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璞

郭璞

郭璞(pú)(276年—324年),字景純,漢族,河東聞喜縣人(今山西省聞喜縣),西晉建平太守郭瑗之子。東晉著名學者,既是文學家和訓詁學家,又是道學術數大師和遊仙詩的祖師,他還是中國風水學鼻祖,其所著《葬經》。西晉末年戰亂將起,郭璞躲避江南,西晉末,被王敦任為記室參軍。324年,敦欲謀反,命他占卜,璞言必敗,被殺,時年49歲。晉明帝在南京玄武湖邊建了郭璞的衣冠冢,名“郭公墩”。郭璞是風水界的泰山北斗,風水: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山主人丁,水主財。風生水起魚水堂五行屬水主管財富、智慧。

基本信息

郭璞,是東晉著名學者,既是文學家和訓詁學家,又是道學術數大師和遊仙詩祖師。在學術淵源上,郭璞除家傳易學外,還承襲了道教的術數學,是兩晉時代最著名的方術士,傳說擅長預卜先知,和諸多奇異的方術。郭璞的《山海經注》對遠古的地理和異物奇獸作了通俗易懂的解釋,也是一部遠古神話學民俗學的重要參考文獻,現今辭書多有引用。

個人概述

郭璞郭璞

郭璞(276-324年)東晉文學家、訓詁學家。字景純,河東聞喜(今屬山西)人。博學古文奇字,詞賦為東晉之冠,因喜陰陽曆算五行卜筮之術,所占多奇驗,其文學幾為術數所掩。其父郭瑗,晉初任建平太守。西晉末年郭璞預計到家鄉戰亂將起,於是避地東南。過江後在宣城太守幕下任參軍,後又從宣城東下,被當時任丹陽太守的王導引為參軍。晉元帝即位後,任著作佐郎,遷尚書郎。後任大將軍王敦的記室參軍。因勸阻王敦篡位,被害。追贈弘農太守。據說王敦問他你既然善於占卜,那么你能知道你自己的死期么?郭璞從容回答,我知道就在今天,遂慨然就義。表現了他維護國家統一,反對分裂的高尚愛國情操。郭璞所作《遊仙詩》反映對神仙境界的追求,表現優生避禍的心情。所著《爾雅注》、《爾雅音》、《爾雅圖》、《爾雅圖贊》,集前代《爾雅》學的大成。今存《爾雅注》三卷,刊入《十三經註疏》中,又有《方言注》,以晉代語詞解釋古語,可考見漢晉語言的流變。

郭璞風水界泰山北斗,風水: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山主人丁,水主財。風生水起魚水堂五行屬水主管財富、智慧。

生平簡述

郭璞郭璞
西晉末年戰亂將起,郭璞躲避江南,歷任宣城、丹陽參軍。 晉元帝時期,升至著作佐郎,遷尚書郎,又任將軍王敦的記室參軍。 324年,力阻駐守荊州的王敦謀逆,被殺,時年49歲。事後,郭璞被追賜為“弘農太守”。 晉明帝在玄武湖邊建了郭璞的衣冠冢,名“郭公墩”。郭璞之子敦驁被封為臨賀太守。父郭瑗,晉初任建平太守。西晉末年郭璞預計到家鄉戰亂將起,於是避地東南。過江後在宣城太守殷□幕下任參軍,後又從宣城東下,被當時任丹陽太守的王導引為參軍。晉元帝即位後,任著作佐郎,遷尚書郎。後任大將軍王敦的記室參軍。因勸阻王敦圖逆,被害。追贈弘農太守。郭璞在古文字學和訓詁學方面有頗深的造詣,曾注釋《周易》、《山海經》、《爾雅》、《方言》及《楚辭》等古籍。郭璞詩文本有數萬言,“詞賦為中興之冠”(《晉書·郭璞傳》),多數散佚。今尚存辭賦10篇,較完整的詩18首。《隋書·經籍志》記載有“晉弘農太守《郭璞集》17卷”。今不存。明張溥輯有《郭弘農集》 2卷,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相傳從河東郭公,授青囊九卷,洞悉陰陽、天文、五行、卜筮之事。亦有傳說郭璞系得青烏子所授。有傳說青烏子即東漢張天師。璞於元帝時會召為‘著作佐郎’,帝崩,璞亦以母喪去職。世傳《葬書》、《青囊經》為其遺作。 郭璞是歷史上第一個給風水定義的人,他在《葬書》中云:葬者,乘生氣也。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 後人都視郭璞為風水史上之鼻祖。

生平大作《爾雅》

郭璞花18年的時間研究和註解《爾雅》。《爾雅》是中國古代最早一部解釋語詞的著作。它大約是秦漢間的學者,綴集春秋戰國秦漢諸書舊文,遞相增益而成的。全書19篇,其中最後7篇分別是:《釋草》、《釋木》、《釋蟲》、《釋魚》、《釋鳥》、《釋獸》和《釋畜》。這7篇不僅著錄了590多種動植物及其名稱,而且還根據它們的形態特徵,納入一定的分類系統中。《爾雅》保存了中國古代早期的豐富的生物學知識,是後人學習和研究動植物的重要著作。據史書記載,東漢初,竇攸由於“能據《爾雅》辨豹鼠”,所以漢光武帝獎賞給他百匹帛,並要群臣子弟,跟從學習《爾雅》。郭璞更是把《爾雅》視為學習和研究動植物,了解大自然的入門書。他說:“若乃可以博物不惑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者,莫近於《爾雅》。”但是,《爾雅》成書較早,文字古樸,加上長期輾轉流傳,文字難免脫落有誤,早在漢代就已經不易被人看懂。因此,在郭璞之前已經有劉歆、樊光、李巡、孫炎等人,為《爾雅》作注。郭璞從小就對《爾雅》感興趣。他認為舊注“猶未詳備,並多紛謬,有所漏略”,於是“綴集異聞,會粹舊說,考方國之語,采謠俗之志”,並參考舊注,對《爾雅》作了新的註解。他的註解以當時通行的語言,解釋了古老的動、植物名稱,並為它注音、作圖,使《爾雅》成為歷代研究本草的重要參考。而郭璞開創的動、植物圖示分類法,也為唐代以後的所有大型本草著作所沿用,可謂集前代《爾雅》學之大成。

風水大師

郭璞風水大師

郭璞被後人推崇為風水術的開山祖師。因此,在談到風水時,又不能不談郭璞。《晉書》中說:“璞好經術,博學有高才”。“古文奇字,妙於陰陽曆算”。“洞五行天文卜筮之術,攘災轉禍,通致無方”。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郭璞在當時學術界的知名度和地位。如此有影響的學者作風水術的祖師,也可見風水術下於雕蟲小技。歷代,風水術一直是王在侯將相所迷信的東西。幾乎所有的人都把自己的命運和宗族的興衰同自己的自然環境連繫在一起,企圖憑藉這種自然力來保證自己的好運。

蔣介石為了自己的權勢以能讓後代子孫承繼下去專門派人到全國尋找風水寶地。當時的建設廳長就曾經為這位委員長選擇了幾年好地。

許多從韶山歸來的人,都城對韶山沖的景觀讚嘆,更令人驚讚的是新中國的兩位領導人竟是老鄉。兩個人一山之隔。所以,有人說毛澤東居龍首,劉少奇居龍尾,首尾相應,是一條盤龍。

風水實踐由世人的解釋乏力而越發神奇。據說,今日的溫州就是郭璞親自選定的。當初,人們想在江北新城建城,於是請來郭璞來相城地。這位禪師爺取江北的土來稱,認為此地土輕,不宜建成城。於是渡過江,登上西北的一座山,見數峰錯立,形狀如北斗,華蓋山鎖住斗口,便對人說:“如果城建在,山外,可以聚富貴,但不免有戰爭之擾,如果建在山內,則可以保證長久的安定”。於是,才在了依山而建的溫州。郭璞登的那座山因此而得名“郭公山”,以紀念這位風水大師的功績。

這段記載足以在許多地方志上看到關於該城、該縣的地理環境記載或風水先生相址的記載。不僅如此,古代人家族的建築也是由風水先生相過的,載入宗譜。在中國鄉村,屯、莊、等等,無一不是按著風水先生的指點而構築的。而風水老先生的大名也由此載入史冊。可以看出:風水與中國古代建築是分不開的。郭璞相溫州正說明這一點。這令我們不能不飲水思源,感謝那些風水先生的創世之功了,不能不對風水神奇魅力投諸於應有的關注熱情。幸好我們有許多風水的書可以研讀。這又要談到了郭璞的《葬書》。正是因為這本書,才有了風水這個專有名詞,才有了郭璞名傳千古的可能。《葬書》中說:“葬者,乘生氣也。經曰:氣乘風而散,界水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這就是風水詞的來源。

從書名中看,這本書是講關於陰宅的葬法原理的。在這本書中,郭璞系統地提出了自己的理學說、生氣說、藏風得水說、形勢說、四靈說、方位說,後來的各家各派理論都是由此而生髮的,所以,這本書成為後來風水學的尊基之作,也為風水家必讀之書。實際上後世風水學家多是對郭璞寫這本書的意圖有所扭曲,都變成了掙錢的工具,片的主人高興,多那些錢罷了,真正郭璞這本書的意思應該是在講一種孝心,“故天下名墓在在有之,蓋真龍發跡,迢迢百里,或數十里結為一穴,及至穴前則峰巒矗擁,眾水環繞,疊蟑層層,獻奇於後,龍脈抱衛,砂水翕聚,形穴既就,則山川之靈秀造化之精英,凝結融會於其中矣。苟盜其精英竊其靈秀,以父母遺骨藏於融會之地,由是子孫之心寄託於此,固其心之所寄,遂能與之感通,以致福於將來也。是知人心通乎氣,而氣通乎天,以人心之靈合山川之靈,故降神孕秀,以鍾於生息之源,而其富貴貧賤壽夭賢愚,靡不攸系,至於形貌之妍醜,並皆肖象山川之美惡,故嵩岳生申,尼丘孕孔,豈偶然哉?鳴呼!非葬骨也,乃葬人之心也。”

故事傳說

郭璞郭璞

易學祖師郭璞,對於術數學無所不精,尤其是對於風水學之精湛,在當時無人不知。在他沒有出名之時,他的母親去世了,郭璞選中一塊很平常的地在那裡安葬,這塊地離水很近,時常會被大水淹沒,當時許多風水師都說這塊地不好,並建議他遷走,郭璞笑後謝之,並說你們看吧。說也奇怪,一年過去了,大水不旦沒有漲上來,反而退去很遠,墓地周圍幾十里都變成了上等良田,之後,人們都不得不對他刮目相看了,由此名聲大振,許多遠方之人都慕名而來,請他前去相墓、葬墳。當時的晉明帝是一個粗通風水之人,聽說郭璞到處給人相墓,並非常應驗,就微報私訪,前去觀察郭璞所葬之墳。一次,在一山角上,看見一個,正在葬龍角,於是晉明帝就過去對村夫說:“為何你要埋葬龍角呢?按照當時的刑律,埋葬龍角是要滿門抄斬的”,墓主回答說:“是郭璞先生告訴我的,他說在這裡葬龍角,不出三年,當致天子”,晉明帝一聽急說道:“葬此地會出天子”,並追問道:“你在此葬墳,就是為家中出一天子?”,村夫聽後笑道:“不是我家會出天子,只不過是能讓天子來這裡問一問而已”。這正應了郭璞的斷語與風水術水平之高精。晉明帝於是下決心一定要找到郭璞這位高人。再後來晉明帝見到郭璞後,增加了風水知識,就取消了這一條葬埋龍角,滿門抄斬的刑律。又一次,有一個官員叫張裕的曾祖父去世,請郭璞前去選地葬墳,郭璞幾天奔波,選了兩處佳穴,他對張裕說:“你的佳穴有兩上問題,第一處葬後能活百歲,位至三司,但子孫不興旺。第二處壽數要減去一半,官位止於卿校,但是卻子孫後代世世顯貴。不知你準備選擇哪一處呢?”。張裕聽後想也沒有想,就直接選擇了第二處,這說明中國人的傳統觀念,是希望後代子孫興旺發達的。郭璞祖師的風水事跡很多,對後世的影響也很大,他的巨著《葬經》至今被風水師們奉為至寶。《晉書·郭璞傳》中還有這樣一段:郭璞南度途經廬江時,看中了廬江太守胡孟康家的婢女。因難以啟齒索要,郭璞就暗地作法,夜裡在胡宅周圍撒上赤小豆。第二天早晨,胡孟康突然發現數千個紅衣人包圍了住宅,胡走近再看,這些紅衣人就消失了。如是往復,胡孟康覺得很蹊蹺,就對郭璞說了此事。郭璞聽後,對胡孟康說:“這是讓你家的那個婢女鬧的,把她送到東南二十里外賣了吧。賣時別砍價,這樣你家中的妖孽就除掉啦。”胡太守依從郭璞的意見,把婢女送至東南二十里外,郭璞指使家人到那裡,以低廉的價格把婢女買了下來。

詩集節選

《遊仙詩》《答賈九州愁詩三首》


廣莫戒寒。玄英啟謝。感彼時變。悲此物化。獨步閒朝。哀嘆靜夜。屢空蓬舍。

輕服御冬。藍褐當夏。正未墨突。逝將命駕。幸賴吾賢。少以慰藉。


顧瞻中宇。一朝分崩。天網既紊。浮鯢橫騰。運首北眷。邈哉華恆。

雖欲凌翥矯翮靡登。俯懼潛機。仰慮飛罾。惟其嶮哀。難辛備曾。庶睎河清。混焉未澄


自我徂遷。周之陽月。亂離方焮。憂虞匪歇。四極雖遙。息駕靡脫。

願言齊衡。庶幾契闊。雖雲闇投圭璋特達綿駒之變。何有胡越。

子固喬楚。我伊羅葛。無貴香明。終自{氵截}渴。未若遺榮。閟情丘壑。逍游永年。抽簪收髪。

《與王使君詩五首》


道有虧盈。運亦凌替。茫茫百六。孰知其弊。蠢蠢中華。

遘此虐戾。遺黎其咨。天未忘惠。雲誰之眷。在我命代。

穆穆皇帝。固靈所授。英英將軍。惟哲之秀。乃協神□。

馥如蘭臭。化揚東夏。勛格宇宙。豈伊來蘇。莫知其覆。

懷遠以文。濟難以略。光贊岳謨。折衝帷幙。凋華振彩。

墜景增灼。穆其德風。休聲有邈。方恢神邑。天衢再廓。

遭蒙之吝。在我幽人。絕志雲肆。如彼涔鱗。靈蔭謬垂。

躍我龍津。翹情明規。懷德鑒神。雖賴蹔盼。永愧其塵。

靡竭匪浚。靡頹匪隆。持貴以降。挹滿以沖。邁德遺功。

於盛思終。願林之藹。樂岱之崇。永觀玉振。長賴英風。

幽思篇

林無靜樹。川無停流。北阜烈烈。巨海混混。壘壘三墳。惟母與昆。

杞梓生荊南。奇才應出世。擢穎蓋漢陽。鴻聲駭皇室。遂應四科選。朱衣耀玉質。

青陽暢和氣。谷風穆以溫。英茝曄林薈。昆蟲鹹啟門。高台臨迅流。四坐列王孫。

羽蓋停雲陰。翠郁映玉樽。羲和騁丹衢。朱明赫其猛。融風拂晨霄。陽精一何冏。

閒宇靜無娛。端坐愁日永。君如秋日雲。妾似突中煙。高下理自殊。一乖雨絕天。

遺蹟

衣冠冢

郭璞博學多才,是中國文學史上很有名的文學家,訓詁學家。西晉末年,晉朝宮

廷內部爭權奪利,引起“八王之亂”,外族乘機入侵。那時郭璞只有二十歲,不得不遠離故鄉——山西聞喜縣,到南方避難。來到建康(今南京),他寄寓在後湖(今玄武湖)畔的一個朋友家裡。他常到後湖邊散步吟詩,遣散胸中愁悶。

這年五月,端午剛過,郭璞來到今日的環洲,東望蔣山(即鐘山),北眺石灰(即幕府山),頓時感到心曠神怡。忽然,水面上傳來一串銀鈴般的笑聲。郭璞見幾隻采菱小船穿行在荷花叢中,一個姑娘還唱著采菱歌。不一會兒,小船突然一歪,站在船頭上正在唱歌的姑娘身體一側,竟落入水中。船中幾個姑娘一陣驚叫。

郭璞顧不得脫衣解帶,便跳入水中,將姑娘拉上了岸。

船里幾個姑娘見人已救起,都歡叫起來。一個姑娘說:“菱兒,還不帶公子回家換件衣服!”郭璞說:“不忙,不忙!”眾人不管,一起簇擁著他往姑娘家裡走去。半道上,菱兒父母已聞訊趕來,更是要邀到家中。郭璞見盛情難卻,只得來到菱兒家。換上一套粗布衣服。郭璞雖換了粗布衣服,但彬彬有禮的風度,俊美飄逸的氣質,使在場的人十分敬慕。經老人再三懇求,郭璞留下自己的姓名、地址,才離開了菱兒家。菱兒送他出門,對郭璞說:“請先生珍重。”第三天,老人和菱兒來找郭璞,但郭璞已經離開了。

十年過去了,晉都已遷建康。晉元帝以王敦為鎮東大將軍。郭璞在王敦手下任記室參軍,經常出入王府。他每次到王敦家,總覺得有箇中年女傭經常注意自己,這雙眼睛那么熟悉。但總想不起來。王敦自恃功高權重,久

有篡位之心。王敦很不喜歡郭璞的直言,但由於郭璞才華出眾,名揚四方,而且精通陰陽占卜之術,又不得不借重他。一天郭璞來到王府。那中年婦女走到跟前柔聲說:“郭參軍不記得僕人了嗎?”郭璞端詳了一會兒,確實想不起來。婦女剛想說什麼,聽到王敦的腳步聲,只好說了聲“請大人珍重,”便轉身退出去。

王敦坐下後說道:“郭大人,

請占一卜,看我將來如何?”郭璞還沒起卜,王敦又笑著說:“昨天,有一道人說我有天子之相,你看可是?”郭璞占了一卜,借題發揮,講了一番篡位乃大逆不道的道理,並說如要謀反,卜辭不吉。王敦聽罷,頓時沉下臉來。郭璞心頭一驚,突然想起剛才那婦人囑咐他“珍重”。預感到自己的處境十分危險,仔細一想,那女僕竟是十幾年前在後湖偶然相遇的菱兒。

這時,王敦已起了殺意,沒多久,就找了個藉口,把郭璞押到玄武湖畔殺害了。菱兒知道後,不知痛哭了多少回,她後悔自己沒能拚死相救。王敦後來謀反失敗了。晉明帝得知郭璞被害的經過,很敬佩。想為郭璞建墳立碑,但屍首已找不到。菱兒獻出了保存十幾年的郭璞衣冠,葬在玄武湖畔。這便是郭璞衣冠冢的來歷。

郭璞井

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塘棲鎮運河廣濟橋邊尚存一古井,為當年東晉文學家郭璞出資所造。

有一年,東晉文學家郭璞路過塘棲,那一年恰逢天下大旱,塘棲一帶的河流差不多都斷流了,就是那條塘河中總算還有點水,但那河水幾盡乾涸已經渾濁不清,根本無法飲用了。當地的老百姓為了解決飲水問題,四處尋找水源打井,可打來打去打不到豐富的水源。百姓們急得在長橋邊燒起天香,求菩薩保佑。郭璞看到這場景,不由為之動容。當即決定為當地百姓打一口好井,度過旱荒。

郭璞除了寫得一手好詩外,還是個精通陰陽八卦的高手。他能看風水識水源,於時,他自己親自出馬,經過一番踏勘,他選定運河南岸東廡三郎祠廟前的一塊空地作為井址,並且自己出資請來民工打了口水井。

郭璞果然厲害,他選的地方打造的這口水井不久便出水了,而且竟然打到了地下水脈,井離塘河不遠,可井裡的水位竟高於塘河水位約六尺光景,並且井水味醇略帶甘味。嘗了這口井的井水後,當地的百姓感恩不絕。依靠了這口井,塘棲的百姓度過了大旱之年。為了不忘郭璞的大恩大德,百姓們便將此井稱作“郭璞井”。

到了清朝康熙年間,康熙皇帝南巡來到塘棲,地方官員曾用郭璞井的井水來泡茶招待康熙,康熙飲後讚不絕口,邊稱是好井好水……

天然塔

相傳始建於晉代,系由郭璞於西晉末年僑居夷陵(今宜昌)時所建。至明代崇禎末年,大學士文安之(夷陵人)把原塔拆除擬建新塔,但未能如願。時至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社會穩定,國泰民安,當地士民損資在原塔基處重建,但因技術問題和資金不繼,屢建屢圮,僅建塔基二級。直到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春,才由當時的士紳徐經業、王永言等10餘人捐資重建,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塔成。塔高43.35米,磚石迭砌,八棱七層,層層出檐,其下皆有三踩如意斗拱裝飾。塔室築有登塔階梯可依次在一至七層出入。各層塔室自下而上隨著塔體的收分,逐室縮水面積,各層塔室皆為八角攢頂,採光明亮。塔座八角,有石雕八大金剛負塔,形象生動,底層塔門面向大江,門額刻“天然塔”三字,框線飾二龍戲珠及雲紋圖案,門楹刻“玉柱聳江乾巍鎮荊門十二文峰凌漢表雄當蜀道三千”。天然塔“取以人為之力,而行天然之事”,建塔巋然聳峙江岸,意在培地脈、壯文峰、制客山、鎮水口。

郭璞山

位於江西省鄱陽縣,景德鎮市昌江區,樂平市三地交界處,海拔478米。相傳當年郭璞便是隱居於此,在山的半山腰密林下至今仍有一青石壘砌的石屋遺蹟。此山因此而得名,流傳至今。山高林密,風景秀美,是戶外活動的好去處。

學術成就

郭璞曾注釋《周易》、《山海經》、《穆天子傳》、《方言》和《楚辭》等古籍,現今的《辭海》或《辭源》上均到處可見郭璞注釋。

郭璞花18年的時間研究和註解《爾雅》,以當時通行的方言名稱,解釋了古老的動、植物名稱,並為它注音、作圖,使《爾雅》成為歷代研究本草的重要參考書。而郭璞開創的動、植物圖示分類法,也為唐代以後的所有大型本草著作所沿用。

在學術淵源上,郭璞除家傳易學外,還承襲了道教的術數學理論,是兩晉時代最著名的方術士,傳說擅長諸多奇異的方術。

郭璞一生的詩文著作多達百卷以上,數十萬言,《晉書·郭璞傳》稱“詞賦為中興之冠”。其中以《遊仙詩》為主要代表,現僅存14首,是中國遊仙詩體的鼻祖。遊仙詩的來源很早,秦博士有《仙真人詩》漢樂府中也有這類作品,建安、正始時期更不斷有人繼作。遊仙詩中明顯地有兩種傾向,一種是所謂正格的遊仙詩,它們“滓穢塵網,錙銖纓紱,餐霞倒景,餌玉玄都”(《文選》李善注);一種是借遊仙以表示對現實的不滿與反抗,如曹植、阮籍的某些作品。郭璞顯然是繼承了後一種傳統。他的遊仙詩借遊仙以詠懷,有一定的現實內容。如第一首說:“京華遊俠窟,山林隱遁棲。朱門何足榮,未若托蓬萊”,表示了對朱門的輕蔑與否定。第五首說:“清源無增瀾,安得運吞舟。圭璋雖特達,明月難暗投”,表現了才志之士生不逢時的感慨。第四首則表現了求仙的渺茫和傷時嘆逝的感情。郭璞遊仙詩的另一特色是富於形象性,和一般遊仙詩往往寫得過於抽象不同。如第三首說:“翡翠戲蘭苕,容色更相鮮,綠蘿結高林,蒙籠蓋一山。……赤松臨上游,駕鴻乘紫煙,左挹浮丘袖,右拍洪崖肩”,寫想像中的神仙居處和生活情態,形象鮮明而生動。《詩品》說他的詩“彪炳可玩”,正是指出了這種特色。不過《遊仙詩》的主旨畢竟在歌詠高蹈遺世,所以消極性仍是很大的。

墓地遺址

郭璞郭璞墓地遺址

金山之西塔影湖畔,有一組天然錯綜的奇石,古稱石排(解)山,又稱雲根島。島上葬有東晉著名文學家、訓詁學家郭璞的遺物,俗稱郭璞墓。郭璞(公元276――324),河東(今山西省)聞喜人,字景純,他博學多才,人稱其詞賦為東晉之冠。著有《爾雅注》、《爾雅圖》、《爾雅圖贊》、《山海經注》、《穆天子傳注》、《楚辭注》、《葬經》等書。同時又懂陰陽卜筮之術。這些成就,歷來頗受人們的敬仰。明代的日本使臣中心叟曾來到金山,憑弔郭璞墓,並作詩云:遺音寂寞鎖龍門,此日青囊竟不聞。水底有天行日月,墓前無地拜兒孫

郭璞因反對權臣王郭篡奪晉朝帝位,被殺害於武昌南崗。明萬曆三十三年巡按御史黃吉士為他樹碑立傳,墓碑上刻著“晉贈弘農太守郭璞之墓”。而南宋陸游在《人蜀記》中作了考證,認為郭璞不勝枚舉。墓不在鎮江,後人也就引用了這種說法加以否定。其實歷史與傳說是可以並存的。

中國古代名人(二)

古代之文化名人,崇尚"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遊歷名山勝境乃其本生所願。他們放蕩不羈,他們悠然自樂,他們憂國憂民。他們當中有詩人,有學者,有為官者,他們推動了社會的發展,推動了人類的進步。我們要從他們身上學到一些有用的東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