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之序,曰:“先君子為予言曰,周程張朱,孔孟之正傳也,子其勉旃。予已心焉識之。迨後從事舉業,而周程張朱之言,僅從《性理》及《近思錄》中領略大意,尚未獲盡睹全書。每時時思購之,而不可得。甲戌歲,予官中垣居京師,乃於報國寺中偶得濂溪全集,如獲至寶,手不釋卷者累日。欲重梓以廣其傳,而繼以效力河工。及歷任山左、江左,公事匆忙,未遑遽及。丁亥春,恭膺簡命,叨撫九閩,閩固朱夫子之鄉也。公餘與多士講求身心性命之學,搜羅前賢遺書,以及先儒文集。凡足以發明孔孟之理者,悉取而重訂之。因思聖學之失傳也,自孟子而後大道不明,即以韓昌黎之才之識,猶不免孔墨並稱.況其下焉者乎?有宋濂溪先生,崛起南服,不由師授,默契道體,上以接鄒魯之傳,而下以啟洛閩之緒,於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形生神發之理,推極奧蘊。且其言誠、言幾、言性安、言復執,直揭日月,而昭雲漢。以故二程傳其學,朱子闡其說,字剖句晰,無微不彰。日與陸氏弟昆反覆辨難,不厭煩讀焉。此其服膺先生當何如?雖然,先生之所以融徹於圖象之表者,非徒在語言文字也。蓋實所養內充,春風和氣隨時發見。故當其出,則政事精絕,宦業過人;當其處,則胸懷灑落,如光風霽月。山谷黃氏稱其短於取名,薄於繳福,菲於奉身,陋於希世。勉齋又言周子以誠為本,以欲為戒。先生真所謂闇然而日章者也。則夫後之人匪但讀其書已也,不更當緬想其為人哉!今者《性理》、《近思錄》二書,以先生開其先,當已家傳而人誦矣。第先生全書,不敢私之什襲,且恐其歷久而或至湮沒,急為訂訛編次,付之剞劂,以公同好,俾學者知其緒餘,一根理奧。則太極一書,雖廣大精微,要其陽變陰合、誠通誠復之理,皆得由考亭以溯伊洛,由伊洛以溯濂溪,藉此以表章孔孟之傳於不墜。庶無負先君子庭訓意也,是余之願也夫。”是書共十三卷。卷一“太極圖”、“太極圖說”、“朱子圖解”、“朱子太極圖說解(附辯_)”,
卷二“諸儒太極論辯”,卷三“語類附見”,卷四“諸儒太極發明”,卷五“通書一”、“語類附見”、卷六“通書二”、“語類附見”,卷七“諸儒通書論序”,卷八“遺文並詩(諸儒記詩跋附錄)”,卷九“遺事(朱張語錄附見)”、“諸賢贈送唱酬附錄”、“諸賢懷仰紀述附錄”,卷十“年譜(序本傳墓志銘事狀附錄)”,卷十一“諸記序銘附錄”,卷十二“諸記並祭祝諸文附錄”,卷十三“歷代褒典”。是書所列《周子太極圖》為經朱熹改造之圖(與明初曾端《太極圖說述解》所列之圖完全相同)。其三層圖式之“水”、“火”分別交叉同二層圖式相連,是將二層圖“陽動”一邊視作“離”,“陰靜’’一邊視作‘‘坎’’,有體現《通書》“水陰根陽,火陽根陰”說之意。(周敦頤《太極圖》原圖,分而為五,合而為一。五層圖式本各自獨立,為說明“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而畫第二層圖式。既曰“兩儀立”,則是以天地為兩儀,非以坎離二卦為“兩儀”。且其原圖本是“動陽”與“靜陰”,而“陽動”、“陰靜”則為朱熹所改。以黑白塊替代卦爻符號始於南宋朱熹和洪邁,故朱熹《答袁樞》曰“此亦非占法”。周子時尚無有以黑白塊替代卦爻原本符號之舉。)
自朱熹、張栻等人表彰《周子太極圖》之後,則產生了不少專論《周子太極圖》的易學著作。就朱彝尊《經義考》所載,南宋時有宋中《太極演說》(己佚)、鄭起《太極無極說》(存目)、謝升賢《太極說》(己佚)、程若庸《太極圖說》(已佚)、戴亨《太極圖說》(已佚)、胡希是《太極圖說》(己佚),元代有郝經《太極演》(今佚)、劉因《太極圖後記》(見《四庫全書》中之《靜修集》)、朱本《太極圖解》(已佚)、陳樵《太極圖解》(已佚)、呂洙《太極圖說》(己佚)、劉霖《太極圖解》(己佚),明代有程存《太極圖說》、朱謐《太極圖解》(朱彝尊注“未見”)、周是修《廣演太極圖》(巳佚)、張宇初《太極圖釋》(見《四庫全書》中之《峴泉集》)、曹端《太極圖說述解》、張元禎《太極圖說要》(朱彝尊注“未見”)、戴琥《太極圖說》(朱彝尊注“未見”)、周山《太極圖解》(已佚)、蔡清《太極圖解》、李廉《太極圖纂要》(朱彝尊注:“未見”)、左輔《太極後圖說》、許浩《太極圖說》、王承裕《太極動靜圖說》(朱彝尊注:“未見”)、舒芬《太極釋義》、俞昆《太極圖解》(朱彝尊注:“未見”)、程霆《太極圖說》(未彝註:“未見”)、何維柏《太極圖解》(朱彝尊注:“未見“)、孔學周《太極辨疑》、沈亨《太極圖解》(已佚)、龐嵩《太極圖說》(朱彝尊注:“未見”)、談縉《太極圖說》(朱彝尊注:“未見”)、周原誠《太極圖論》(已佚)、詹景鳳《太極圖說》。又《四庫全書總目·子部·儒家類存目》載元孫自強《太極辨》三卷、明羅鶚《太極圖分解》一卷。這些論說《太極圖》的專著多數己經佚失,存者亦不過專論《周子太極圖》之淵源或予以述解,而皆不如張伯行《周子全書》集周敦頤事跡、著作及後人(特別是朱熹)述解與褒典之大成。是書可謂研究周敦頤其人其學的一-部重要著作,亦是究易圖學必備於案邊之書。
從是書中我們可以得到朱熹有關《周子太極圖》淵源與解說等方面的大部分資料,又其中潘興嗣《濂溪先生墓志銘》、度正《濂溪先生年譜》及張栻等人之“祠記”,亦是研究周敦頤學術思想的重要文字。很多問題(如太極圖非周子作、源於壽涯說等)都可以從中得到答案。
自朱熹改造《太極圖》之後,元、明、清三代之學者,大都宗之以為說,而周子《太極圖》的原貌就幾乎沒有人去考辨了。我們以朱震《漢上易傳卦圖》所列《太極圖》比較之,其原圖二層圖式下方是“動陽”二字,則上方就必定是“靜陰”二字,這就與《通書》“動而無動,靜而無靜,神也”、“動而無靜,靜餓無動,物也”之說相符。就朱震所列之圖考之,其圖已不是周子原圖。到了朱熹時,為達到為其理學服務的目的,就對劉牧、邵雍、周敦頤之易圖進行了改造。著是我們研究宋代易圖時必須明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