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艾略特·摩爾(馬克·沃爾伯格)是美國費城一個高中教自然科學的老師,他的生活有點不順,妻子艾爾瑪·摩爾(佐伊·丹斯切爾)正在和他鬧矛盾,艾略特感覺婚姻岌岌
可危,有點要走到頭了的感覺。而在這個時候,美國東北地區的幾個城市開始接連出現奇怪現象,居民一個接一個的自殺身亡,外界有傳生兇手是受污染的水,有傳是恐怖分子投放的有毒氣體,然而並沒有人能夠有一個準確的答案,身為自然科學老師的艾略特感覺到這現象並不尋常,可他還沒來得及仔細研究就被告知學校要求緊急疏散。原來,已經有好幾個城市的居民幾乎死絕,而且這個詭異的現象還在不斷向其他地方擴散,速度極快。
學校同事,數學老師朱利安(約翰·雷吉扎莫)帶著他8歲的女兒潔西(阿斯琳·桑切斯)邀請艾略特和他的妻子艾爾瑪一同上路,前往朱利安母親所在的城市避難,然而列車由於在途中和外界失去聯繫,不得不停在了一個偏僻的小鎮。死亡仍然在繼續,恐怖的氣氛越來越凝重,朱利安為了尋找失去聯繫的妻子不得已離開,最終也未能歸來。
艾略特和他的妻子艾爾瑪帶著潔西繼續逃亡,在過程中遇見一位老園圃管理者後,開始懷疑這一現象是植物引起的。在焦慮和勞累的襲擊下,矛盾隨之四處叢生。在迫近絕境的時候,艾略特帶著艾爾瑪和潔西來到了一個獨立的小房屋,房屋的主人是位有點神經質的老婦人,他們在這個房子裡安全度過了一夜,但是在第二天早上,老婦人卻也在艾略特面前自殺。艾略特幾乎放棄了希望,他與妻子艾爾瑪帶著潔西走出了房屋,意外的,他們沒有被死亡侵襲,原來在他們走出房屋的時候這種現象已經開始消退……
風波平靜後,生活還是要繼續,而科學家們對於這場浩劫的解釋卻並沒有讓大部分人信服......
然而,這個現象是否真的就此結束了呢?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備註 |
ElliotMoore | 馬克·沃爾伯格/ MarkWahlberg | ---- |
AlmaMoore | 佐伊·丹斯切爾/ ZooeyDeschanel | ---- |
Julian | 約翰·雷吉扎莫/ JohnLeguizamo | ---- |
Mrs.Jones | 貝蒂·巴克利/ BettyBuckley | ---- |
Jess | 阿什琳·桑切茲/ AshlynSanchez | ---- |
NurseryOwner | 弗蘭克·考利森/ FrankCollison | ---- |
PrivateAuster | 吉瑞米·斯特朗/ JeremyStrong | ---- |
Principal | 阿蘭·盧克/ AlanRuck | ---- |
JeepDriver | 布萊恩·奧哈羅蘭/ BrianO'Halloran | ---- |
職員表
▪製作人:巴瑞·門德爾BarryMendel;山姆·莫西SamMercer;JoseL.Rodriguez;JohnRusk;M·奈特·沙馬蘭/M.NightShyamalan▪導演:
M·奈特·沙馬蘭/M.NightShyamalan
▪副導演(助理):AliCherkaoui;ChrisDeAngelis;傑夫·哈伯斯泰德JeffHabberstad;TudorJones;WilliamLebeda;JeremyMarks;MarjorieMarramaque;SébastienMarziniak;MatthewMason;LisaMeier;ChristophePerie;PavielRaymont;BradRobinson;JohnRusk;ChristianVendetti;MatthieuCharter;CelineRossi;RyanCraig;AlanB.Curtiss
▪編劇:M·奈特·沙馬蘭/M.NightShyamalan
▪攝影:藤本TakFujimoto
▪配樂:詹姆斯·紐頓·霍華德JamesNewtonHoward
▪剪輯:康拉德·巴夫ConradBuffIV
▪藝術指導:珍妮·克勞迪亞·歐普瓦JeannineClaudiaOppewall
▪美術設計:AnthonyDunne
▪服裝設計:貝絲·海曼BetsyHeimann
▪視覺特效:大衛·艾伯納/DavidEbner;AmitDhawal;EdwardHirsh
幕後花絮
M.奈特·沙馬蘭在創作劇本的時候,就是將馬克·沃爾伯格當成了假想男主角。《滅頂之災》,本片是M.奈特·沙馬蘭第一部被MPAA評定為R級的電影。
本片有85%的故事發生在室外。
影片僅僅用了44天便完成了拍攝,開機的那天是2007年8月6日。1999年的這天是M.奈特·沙馬蘭的影片《靈異第六感》的開機之日。
影片完全按照故事發展的時間順序來拍攝。
袖手旁觀是一種很常見的社會現象,這種現象有心理學理論的解釋和統計學數據的佐證。
在影片的最後,傑絲背起印有《最後的氣宗》(TheLastAirbender)海報的書包坐上校車,校車上印著2010的字樣。這是M·奈特·沙馬蘭為自己將在2010年上映的新片《最後的氣宗》做宣傳。
影片賞析
影片的導演是曾經執導過《靈異第六感》和《天兆》的印度裔恐怖片專業戶M.奈特·沙馬蘭,這一次,他再度講述了一個擁有閃電般的快節奏、一下一下敲打你的心臟、還兼具了瘋狂偏執妄想的驚悚故事,中心內容是關於一個家庭的,他們需要逃離一種沒辦法說明、無法阻撓的恐怖攻擊,因為其威脅的目標不僅僅是人類的生命,還有人性最為基本的潛意識:生存的本能。近幾年來,沙馬蘭通過連續幾部故事層次豐富、結合了懸疑驚悚幽默等多種元素的電影長片,早就成為塑造了當代電影神話的優秀電影人之一,自從他憑藉著一部非常有創造力的鬼故事--《靈異第六感》首次亮相好萊塢的電影工業之後,就靠著一部又一部吸引人的現代恐怖電影穩步前進著,每一次,沙馬蘭都想藉助電影的形式,去探索一種很有煽動力、與人性有關的秘密,獲得了評論界聲聲喝彩的同時,在票房上也是收入頗豐。
如今,到了這部《滅頂之災》,奈特·沙馬蘭再次奉獻出一個他最為擅長、看似精簡樸素卻加倍折磨人的驚悚故事,探討的是如何在災難與痛苦中維持住求生的欲望,當你的潛意識中不再有“死亡”二字的存在,將會帶來什麼樣可怕的結果?回歸影片的本源,屬於最快速、最直接的人類基本:一個男人、一個女人和一個孩子,他們一路逃亡,追在他們身後的是沒有名字、不知道具體模樣的巨大災難。沙馬蘭大膽地提供了一個讓你揮之不去、縈繞心頭的畫面--這確實是一場重大的災變,可是卻並非由人類引發的,而是大自然的一種懲罰……於是一個疑問也伴隨而出:當人類自我保護的主要本能完全進入了一個錯位的狀態時,會發生什麼樣的事呢?好在這部影片還帶給我們一個溫暖的思考,那就是在人類最黑暗、最危險的時刻,愛與無私仍然是我們能夠存活下去的力量。
有的時候,靈感總是迸發於一瞬間,奈特·沙馬蘭還記得當時的自己正開著車行駛在新澤西鄉下的小路上,看到的滿眼儘是青蔥繁榮的綠色世界,他回憶道:“我那時是要去紐約……天氣很好,兩旁的樹枝甚至伸到了高速公路上,一派和諧安康的寧靜。這個時候,我的腦袋裡突然出現了一個想法,‘會不會有一天,大自然不再眷顧我們呢?’很快,《滅頂之災》中所講述的那個故事就在我的腦海里有了大概的輪廓和形式,連基本會牽扯在其中的角色也一併想好了。那種感覺應該怎么描述呢,總之就是那種不受打擾的一氣呵成,因為我覺得電影和生活本來就應該是互動影響的,不過這裡最占優秀的,仍然是處於主導地位的故事框架。”
精彩對白
TrainConductor:Thetrainservicehasbeendiscountinued.Thiswillbethelaststopforallpassengers.
ElliotMoore:Hey,whatdoyoumean?Wherearewe?
TrainConductor:Filbert,Pennsylvania.
ElliotMoore:Filbert?Doesanybodyknowwherethatis?Whyareyougivingmeoneuselesspieceofinformationatatime?What'sgoingon?Hey,whywouldyoujuststop?Youcan'tjustleaveushere!
TrainConductor:Sir,welostcontact.
ElliotMoore:Withwhom?
TrainConductor:Everyone.
列車員:各位旅客注意,這一站是本次列車運行的最後一站,請你們做好準備下車。
艾略特·摩爾:喂,你是什麼意思,我們在哪裡?
列車員:賓夕法尼亞州的菲爾波特。
艾略特·摩爾:什麼?賓夕法尼亞州?誰知道這是什麼鬼地方?喂,你不能就這么丟下我們不管。
列車員:先生,我們和外界失去了聯繫。
艾略特·摩爾:和誰失去了聯繫?
列車員:所有人……
幕後製作
本來,由奈特·沙馬蘭親自創作的劇本初稿已經具備了程度相當大的緊張感,但是當20世紀福克斯公司確定成為影片的發行商時,他們卻建議沙馬蘭應該進一步挖掘故事的本質,最好可以讓影片被定位R級,這就需要他嘗試以前從未碰觸過、更加恐怖緊張的極端情感--說實話,沙馬蘭對20世紀福克斯的態度多多少少感到有點吃驚,因為出於商業考慮,很少會有電影公司主動要求自己發行的作品最好是R級,而是將目光放在了更有“錢”景的PG-13級,但他對於公司給了自己這么大的自由,可以發揮和推動想像力,還是覺得挺興奮的:“其實早在我開始思考這個故事的具體內容的時候,就覺得R級是最適合它的分類,因為裡面包含了太多忌諱的元素,我的意思是,你能想像的出來PG-13的《驅魔人》是個什麼樣子嗎?”製片人巴里·門德爾(BarryMendel)對此表示同意:“《滅頂之災》里包含了一個非常偉大的主題,很有沙馬蘭慣有的風格,所以20世紀福克斯破天荒地允許我們將影片拍成R級,同時也表示不會給我們任何形式的限制。”另一位製片人山姆·莫瑟(SamMercer)則補充道:“這部影片包含了許多超現實的情感元素,將本來趨於傳統的電影類型提升到了一個全新的層面,裡面講述的故事提出了一個更具有挑戰性的問題:作為人類,我們是不是將自然環境糟蹋得太狠了?”
奈特·沙馬蘭一直有個想法,他希望《滅頂之災》可以具備一種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冷戰時期所特有的偏執的驚悚電影的風格,那個時候的電影作品最大的特點就是會讓觀眾產生一種焦慮感,就好像“世界末日”隨時有可能降臨似的刺骨的恐懼,巧妙地質疑了現代社會的發展方向是否是健全的:從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的《群鳥》中報復的烏鴉到因為原子武器而產生異變的《哥斯拉》,以及非常有侵略性的外星植物進攻的《天外魔花》--導演是唐·西格爾(DonSiegel)……還有許多類似的經典傳奇恐怖片,延伸了觀眾對於創造一個勇敢的新世界的畏縮,甚至不敢想像會有這么一天的到來,那就是地球仍然存在,可是人類已經消失了。
與此同時,奈特·沙馬蘭還認為,影片的故事動力應該屬於一種具有瀰漫性和滲透性的不確定和恐懼,所以他決定讓裡面的人類以一種最不可思議的方式死亡,藉此來推動整個內容的前進方向,沙馬蘭說:“這正是《滅頂之災》的恐怖之處,人們開始以一種完全相反的方式行事--無法解釋說明的行為總是最讓人感到煩擾。影片中包含的皆是一些充滿了忌諱的行為,畢竟,躲避傷害的本能,本來就是各類物種得以延續的基本,保護自我的同時,也要保護彼此。但是,如果你不再具有這樣的防衛功能,生命開始轉瞬即逝……整個世界很快就會完全顛倒過來,在這樣一場不可逆轉的災難之中,人類要如何自保呢?”
兼具了編劇、導演和製片人三重身份,奈特·沙馬蘭只能給自己不斷地施加壓力,讓影片講述的那個故事儘量緊湊。為了增加神秘感,沙馬蘭並沒有明確“滅頂之災”的原因或起源,僅僅是稍微做了一下暗示,表示其很可能來自於大自然環境的后座力,繼而對人類的心智產生了影響,沙馬蘭說:“《滅頂之災》絕對稱得上是對道德良心的一種檢驗,至少我認為觀眾自己會從中得到答案,所以根本無需在影片中進行明確的交待,因為觀眾會從角色的言談行為當中了解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我相信人類確實應該為這一切負上責任,大自然終於決定反擊了。”
一直以來,奈特·沙馬蘭都要求自己的作品能夠釋放出一種震撼的影響力,並以此聞名於電影工業,在結局處設定一個巧妙絕倫的設計……在沙馬蘭的想像力中,他認為《滅頂之災》的所有內容應該發生在36個小時之內,從第一股災難爆發一直到高潮、結局,沒有任何囉嗦或繞彎,因為只有這樣,才有可能讓觀眾緊張得喘不過氣來,沙馬蘭笑著說:“我對這種描述‘世界末日’的電影類型,天生就有一種好感,因為創作這樣的故事,那種感覺就好像是你在和觀眾下棋,必須要出奇制勝、後發先至,他們越是期望如此,你越要逆著他們。不過,有的時候你玩再多的花樣,也要先把故事講好,就拿這部影片舉例,拋開那些花里胡哨的裝飾不說,其實裡面講述的就是一個家庭想要努力地生存,他們在這個過程中,學會了什麼是真正的愛--這也是最吸引我的地方,算是一種恆久不變的目標。反正我的目的就是製作一部快節奏的作品,然後在裡面設定一個你之前從未想到過會發生的情況。”
與奈特·沙馬蘭之前的電影作品比較相似,《滅頂之災》中同樣安置了一個影響範圍非常巨大的災變,只不過講述的方式就要相對親密許多。在面對這場威脅到全人類的危機的時候,兩個主要的人物成了受關注的焦點,他們是一對夫妻,男的是老師,女的是醫生,他們周圍的世界正在以一種瘋狂的速度進行著自我毀滅,而他們需要做的,就是在逃亡的過程中學會如何保護和照顧彼此,沙馬蘭繼續說:“對於我來說,故事靈感永遠都是塑角色的催化劑,然後再適當地加進一些有關信仰、愛和生存的主題,從精神和情感兩方面讓角色變得更加豐滿。兩位主角艾略特和阿爾瑪,他們之間的關係與現實生活沒什麼區別,結婚多年,早已將習慣當成了愛……當災難突然而至的時候,他們之間脆弱的聯繫也就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驗。”
精彩評論
在好萊塢的導演中,他依舊還是那么特立獨行,編劇、導演以及監製完全屬於自己的電影,特別是將對於恐怖電影的理解和感受如此徹底得貫穿到自己的作品中。1999年的TheSixthSense是他第一次鋒芒綻露,儘管LadyintheWater(2006)讓人有些失望,可還是讓人對他的新作品保持強烈的期待。他有一種能夠將需要的恐怖素材集中起來,讓觀眾產生期待、猜疑以及最後豁然開朗的享受,而鏡頭之間的恐怖氣氛總會從始至終瀰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