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頤生於一官僚地主家庭,年幼喪父,北宋天聖三年(1025),8歲時,母親帶他投靠衡陽舅父鄭向(鄭家故宅後改為濂溪周氏宗祠(今南華大學附一醫院處)),宋仁宗天聖九年(1031年),周敦頤隨其母到京師開封。 至1037年鄭向調任兩浙轉運使,周敦頤同母隨遷潤州丹徒縣(今江蘇鎮江市丹徒區)。鄭向見他聰穎好學,便栽培他念書,敦頤知識廣泛,博取眾家之長,融會貫通,成一家之言。由於任宋仁宗朝中的龍圖閣學士的舅舅鄭向的推薦,做了分寧縣(修水)的主簿。後調任到南安軍擔任司理參軍。
宋仁宗慶曆六年(1046年),大理寺臣程響在南安認識了周敦頤,見他「氣貌非常人」,與之交談,更知其「為學知道」,同他結為朋友,隨即將兩個兒子程顥、程頤送至南安拜敦頤為師受業。後移桂陽令,徙知南昌,歷合州判官、虔州通判。熙寧初知郴州,擢廣東轉運判官,提點刑獄。後知南康軍,治所在今星子縣。築室廬山蓮花峰下,前有溪,取營道故居濂溪以名之,遂定居於此,並將原在故里的母親鄭木君墓遷葬於廬山清泉社三起山。周敦頤卒,亦附葬於母親墓旁。
熙寧六年六月初七(1073年7月14日星期日)病逝,死後寧宗賜諡「元」,人稱「元公」。弟子程顥、程頤繼承和完善了他的思想。後來經過著名學者朱熹的進一步的發展,成為中國的正統思想。《宋元公案》中對於周敦頤的地位有這樣的論述:"孔孟而後,漢儒止有傳經之學。性道微言之絕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又復橫渠清大儒輩出,聖學大昌。" 《宋史·道學傳》:「兩漢而下,儒學幾至大壞。千有餘載,至宋中葉,周敦頤出於舂陵,乃得聖賢不傳之學,作《太極圖說》、《通書》,推明陰陽五行之理,明於天而性於人者,瞭若指掌。」
二程兄弟、張橫渠、邵雍、司馬光五人,再加上周敦頤,被朱熹稱為「北宋六先生」(《六先生畫像贊》)。
著作
周敦頤在研究《周易》後,寫了著作《太極圖·易說》,提出宇宙生成論體系。1072年,在江西廬山蓮花洞創辦了濂溪書院,並自號「濂溪先生」。著名散文作品《愛蓮說》作於此時,表明了敦頤對蓮花的讚賞。是為千古名句。
「 |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