中,江表無事”。他前期的詩文,有供君王消遣娛樂的性質,思想內容輕淺單薄。他在梁時的作品,特別是19歲至36歲在東宮任職期間的詩賦,主要是奉和、應制之作,題材基本上不出花鳥風月、醇酒美人、歌聲舞影、閨房器物的範圍。如《和詠舞》、《奉和初秋》、《鴛鴦賦》等題,屬於蕭綱率領周圍文人同題共作的篇章。這種富於遊藝氣氛的創作活動,要求作者適應宮廷的趣味,在應酬捷對中顯露個人的學養與文才。庾信“幼而俊邁,聰敏絕倫”,加上“博覽群書,尤善《春秋左氏傳》”,使他很快獲得與徐陵齊名的稱譽。

但是,宮廷文學侍臣的角色,不易表達個人的信念或情操。例如庾信有《奉和同泰寺浮圖》一詩,與蕭綱《望同泰寺浮圖》相唱和,詩中所表白的對佛教的傾心,其實是著眼於皇太子的心情,不應據此而得出庾信信佛的簡單判斷。這一情形,也適用於同時的其他東宮文學侍從。

由於蕭綱等人力主新變,影響所及,促使當時的創作爭奇鬥巧,打破陳規,開啟了唐詩、律賦發展的道路。庾信前期的創作,在這方面頗有貢獻,如《烏夜啼》中的七言八句,聲調鏗鏘,已基本符合律詩的平仄。再如《燕歌行》拓展了七言古詩的體制,不但篇幅變長以便鋪敘,而且配合感情的起伏,變逐句押韻為數句一轉韻。他早期對詩歌形式的多方面探索值得珍視,明代的楊慎及清代的劉熙載都承認他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庾信在梁朝積累起來的文學經驗,除了美感形式上的經營,還包括美感內容上的體認。蕭繹說:“吟詠風謠,流連哀思者謂之文。” 庾信前期已具有“流連哀思”的審美趣味,以綺艷之辭抒哀怨之情。庾信後期的生活經歷,使這種美學追求得到充分實現的土壤,從而達到高於同時代人的藝術境界。

•後期

褚遂良描摹庾信《枯樹賦》(行書) 褚遂良描摹庾信《枯樹賦》(行書)

梁朝因侯景之亂而瀕於破碎。梁元帝試圖在江陵復振,卻很快毀於西魏。庾信以使臣身份出使長安,因江陵陷落而不得南歸,歷仕西魏及北周,先後官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等職。據《周書》本傳記載,他“雖位望通顯,常有鄉關之思”。他以鄉關之思發為哀怨之辭,蘊含豐富的思想內容,充滿深切的情感,筆調勁健蒼涼,藝術上也更為成熟。杜甫在《戲為六絕句》中說:“庾信文章老更成,凌雲健筆意縱橫”;又在《詠懷古蹟》中評論其“暮年詩賦動江關”,正是指他後期作品的這種特色。

感傷時變、魂牽故國,是其“鄉關之思”的一個重要方面。庾信遭適亡國之變,內心受到巨大震撼。“正是古來歌舞處,今日看時無地行” ,這種滄桑之感,使他更深刻地意識到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之間,如同 “一馬之奔,無一毛而不動;一舟之覆,無一物而不沉” 。因此,他在抒發個人的亡國之痛時,也能以悲憫的筆觸,反映人民的苦難,並歸咎於當權者內部的傾軋與荒嬉。久居北方的庾信渴望南歸,魂牽夢繞於故國山河。看到渭水,眼前便幻化出江南風景:“樹似新亭岸,沙如龍尾灣,猶言吟溟浦,應有落帆還。” 忽見檳榔,也會勾起思鄉的惆悵:“綠房千子熟,紫穗百花開。莫言行萬里,曾經相識來。” 在《寄王琳》中,庾信接到南方故人的來信後,更禁不住悲慨萬端,《四庫全書總目》稱讚庾信北遷以後的作品“華實相扶,情文兼至,抽黃對白之中,灝氣舒捲,變化自如”。從《寄王琳》這首詩中,可以看出作者化精巧為渾成的高超藝術。

嘆恨羈旅、憂嗟身世,是其“鄉關之思”的另一重要方面。雖然他北遷以後得到的“高官美宦,有逾舊國” ,但內心深處感到無異於“倡家遭強聘,質子值仍留” ,責備自己的羈留為“遂令忘楚操,何但食周薇” 。他的羈旅之恨與憂生之嗟是交織在一起的。他以“涸鮒常思水,驚飛每失林” 的意象致概於個人生存的軟弱。庾信自謂晚年所作《哀江南賦》“不無危苦之辭,惟以悲哀為主”,倪璠作註解時藉以發揮道:“子山入關而後,其文篇篇有哀,悽怨之流,不獨此賦而已。” 可謂深契庾信後期文學的精神特質。

他的《擬詠懷二十七首》,以五言組詩的體制,從多種角度抒發悽怨之情,直承阮籍《詠懷》組詩的抒情傳統,尤稱傑作。如其七中借流落胡地、心念漢朝的女子,比喻自己仕北的隱恨與南歸的渴望,真摯感人。又如其十八中所表達的憂思,不只是仕途不達的失意之悲,更是不能為國建勛的失志之慟,因而無法給自己留下排遣或超脫的餘地。此詩中“殘月”四句寫景,句式巧拙相間,且能投射詩人獨有的心境,可見詩人精切渾成的筆力。

由南入北的經歷,使庾信的藝術造詣達到“窮南北之勝”的高度,這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典型的意義。庾信汲取了齊梁文學聲律、對偶等修飾辭技巧,並接受了北朝文學的渾灝勁健之風,從而開拓和豐富了審美意境,為唐代新的詩風的形成做了必要的準備。

政治

庾信在北周擔任洛州刺史時,為政簡要清靜,使官民皆獲安寧, 頗著政績。字文逌在《庾信集序》中將其受愛戴的程度與東漢名吏郭伋及西晉名臣劉弘相提並論。

個人作品

庾信有《庾開府集》傳世,清人倪璠座注,改稱為《庾子山集注》。今本《庾子山集》以《四部叢刊》影印明代屠隆本為最早。《增訂四庫簡明目錄標註》說到明有汪刊本,共十二卷;還有朱曰藩刊本,僅六卷,有詩無文。此外還有明代張溥所刻《漢魏六朝百三家集》本,稱《庾開府集》。清代嚴可均的《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後周文》中錄其作品十一卷( 卷8~卷18) 。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周詩》錄其詩三卷( 卷2~卷4)。

人物評價

總評

庾信在中國文學史上是一位繼往開來的人物。在鮑照之後的齊、梁、陳三朝和北朝,沒有一個人能和他相比。當時曾有“徐庾體”之說,時人將徐陵與其並列,其實徐陵成就在其之下。庾信兼善眾體、詩賦,文都取得相當高的成就,它是中國文學史上多產的作家之一。

他的詩賦在中國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它不同於前人騷賦,也不同於後人的律賦。他將兩漢以散文入賦變為以駢文入賦,使賦更具有形式美,將賦發展到一個新階段。同時,庾信還開唐人以詩入賦的先河,唐代王勃、駱賓王的駢作皆受其影響。六朝駢文盛極,而庾信可謂集大成者。

庾信是由南入北的最著名的詩人,他飽嘗分裂時代特有的人生辛酸,卻結出“窮南北之勝” 的文學碩果。他的文學成就,昭示著南北文風融合的前景。

歷代評價

宇文護:庾信南人羈士,至孝天然,居喪過禮,殆將滅性,寡人一見,遂不忍看。

王通:徐陵、庾信,古之誇人也,其文誕。

李延壽:①梁自大同之後,雅道淪缺,漸乖典則,爭馳新巧。簡文(蕭綱)、湘東(蕭繹)啟其淫放,徐陵、庾信分路揚鑣。其意淺而繁,其文匿而彩,詞尚輕險,情多哀思,格以延陵之聽,蓋亦亡國之音也。 ②王褒、庾信、顏之推、虞世基、柳抃、許善心、明克讓、劉臻、王貞、虞綽、王胄等,並極南土譽望,又加之以才名,其為貴顯,固其宜也。

令狐德棻:爾其荊、衡杞梓,東南竹箭,備器用於廟堂者眾矣。唯王褒、庾信奇才秀出,牢籠於一代。是時,世宗雅詞雲委,滕、趙二王雕章間發。鹹築宮虛館,有如布衣之交。由是朝廷之人,閭閻之士,莫不忘味於遺韻,眩精於末光。猶丘陵之仰嵩、岱,川流之宗溟渤也。然則子山之文,發源於宋末,盛行於梁季。其體以淫放為本,其詞以輕險為宗。故能夸目侈於紅紫,盪心逾於鄭、衛。……若以庾氏方之,斯又詞賦之罪人也。

張說:蘭成追宋玉,舊宅偶詞人。筆涌江山氣,文驕雲雨神。

杜甫:①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 ②庾信文章老更成,凌雲健筆意縱橫。 ③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

黃庭堅:謝康樂庾義城之詩,於爐錘之功不遺力也。然陶彭澤之牆數仞,謝庾未能窺者,蓋二子有意於俗人贊毀其工拙,淵明直寄焉耳。

楊慎:庾信之詩,為梁之冠冕,啟唐之先鞭。

夏完淳:蘇屬國(蘇武)之旄節終留, 庾開府之江關永棄。

王夫之:文章之體,自宋、齊以來,其濫極矣。人知其淫艷之可惡也,而不知相率為偽之尤可惡也。南人倡之,北人和之,故魏收、邢子才之徒,與徐、庾而相仿佛。懸一文章之影跡,役其心以求合,則弗論其為駢麗、為輕虛、而皆偽。人相習於相擬,無復有繇衷之言,以自鳴其心之所可相告者。其貞也,非貞也;其淫也,亦非淫也;而心喪久矣。

紀昀:庾信駢偶之文,集六朝之大成,導四傑之先路,自古迄今,屹然四六宗匠。

劉熙載:庾子山《燕歌行》開初唐七古,《烏夜啼》開唐七律,其他體為唐五絕、五排所本者,尤不可勝舉。

林紓:子山《哀江南賦》,則不名為賦,當視之為亡國大夫之血淚。

劉師培:庾子山等哀艷之文用典最多……其情文相生之致可涵泳得之,雖篇幅長而絕無堆砌之跡…故知堆砌與運用不同,用典以我為主,能使之入化,堆砌則為其所囿,而滯澀不靈。

錢基博:雕畫奇辭,日競於繁采;而能者為之,殊別在氣,乾以風力,藻耀高翔,大雅不群,是則庾信、徐陵其人也。……然其才華富有,綺麗之作,本自青年漸染南朝數百年之靡。及其流轉入周,重以飄泊之感,調以北方清健之音,故中年以後之作,能湔灑宮體之綺艷,而特見蒼涼。隨事著色,善於敷揚,流連篇章,感慨興廢,景自衰颯,語必清華;發愀愴之詞,擅雕蟲之功。尤善用事,據古況今,屬辭比事,而出之以沉鬱頓挫,所以堆砌化為煙雲。才藻宏富,自然健舉,植骨不高而氣則雄。舉止軒昂,動多振絕,所以麗典新聲,絡繹奔會,而不傷於襞積。余嘗謂韓愈之古文,於渾灝中見矜重;而信之駢文,於整麗中出疏盪。韓愈雄而不快,而信密而能疏,組織出以流美,健筆寓於綺錯。蓋上摩漢魏辭賦之壘,下啟唐宋四六之塗,實以信管其樞也。

錢鍾書:子山詞賦,體物瀏亮、緣情綺靡之作,若《春賦》、《七夕賦》、《燈賦》、《對燭賦》、《鏡賦》、《鴛鴦賦》,皆居南朝所為。及夫屈體魏周,賦境大變,惟《象戲》、《馬射》兩篇,尚仍舊貫。他如《小園》、《竹杖》、《邛竹杖》、《枯樹》、《傷心》諸賦,無不託物抒情,寄慨遙深,為屈子旁通之流,非復荀卿直指之遺,而窮態盡妍於《哀江南賦》。早作多事白描,晚制善運故實,明麗中出蒼渾,綺縟中有流轉;窮然後工,老而更成,洵非虛說。

毛澤東曾說過,南北朝作家,妙筆生花者,遠不止江淹一人,庾信就是一位。

軼事典故

文才驚人

據《朝野僉載》記載,庾信自南朝初至北方時,北方文士大多輕視他,庾信將自己的作品《枯樹賦》給他們看,自此之後無人再敢輕言庾信。

斷袖之歡

庾信與梁朝宗室蕭韶有斷袖之歡。蕭韶還是幼童時,衣食皆由庾信供給。每逢有客來訪時,蕭韶還會替庾信傳酒。後來,蕭韶因依附湘東王蕭繹(梁元帝)得以擔任郢州刺史,當時庾信遭逢侯景之亂,自建康逃往江陵,途徑江夏,蕭韶對他卻頗為冷淡。接宴之時,蕭韶自坐於青油幕下,引庾信入宴席,讓他坐在旁邊的榻上,臉上露出了自負的神色。庾信無法忍受,借著醉意上頭,直接爬上蕭韶的坐榻,踩踏飯菜,直視蕭韶的面容,對他說:“你今天的樣子與從前大不相同( 官今日形容大異近日)。”當時宴席上賓客滿坐,蕭韶因而感到非常難堪。

紀昀在《閱微草堂筆記》中亦提及庾信與蕭韶的關係:“至若孌童,本非女質,抱衾薦枕,不過以色為市耳。當其傅粉薰香,含嬌流盼,纏頭萬錦,買笑千金,非不似碧玉多情,回身就抱;迨富者貲盡,貴者權移,或掉臂長辭,或倒戈反噬,翻去覆雨,自古皆然。蕭韶之於庾信,慕容沖之於苻堅,載在史冊,其尤著者也。”

親屬成員

先祖:庾闡,字仲初,東晉文學家,官至給事中,領著作事,封吉陽縣男,卒諡號貞。

八世祖:庾滔,官至散騎常侍、領大著作,封遂昌縣侯。

祖父:庾易,南齊時徵士。

父親:庾肩吾,字子慎,梁朝文學家、書法理論家。官至散騎常侍、中書令。

叔伯:庾於陵,字子介,曾任荊州大中正;庾黔婁,曾任尚書金部郎,大中正,皇太子侍讀等職。

兄弟:庾恆 、庾譯 、庾掞 ,生平均不詳。

兒子:庾立(《元和姓纂》作“庾立真”),繼承庾信的義城侯爵位,在隋朝擔任逸樂縣令。 後因為不願意投降薛仁杲,慘遭虐殺。

孫子:庾威士,唐朝時“翊衛開元徵士”。

史料記載

《全後周文·卷四·庾信集序》

《周書·卷四十一·列傳第三十三》

《北史·卷八十三·列傳第七十一》

中國古代名人(二)

古代之文化名人,崇尚"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遊歷名山勝境乃其本生所願。他們放蕩不羈,他們悠然自樂,他們憂國憂民。他們當中有詩人,有學者,有為官者,他們推動了社會的發展,推動了人類的進步。我們要從他們身上學到一些有用的東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