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準

寇準

寇準(961年—1023年10月24日),字平仲,漢族,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詩人。太平興國五年(980年)進士,授大理評事、知歸州巴東縣,改大名府成安縣。累遷殿中丞、通判鄆州。召試學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館,為三司度支推官、轉鹽鐵判官。歷同知樞密院事、參知政事。後兩度入相,一任樞密使,出為使相。乾興元年(1022年)數被貶謫,終雷州司戶參軍,天聖元年(1023年)九月,病逝於雷州。皇佑四年(1053年),宋仁宗詔翰林學士孫抃撰神道碑,謚“忠愍”,復爵“萊國公”,追贈中書令,仁宗親篆其首曰“旌忠”。故後人多稱“寇忠愍”或“寇萊公”。寇準善詩能文,七絕尤有韻味,有《寇忠愍詩集》三卷傳世。與白居易、張仁願並稱渭南“三賢”。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寇準 寇準

寇準(961年-1023年10月24日),北宋大臣。字平仲,華州(今陝西渭南)人。太平興國年間進士。為人剛直,因多次直諫,漸被皇帝重用。太宗時官至參知政事。真宗即位後,先後在工部,刑部,兵部任職,又任三司使。景德元年(1004年),與參知政事畢士安一同出任宰相(同平章事)。當年冬天,契丹南下犯宋,包圍了瀛洲等河北地區,朝野震驚;寇準力主真宗親征,反對南遷。真宗抵達澶州(今河南濮陽)後,軍心漸漸穩定,後射殺遼軍主帥撻覽,於是訂立了“澶淵之盟”。景德二年,升任中書侍郎兼工部尚書。三年,因王欽若等人排擠,辭去相位。天禧元年(1017年)又恢復宰相職務,後因參與宮廷權力鬥爭,被丁謂等人排擠。貶至雷州(今廣東海康),衡州(今湖南衡陽)等地,病死於當地。留有《寇萊公集》。

人物生平

書香門第

1寇準雕像

寇準出身於書香門第。他的父親寇相學問很好,在五代後晉時中過進士,曾在一個貴族府第做秘書一類的小官。寇準出生後不久,父親就去世了,因此家境貧寒,可是深受書香世家影響的寇母十分重視寇準的學習。少年時的寇準,聰明好學,從書本上學得許多知識和道理。尤其對《春秋》三傳,讀得爛熟,理解得很透徹。這為他以後入仕從政打下了初步的知識基礎。

步入仕途

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980年),19歲的寇準考中進士,被任命為大理評事,次年又被派往歸州巴東任知縣。以後他又先後升任鹽鐵判官、尚書虞部郎中、樞密院直學士等官。寇準官運亨通:並不是由於阿諛逢迎,依附權貴,相反,他剛正廉明不畏權。寇準的青雲直上靠的是自己的忠誠與智謀,用宋太宗的話來就是“臨事明敏”。端拱二年(989年),寇準曾奏事殿中,極利害。由於忠言逆耳,太宗聽不進去,生氣地離開了龍座,轉要回內宮。寇準卻扯住太宗的衣角,勸他重新落座,聽他把話講完。事後,宋太宗十分讚賞寇準,高興地說:“我得到寇準;像唐太宗得到魏徵一樣。”寇準被欽譽為魏徵,可見他在宋太宋智囊團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寇準在太宗朝群臣中,以剛直足智著名。淳化初年,北宋朝廷處理了兩樁受賄案。情節嚴重的王淮,贓錢以千萬計,僅被撤職仗責,不久又恢復了原職;而情節較輕的祖吉,卻被處以死刑。寇準知道這是王淮的哥哥、參政王沔搞的鬼,心中忿忿不平。淳化二年(991年)春天發生了一次大旱災,宋太宗召集近臣詢問時政得失。群臣多認為是天數所致,寇準則借用當時十分流行的天人感應學說,指出旱災是上天對朝廷刑罰不平的警告。宋太宗聽後,生氣地轉人禁中,但又覺得寇準的話必有根據,就召問寇準朝廷的刑罰怎么不平?寇準回答說:“請將二府大臣都叫來,我當面解釋。”當王沔等人上殿後,寇準就把王淮祖吉二案述說了一遍,然後看了王沔一眼問道:“這難道不是刑罰不平嗎?’’宋太宗當即責問王沔。王沔嚇得魂不附體,連連謝罪。從此寇準更加受到太宗的賞識,被任命為左諫議大夫,樞密副使又改為同知樞密院事,開始直接參預北宋朝廷的軍國大事。

寇準在樞密院與知院張遜發生了嚴重的意見分歧。由於受張遜誣陷,寇準被貶至青州。但這時宋太宗已離不開寇準了,寇準去青州後,太宗悶悶不樂,經常詢問有關寇準在青州的情況。第二年,寇準就被召回京師,拜為參知政事。至道元年(995年)又加給事中。

勸帝立儲

寇準 寇準

當時宋太宗在位日久,一直未立皇儲。這件事也一直是令太宗頭疼的事情。因為太祖趙匡胤死後,其子德昭未能繼位;太宗趙光義以皇弟身分踐祚。並且太祖之死還有“燭影斧聲”之謎,也就是說太宗有殺兄奪位之嫌。因此太宗傳位,就面臨兩個選擇:立自己的兒子,還是立太祖的兒子。當時一般大臣都諱言立儲一事。大臣馮拯曾上疏請立皇儲,被太宗貶到嶺南。從此朝野上下很少有人再敢議論此事。寇準剛從青州還朝,入見太宗。太宗當時正患足疾,讓寇準看過傷情後,深情地問道:“你怎么現在才回來能回京的。”太宗覺得有點過意不去。接著太宗便向寇準問起應立誰為皇太子。寇準已猜到太宗這次召見他的目的,他早已成竹在胸,但他並沒有直接回答太宗的問題。他告訴太宗:為天下選擇國君,不能與后妃、中官(太監)商量,也不能與近臣謀劃;應選擇眾望所歸者立為太子。太宗低頭想了好久,屏退左右的人,輕聲問道:“襄王如何?”寇準心中暗喜,便順水推舟地說:“知子莫若父。陛下既然認為襄王可以,就請決定吧。”第二天,太宗便宣布襄王趙恆為開封尹,改封壽王,立為皇太子。

太宗與太子拜謁祖廟回來,京城的人們擁擠在道路兩旁喜氣洋洋,爭著看皇太子。這時人群中有人喊了聲“少年天子”。太宗聽後很不高興,問寇準:“人心歸向太子將把我放在什麼位置?”寇準連連拜賀說:“陛下選擇的皇儲深得人心,這是國家的福氣。”太宗恍然大悟,賞寇準對飲,大醉而罷。此後太宗更加依重寇準。有人給太宗獻了個寶物——通天犀,太宗令人加工成兩條犀帶,一條自用,另一條賜給了寇準。

 寇準  寇準

自從趙宋王朝建立以後,為了鞏固統治,就把主要力量放在對內鎮壓方面。北宋的前兩個皇帝太祖、太宗均把外族入侵視為“盱腋之患”,而把人民“謀反”和軍事政變,看作“心腹之患”。因此,趙宋王朝的一系列法度,大多是針對防範內患而制定的。這樣一來,北宋政權的絕大部分力量都消耗在對內控制上,而對於外部強敵契丹,卻表現得異常軟弱。

契丹是10世紀初至12世紀初由契丹族耶律氏在我國北方建立的一個少數民族政權,後稱遼。唐末五代,中原割據混戰,契丹機迅速發展。923年,後梁滅亡後,河北一片混亂,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率騎南下,攻占了幽州和安次、潞、三河、漁陽、懷柔、密雲等縣。後唐清泰三年(936年),後唐大將石敬瑭為了做皇帝,向遼太宗耶律德光求援。石氏在遼兵幫助下建立了後晉,割燕雲十六州給遼,使中原失去北方屏藩。後周世宗柴榮曾為收復失地,重振國防而致力北伐。宋太祖時,遼朝正值穆宗耶律景在位,耶律景沉湎於酒色,不理國事,對宋採取保守戰略。宋太祖乘機得以發展勢力,平定了南方的割據政權。等到遼景宗耶律賢即位,遼的國力一時尚未恢復,因此還能與宋相安。開寶七年(974年)至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遼遣使通好達五年之久。然而這個友好局面終因宋太宗親征北漢,遼兵援助北漢而破裂。宋太宗時,宋、遼之間在太平興國四年和雍熙三年(986年)發生過兩次大規模戰爭。在這兩次戰爭中,宋軍都遭到嚴重失敗。從此北宋朝“守內虛外”的傾向就更加嚴重,宋朝廷內消極妥協的情緒也因此而日益增長。契丹騎兵間歲南下,河北大平原經常遭受侵擾,人民的生產和生活遭到嚴重破壞。

澶淵退敵

至道三年(997年),宋太宗駕崩,太子趙恆繼位,即宋真宗。契丹騎兵乘宋主新立,更加頻繁地騷擾邊境。鹹平二年(999年),遼軍大敗宋軍於高陽關,俘宋並代都部署康保裔,大掠而還。鹹平六年,遼軍再侵高陽關,宋軍副都部署王繼忠又被俘降遼。這兩次戰爭極大地震驚了北宋朝廷。景德元年,邊境告急文書頻傳,說遼軍又要大規模入侵了。宰相李沆、畢士安面對強敵壓境,束手無策。這年六月,畢士安向宋真宗推薦寇準為相。畢士安說:“寇準天資忠義,能斷大事;志身殉國,秉道嫉邪。眼下北強入侵,只有寇準可以禦敵保國。”八月,寇準被任命為集賢殿大學士,和畢士安同為宰相。

景德元年(1004年)九月,遼聖宗耶律隆緒和他的母親蕭太后,率20萬大軍,從幽州出發,浩浩蕩蕩,向南推進。遼軍由威虜軍攻定州,被宋兵阻擊,便把兵鋒轉向東南。當敵騎南下侵犯。“急書一夕五至”的時候,北宋統治集團的上層人物大多驚惶恐懼。參知政事王欽若是江南人,主張遷都金陵。樞密院事陳堯叟是四川人,提議遷都成都。他們主張用躲避敵人的辦法,應付敵人的入侵。宋真宗本來就無心抗敵,更表現得惶恐不安。只有寇準堅決主張抵抗,當真宗問他的意見時,王欽若、陳堯叟二人正好在場。寇準心裡明白,遷都之議就是他們提出的,但他卻假裝不知,對真宗說:“不知誰給陛下出此遷都之策?罪可殺頭!”他進一步提出,皇帝應該親征以決勝。他指出,如果御駕親征,敵人自當遁去;否則也可以出奇兵打亂敵人的戰略部署,同時堅守都城以使敵疲睏,這樣就可使敵勞而我逸,最後我們必得勝算。寇準的意見終於阻止了妥協派逃跑避敵的主張。為了消除王欽若對真宗的影響,寇準把他從真宗身邊調到天雄軍前線去防遼兵。

寇準派探子到前線偵察情況,根據對敵情的分析,制定了一套抗敵方略。他指出:“目前敵人已至深州、祁州以東,我方大軍在定州及威虜等地,東路別無駐軍。應一面調天雄軍步騎萬人,駐守貝州,派孫全照指揮,遇敵掩殺;另一方面招募民兵,深入敵後,襲擊敵人據點,兼以報告敵情。這樣就可以振奮軍威,安定人心,打亂敵人的軍事部署,並可與刑州和沼州的軍事據點構成犄角之勢,以便攻守。萬一敵騎南下攻人貝州,即應增援定州,向東北進攻,牽制敵人後方,使敵兵不敢縱深作戰。”同時寇準特彆強調指出:為了鼓舞士氣,爭取更大的勝利,真宗必須渡過黃河,親臨前線!

寇準一方面同妥協派鬥爭,一方面積極備戰。他派人到河北把農民中的優秀青年組織起來,加以訓練,發展民兵隊伍,並規定:河北民兵殺敵,所在官軍應給以聲援;民兵中有殺敵立功者,同樣給予獎賞。寇準還派人攜帶錢物慰勞河北駐軍,並出銀30萬兩交給河北轉運使,用來收購軍糧,充實軍資。

景德元年十月,遼兵攻下祁州,向東南推進,經貝州,直撲澶州城下。這樣一來,不僅河北大片領土陷入敵手,而且僅隔一河的都城汴京也暴露在敵騎威脅之下。事實擺在面前,只有堅決抗敵才是惟一的出路。怯弱的宋真宗在寇準的督促下終於決定親征。但統治集團內部仍然有不少人對抗敵沒有信心,甚至當時的宰相畢士安也以自己抱病在身,以及太白星白天出現對大臣不祥為藉口,不願隨駕北征,並對寇準促使真宗親征說三道四。

在寇準的督促下,宋真宗讓雍王留守京師,自己起駕北上。當車駕緩慢行至韋城時,遼軍日益迫近的訊息雪片似地從前方飛來。臣僚中又有人勸真宗到金陵躲避敵鋒,於是真宗又動搖起來。寇準十分懂得把握軍心民心和“取威決勝”的軍事法則。他提醒真宗在大敵壓境,四方危機的情況下,只可進尺、不可退寸。三寇準明確指出,進則士氣備增,退則萬眾瓦解。殿前都指揮使高瓊也支持寇準的意見。真宗車駕終於北行到達澶州。北宋時,黃河還是從澶州流過的,將澶州城一分為二。遼軍已抵北城附近,真宗不敢過河,只願駐紮在南城。寇準力請渡河,真宗猶豫不決。寇準對高瓊說:“太尉承蒙國家厚恩,今日打算有所榀答嗎?”高瓊說:“我是軍人,願以死殉國。”於是寇準與高瓊商議了一番,便一同去見真宗。寇準對真宗說:“陛下如果認為我剛才的話不足憑信,可以問問高瓊。”沒等真宗開口,高瓊便說:“寇準的話不無道理。隨軍將士的父母妻子都在京師,他們不會意拋棄家中老小隨您遷都而隻身逃往江南的。”接著高瓊便請真宗立即動身渡河。樞密院事馮拯在一旁呵責高瓊對真宗魯莽。高瓊憤怒地駁斥道:“你馮拯只因為會寫文章,官做到兩府大臣。眼下敵兵向我挑釁,我勸皇上出征,你卻責備我無禮。你有本事,為何不寫一首詩使敵人撤退呢?”高瓊命令衛士把真宗的車駕轉向北城行進。渡過浮橋時高瓊簡直是在驅趕衛士前進。當真的黃龍旗在澶州北城樓上一出現,城下北宋的兵民立即歡聲雷動,氣勢百倍。真宗到澶州北城象徵性地巡視後,仍回南城行宮,把寇準留在北城,負責指揮作戰。真宗幾次派人探視寇準的舉動。寇準與知制誥楊億在城樓上喝酒下棋,十分鎮定。寇準胸有成竹,使真宗不再恐慌。

自從契丹大舉入侵之後,各地軍民英勇抗敵。遼軍雖然號稱20萬,卻是孤軍深入,供給線長,糧草不繼。十月以後,契丹軍隊在戰場上節節失利。尤其是真宗親臨北城時,遼軍先鋒蕭撻覽在澶州城下被宋將李繼隆部將張環用精銳的床子弩射殺,極大地動搖了契丹軍心。因此契丹太后蕭燕燕及大丞相耶律隆運估計在戰場上撈不到什麼便宜,便轉而向北宋統治者“議和”,企圖從談判桌上獲得在戰場上得不到的好處。

宋真宗本來就沒有抗敵的決心。差不多在他離京親征的同時,宋朝的議和使節曹利用也被派往契丹軍營。曹利用當時是一個職位很低的官員。在遼宋對壘的過程中,曹利用總是往來於兩軍之間。遼聖宗和蕭太后也通過前一年望都之戰中俘虜的宋將王繼忠和曹利用聯繫。契丹提出的議和條件是要宋“歸還”後周世宗北伐奪得的“關南之地”。宋方的條件是,只要遼國退兵可以每年給遼一些銀、絹,但不答應領土要求。談判在兩軍對峙中進行。最後終於按宋方的條件達成了協定,剩下的問題就是每年給遼銀絹的數量。曹利用臨行前請示宋真宗,真宗說:“必不得已,一百萬也可。”曹利用從真宗的行宮一出來就被一直守候在門外的寇準叫住。寇準叮嚀他說:“雖然有聖上的旨意,但你去交涉,答應所給銀絹不得超過30萬。否則,你就不必再來見我,那時我要砍你的頭!”

寇準始終反對議和,主張乘勢出兵,收復失地。主戰派將領寧邊軍都部署楊之,以奪取幽燕數州。但由於真宗傾心於議和,致使妥協派氣焰囂張。他們攻擊寇準擁兵自重,甚至說他圖謀不軌。寇準在這班人的毀謗下,被迫放棄了主戰的主張。於是,在妥協派的策劃下,於同年十二月,宋遼雙方訂立了和約。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澶淵之盟”。

蒙冤遭貶

澶淵之盟本身並不值得稱道,但在這次戰爭中,宋軍給遼軍以有力的反擊,使遼朝統治者認識到宋軍和中原地區的人民是不可輕侮的。從此以後,契丹就不敢發動大規模的入侵。澶淵之盟後,宋遼邊境干戈寧息,貿易繁榮,人民生活安定。從積極抗敵到澶淵之盟,寇準功冠朝臣,朝野上下有目共睹。正如宋神宗時的宰相王安石曾在《澶州》一詩中所歌頌的:“歡盟從此至今日丞相萊公功第一。”但是有功之臣卻由此招來不測之禍。

寇準對北宋王朝功重如山,真宗對寇準十分敬重,引起妥協派官僚的嫉恨。王欽若這個曾被寇準斥之為“罪可斬首”的妥協派首領,對寇準更是恨之入骨。一回到東宮,王欽若就開始對寇準施展陰謀。在一次退朝之後,他乘機對真宗說:“陛下敬重寇準,是因為他對國家有功嗎?”真宗點頭肯定。王欽若說:“我想不到陛下竟有這樣的看法。澶淵之役,陛下不以為恥,反而說寇準有功。”真宗一愣,問他原故。王欽若說:“《春秋》—書都把城下之盟當作一種恥辱。澶淵之盟實際上是城下之盟,陛下不以為恥嗎?”王欽若見真宗不高興,接著說:“陛下聽說過賭博吧。那些賭徒在錢快要輸完時,就儘其所有押了上去,輸贏在此一著,這就叫‘孤注一擲’。陛下在澶州時不過是寇準的‘孤注’罷了,真是危險啊!”從此,真宗對寇準就冷淡起來。

寇準做宰相,選拔人才不講門第,喜歡進用出身貧寒而有真才的人。御史台是專門批評朝政得失的機構,每當御史台官員有缺額時,他就讓平時具有批評精神的人去擔任。這樣一來,他就更成為王欽若等人的眼中釘。在王欽若一夥的攻擊下,景德三年二月,寇準被免去相職,到陝州去做知州。

寇準離開東京,在河南陝西等地作了多年的地方官,朝中大權落人王欽若、丁謂一夥人手中。丁謂與王欽若一樣,也是一個善於奉迎的無恥之徒。為了博得真宗的歡心與信任,王欽若、丁謂等人大搞封建迷信活動,以偽造所謂“天書”、編造祥異等事,粉飾太平、迷惑視聽。真宗晚年臥病不起,越發迷信和糊塗,對於王欽若與丁謂,簡直到了言聽計從的地步。

天禧三年(1019年),形勢發生了有趣的變化。丁謂主動邀請寇準回朝再當宰相。丁謂此舉別有一番用心。當時,無論從資歷是從聲望上講,丁謂實在不夠宰相的資格,因而他以參知政事的名義請寇準回朝為相,以便假借寇準的資望為自己的權勢服務。這一點,局外人是清楚的。寇準的——個門生就曾十分懇切地對寇準說,稱病不去為上策,而“再入中書”當宰相為下策。然而耿直的寇準不聽勸阻,終於在六月間赴京上任了。

丁謂對寇準先後施展了兩套陰謀。起初他一心想把寇準拉為同黨。在一次宴會上,寇準的鬍鬚沾了些菜湯,丁謂馬上起身為寇準擦須。寇準不但不領情,反而十分惱火,當場訓斥丁謂有失大臣之體。丁謂惱羞成怒,發誓要報復寇準。

真宗得風濕病後,劉皇后參預朝政,凡事皆問丁謂。丁謂誤國,有識之士有目共睹。寇準、王旦向敏中等元老重臣都上奏建議應選擇正大光明的大臣來輔佐太子監國。寇準還特別指出:“丁謂、錢惟演是奸佞之人,不能輔佐少主。”其實是在反對劉後預政,反對丁謂專權。病中的真宗也意識到丁謂專權的嚴重局勢,批准了寇準等人的上奏。寇準讓知制誥楊億秘密起草太子監國的詔旨,並且準備與楊億一起輔政。劉皇后是四川人,她娘家的人仗勢犯法,真宗為了劉後的面子,下詔赦免。寇準堅決反對,認為必須按國法處置。為這件事,劉皇后與寇準結下怨仇。不料,寇準與楊億密謀由太子監國一事被楊億的妻弟張演酒後泄漏,劉皇后先下手為強,罷寇準為太子太傅,封為萊國公。正在這個節骨眼上,和丁謂有私怨的太監周懷政聯絡同黨,企圖發動政變,斬殺丁謂,復相寇準,尊真宗為太上皇,擁立皇太子即位。這件事被客省使楊崇勛出賣。丁謂連夜化裝乘牛車到曹利用那裡商量對策。丁謂、曹利用派兵包圍了周懷政的住處。周懷政被俘後自殺。丁謂想乘機乾脆把寇準置於死地,就誣告寇準參與密謀。寇準雖沒被問成死罪,卻再次罷相,被逐出京城。

客死雷州

寇準遭貶,據說是丁謂等背著宋真宗乾的。據《宋史·寇準傳》記載,寇準被貶,真宗臥病不知,問左右的人為什麼多日沒見寇準,左右臣僚都不敢回答實情。寇準離開京城那天,大臣們由於害怕丁謂,都不敢去送行,只有王曙以“朋友之義”為寇準餞行。另外還有個叫李迪的人對寇準罷相十分憤懣,公然宣布自己與丁謂不共戴天,甚至持手板擊打丁謂。李迪面奏皇帝痛斥了謂之奸邪,力訴寇準之蒙冤。

寇準再次罷相後,丁謂當了宰相。丁謂為了將寇準置於死地,把他一貶再貶。最後寇準在乾興元年(1022年)被放逐到邊遠的雷州去當司戶參軍,等於被發配到那裡去充軍。

寇準到雷州後,生活艱難,氣候惡劣,身體很快垮下來。第二年秋天在憂鬱中病逝。

人物評價

寇準去世後,經他夫人宋氏請求並得到朝廷恩準,將靈柩運到洛陽安葬,途徑公安(今湖北公安)等縣時,當地老百姓沿路拜祭,據說哭喪的竹杖插在地上,後來都成活長青了,形成了一片竹林,後人稱為“相公竹”。人們又在竹林旁建了“寇公祠”,紀念這位議論忠直,不顧身家的政治家。明代大文人戴嘉猷路過公安時,曾題寫“萬古忠魂依海角,當年枯竹到雷陽”的不朽詩句,以歌頌寇準。

歷史評價

宋史》:呂端諫秦王居留,表表已見大器,與寇凖同相而常讓之,留李繼遷之母不誅。真宗之立,閉王繼恩於室,以折李後異謀,而定大計;既立,猶請去簾,升殿審視,然後下拜,太宗謂之"大事不糊塗"者,知臣莫過君矣。宰相不和,不足以定大計。畢士安薦寇凖,又為之辨誣。契丹大舉而入,合辭以勸真宗,遂幸澶淵,終卻鉅敵。及議歲幣,因請重賄,要其久盟;由是西夏失牽制之謀,隨亦內附。景德、鹹平以來,天下乂安,二相協和之所致也。準於太宗朝論建太子,謂神器不可謀及婦人、謀及中官、謀及近臣。此三言者,可為萬世龜鑑。澶淵之幸,力沮眾議,竟成雋功,古所謂大臣者,於斯見之。然挽衣留諫,面詆同列,雖有直言之風,而少包荒之量。定策禁中,不慎所與,致啟懷政邪謀,坐竄南裔。勳業如是而不令厥終,所謂"臣不密則失身",豈不信哉!

趙光義:朕得寇凖,猶文皇之得魏徵也。

趙恆:準剛忿如昔。

呂端:準性剛自任。

畢士安:寇凖兼資忠義,善斷大事,此宰相才也。

王旦:準好人懷惠,又欲人畏威,皆大臣所避。而準乃為己任,此其短也。

張詠:寇公奇材,惜學術不足爾。

魏野:有官居鼎鼐,無地起樓台。

范仲淹:寇萊公澶淵之役,而能左右天子,不動如山,天下謂之大忠。

王安石:歡盟從此至今日,丞相萊公功第一。

司馬光:近世寇萊公豪侈冠一時,然以功業大,人莫之非,子孫習其家風,今多窮困。

張耒:自是乾坤扶聖主,可能功業盡萊公。

田況:寇凖在相位,以純亮得天下之心。丁謂作相,專邪黷貨,為天下所憤。民間歌之曰:“欲時之好,呼寇老;欲世之寧,當去丁。”及相繼貶斥,民間多圖二人形貌對張於壁,屠酤之肆往往有焉。雖輕訬頑冥少年無賴者,亦皆口陳手指,頌寇而詬丁,若己之恩讎者,況耆舊有識者哉!

陳瓘:當時若無寇凖,天下分為南北矣。然寇萊公豈為孤注之計哉?觀契丹之入寇也,掠威虜、安順軍,則魏能、石普敗之;攻北平寨,則田敏擊走之;攻定州,則王超等拒之;圍嵐岢軍,則賈宗走之;寇瀛州,則李延渥敗之;攻天雄,則孫全照卻之;抵澶州,則李繼隆御之。兵將若此,則親征者所以激將士之用命。然所謂親征者,在景德行之則可。而議者當靖康時,有請用真宗故事,則不可。蓋親征之行,必兵強可也,財富可也,將能擒敵可也。若此,則分畫明,紀綱修,法度正。一有不然,則委人主以危事曰:“天子所在,兵無不勝。”此書生之虛論,可言而不可行也。寇凖之功不在於主親征之說,而在於當時畫策欲百年無事之計。向使其言獲用,不惟無慶曆之悔,亦無靖康之禍矣。我宋之安,景德之役也;靖康之禍,亦景德之役誤之也。景德王師一動而誅韃覽,契丹不能渡河也,遂使靖康坐守京城而覘敵之不渡河。景德不戰而和,欲和者敵也,遂使靖康坐視敵之深入而獨意和好之可久。景德既和,詔邊郡無邀敵歸,所以示大信也,遂使靖康敵人議割吾之三鎮,而猶縱敵不追。其守不足以為謀,其和不足以為信,其縱不足以為德,準之言至是驗矣。

王十朋:①昔在景德初,胡虜犯中原。朝廷用萊公,決策幸澶淵。高瓊雖武夫,能發忠義言。詠詩退虜騎,用醜樞相顏。鑾輿至北城,斷橋示不還。一箭斃撻覽,夜半卻腥膻。至仁不忍殺,和好垂百年。偉哉澶淵功,天子能用賢。 ②我太祖太宗,肇造我宋之家法者也。真宗仁宗至於列聖,守我宋之家法者也。先正大臣,若范質、趙普之徒,相與造我宋之家法者也。在真宗時,有若李沆、王旦、寇凖。在仁宗時,有若王曾、李迪、杜衍、韓琦、范仲淹、富弼之徒,相與守我宋之家法者也。

魏瀚:雷陽何以有此老?宋室未知有幾人!濟海舟航橫野渡,謫居池地動星辰。南來為問崖州戶,曾似丞嘗廟貌新。

戴嘉猷:萬古忠魂依海角,當年枯竹到雷陽。

謝肇淛:宋之人物,若王沂公、李文正、司馬溫公之相業,寇萊公、趙忠定之應變,韓魏公之德量,李綱、宗澤之撥亂,狄青、曹瑋、岳飛、韓世忠之將略,程明道、朱晦庵之真儒,歐陽永叔、蘇子瞻之文章,洪忠宣、文信國之忠義,皆灼無可議,而且有用於時者,其它瑕瑜不掩,蓋難言之矣。

王夫之:澶州之役,寇平仲折陳堯叟、王欽若避寇之策,力勸真宗渡河決戰,而日與楊大年飲博歌呼於帳中。故王欽若之譖之曰:“準以陛下為孤注”,其言亦非無因之誣也。王從珂自將以御契丹於懷州,大敗以歸而自焚;石重貴自將以追契丹於相州,諸將爭叛而見俘於虜;皆孤注也。而真宗之渡河類之。且契丹之兵勢方張,而飲謔自如,曾無戒懼,則其保天子之南歸,而一兵不損,寸土不失,似有天幸焉,非孤注者之快於一擲乎?則欽若之譖,宜其行矣。

湯鵬:劉義康不見淮南厲王事,是以獲罪;寇凖不讀《霍光傳》,其功不終:短其術而陋者也。

智慧故事

寇準獻計廢太子

重陽節又到了。宋太宗(公元976—998 年在位)欽令遍請諸王,大擺酒宴。

楚王元佐剛巧發病,太宗因此沒請這位長子參加。這暴戾的傢伙半夜醒來,竟惡從膽邊生,把宮中姬妾們統統關起來,放火燒宮。太子東宮內外,慘叫聲震天。大火燒了三天三夜才熄滅。

聽到太監傳報,太宗氣極了:這太子自從得了精神病後,像野獸一般殘忍。左右侍從稍有過錯,就給他彎弓射死。朕多次教誨,至今卻未悔改。想到這兒,他氣不打從一處來,猛拍御書案:“廢了他,廢了他!我要另立太子!”

這時,寇準恰恰放任那州通判,被太宗召見。太宗屏退左右侍衛,悄聲問道:“愛卿幫朕解個難題如何?”

寇準微笑道:“陛下儘管說來。”

太宗忙說:“東宮太子破壞王法,早晚會像桀紂那樣兇惡,我想廢了他。但東宮有不少兵將,萬一不慎,我怕引起宮內大亂。”

寇準獻上一計道:“三天之後上午,請陛下令東宮太子去祖廟舉行托節儀式,讓他帶左右侍從一同前往。如此這般..”說著,他輕鬆地一笑:“廢除太子,儘管只用一個太監之力,馬到成功。”

三天后,元佐心花怒放,帶著大群侍衛,耀威揚武地奔向祖廟。東宮內一片空虛,太宗派去的人細細搜查起來。一番忙碌,搜出很多兇殘的刑具,如割肉、挑筋、摘舌等物。

佐乘興而歸,太宗派來的太監和侍衛早在門口迎接他。面對一大堆被搜出的違法罪證,元佐只好低頭認罪。

當晚太宗降下聖旨,廢了元佐的太子之位。朝野一片歡騰。

軼事典故

寇準罷宴

寇準罷宴寇準罷宴

相傳,宋淳化年間,青年時代的寇準,得到宋太宗的支持和信任,提升為參知政事。不久,太宗又為寇準主婚,讓皇姨宋娥與他成親。宋娥是趙匡胤宋皇后的幼妹、邢國公宋準的幼女,美貌聰慧,賢淑多才。新婚期間, 日日酒宴,夜夜歌舞。

一天,寇準與宋娥正在歡宴,忽聽門官來報:“相爺,大門外有個老漢,說是相爺的鄉里,非要見相爺不可。”一聽是家鄉人,寇準忙說:“快請進來!”不一會,門官領來一個老漢,衣著破爛,臉上布滿皺紋。寇準一看,原來是舅舅趙午,便忙拉宋娥一起上前拜見,侍女也急忙搬來椅子,讓老人家坐下。誰知老漢兩眼發獃,並不回答寇準夫妻的問話,卻大哭起來。寇準忙問:“舅舅,有什麼委屈?受了誰的氣?還是家裡出了什麼事?”老漢連連搖頭。問了半天,老漢才長嘆一口氣,叫著寇準的小名,說:“牛娃,我進了這相府,見你這么榮華富貴,又聽你手下人說,你每日每夜都是這樣,叫我不由得想起我那可憐的老姐了。他一輩子受苦受難, 沒過一天好日子!”寇準聽舅舅說起母親,慌忙跪倒,說:“都是甥兒不好,得意忘形,忘了母親早年的苦楚。”

趙老漢擦了擦眼淚,拍著寇準的肩膀說:“牛娃子,那年你爹去世,你才10歲,你娘晝夜紡線織布,供你讀書,我送你上華州會試時,你穿的藍布袍還補著補丁。後來,你一直沒回家來。你母親歸天時,你正在關外操勞王事,顧不上奔喪,舅也不能怪你。你現在當了大官,又招了皇姨,從地下到了天上,歡樂幾天也就是了。可你天天作樂,夜夜宴飲。你娘受過的苦難,你不是早忘光了嗎?”

宋園內的寇準雕塑 寇準忙給舅父叩了三個頭,說:“舅父指教,甥兒得益不淺,母親棄世時,我君命在身,忠孝不能兩全,是甥兒終生憾事。不過,母親的苦楚,甥兒實不敢忘。甥兒今為國家大臣,誓以上報宋王,下撫黎民。”說罷,忙和宋娥勸舅舅入席用飯。

老漢看著宴席上的山珍海味,硬是不入席,卻指著宴席說:“這一桌飯,夠咱家鄉一家人過幾個月哩!你在京城裡吃的這么好,可知咱華州、同州今年大旱,顆粒不收,一斗米漲到一千錢。現在還沒過年,已鬧起了饑荒,到明年春天,不知要餓死多少人呢!想到這,我怎么能吃下這樣好的飯呢?”

寇準也聽說家鄉有旱情,可是從地方官的奏摺里,卻看不出災情的嚴重程度。聽舅舅這一說,頓感自己失職,愧對鄉里。他安排舅舅住下,急忙回到大廳,吩咐撤了宴席,並以此為戒,永不夜宴。

第二天早朝,寇準將故里旱情如實奏給太宗,並請旨回陝西督賑和詢察民情。他回陝西後,為家鄉辦了一些好事,還把關中的賦稅免徵三年。

“溜須”一詞的來歷

寇準寇準

宋真宗時,寇準為丞相,丁謂為參知政事。寇準經常稱讚說,丁謂是個很有才幹的人。其他大臣就提醒寇準:丁謂不是個好人。寇準卻坦率地回答:如果只說丁謂的能力,恐怕沒有人能比得上。丁謂得到寇準的稱讚,非常得意,以為寇準很欣賞自己,就千方百計去討好寇準。

一次大臣們在朝中宴會,寇準喝湯的時候,沒注意湯汁沾在了鬍鬚上。丁謂正巧看見,趕緊過來替寇準擦,寇準毫不領情地說:“參政國之大臣,乃為官長拂須邪。”(你身為國家大臣,不是來替我擦鬍鬚的。“溜須”一詞由此而來)當著眾大臣的面,這一句話把丁謂羞得滿臉通紅。從此丁謂記恨在心,把寇準當做仇人,一心要找機會報復,洗刷恥辱。後來宋真宗患病不能上朝,丁謂就串通內侍誣告寇準陰謀擁立太子,把寇準貶出京城,出知相州。寇準臨走時大喊:丁謂,你也長久不了。此後丁謂還覺得不甘心,又奏說應該把寇準定罪,並羅織罪名陷害許多正直的大臣。於是寇準再被貶為雷州司戶參軍。當時,老百姓曾編成順口溜:“欲得天下寧,須拔眼前丁。欲得天下好,不如召寇老。”

世事無常,幾年後,丁謂的罪行敗露,被貶到崖州,路上要經過雷州。寇準不計前嫌,派人送去吃喝禮物。丁謂非常感激,希望能見寇準,當面表示悔謝之意,寇準堅決不見丁謂。寇準的家童聽說丁謂路過雷州,準備殺死丁謂給寇準報仇。寇準命人鎖上大門,在院裡擺上酒菜,和家童一起打賭喝酒,直到丁謂走出雷州才放家童出去。當時人們都感嘆道:“若見雷州寇司戶,人生何處不相逢。”

寇準祠墓

寇公祠

寇準 寇準

寇準去世後,經他夫人宋氏請求,將靈柩運到洛陽安葬,途徑公安(今湖北公安)等縣時,當地父老插竹路祭,據說後來竹都成活為林,後人稱為“相公竹”。人們又在竹林旁建了“寇公祠”。明代大文人戴嘉猷路過公安時,曾題寫“萬古忠魂依海角,當年枯竹到雷陽”的不朽詩句。

雷州西湖宋園內有寇公祠,據載,寇準終老雷州,他一生的最後18個月都在雷州度過。遺體運回西京安葬,雷州人為了緬懷他,在他寓所“西館”立祠奉祀。1135年(宋紹興五年)宋高宗又賜“族忠祠”匾額。“曾為深淵無處訴,年年江上哭青春”,這是寇準寄居“西館”時抒發內心激憤和傷感的詩句。今天的人們,卻都懷著崇敬的心情瞻仰其矗立在祠前的塑像,詳閱展廳陳列事跡,凝眸當年其寓所仿製的他生前用的家具;噙淚低吟其感人肺腑的遺篇,依戀的徘徊在“萊泉井”邊。這口寇公飲用過的古井,千年不枯,泉水清冽,人稱“萊泉”。元仁宗延佑四年(1317年),海北南道廉訪使余璉修井,由名宦進士王佐題“萊泉井”石匾。寇公祠兩側廊廂布滿歌頌寇準的詩文。明進士金都御使魏瀚詩云:“廊廟安危力萬鈞,泰山喬嶽等嶙峋。雷陽何以有此老?宋室未知有幾人!濟海舟航橫野渡,謫居池地動星辰。南來為問崖州戶,曾似丞嘗廟貌新。”“寇公祠”內還有幾幅圖畫記載著他在雷州的業績:修建真武堂,教書傳藝,使鄉民的子孫也能讀書;講授天文地理,破除歪理邪說;傳授先進生產技術,促進經濟發展;傳播中原文化,向當地人傳授中州音,促進了當地人與中原的交流。

寇準墓

寇準墓寇準墓位於渭南市臨渭區官底鎮左家村南一里許。封土高4米,南北長15米,東西寬8米,墓前立有“宋寇萊公墓”碑石一通。碑文為當時任兵部侍郎、陝西巡撫兼都察院副都御史的畢沅所書。

代表作品

寇準從小就非常聰明,七歲時隨父登華山就留下了“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舉頭紅日近,俯首白雲低”的詩句。寇準與宋初山林詩人潘閬﹑魏野﹑“九僧”等為友﹐詩風近似﹐也被列入晚唐派。其五律如《冬夜旅思》之類﹐情思淒婉﹐很有賈島詩的風味。他的七言絕句意新語工,最有韻味,如“蕭蕭遠樹疏林外﹐一半秋山帶夕陽”(《書河上亭壁》),“日暮長廊聞燕語,輕寒微雨麥秋時”(《夏日》)等,情景交融,清麗深婉,都是值得玩索的佳作。他不是詞家,但偶有所作,也頗可讀。《全宋詞》共輯其詞4首。存世《寇萊公集》7卷,有《兩宋名賢小集》本,《寇忠愍公詩集》3卷,宋知河陽軍范雍初刻、有序,清朝有聖香樓刊本及辨義堂刊本。

詩作

春日登樓懷歸

高樓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無人渡,孤舟盡日橫。

荒村生斷靄,古寺語流鶯。舊業遙清渭,沉思忽自驚。

【柳】

曉帶輕煙間杏花,晚凝深翠拂平沙。長條別有風流處,密映錢塘蘇小家。

【書河上亭壁】 

岸闊檣稀波渺茫,獨憑危檻思何長。蕭蕭遠樹疏林外,一半秋山帶夕陽。

【夏日】

離心杳杳思遲遲,深院無人柳自垂。日暮長廊聞燕語,輕寒微雨麥秋時。

【虛堂】

虛堂寂寂草蟲鳴,欹枕難忘是舊情。斜月半軒疏樹影,夜深風露更淒清。

江南春·杳杳煙波隔千里

杳杳煙波隔千里。白苹香散東風起。日落汀洲一望時,愁心不斷如春水。

【冬日北齋】

寒風颯颯響庭槐,愛日明窗坐北齋。閒憶故山歸未得,舊遊時展認雲崖。

【長安春書】

務閒公府都無事,騎吏前驅引馬行。雨霽晚街官柳色,日長春寺講鐘聲。

雲山已有終南秀,泉石猶思洛下清。聞道曲江新水滿,欲攜歌管出重城。

詞作

【江南春·波渺渺】

波渺渺,柳依依。

孤村芳草遠,斜日杏花飛。

江南春盡離腸斷,苹滿汀洲人未歸。

踏莎行·春暮

春色將闌,鶯聲漸老,紅英落盡青梅小。 

畫堂人靜雨濛濛,屏山半掩余香裊。 

密約沉沉,離情杳杳,菱花塵滿慵將照。 

倚樓無語欲銷魂,長空暗淡連芳草。

【點絳唇】

水陌輕寒,社公雨足東風慢。定巢新燕。濕雨穿花轉。

象尺熏爐,拂曉停針線愁蛾淺。飛紅零亂。側臥珠簾卷。

【甘草子】

春早。柳絲無力,低拂清門道。暖日籠啼鳥。初坼桃花小。

遙望碧天淨如掃。曳一縷、輕煙縹緲。堪惜流年謝芳草。任玉壺傾倒。

陽關引

塞草煙光闊。渭水波聲咽。春朝雨霽,輕塵歇、征鞍發。指青青楊柳,又是輕攀折。動黯然、知有後會甚時節。更盡一杯酒,歌一闋。嘆人生,最難歡聚易離別。且莫辭沉醉,聽取陽關徹。念故人、千里自此共明月。

【蝶戀花】

四十年來身富貴。游處煙霞,步履如平地。紫府丹台仙籍里,皆知獨擅無雙美。

將相兼榮誰敢比。彩鳳徊翔,重浴荀池水。位極人臣功濟世,芬芳天下歌桃李。

影視形象

1981年電視劇《楊門女將》:劉兆銘飾演寇凖;

1985年電視劇《楊家將》:夏雨飾演寇凖;

1991年電視劇《楊家將》:馬昌鈺飾演寇凖;

1997年電視劇《寇老西兒》:葛優飾演寇凖;

2001年電視劇《楊門女將》:韓童生飾演寇凖;

2004年電視劇《楊門虎將》:趙帥飾演寇凖;

2005年電視劇《大宋奇案狸貓換太子傳奇》:梁冠華飾演寇凖。

宋朝著名歷史人物

2013年7月份,黃曉明版的《精忠岳飛》開播,展現了南宋時期一個個的英雄人物。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時代,戰亂催生了眾多的善戰武將和文人墨客。
皇帝 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宋神宗宋徽宗宋高宗宋孝宗
武將 潘美石守信曹彬楊業狄青岳飛韓世宗李綱楊業尹繼倫楊延昭種世衡宗澤王彥[南宋將領]岳李寶孟珙余玠王堅[南宋名將]
文臣 趙普[宋朝]寇準韓奇范仲淹包拯王安石司馬光富弼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宋朝]
奸臣 王欽若蔡京秦儈賈似道史彌遠
書畫家 王筌徐熙張擇端蘇軾黃庭堅米芾李成范寬郭禧
哲學家 王安石周敦頤程頤程顥張載[北宋哲學家]朱熹陸九淵陳亮[南宋哲學家]葉適
科學家 沈括畢升

宋代宰相(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