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印

李德印

李德印是著名太極拳家。河北安新人,出生於武術世家,自幼隨祖父李玉琳、叔父李天驥習武,受到嚴格訓練,精通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少林拳、武當劍等武術。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李德印李德印

李德印(1938-)著名太極拳家。河北安新人。出生於武術世家,自幼隨祖父李玉琳、叔父李天驥習武,受到嚴格訓練,精通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少林拳、武當劍等武術。

個人歷程

1961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留校負責武術教學、研究工作。多次擔任全國及國際性武術比賽裁判長。1990年擔任國家武術隊太極拳教練,取得第11屆亞運會太極拳男、女項目的金牌,並指揮了亞運會開幕式中日兩國太極拳大型表演。先後參加了《48式太極拳》《42式太極拳競賽套路《太極劍競賽套路》等國家規定教材的編寫、審定工作,多次擔任全國電視教學節目及國際裁判培訓班指導老師。應邀赴日本、英國、美國、瑞土、瑞典等國家及港、澳、台等地區講學傳藝。2001年在海南三亞舉行的首屆世界太極拳健康大會上應邀擔任輔導名家。

個人榮譽

長期致力於太極拳的研究、推廣,發揮了重要作用,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和很高的國際聲譽。曾獲“中華武林百傑”“全國優秀裁判員”“國際武術裁判”稱號。為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中國武術學會委員、北京市武協副主席、北京市大學生武術協會主席。

成就業績

武術世家,三代名師
李德印教授1938年出生於河北省中部農村一個家庭。爺爺李玉琳幼年喪父,是李家的獨子,母親怕他夭折絕後,自幼便送他拜師習武,不料從此使李家走上棄農從武的道路。李玉琳師出名門,先後拜李存義,郝恩光學習少林拳,形意拳,拜孫祿堂學習孫式太極拳,八卦掌,拜李景林學習楊式太極拳,武當劍。曾任上海尚德國術館館長,山東省國術館教務長,哈爾濱太極拳社社長。被譽為中國東北地區的“太極拳開拓者”.

父親李天池走上了武醫結合的道路,以太極拳,氣功,按摩治療病人,成為哈爾濱醫科大學的著名醫生。叔叔李天驥,畢業於山東省國術館,得到父親和孫祿堂,李景林名師的指教,曾任哈爾濱國術聯合會主任,工業大學講師,中國武術隊第一任總教練,被評為“中國十大武術名師”。他主編了“24式太極拳”“32式太極劍”等第一批國家統一武術教材,廣泛流傳世界各地。
李德印幼承家訓,在爺爺的嚴格監督下八歲開始習武。從國小起爺爺就為他訂出了“白日習文,夜晚習武”的規矩,每天放學回家都要堅持練功。從最基本的三體式,太極起勢練起,一招一式直到爺爺認為滿意為止。就這樣“夏練三伏,冬練三九”,一練就是十二年,打下了堅實武功基礎。
1957年李德印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中國人民大學工業經濟管理專業,這是全國著名的一所大學。他本來的理想是畢業以後作一名出色的經濟師,然而他的體育才華引起了學校的注意。他在學校是優秀的短跑跨欄選手和機車運動員,並且代表學校取得了北京市大學生太極拳比賽冠軍。在他身邊帶動了一大批武術愛好者,在校園裡掀起了一股太極拳熱。學校決定在體育課中增設太極拳內容,聘請他畢業以後留校做體育教師。爺爺,父親,叔叔都鼓勵他繼承家業,做家族中第三代武術接班人。這樣的背景下終於使李德印走上了武術事業的人生。
讓太極拳走進大學課堂和千家萬戶
太極拳是中國古老的民族體育項目,然而在大學校園裡卻長期被冷漠。不少學校認為它“神秘難學”“江湖體育”不適合大學生拒絕列入教學之中。李德印卻認為太極拳動靜結合,內外兼修,自然協調,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更是現代生活中安全有效的健身手段。做一名中國大學生不了解武術和太極拳是中國體育教育的失誤,也是對民族文化的菲薄。在學校的支持下,他把簡化太極拳列為學生體育必修課,使大學生從入學的第一年就開始接受輕鬆愉快的太極拳學習。同時在課餘開展了“打拳,做操,跑步”為中心的體育活動。每天清晨和課間隨著太極拳音樂翩翩起舞,成了大學生校園生活的普及內容。兩年以後他組織的學生武術隊一舉奪得了北京市大學生武術比賽的13塊金牌和團體冠軍。
學校教學之餘李德印還熱心效力社會活動。從1975年開始,他擔任了北京市武術協會副主席和北京市太極拳指導組長的工作。在市體育總會領導下,他團結武術同仁在全市建立了200個太極拳輔導站,培訓了上千名太極拳輔導員。中國自古就有“聞雞起舞”的健身傳統,每天清晨這些輔導員分布在各個公園,廣場義務指導民眾練太極拳,在現代都市的緊張生活中,為千家萬戶送去健康和溫暖。
為了有力地推動太極拳開展,他邀請作曲家創編了太極拳和太極劍音樂,編寫了多種教材,開展了電視教學和全市太極拳交流評優活動。
李德印為太極拳的普及傾注了大量心血,十年如一日地義務指導。他的教學深入淺出,教法生動,熱情耐心,連續十年被評為北京市優秀太極拳輔導員,廣大太極拳愛好者稱他為“輔導員的輔導員”。不久前北京市萬名太極拳愛好者在天安門廣場舉行了24式太極拳的大型表演,大家來自四面八方,彼此配合默契,動作優美一致,通過電視轉播向全國展現了自己的風采。
讓古老太極拳造福當代,傳向世界
中國太極拳歷史久遠,紮根民間,李德印為了探求太極拳的真蒂,他幾度拜訪少林寺,武當山向修煉高深的主持和道長求教。為了深入全面領會太極拳,他虛心地向老一輩武術家學習,向李經悟學習陳式太極拳,向徐致一學習吳式太極拳,向孫劍雲學習孫式太極拳,向郝家俊學習楊式太極拳和推手,不斷地充實自己。在學習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他整理出版了楊式太極劍,武當太極劍,主編了全國第二套太極拳教材---四十八式太極拳。在整理編寫和教學指導中,他既保留了太極拳的傳統特點又把握了現代生活的需要,幫助民眾更科學,更方便地學練。例如他發現不少人打拳中配合呼吸難以掌握,他便仔細研究了太極拳氣沉丹田的運氣要領,總結出一套在自然平穩的前提下,結合動作和勁力變化,採用拳勢呼吸,自由呼吸和調整性呼吸交替運用的規律,幫助一些人克服憋氣和浮氣現象。再如他針對多數初學者時間緊,難記難學的狀況,編寫了分解教學口令,採用動作分解與連貫相結合的教學方法。針對青年人記憶好,貪多求快的特點,他從基本功,基本規格上從嚴要求。對年紀大,體質差的人他以鼓勵為主,樹立他們的信心和勇氣,注重健身效果,區別對待。對一些受門戶之見,江湖說教影響的人,他進行武德教育和科學分析,使他們擺脫爭強鬥勝,妄自尊大,玄虛迷信的心理,他對每個學員都傾注了愛心,把教好太極拳造福大眾,看做自己的天職和對社會的回報。
為了使更多的國際朋友了解和學習中國太極拳,從1975年開始,他和幾位老師一起在北京國際俱樂部開辦了太極拳學習班,參加的人有各國駐華使館官員,專家,商人和他們的家屬。在兩年多的時間裡,先後有五十多個國家600多人參加了學練。馬達加斯加駐華大使對太極拳的文化內涵讚不絕口,他說“歷史上中國荔枝傳到我國,成了人民喜愛的水果,今天我要把太極拳帶回去,使它成為我國人民喜愛的運動”。美國前總統布希的夫人在北京的時候也參加了學習班,她在結業典禮上,高興地代表美洲學員做了匯報表演,然而誰也沒有發現這時的李德印在路上不慎腳骨骨折,他忍著劇烈傷痛,堅持到場參加學員的畢業典禮,直到學生離去,汗水濕透了全身,他才請來醫生包紮治療。
1981年李德印受北京市的派遣赴東京傳授太極拳,與日本太極拳愛好者結下了深厚友誼。20年來他幾乎每年都要到日本教學訪問,向他學太極拳的上至日本首相,議員,自民黨幹事長,下至平民百姓,青年學生,近萬人次,成了日本太極拳愛好者家喻戶曉的人物。一位八十三歲的老婦人拉著他的手感謝的說“中國太極拳治好了我的腦軟化症,使我重新站立起來,我要爭取在八十八歲親自到北京天安門練一套88式太極拳”。1982年前日本首相鈴木善幸到中國訪問的時候,特別約見李德印等老師到下榻賓館一起打拳,成了兩國報紙的重要新聞。1990年在亞洲運動會開幕式上李德印親自指揮了1500名中日兩國太極拳愛好者作了聯合精彩表演,開創了太極拳大型國際合演的先例。
除日本外李德印還多次到英國,美國,瑞典,瑞士,台灣,香港,澳門等地傳授拳藝,澳門現任行政長官何厚華在歡送宴會上向他贈送了銀盤,對他表示“歡迎你再來澳門幫助我們提高太極拳水平”。
使太極拳比賽與現代體育接軌
李德印是最早一批獲國際武術裁判稱號的人,他的證書是002號。多年來他擔任了中國武術協會裁判委員會委員職務,為使太極拳比賽不斷完善,成為一項現代體育競技,他多次參加了太極拳和武術競賽規則的修訂,堅持比賽要有明確的評判標準和科學的評分方法。他認為競技太極拳必須區別於健身太極拳。前者應在規則面前一視同仁,人人平等,執行同一尺度。後者在健身實效面前應該承認差別,因人而異,不能強求一律。傳統太極拳限於歷史原因,形成了地域上,流派上的差別,標準各異。作為競技太極拳,就要找出太極拳的共性,訂出共同遵守的量化標準,確立競技的可比性,才能推動太極拳比賽的規範化,現代化,國際化。42式太極拳競賽套路的設計和被國際比賽接受,證明了李德印的武術觀點和努力得到了普遍認同。
在國際裁判員培訓班上,他多次被聘為講師,反覆向學員講解規則和裁判方法,使大家掌握太極拳的基本要領和尺度,為各國培訓了大批武術人材,其中不少人成了各國太極拳骨幹。
在擔任亞洲運動會和全國運動會武術比賽裁判長的時候,他反覆強調裁判員要公平執法,不打照顧分,人情分,印象分,堅持杜絕武術比賽中論資排輩和一切不正之風。李德印的高尚品德和行為,使他數度獲得了國家頒發的優秀裁判員稱號。
為了不斷提高太極拳運動水平,李德印對年青運動員給予了熱心指導和嚴格訓練。多次獲得全國和世界比賽太極拳冠軍的中國優秀運動員蘇自芳,高隹敏,陳思坦,王二平,孔祥東,范雪萍鄒雲健等幾代選手,在成長的道路上都曾經受到他的指導和訓練。日本運動員森田久子,從一名普通家庭主婦和太極拳愛好者,經過李德印的多年培訓和本人努力,一舉成為日本和亞洲武術比賽的太極拳冠軍,充分證明了他的訓練水平和魅力。我在美國和中國也有幸多次接受李老師的指教,他能夠一針見血地指出每個人的缺點和努力方向,手把手地示範講解技術要領,使人有“聞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感覺。雖然我在訓練中練得腰酸腿疼,然而經過李老師指導,使我方向明確,理解提高,對今後充滿了信心。李老師不愧是一名教授級的太極拳大師。
創編新套路
為將太極拳運動引向深入,國家體委1976年組織創編了48式太極拳套路,並於1989年組織創編42式太極拳國際競賽套路。李德印是這兩種套路的主編者之一。
1990年北京亞運會,武術首次成為國際體育比賽項目,身為太極拳比賽裁判長的李德印圓滿完成了任務。
拳架需和推手配合
李德印最關心太極拳運動的進一步發展。他說,有些學校對開展太極拳運動尚未落實,有些地區只把太極拳當作老人保健用,這都需要改進。更重要的是,作為太極拳運動的重要方面———太極推手需得到重視和推廣。太極拳不是單純的醫療體育項目,而是一種武術。講究聽勁化勁、因勢利導、以柔克剛的太極推手,對鍛鍊靈敏反應能力具有特殊作用,太極拳架只有和推手配合練習、協調發展,太極拳運動的水平才能真正提高。
楊氏24式簡化太極拳精講
李德印大師曾主講的《楊氏24式簡化太極拳精講》,做了詳細的講解和動作示範,動作示範還有多項太極拳冠軍邱惠芳。讓喜愛太極拳的人們深刻體會到了太極拳的美!

關於太極人物

太極是闡明宇宙從無極而太極,以至萬物化生的過程。無極即道,是比太極更加原始更加終極的狀態,兩儀即為太極的陰、陽二儀。太極一詞最早見於《易傳 繫辭上》。
林海鷹
李仲賢
劉洪奇
陳執經
易在勤
范魁
楊玉振
趙芹
梅苹
姜啟健
徐艷豐
李章智
高學功
陳小興
陳軍團
常關成
陳金夏
謝業雷
劉永強
陳新芳
王彥民
陳三虎
陳重慶
金仁霖
陳佳琪
任孝傑
陳迎喜
陳金堂
冉永慶
鄧明科
彭龍貴
方華榮
趙雁軍
陳西太
張永洪
陳松全
潘永琦
陳夢芝
陳夢松
陳德柱
陳萬漢
職勝歧
辛愛民
田進美
趙玉璽
陳天成
復平
崔玉傑
陳新全
陳垚
陳金鰲
王戰海
陳小軍
陳天申
喬火票
杜春民
陳長義
楊禹庭
解永法
陳向武
陳向銀
陳立朝
陳有利
郭西林
段衛星
牛汪洋
郝銀貴
康珊麗
高貞愛
張趙保
馬殿臣
職汝壘
孫玉震
郭福厚
焦海東
陳紹傑
陳有強
陳上黨
朱天才
王賜信
王西安
王成新
趙四
朱向怡
張春蘭
職永成
張福才
王學富
張勇剛
申小建
陳二虎
吳永萍
劉慎五
張福旺
陳皂羅
王銀剛
陳福旺
安三旺
葛福來
和保森
於學模
蘇道生
陳沛菊
陳伯祥
趙建宇
李樹發
丁德三
徐岱山
崔立志
李聖瑞
祁錫書
王戰軍
程乃文
陳衛生
楊民
陳繼善
傅淑雲
陳小根
陳向前
陳青萍
陳長軍
陳雲浩
王向中
陳軍營
陳有本
鄭曼青
許宣平
朱昆
李玉禎
陳國旗
范雪萍
張保中
陳迎軍
王大昭
朱保林
王慶生
吳堅毅
陳清環
程龍飛
戈金剛
陳大虎
李紀興
賀國英
余良美
李應聘
譚星
寇建偉
鄭廣濟
吳海江
段勝利
梁正雨
陳鳳英
范鴻信
朱老虎
陳全忠
王大春
姚國平
陳仲甡
張冬洋
李雅軒
洪宇剛
闞桂香
李德印
陳長峰
曾乃梁
陳冠軍
陳照丕
邵善康
傅聲遠
錢惕明
吳文翰
沈家禎
陳自軍
陳春愛
陳秉旺
陳炳
陳俊凌
徐致一
陳長流
陳世通
張蔚珍
吳志青
職寶貴
張瑞峰
王美玲
李春娥
林墨根
黨國俊
史潮記
李景林
崔仲三
陳立清
姚繼祖
祝大彤
郝月如
陳敬柏
牛俊傑
吳圖南
楊振銘
孫福全
張三豐
李經梧
何福生
顧留馨
洪均生
傅鍾文
吳威
陳微明
韓軍生
鄭定華
周遵佛
張建亮
王湘煜
陳伯先
王虎
劉萬光
陳立法
劉萬坤
陳應德
王晉讓
原占國
沙國政
陳思坦
高佳敏
林秋萍
郝為真
唐豪
王國營
陳朝霞
任建明
陳鑫
李秋成
王全國
王乾
李道子
陳瑞華
陳志偉
陳素英
張金鵬
吳英華
陳卜
沈志雲
孫存周
宋斌
陳泮嶺
陳照森
陳盆濱
李亦畲
李玉琳
武禹襄
王宗岳
陳永福
殷勤
張東武
王二平
喬松茂
傅振嵩
許禹生
陳長興
李秉慈
陳照奎
楊振鐸
張繼修
田秀臣
張文廣
李天驥
吳鑒泉
陳慶雲
張旭東[太極人物]
王培生
吉良晨
楊健侯
褚桂亭
錢鋒
楊班侯
楊露禪
陳小旺
門惠豐
張之江
王占國
王大勇
楊寶忠
陳正雷
孫劍雲
陳固安
馬岳梁
陳發科
楊澄甫
陳王廷
周敦頤
達摩
華佗
莊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