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經梧

李經梧

一代太極宗師李經梧,1912年5月生於山東掖縣(今萊州)過西村。1927年與孫楓秋在哈爾濱從劉子源學彌宗拳。三十年代初來京先後向趙鐵庵、陳發科、楊禹廷三位太極拳大師學習吳式和陳式太極拳,向胡耀貞學習心意六合拳,向梁振蒲學習八卦掌,向張少三學習通背拳,向黃士海學習八極拳。1941年任北平太廟太極拳研究會理事。建國後,積極參與宣傳普及開展國家編定的太極拳套路,50年代後期淡出武林,移居北戴河,將自己早年所學彌宗拳,陳式、吳式太極拳,八卦掌,心意六合拳,通背拳,八極拳創經梧太極拳(經梧拳、精武拳)。

基本信息

主要經歷

一代太極宗師李經梧一代太極宗師李經梧

李經梧在各式太極拳術、理論、推手方面盡得其精奧,登堂入室,一時名噪京、津、哈等大城市、於1956年參加北京市武術比賽獲太極拳第一名。同年代表北京參加全國十二單位武術觀摩表演賽,被評為優秀運動員,並獲優秀獎。以後,專職從事武術教學工作。1959年曾任第一屆全運會北京市武術隊太極拳教練,併兼任中央部級機關等單位的太極拳教練。同期,在國家體委主持下拍攝成我國第一部電影教學記錄片《簡化太極拳》。1958年受國家體委的委託,與唐豪,李建華,陳照奎,顧留馨等人合作編寫《陳式太極拳》一書。

1959年7月調任北戴河氣功療養院拳師,同年參加了第一屆全運會武術裁判工作。先後被評為河北省人大代表、省運動醫學會理事兼副秘書長、秦皇島市武協主席和政協常委、北戴河政協副主席等榮譽職務。1994年被評為北京吳式太極拳顧問,武當拳法研究會的研究員。

1964年10月在《體育報》發表《對纏絲勁等問題的看法》一文。八十年代初著有《太極內功》及吳式、陳式、推手等內容的錄相帶。九十年代著有《李經梧陳吳太極拳集》一書。退休後,仍堅持研技教徒,培育出一批優秀運動員和教練員,為體育醫療事業培養造就人材。其弟子谷平海、馮志明曾於1989年全國太極拳、劍、推手比賽中獲太極推手56公斤級和70公斤級冠、亞軍。另外,其他的弟子如李樹駿(次子),周樹生、潘淑儀、陳湘陵、王大勇、梁寶根、趙振生、劉亞非、呂德和、徐徒翔、劉興基等人都在武術事業中做出成績和享有名氣。至今有門徒800餘人,再傳弟子數百人遍及全國各地。

自傳

少年

余祖籍山東掖縣。十四歲至哈爾濱謀生。因居處簡陋,難御風寒,至罹風濕症,延醫無效,轉而習武與疾病抗爭,遂與武術結緣,至今己六十五年矣。餘十七歲在哈爾濱向劉子源先生學習秘宗拳,十度寒暑,晨昏不短,頑疾逐漸痊癒。武技亦有小成。後聞人云太極拳至為精妙,余心嚮往之。然苦無師授。後有幸輾轉入京、才得遂夙願。

學拳

余廿十七歲向趙鐵庵先生學習吳式太極拳。趙師乃吳式太極拳傳人王茂齋、吳鑒泉兩位大師之親傳弟子。蒙趙師悉心傳余拳技與推手,又以《太極拳秘笈》相授,遂決定餘一生從武之路。

三十年代

北京太廟(現勞動人民文化宮)設有太極拳研究會,余曾任該研究會理事。每晨到太廟練拳,又得到拳師楊禹廷先生的指點傳授。楊先生拳架工整,推手手法細膩,為人正直誠懇。余敬慕楊禹廷先生之拳技與武德,於趙師謝世後又向在場禹廷先生學習。在太極推手方面,又得到了以推手見長的王茂齋大師之於王子英先生的悉心指點,使余打下了較為深厚的太極拳基礎。

四十年代

余聞陳式太極拳十七代傳人陳發科先生在北京傳藝,余仰慕陳式拳的的“纏絲勁”,再向陳發科先生學習陳式太極拳和陳式推手,向梁振蒲學習八卦掌,向胡耀貞先生學習心意六合拳,向張少三學習通背拳,向黃士海學習八極拳,余除按時去陳師、胡師,梁師,張師,黃師處習拳外.還每周二次專接諸位名師來敝舍授藝(舊稱“教館”),甚得諸位名師厚愛。口傳心授,歷十數載.

五十年代

國家體委提倡太極拳運動,普及太圾拳.並以楊式為基礎整理出“八十八式”太極拳和“廿四式”簡化太極拳。余在參與推廣工作中.遂又學到了楊式拳的手法和勁路。國家體委以余之掌架,特邀拍攝了全國第一部《太極拳》科教片。

六十年代初

余又與友人交流互學,研習了孫式太極拳的手法和勁路。對於陳、楊、吳、孫四家太極拳,余悉心揣摩了各自的勁路,受益匪淺。有的習武者認為學拳以精於一家為善,這也許有一定道理。然而在本人來說,吳式的粘隨柔化之功、陳式的纏抖剛發之力、楊式的舒放灑脫之勢,孫式的靈活緊湊之巧,余均博而采之。嘗有友人觀余之行拳和推手,謂余:身架工整、柔韌、雄渾而瀟灑;聽勁至靈,應變之速,已臻應物自然之境界。此或過譽之辭,若謂得其一二,則全賴四家拳技之共同滋養也。

余本原從它業,武術乃業餘愛好。新中國建立後,由於國家對武術之重視,余遂成為武術專業人員。一九五六年余在北京市和全國性兩次太極拳賽事中奪魁之後,受到國家體委的重視,先後安排余在鐵道部、鐵道學院、中國科學院、衛生部、市體校等單位任太極拳教練。並曾出任過北京市武術運動會總裁判和全國武術裁判。為普及太極拳,培養師資和運動員做了一定貢獻。

一九五八年,受國家體委委託,由余和李劍華、李天驥、唐豪、顧留馨、陳照奎等同志共同編寫《陳式太極拳》一書。其中“陳式太極拳”傳統一路動作說明,由余和李劍華同志執筆、由陳照奎拍插圖照。完稿後因某些原因未能及時出版,此稿由顧留馨同志帶走,在後來出版的《陳式太極拳》一書中被採用。

在五十年代,河北省北戴河氣功療養院住院者均為縣團級以上幹部。為把太極拳用於醫療保健事業,秦皇島市委決定調余到北戴河氣功療養院任教。余到任後,除教授住院療養員學拳外,並辦培訓班數期,為全國各地培養了一大批普及太極拳的師資和骨幹,從余學拳者逾萬人,眾弟子中,以秦皇島太極拳協會王大勇和新建村武術隊王鳳鎖出眾,他們為河北省的太極拳事業發展做了不小的貢獻。

一九六零年,由余口述,余的學生張天戈執筆整理了余的《太極內功》。初作為教學用內部資料,後於一九八六年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而公諸於世。一九六四年余寫出論文《對太極拳纏絲勁等問題的體會》發表於一九六四年十月廿一日《體育報》。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百花齊放、百廢待興。尊重知識、尊重人材的風氣日盛。太極拳運動在一度沉寂之後又得到了恢復和發展。過去從余學過太極拳的一些有成就之士,以及慕名帶藝求師者,紛紛投貼拜師,余只好俯就。數年中,余在全國各地之入室弟子己達七十餘人,其中不乏出類撥萃者。余退休後,常有學生來家問難求教,欣然與之切磋,興趣盎然,絕無退休後的孤寂之感。此亦因習武得來晚年之樂趣。

近年來

近數年來,學生們屢次請求將餘數十年練拳、教拳之心得付諸文字。余知此舉絕非易事,均婉言謝絕。一九九零年餘八十壽慶之後,此種請求愈加強烈,並稱此為“功德無量”之舉。余如再次謝絕,恐擔“保守”之嫌。故勉從所請,編成此集,擬名為《李經梧傳陳、吳太極拳集》。此集編入余少壯時拜師所學之陳式太極拳一、二路;吳式太極拳、劍、刀;太極推手和太極內功。拳、械、推手諸篇均由余之學生王大勇、呂德和兩人執筆,由余審修定稿。《太極內功》一篇,採用餘一九六零年口述的《太極內功》中“練功心得”一章,並做了部分刪修和補充。

謹將以上呈獻給太極拳愛好者諸君。
余已屆耄耋之年,雖身體粗安,然執筆實難,故本集中舛誤之處在所難免,深望同道諸家不吝賜正。
本書的出版得到了原中顧委常委、中國武協名譽主席李德生同志的親切關懷,並為之題詞。
本書還承於植元先生題寫書名,張文廣、李天驥、王培生、馮志強、門惠豐、李德印、李秉慈等同志題詞或寫序,孟康光先生繪圖,在此一併表示感謝。
八十二歲叟李經梧

百年誕辰

2012年10月10日,中國太極拳高手近百人聚集“夏都”北戴河,紀念一代太極拳大師李經梧百年誕辰並為大師銅像揭幕。在當日舉辦的“太極拳大師李經梧百年誕辰紀念座談會”上,李經梧後人及眾入室弟子針對近期社會上瘋傳的關於太極拳的“怪”現象,正式向社會承諾:“維護國粹尊嚴,蕩滌門內濁流”,並聲明將閆芳開除山門。

李經梧是20世紀中國傑出的太極拳代表人物,擅長吳式太極拳、陳式太極拳,兼采孫式、楊式勁法,心意六合拳內功,融會貫通,造詣極高。中華全國體育總會顧問、亞洲武術聯合會名譽主席徐才評價李經梧是位“深諳太極思想,深研太極拳藝,深修太極道德的武術大家”。

當日,來自美國、俄羅斯、新加坡香港的海內外百餘位太極拳大師級高手、李經梧後人及親傳、再傳弟子,匯聚北戴河奧林匹克公園,目睹這尊由中國當代著名書畫家梅墨生捐資鑄造的“太極拳大師李經梧”銅像揭幕,仿佛在銅像前再次聆聽大師的“諄諄教誨”。

身為書畫家、李經梧大師入室弟子的梅墨生駁斥當今太極拳“怪”象說,是功利化的社會、功利化的時尚造成了許多急功近利的現象。真假虛實、魚目混雜,把真正的太極功夫搞成了雲山霧罩,把真的隱藏了,把假的凸顯了。他提醒人們有必要辨別真偽、辨別是非,不違背道理去做一些事情。

河北省武術協會副主席、秦皇島太極拳研究會主席賈仲滿則表示,他對“女大師”閆芳的“隔空打人”假推手是否是真的,有自己的看法,也很反感。實際上,人具備一定功力以後,懂太極以後也做不到。把一堆人全給推的東倒西歪,這個誰也做不到,不可能做到那種程度。

唐山市武術運動協會主席項國員痛陳“假推手”事件將中國的太極拳推向了深淵,而且在世界上產生惡劣影響。李經梧次子李樹峻等後人委託項國員等入室弟子向社會公開聲明:“因為閆芳的假太極拳推手,把中國的太極拳推向了深淵,而且造成的影響極其惡劣,我們一致同意將閆芳開除山門。”

一段時間以來,“經梧太極第一代傳人閆芳老師收徒儀式上推手”的視頻在中國乃至世界引發軒然大波,女大師不需肢體接觸就能用掌風將多名男子擊打得上躥下跳,被網友諷為“像摸了電門”、“這不是武術,是妖術”。著名主持人白岩松評閆芳太極推手隔空打人是熟人間的遊戲;也有太極拳愛好者評價閆芳是“皇帝的新衣”。

其實早在數年前,就有中國體育界人士稱,中國功夫病了。閆芳的太極推手事件所揭示的,僅僅是當前中國功夫病症的冰山一角。除了造假之外,中看不中用、自證 悖論、武術變舞蹈,這一系列的病症都在困擾著中國功夫的發展。更為可怕的是,各種文學影視作品對於中國功夫的過度神化,讓不少人把中國功夫與愛國、民族自 信心聯繫在一起,中國功夫,已經到了“輸不起”的地步。

關於太極人物

太極是闡明宇宙從無極而太極,以至萬物化生的過程。無極即道,是比太極更加原始更加終極的狀態,兩儀即為太極的陰、陽二儀。太極一詞最早見於《易傳 繫辭上》。
林海鷹
李仲賢
劉洪奇
陳執經
易在勤
范魁
楊玉振
趙芹
梅苹
姜啟健
徐艷豐
李章智
高學功
陳小興
陳軍團
常關成
陳金夏
謝業雷
劉永強
陳新芳
王彥民
陳三虎
陳重慶
金仁霖
陳佳琪
任孝傑
陳迎喜
陳金堂
冉永慶
鄧明科
彭龍貴
方華榮
趙雁軍
陳西太
張永洪
陳松全
潘永琦
陳夢芝
陳夢松
陳德柱
陳萬漢
職勝歧
辛愛民
田進美
趙玉璽
陳天成
復平
崔玉傑
陳新全
陳垚
陳金鰲
王戰海
陳小軍
陳天申
喬火票
杜春民
陳長義
楊禹庭
解永法
陳向武
陳向銀
陳立朝
陳有利
郭西林
段衛星
牛汪洋
郝銀貴
康珊麗
高貞愛
張趙保
馬殿臣
職汝壘
孫玉震
郭福厚
焦海東
陳紹傑
陳有強
陳上黨
朱天才
王賜信
王西安
王成新
趙四
朱向怡
張春蘭
職永成
張福才
王學富
張勇剛
申小建
陳二虎
吳永萍
劉慎五
張福旺
陳皂羅
王銀剛
陳福旺
安三旺
葛福來
和保森
於學模
蘇道生
陳沛菊
陳伯祥
趙建宇
李樹發
丁德三
徐岱山
崔立志
李聖瑞
祁錫書
王戰軍
程乃文
陳衛生
楊民
陳繼善
傅淑雲
陳小根
陳向前
陳青萍
陳長軍
陳雲浩
王向中
陳軍營
陳有本
鄭曼青
許宣平
朱昆
李玉禎
陳國旗
范雪萍
張保中
陳迎軍
王大昭
朱保林
王慶生
吳堅毅
陳清環
程龍飛
戈金剛
陳大虎
李紀興
賀國英
余良美
李應聘
譚星
寇建偉
鄭廣濟
吳海江
段勝利
梁正雨
陳鳳英
范鴻信
朱老虎
陳全忠
王大春
姚國平
陳仲甡
張冬洋
李雅軒
洪宇剛
闞桂香
李德印
陳長峰
曾乃梁
陳冠軍
陳照丕
邵善康
傅聲遠
錢惕明
吳文翰
沈家禎
陳自軍
陳春愛
陳秉旺
陳炳
陳俊凌
徐致一
陳長流
陳世通
張蔚珍
吳志青
職寶貴
張瑞峰
王美玲
李春娥
林墨根
黨國俊
史潮記
李景林
崔仲三
陳立清
姚繼祖
祝大彤
郝月如
陳敬柏
牛俊傑
吳圖南
楊振銘
孫福全
張三豐
李經梧
何福生
顧留馨
洪均生
傅鍾文
吳威
陳微明
韓軍生
鄭定華
周遵佛
張建亮
王湘煜
陳伯先
王虎
劉萬光
陳立法
劉萬坤
陳應德
王晉讓
原占國
沙國政
陳思坦
高佳敏
林秋萍
郝為真
唐豪
王國營
陳朝霞
任建明
陳鑫
李秋成
王全國
王乾
李道子
陳瑞華
陳志偉
陳素英
張金鵬
吳英華
陳卜
沈志雲
孫存周
宋斌
陳泮嶺
陳照森
陳盆濱
李亦畲
李玉琳
武禹襄
王宗岳
陳永福
殷勤
張東武
王二平
喬松茂
傅振嵩
許禹生
陳長興
李秉慈
陳照奎
楊振鐸
張繼修
田秀臣
張文廣
李天驥
吳鑒泉
陳慶雲
張旭東[太極人物]
王培生
吉良晨
楊健侯
褚桂亭
錢鋒
楊班侯
楊露禪
陳小旺
門惠豐
張之江
王占國
王大勇
楊寶忠
陳正雷
孫劍雲
陳固安
馬岳梁
陳發科
楊澄甫
陳王廷
周敦頤
達摩
華佗
莊子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