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彥[南宋將領]

王彥[南宋將領]

王彥(1089-1139年)南宋抗金名將,字子才,河東上黨(今山西長治)人,八字軍首領。靖康之變後,為河北招撫使張所部下都統制,入太行山創建“八字軍”,部眾十多萬人,屢破金兵,名振河朔。建炎元年(1127年)九月,率裨將岳飛等強渡黃河,取得新鄉大捷。二年,親赴臨安行在,請求北伐,為朝中主和派排擠,充御營平寇統領,稱病致仕。四年,為川陝宣撫處置使張浚前軍統制,在川陝地區平定叛亂,並與金兵、偽齊軍作戰,屢得勝利。紹興五年,改知荊南府。七年,被投降派解除兵權,以洪州觀察使知邵州。九年,病死於任上,時年五十。

基本信息

背景

電視劇《精忠岳飛》中的王彥電視劇《精忠岳飛》中的王彥
在開封的北宋為金國所滅,宋欽宗的弟弟趙構逃往南方,遷都於臨安,史稱南宋,趙構被推舉為皇帝,史稱宋高宗
南宋與金國沿淮水—大散關為界。公元1127年,金國從開封撤軍,立張邦昌為偽楚皇帝。張邦昌在萬般無奈之下以孟太后之名,下詔立趙構為帝。靖康二年(1127)五月,趙構正式即位,是為宋高宗。叛臣張邦昌卻以護國有功為名,被封王。高宗即 位的第二年,金國又繼續大舉南侵,於公元1129年金國又立劉豫為帝,國號齊,史稱“偽齊”,以加強對黃河以南地區的統治。南宋派出由岳飛、韓世忠、宗澤、劉光世、張浚等眾多將領指揮抗金北伐,在黃河兩岸曾經擊潰偽齊軍與金國的聯軍。
高宗1138年任秦檜為相,推行求和政策。秦檜削去抗金將領韓世忠的兵權,又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了岳飛、岳雲父子。宋高宗以向金國納貢稱臣為代價,換回了東南半壁江山的統治權。
南宋在宋孝宗、宋寧宗朝時比較安定。寧宗以後,國勢日衰。蒙古汗國滅金,金滅亡後,南宋所面臨更強大的敵人——元朝。公元1271年,蒙古建國,國號為元,並於1276年攻占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俘5歲的宋恭宗,後來,南宋光復勢力陸秀夫、文天祥等人連續擁立了兩個幼小的皇帝(宋端宗、幼主),成立小朝廷。元軍對小皇帝窮追不捨。崖山海戰失敗後,走投無路的南宋終於在1279年3月19日隨著陸秀夫負剛滿八歲的小皇帝跳海而死而滅亡。

簡介

王彥性豪緃,少年投軍,從种師道討西夏有功。金軍入侵汴京時,王彥親自面見南宋高宗,自請出戰。張所頗為器重,任為都統制。

建炎元年九月中旬(1127年10月間),張所命王彥任都統制,率岳飛張翼白安民等將前去收復衛州等地。隨即張所因從前曾彈劾黃潛善而被貶逐嶺南,河北西路招撫司撤銷,王彥一軍成為孤軍。為了表達自己抗金的決心,王彥和他的部屬們都在臉部刺上「赤心報國,誓殺金賊」八個字,是謂「八字軍」,後來發展到數萬人,收複數百里的地方。金軍屢次進行圍剿都沒有成功。王彥死後,「八字軍」歸於劉錡。紹興十年(1140年)五月,劉錡率「八字軍」在順昌府大敗完顏宗弼的女真主力軍,取得「順昌之戰」的勝利。

生平

王彥(1090-1139年),北宋時期上黨(今長治市)人,抗金名將。
王彥一生大部分時間是在抗金鬥爭中度過的。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大舉向北宋進攻,長驅南下,渡過黃河,直逼汴京宋欽宗及其左右奸臣主張逃跑,李綱等主戰派主張抵抗。年輕的王彥聞知京都告急,慨然棄家出 走,投身到抗金行列。他才能出眾,受到河北招撫使張所的器重,任都統制。1127年,康王趙構南京稱帝。以李綱為首的主戰派張所傅亮聯絡各地義軍,計畫收復河東河北。張所命王彥帶領岳飛張翼白安民等十一員將領率軍7000人,渡過黃河,與金兵作戰,這一仗,挫敗了金兵,收復了衛州新鄉。自此,王彥的部隊成為一支抗金的重要力量,使金兵聞風喪膽。為了圍困他,金兵調遣幾萬大軍,加強攻勢。他見敵眾我寡,便斷然突圍出城,轉移到共城縣西山(今河南輝縣一帶),以太行山為根據地,與太行“忠義社”首領袖歃血為盟,創建了有名的抗金人民武裝“八字軍”。金人為了消滅他的“八字軍”,曾以重金懸賞,收買他的人頭。為防不測,他一夜幾換寢所。部下為之感動,相繼畫刺“赤心報國,誓殺金賊”八個字,表示與金人血戰到底。兩河忠義社的首領傅選、孟德、劉澤、焦文通所領導的十九寨,紛紛投奔王彥部,兵士達到10萬之眾。此後,凡散在河東並、汾、澤州和河北懷、衛、相州的一些抗金的人民武裝,也自動接受他的指揮。“八字軍”的隊伍更加壯大,使金國統治者膽戰心驚。紹興元年(1131年)六月,王彥率“八字軍”萬人奔赴抗金前線。控制朝廷的投降派卻給王彥捏造了所謂“軍政不肅”的罪名,把他貶職二等,解除了兵權,改知荊南府,迫使他離開了抗金前線。紹興九年(1139年),他死於邵州任上,終年49歲。

金朝在晉地的行政區劃是西京路、河東北路和河東南路。金之官制先是襲用女真舊制,統治漢地後建立了一套漢官制度。舊制即猛安謀克,以300戶為謀克,10謀克為猛安,是一種軍事首長制。1214年,金從中都遷都開封,史稱貞祐南渡。
宋失太原,金兵南下,長治一帶軍民抗金鬥爭卻如火如荼,直至金亡,長治始終堅持抗金鬥爭。其著名者有:
紅巾軍。兩河失守,初,活動於澤潞太行山一帶,“所在結為紅巾,出攻城邑,皆用建炎年號……心協力齊,奮不顧死,故多取勝”(熊克《中興小記》),後擴大到中條山、河北、山東。一次上黨之戰,幾乎活捉粘罕。金兵大肆鎮壓,濫殺百姓,儘管強壯者多逃避而其勢猶盛,紅巾軍主力轉戰於河北、陝西等地,繼續抗金。
八字軍。高宗初起用李綱為右相,主持抗金。李綱推薦張所為河北招撫使。不久,李綱被罷官,張所亦被罷官。張所曾派王彥率7000人北渡黃河抗金,王彥屢敗金兵。建炎初(1127)宋軍大敗,王彥突圍,集餘部人太行山,士兵面刺“赤心報國,誓殺金賊”8字,人稱“八字軍”,民眾紛紛回響,一時有傅選孟德劉澤焦文通等部10萬餘人受王彥領導。王彥率眾繕甲治兵,斬獲甚眾,金人聞風喪膽。金將稱八字軍城寨堅如鐵石,未易圖也。八字軍於1127年和1128年兩次大敗金兵、威震燕、代,後來王彥回響名將宗澤號召,南歸開封。
太行忠義社。南宋名將岳飛是抗金的民族英雄,曾挫敗金兵主力,扭轉了 戰局形勢,給各地軍民以極大鼓舞。太行忠義社在首領梁興(平陽人)領導下,打著岳飛旗號堅持鬥爭。岳飛北伐,梁興奉命渡河,與太行山義軍趙雲李進董榮牛顯張峪等會合,連克垣曲、沁水,進攻懷、衛二州,威震河東,金兵不敢近其營。梁興聲勢之大,廣及各州縣,使燕京以南,金廷號令難以通行。金帥兀朮哀嘆:“自我起北方以來,未有如今日之挫。”不少金廷將領紛紛向軍投降。

書籍

《王彥傳》
岳飛(1103年—1142年1月27日),少年時喪父,由母親養育成人。傳說其母透過在他的背上刺“盡忠報國”四個字。且喜歡看左氏春秋孫子兵法。 有關岳飛背後的字是否為其母所刺,到現在還有爭議;不過可以肯定的一點是,岳飛背後的字應是“盡忠報國”而非“精忠報國”(宋史岳飛傳亦有記載),多數研究認為現今不少人認知的“精忠報國”,應是受到宋高宗御賜“精忠岳飛”四字,並由岳家軍以之為旗幟與金兵作戰的誤導。

宣和四年(1122年)冬,真定宣撫劉韐招募“敢戰士”,19歲的岳飛從軍成為其部下。但不久因父親岳和病故,回到家鄉湯陰縣。 岳飛曾三次投軍,最終在相州城裡入武翼大夫劉浩軍中。《金佗續編》《宋會要》等。另外,《宋史》劉韐在忠義傳,但無劉浩傳。劉浩生平不詳。
1127年4月20日(陰曆金太宗天會五年三月丁酉日),金太宗下詔立宋太宰張邦昌為“大楚”皇帝。但偽楚政權不得人心,無法維持下去,張邦昌不得不派人把御璽送到濟州,奉迎康王為帝。 1127年5月10日(陰曆金太宗天會五年三月丁巳日),金東路軍完顏宗望退師,徽宗北遷。 1127年5月13日(陰曆金太宗天會五年四月初一庚申日),金西路軍完顏宗翰退師,欽宗北遷。
1127年 6月2日(陰曆金太宗天會五年四月庚辰日),宋康王趙構離開濟州,前往南京應天府(北宋之南京,在今河南商丘,後為金之歸德府))。出發之前,將元帥府所屬五軍重新編組,其中張俊任中軍統制,劉浩任中軍副統制, 《會編》卷94。岳飛作為中軍的一名偏裨武將,隨同大隊人馬,護送這位行將登基的新君,前往應天府。 1127年6月12日(陰曆宋高宗建炎元年五月初一庚寅日),宋康王趙構即位於應天府,建立南宋
1127年 8月6日(陰曆宋高宗建炎元年六月乙酉日),宋高宗任命宗澤為東京留守。 岳飛這段時間處於黃潛善的羈束之下,接連幾個月無仗可打,即上書趙構。黃潛善和汪伯彥看到岳飛的上書,批示“小臣越職,非所宜言”,並將岳飛革掉官職,削除軍籍。 汪澡《浮溪集》卷1《行在越州條具時政》《會編》卷145,《要錄》卷42紹興元年二月癸巳,周密《齊東野語》卷2《張魏公三戰本末略·淮西之變》
1127年 10月間(陰曆宋高宗建炎元年九月中旬),張所命王彥任都統制,率岳飛和張翼白安民等十一將前去收復衛州等地。隨即張所因從前曾彈劾黃潛善而被貶逐嶺南,河北西路招撫司撤銷,王彥一軍成為孤軍。 王彥駐軍衛州新鄉縣(今河南新鄉市)的石門山,為集結金軍所包圍,因此謹慎出戰, 遭到集結而來的金軍部隊攻擊,王彥部潰散。王彥收拾殘部退守衛州共城縣(今河南輝縣)西山,為了表達自己的決心,王彥和他的部屬們都在臉部刺上“赤心報國,誓殺金賊”八個字,是謂“八字軍”,後來發展到十多萬人的隊伍,收復綿亘數百里的地區。金軍屢次進行圍剿,都以失敗告終。岳飛則率殘部在太行山區轉戰一段時間,聽到八字軍壯大的訊息後,前住王彥的山寨叩門謝罪,希望重歸王彥軍。但王彥對岳飛說:“汝罪當誅,然汝去吾已久,乃能束身自歸,膽氣足尚也。方國步艱危,人材難得,豈復讎仇報怨時邪!吾今舍汝。”既沒有追究岳飛,也沒有接納岳飛。 《會編》卷198王彥行狀,《要錄》卷9建炎元年九月乙卯,《宋史。卷368《王彥傳》。
宗澤委任王彥為“制置兩河軍事”,王彥派人命岳飛所部“赴榮河把隘” 《宗忠簡公集》卷7《遺事》,王柏,《宋史》卷360《宗澤傳》,《會編》卷120,《要錄》卷10建炎元年十月壬戌,卷19建炎三年正月乙未。
岳飛和王彥難以共事,便決定率領部下投奔東京留守宗澤。東京留守司的官員查究岳飛脫離王彥節制的經過,按軍法規定建議宗澤對岳飛軍法從事。 曾公亮《武經總要》前集卷14《罰條》:“軍中非大將令,副將下輒出號令,及改易族旗軍號者,斬”;“背軍走者,斬”。
宗澤考慮到張所貶謫後北方宋軍的混亂情況和岳飛離開王彥後一路所立之戰功,決定將岳飛留在軍中,降官為從八品的秉義郎以示懲誡。 《宋史》卷360《宗澤傳》

家鄉

位於山西省東南部的上黨盆地,它東倚太行,與河北、河南兩省為鄰;西屏太岳,與臨汾地區接壤的;北交晉中;南連晉城。市轄城區、郊區、長治縣潞城市長子黎城襄垣沁縣屯留武鄉平順壺關沁源共13個縣市區,面積l.5萬平方公里,人口292.82萬,是山西著名的米糧產地。長治“居太行之巔,葉形最高,與天為黨,故名上黨”。上黨歷史悠久,已有3000多年歷史,地理位置險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曾有“得上黨而望中原”之說。這裡殷商時為黎國,周朝為潞子國,春秋戰國時先後屬晉、韓、趙國秦朝時為上黨郡,隋開皇年間改為潞州,明嘉靖八年改為潞安府、並附廓置長治縣(取長治久安之意),長治之名由此而始。

就中國成立之後,長治市經過幾十年的建設,現已形成門類比較齊全的國民經濟生產體系。全市煤炭、機械、鋼鐵、化肥工業均較發達,已建成以重化工為支柱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長治市地處北緯35°49′─37°02′之間,屬於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其氣候特徵為“四季分四個月”,雨熱同季,溫和適中,是旅遊、觀光的理想勝地。
長治自然風光神奇壯美。太行“迤麗東北,延袤千里”,峰巒疊嶂,英雄隘險;太岳群聳峙,巍峨峻秀,標密谷幽;漳河三源相匯,滋潤上黨沃土,蜿蜒潺潺東流。長治有以山地為主體的豐富的自然旅遊資源,東望巍峨的太行山,千峰競秀,萬壑爭奇。那壁立千仞的黃崖洞,雲蒸霧罩的紫團山,空谷幽深的廣志垴、層巒疊翠的老頂山,桔屈難行的羊腸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虹梯關等,充分展現了太行山的雄奇和險峻。西眺逶迤的太岳山,松濤震雲海,飛瀑擊流泉。那峰奇松挺的靈空山,藤纏泉瀉的盤秀山、山疊環繞的提神嶺、峰矗泉涌的發鳩山、花奇草異的花坡、水回魚轉帆影動的沁河等,充分顯示了太岳山的秀美和多姿。中部著名的上黨盆地內,漳河、絳水奔流其間,平疇綠野一望無際,這些都是絕妙的天然勝景。
長治市人文旅遊資源古老珍貴。早在一萬年前,就有人類在這裡勞動、生息。我們中華民族的始祖炎帝神農氏就 是在這塊土地上完成了人類歷史上從遊牧到定居、從漁獵到農耕的偉大變革。“神農嘗百穀”、“粒王填海”、“參盧農耕”、“羿射九日”、“女媧補天”等神話傳說都發生在這裡。長治可謂古代建築的藝術寶庫,在全國占有率很多。據統計,中國古代宋元以前地面著名建築的70%在山西,而山西的50%在長治。中國唐宋以後的彩塑大都莽草山西,長治則是古代彩塑的聚寶盆。如平順的唐代明慧大師塔,唐塔建築的典型代表;長子法興寺的唐代舍利塔外形似塔非塔,似殿非殿,建築形制為我國現存古塔所僅見。法興寺自然燈塔,在國內僅存同類三塔中,唯此保存完整。在眾多的寺觀廟中保存著一大批藝冠華夏的歷代彩塑、石刻、石窟和壁畫,堪稱我國古代藝術之珍品。
長治市居高涉險,關山偉固,是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抗日戰爭時期,在中華民族處於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朱德彭德懷劉伯承鄧小平徐向前左權陳庚簿一波等老一輩革命家曾在這裡繪製了一幅氣壯山河的歷史畫卷,他們率領八路軍總部進駐這裡,建立了太行、太岳革命根據地,與長治人民一起發動了名震中外的“百團大戰”和長樂村戰鬥、響堂鋪戰鬥、神頭嶺戰鬥、沁源圍困戰……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作出了巨大犧牲和卓越貢獻。解放戰爭初期,面對閻錫山國民黨反動派對我解放區的猖狂進犯,我人民解放軍在劉伯承、鄧小平同志指揮下,在這裡發動了著名的“上黨戰役”,為中國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拉開了序幕。如今,八路軍總部舊址王家峪、磚壁、北村,黃崖洞兵工廠、八路軍太行紀念館、太行太岳烈士陵園、神頭嶺紀念碑、上黨戰役紀念館等革命文物,已經成為對青少中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活教材。
“江山助磅礴,文化照光輝”,壯麗的山河,悠久的歷史,廣博的文化積澱和光榮的革命傳統構成了長治地區豐富的旅遊資源。這裡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5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0多個,主要風景名勝20多處。古建築、古文化遺址、革命紀念地數量之多,全國少見。今日之長治,已成為人們旅遊觀光的勝地。

宋朝著名歷史人物

2013年7月份,黃曉明版的《精忠岳飛》開播,展現了南宋時期一個個的英雄人物。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時代,戰亂催生了眾多的善戰武將和文人墨客。
皇帝 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宋神宗宋徽宗宋高宗宋孝宗
武將 潘美石守信曹彬楊業狄青岳飛韓世宗李綱楊業尹繼倫楊延昭種世衡宗澤王彥[南宋將領]岳李寶孟珙余玠王堅[南宋名將]
文臣 趙普[宋朝]寇準韓奇范仲淹包拯王安石司馬光富弼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宋朝]
奸臣 王欽若蔡京秦儈賈似道史彌遠
書畫家 王筌徐熙張擇端蘇軾黃庭堅米芾李成范寬郭禧
哲學家 王安石周敦頤程頤程顥張載[北宋哲學家]朱熹陸九淵陳亮[南宋哲學家]葉適
科學家 沈括畢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