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頤(1071~1073)

周敦頤(1071~1073)

他把人性賦予仁義禮智信的道德屬性,認為它原本是善的。 便是人稟受於天的本性表現,是“純粹至善”的。 周敦頤把人的學習自覺性提到身心修養的高度,所謂“賢者得以學而至之,是為教”。

周敦頤(1071~1073)

正文

周敦頤(1071~1073)中國宋明理學的奠基人,字茂叔,北宋道州營道(今湖南道縣)人。歷任洪州分寧縣等地方官吏。晚年於廬山蓮花峰下建濂溪書堂講學,學者稱濂溪先生,程顥、程頤兄弟都在他門下受業。他的哲學著作有《太極圖說》、《通書》等,後人編為《周子全書》或《周濂溪集》行世。
周敦頤是客觀唯心主義者。他的哲學是以儒家學說,主要是以《易傳》、《中庸》為主幹,糅合道家和佛家的某些思想。他把人性賦予仁義禮智信的道德屬性,認為它原本是善的。 作為"五常之本"的“誠”, 便是人稟受於天的本性表現,是“純粹至善”的。但他認為人性也有惡的一面,所謂“性者,剛柔善惡,中而已矣”,教育的目的便是使人們舍惡歸善,求得“中”“和”。他從教育的重要性,引申出教師的作用,“或問曰:‘曷為天下善?’曰:‘師’”。認為“師道立,則善人多;善人多,則朝廷正而天下治矣”。周敦頤的教育觀點,是使教育服從封建專制政治的需要。
周敦頤總結古聖王“修教化”的結果,達到“三綱正,九疇敘”,從而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此即“萬物各得其理”。有了這個“理”,維護封建社會的政治和道德規範,才能到達“中”“和”的境界。遵循這個政治倫理觀,周敦頤把德育放在首位,以"君子進德修業"為根本。知識只是工具,為德育服務。
周敦頤把人的學習自覺性提到身心修養的高度,所謂“賢者得以學而至之,是為教”。反之,“不賢者雖父兄臨之,師保勉之,不學也,強之,不從也。”他認為只有在學習上能引起“憤”和“悱”,做到舉一反三,才能“發聖人之蘊”。這裡也寓有培養學者思維能力之意。周敦頤的思想觀點對宋明理學家,尤其程朱之學,具有深遠影響。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