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
基本解釋
[Doctor;Physician;Surgeon;Medical man];唐時設定學校令人習醫,凡學醫的人稱為醫生。今則用為業醫治病者通稱。
詳細解釋
1、古代從官學中學醫肄業的人。
《唐六典·太醫署》:“醫生四十人,典學二人。” 李林甫 註:“後周醫正有醫生三百人,隋太醫有生一百二十人,皇朝置四十人。”
《元典章·禮部五·醫學》:“各處有司廣設學校,為醫師者,命一通曉經書良醫主之,集後進醫生講習《素問》、《難經》、仲景、叔和脈訣之類。”
2、掌握醫藥知識、以治病為業的人。
宋·范成大《書事》詩之二:“門外雖無車轍,醫生卜叟猶來。”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五十八回:“晉國醫生入視,不識其症,不敢下藥。”
《儒林外史》第五回:“自此以後,王氏的病漸漸重將起來。每日四五個醫生用藥,都是人參、附子,並不見效。”
曹禺《雷雨》第二幕:“周蘩漪:你跟老爺說,說我沒有病,我自己並沒要請醫生來。”
3、指醫術。
蘇曼殊《斷鴻零雁記》第二一章:“大夫原不會醫生,誤被都人喚此名。”
概述
中國自古不同於西方,宋以前,對醫生的稱呼較為複雜,其專科進行稱呼,如食醫、疾醫、金瘡醫等。宋代始北方人對醫生的尊稱為大夫。大夫本是官名。三代時,天子及諸侯皆設之。分為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3級。秦漢以來,有御史大夫、諫大夫、太中大夫、光祿大夫等名。清代文官階自正一品至五品,亦稱大夫。舊時,太醫院專稱大夫。加之唐末五代以後官銜泛濫,以官名稱呼逐漸形成社會風氣,所以,北方人尊稱醫生為“大夫”。為了區別於官名,將稱醫生為“大夫”的“大”讀成dài,而不讀dà。
南方人對醫生的尊稱為郎中。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從官的通稱。其職責原為護衛、陪從,隨時建議,備顧問及差遣。戰國始有,秦漢治置。後世遂以侍郎、郎中、員外郎為各部要職。郎中作為醫生的稱呼始自宋代。尊稱醫生為郎中是南方方言,由唐末五代後官銜泛濫所致。
坐堂醫是在中藥店中為患者診脈看病的中醫大夫。坐堂醫源於漢。相傳漢代名醫張仲景曾作過長沙太守,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他坐堂行醫,並分文不取。為了紀念張仲景崇高的醫德和高超的醫術,後來許多中藥店都冠以某某堂,並把坐在藥鋪里診病的醫師稱為“坐堂醫”。
在歐美對醫生的普通名稱“Physician”只有外科醫生被稱呼為“Surgeon”。自中世紀後人們普遍認為“內科學”=“醫學”=“內科醫生”=“醫生Physician”。而“外科醫生”的工作是美容和理髮作為醫療補助工作存在,可是隨著時代前進外科醫生和藥劑師獨自都變得進行治療逐漸他們也變得被看作為醫生“外科醫生Surgeon”。
歷史回溯
古代對認為得病是由於惡魔和神等的詛咒,所以“醫生”職業在世界各地同宗教有很大關係。在西方的“醫”是象徵希臘神話里Asklepios(Asklepios手拿拐杖的形象是WHO世界衛生組織標誌)。希臘古代時候以不同階級診斷治療,奴隸醫生為奴隸工作(奴隸與後世黑人奴隸概念不同),自由市民找自由市民的醫生看病)。醫生的地位不高貴(這個是由於羅馬統治階級少於奴隸階級,還有就是大部分醫生是由於戰爭被俘虜)。
醫生的社會地位的提高是在中世紀的歐洲。因為是關乎人命的重要職業,作為專門技術職務給予特別的地位。但當時中國由於儒家思想的影響,醫生的社會地位同陶土木匠等相當,認為是下賤的工作。朝鮮醫生社會地位往往低於高級妓女的地位。印度的醫生作為統治階級存在,只看護高貴血統的人。在日本醫生稱為“藥師”並和宗教聯繫密切,在江戶時代社會地位在士農工商工上,依附於武士階級存在。
日本明治維新後醫生的制度變更完善,中醫同西醫合併存在。中國;韓國和朝鮮的中醫與西醫,依然各自獨立存在,但中醫逐漸減少有失傳跡象。
各國制度
美國:美國全州沒有通用執照,全部醫療執照制度各州獨自製訂。醫生執照是終身資格,不過,在有新醫療技術時候需要更新考核。
英國醫生需要各診療科專業醫生資格。又區分有“家庭醫生(普通醫療)”和“醫院醫生(專業醫療)”資格,二者作為各自獨立。英國的醫生執照在紐西蘭等的大英國協加盟國和殖民地可使用。英國醫療執照又有全球執照之稱,在各個已開發國家都普遍承認(中國並在不承認名單中)這是由於大英國協等都屬於島嶼,醫療教育程度普遍高於各國。新加坡和汶萊等國醫生多在英國學習。香港在回歸後醫療執照制度依照中國大陸制度原執照歸還英國,但依然可以在大英國協加使用(只限英發執照)。
德國醫生有國家考試4等級制度存在。以醫學系在校第2年“Physikum(教育考試)”被稱呼為(教育科目)的自然科學系國家資格的統一考試。合格後在1年後的“DasersteStaatsexamen(第一次國家考試)”(基礎醫學)和被招呼的考試。合格後對約2年後“DaszweiteStaatsexamen(第二次國家考試)”(臨床醫學)和被招呼的考試。合格後有1年的醫院臨床義務。1年學習後是最後“DasdritteStaatsexamen(第三次國家考試)”的考試,合格後頒發“實習醫生(AIP:ArztimPraktikum)”執照。“實習醫生(AIP)”執照頒發後必須有1年半的臨床進修,進修結束後頒發“醫生執照”。(“醫生執照”需同合格的“畢業論文”方才被承認)退休後可保留執照,享受“醫生養老年金制度”社會保障。被認為是最嚴謹的執照,每年有大量人員無法正常畢業。
分類
急診科
急診醫生特指的是急診專科醫生,我國急診醫師專業學會由世界急診醫學會和中華急診醫學會管理,一般在急診醫學科(室)或急診醫學中心以及急診病房包括重症監護病房(ICU)從事急診、急救和危重病監護治療工作。急診醫學是伴隨現代社會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起來的新興學科,急診醫生被譽為人類生命健康的守護神。濃縮了大量的醫學現代高科技技術,已被越來越多的醫學界同行和專家們承認是一門新的獨立專門學科。它的重要性也受到社會上更為廣泛和充分的理解。它之所以成為專科是醫學發展和社會需要這兩個重要因素促成的。
現在不少大、中城市的綜合醫院和某些專科醫院都設定了急診科或急診室,並配備醫師、 護士等醫務人員。急診醫學科(室)或急診醫學中心是醫院中重症病人最集中、病種最多、搶救和管理任務最重的科室,是所有急診病人入院治療的必經之路。90年代的急診科突出了科室的特色和融入了重症監護的優勢,因而在現代急救醫療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21世紀現代急診醫學科已發展為集急診、急救與重症監護三位一體的大型的急救醫療技術中心和急診醫學科學研究中心,可以對急、危、重病人實行一站式無中轉急救醫療服務,因此急診醫學被喻為現代醫學的標誌,急診醫生被譽為人類生命健康的守護神。據1986年《 中國衛生年鑑》(英文版)中報導,全國已有11497家縣級以上的醫院設定了配備合格 醫護人員的急診科或急診室。器械設備得到更新,向專業化、系列化和標準化的方向發展。不過不少醫院成立急診科只是重點解決行政管理問題。但發展急診醫學重要的是專業人員的培訓,建立完善的急診醫療體系和提高急診醫學水平,如何去實現,需要從事這個專業的人員去構思、實踐和總結。目前並無現成的模式,要靠自己去探索、設計和建設。國際上的先進經驗可以借鑑和參考,主要需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創建適合我國社會的急診專業。
像醫學領域中所有專業學科一樣,臨床的經驗和教訓需要專業人員來分析和總結。這是發展和提高每一學科的必要條件之一。急診醫學也是如此,所不同的是它成立伊始,急診專業醫師非常缺乏。但是它的發展是很快的。因為它屬於醫學科學的一個新的組成部分,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急診醫學必然也會迅速發展的。此外它是一門解決急性病和危重病的學科,並且要研究如何更迅速、更有效、更有組織地搶救急危病例,和處理“災難醫學”所遇到的問題,社會需要它,人民需要它。
以診治一例急診病人來看,如忽視或不夠重視發病之初的處理,並及時安全地把他送到醫院急診室,而在急診室也未予恰當處理,等他的病情發展到危重階段,才開始投入大量人力和採用各種先進器械來救治,即使挽救了他的生命,這並不能認為是現代急診醫學的主要目的。應該從病人發病之初或受傷之際就能給予恰如其分的診治,並將他安全轉送到醫院,立即接受急診室醫師有效的初步診斷的治療,然後根據病情,安排他們的轉歸。多數接受治療後可以回家繼續服藥、休息治療、少數危重病患者,就可以經適當處理或手術,然後轉到強化監護醫療病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或 冠心病監護室(Coronary care unit,CCU),或專科病房。這是目前比較合理的救治急性病、傷人員的組織系統,也就是當今國際上很多國家在努力組建的新穎的急診醫療系統,稱為“急診醫療體系”(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EMSS)。雖然我國目前還沒有一個城市已組建成功一個完善的EMSS,但是為時不會太遠的。很多城市已經在向這種方向努力著。
全科
全科醫生是經過全科醫學專業培訓,臨床技能全面、醫德高尚的高素質基層醫療保健人才,富有獨立工作能力,對個人、家庭及社區提供便捷、廉價的防、治、保、康全方位的優質服務。開展全科醫療服務,如果沒有具有活力的全科醫生做堅實的基礎,工作將缺乏生氣和動力,那種以單純的專科醫療的服務體系,勢必造成醫療秩序的混亂,也沒有任何國家的經濟能夠負擔得起。
英國皇家全科醫學院對全科醫生的定義是:在家庭、 診所或醫院裡向個人和家庭提供人性化、初級、連續性醫療服務的醫生。全科醫生由於長期在基層工作,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了解人們的心態、人際交往、疾病的來龍去脈,是初級醫療保健的專家。全科醫生面對的不僅僅是有疾患的人,並且包括廣大的健康人群,他們可利用社區的一切資源,如政府、民政、慈善以及企業團體、居委會等,解決患者的具體困難。根據疾病的需要可將其妥善的轉入專科或大醫院診治,全面協調醫-患之間的關係,為患者負起全程的責任。
特點
(一)全科/家庭醫生應具備以下特點
1、綜合性的知識:全科醫生掌握全面的基礎和臨床醫學的基本知識,除此外還了解社會學、心理學、政治、法律、社會經濟學甚至宗教知識,以便解決各種問題及各種個體的身心疾患和群體的健康衛生問題。
2、高尚的素質:全科醫生肩負生命周期健康照顧的重擔,對每一位人都有高度的責任感和同情心,對每一問題需始終站在公正的立場上,常常會遇到一些棘手的問題,必須具備有冷靜的頭腦、良好的思想境界,甚至具有 政治家的 智慧,洞察眼前所經歷的一切事物,調節人們的情緒,使人們相對的思想平靜、生活安逸、工作舒暢、精神愉快。因此,他們除具有好的醫學才能外,還必需有高尚的人品、良好的修養,全科醫生一生需不斷進取。
3、豐富的生活經驗:全科醫生面臨的是疾病和生活交織的問題,是醫學知識與社會常識、人文科學邊緣的接合,他們生活在社區,距居民最近,不是在高牆內的醫院,而是不時的介入個人和家庭之中,最能了解人們的生活情境,了解各人的心愿和家庭狀況,從實踐中獲得和總結豐富的生活經驗。正是由於這些,豐富了他們的頭腦,使其對問題有深刻的認識,並具有較強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4、卓越的管理才能:全科醫生以病人為中心,維護患者的利益,站在較高的層次觀察和管理社區內個人和家庭的問題,並且對整個社區衛生狀態進行監測,隨時提出干預措施,與有關部門(政府、企業、慈善等部門)進行協商共管。對自己的工作崗位診聽,更是要進行細緻的業務、人事、經濟管理,因此在其工作中施展了卓越的管理才能,也只有具有這種才能,方能當好一個全科醫生。由於全科醫生對醫療和醫療費用的卓越管理,而獲得了醫療保健“守門人”的專業稱號。
5、執著的科學精神:隨著日新月異的知識更新,人民醫療保健需求的不斷提高,全科醫生為滿足社區和個人的需要,必須對各門學科不斷的學習和究研,只有具有謙虛的作風和嚴謹的科學態度,對不斷進展和變化的科學和社會知識孜孜不倦的學習,才能處理好社區和人群的健康問題,也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全科醫生。
業務範疇
(二)全科/家庭醫生的業務範疇
1、門診形式處理常見病、多發病及一般 急症;
2、對危重急症進行院前處理;
3、心理諮詢、對個人及家庭問題的處理;
4、傳染病的管理及處理;
5、建立家庭病床,上門處理家庭病人;
6、家訪或為老人提供方便服務;
7、婦幼保健、老年人保健;
8、健康教育及健康促進;
9、社區大衛生管理,包括疾病監測(地方病、 職業病、傳染病、多發病)、多發病危險因素調查、飲食衛生、公害等管理;
10、協調病人轉診、會診、諮詢專家以及醫療救濟和支持;
11、社區人群 周期性健康檢查;
12、對本部門管理;
13、個人學習、進修學術交流、會議等。
由此可見全科醫生是受過全科訓練的具有初級保健特長的醫生,參見1。一位全科醫生大約可管理1000--3000人左右,他與專科醫生協作完成醫療保健的I、II、III級防治,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研究認為,醫療系統全科與專科醫生的比率為1:1較為合適,而某些國家則認為全科醫生多一些。
兩者區別
全科醫生與專科醫生的區別全科醫生 | 專科醫生 | |
---|---|---|
醫療範圍 | 1-2級預防為主 | 2-3級預防為主 |
疾病分類 | 常見多發病,早期未分化疾病 | 疑難重症 |
醫療模式 | 生物-心理-社會, 醫學模式 | 生物醫學模式 |
人群對象 | 普通人群 | 按性別, 年齡 ,病種人群 |
接診地點 | 診所或其它地方 | 醫院 |
醫學觀點 | 注重人 | 注重疾病 |
提供服務 | 所有疾病及健康問題 | 專科疾病 |
所需設定 | 簡單醫療儀器 | 全套醫療儀器 |
診斷手段 | 臨床技能為主 | 儀器依賴性診斷手段為主 |
責任 | 全程負責 | 僅對就醫時局限性疾病負責 |
醫患地位 | 平等合作式 | 權威指導式 |
醫患關係 | 密切 , 朋友關係 ,協約式 | 鬆散 ,無協約 |
道德規範
(一)作為醫生,應時刻為病人著想,千方百計為病人解除病痛;救死扶傷,實行社會主義的人道主義。
(二)尊重病人的人格與權利,對待病人不分民族、性別、職業、地位、財產狀況,都應一視同仁;
(三)文明禮貌服務。舉止端莊,語言文明,態度和藹,同情、關心和體貼病人;
(四)廉潔奉公。自覺遵紀守法,不接受患者紅包、宴請,不向患者或家屬借錢、借物;
(五)不泄露病人隱私與秘密;
(六)正確處理同行同事間的關係,相互學習,團結協作;
(七)嚴謹求實,奮發進取,鑽研醫術,精益求精。不斷更新知識,提高技術水平。
宣言
準許我進入醫業時:
我鄭重地保證自己要奉獻一切為人類服務。
我將要給我的師長應有的崇敬及感戴;
我將要憑我的良心和尊嚴從事醫業;
病人的健康應為我的首要顧念;
我將要尊重所寄託予我的秘密;
我將要盡我的力量維護醫業的榮譽和高尚的傳統;
我的同業應視為我的同胞;
我將不容許有任何宗教、國籍、種族、政治或地位的考慮介入我的職責和病人之間;
我對人類的生命,自受胎時起,即始終寄予最高的尊敬;
即使在威脅之下,我將不運用我的醫學知識去違反人道。
我鄭重地、自主地並且以我的人格宣誓以上的諾言。
中國
中國醫生的工作現狀,面臨多方面的壓力。
社會壓力
主要是司法的不公正、公眾對醫療工作的誤解和媒體的推波助瀾,這種不公正源於對醫學的不了解、無知和想當然,制定法律的人對醫學幾乎是一無所知,他們往往根據他們的經驗和其他行業的推理制定法律,而懂得醫療的人又不懂法律,根本不能參與法律的制定,患者更是對醫療期望值太高,不顧客觀條件,認為只要進了醫院就會萬無一失,一旦有失,便是醫療事故。而媒體更是為了新聞效應或者是搞噱頭,根據自己有限的知識(對醫學一竅不通,卻大談醫療問題的大有人在),感情用事,閉門造車,或者是出於對一些個別現象的不滿意,便一概而論,一點帶面。比如,現在的醫療糾紛為什麼往往是患者勝訴呢?法律的傾向弱勢是其中原因之一,法律傾向弱勢群體無可厚非,病人相對醫院,醫院是強勢的,醫生相對病人又是弱勢的。一些病人及家屬在律師的幫助下(為了共同的利益——錢),絞盡腦汁,本來就是一個醫療糾紛,結果先是說醫療事故,結果是沒有根據,然後又說是民事糾紛,告你人身傷害,只要能找出過錯,不管是否與後果有關,都要敗訴,一個行將死亡的病人,不治而亡,結果賠償要和一個健康人被車撞死一樣。無論從死者本身的狀況而言還是造成死亡的原因而言,不可同日而語。醫學是個不完善的學科,甚至不能算作一門科學,最多算是一個職業,就像木匠瓦匠一樣,醫學不能像數學物理那樣精確,最好的醫生也不能計算出一個病人什麼時候死亡,甚至我們都不能計算出來一個感冒的病人什麼時候痊癒,一種藥物用到一個病人身上會有什麼後果,常常是我們在一些病人的身上的得到的經驗用在另一些病人身上,這是當代醫學的現狀,每個病人個體有很大,結果可想,經常出現不可預料的結果,這是病人和醫生都不希望的,這令我們很難堪,也是公眾不能相信的,但這是現實。我們天天都在犯錯誤,天天在誤診,天天在用錯藥,天天給病人增添痛苦,即便是一個醫學專家也是如此,這是無情的現實,醫學就是一把雙刃劍,在治病的同時又造成新的損傷、副作用乃至於死亡,但是人們往往忽略了要奮鬥就會有犧牲這個淺顯的道理。醫學本身就像一個孩童,他在成長,完善,可是人們卻要醫生成為完人,不能出錯,這是不可能的。這給醫生帶來的壓力是常人難以想像的,因為醫生面對的是生命,他們知道生命的價值,他們不想讓生命泯滅,但是醫學對於自然規律來說,就像螳臂擋車,我們明知不能讓每個人都健康、都永遠的活著,但是還要盡力而為,就像唐吉柯德。死亡是必然的,不可抗拒的,這是自然規律,但是人們都不想死亡,所以就把這個希望寄托在醫生身上,這是多么沉重的擔子,醫生的肩膀根本抗不起這副重擔。社會對醫生的苛求是醫生難以擔當的。特殊的環境竟然造就了一批所謂“醫鬧”。他們鬧得醫生不能正常工作,醫院不能正常開診。古今中外,聞所未聞。病人的死亡醫生本來就很內疚、痛苦,甚至幾天都不能從不快的情緒中擺脫出來,如果再受到病人家屬的指責、辱罵、甚至是毆打,法院的傳訊,對於他們心靈的傷害是可想而知的。日積月累,很多醫生承受不了這種打擊(當然還包括工作負荷過重、長期睡眠不足等),結果導致了心理疾病,當然最後受害的還是病人。一個病人給另一個病人治病的後果是可想而知的。在醫生這個群體,有心理疾病的占相當比例,與工作年限是成正比的。有誰能來救救這些天天在救死扶傷的醫生呢?現在是沒有的。
患者壓力
當今中國的一些患者,更確切的是患者家屬,他們總想花最少的錢甚至是不花錢,找最好的醫生,用最好的設備,用最好的藥物,不能滿足他們的要求,就會不滿意,投訴、告狀。對於治病的要求是不同於其他消費的,沒有錢治病卻有錢大辦喪事;沒有錢治病但是為了找個好醫生去送禮;他們寧可把錢花在賭博、到娛樂場所,也不願意花在治病上;這種觀念不是個別現象,觀念的落後導致了醫患之間的摩擦頻發。醫患之間互不信任,當病情變化時,他們往往第一反應是,是不是錯誤了或者手術做錯了,更有甚者他們還用現代化的設備監視醫生的行為,比如攝像機、照相機、錄音筆還有筆記本記錄你的一舉一動,為了告狀準備證據,事情還沒發生,就未雨綢繆,醫生邊搶救邊要防備授人以柄,結果是越緊張越出錯,最終結果吃虧的當然還是患者,很多醫生都有如履簿冰之感,終日誠惶誠恐,特別是低年資的醫生,而中小的醫院的醫生更是可憐,他們平日沒有進修的機會,也沒有良好的設備,接觸的病人少,經驗缺乏,特別是分科不細,導致了他們在處理一些比較專業的問題,出現差錯,不規範,到了醫療事故堅定委員會,專家們就以他們的專業水平和學識去判斷這些醫生的對錯,以一個專科醫生的水準去要求他們,結果經常是有錯誤的,賠錢就是當然的了。這種壓力甚至是導致了醫生在處理問題時,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明哲保身,治療不積極,導致病人失去救治的機會。
超量工作
也不知道是誰發明了醫生的工作制,上了一宿夜班,第二天還要繼續上班,昏昏沉沉的能看好病嗎?這是對患者極不負責的表現,甚至還要提倡帶病堅持工作,你自己不健康怎么能為病人服務的呢?儘管我們知道這是不合理的,但是每個醫院都是這樣做的。
醫院壓力
來自醫院的壓力,這幾年醫療改革方興未艾,改革的主要方式就是把醫生的變成商人,就是所謂的市場化,醫生本來是要節省開支的,節約醫療資源,但是醫院為了維持生存,就要鼓勵醫生多開藥,多作檢查,花費多了,病人就不滿意,怨氣就會發泄到醫生的頭上,如果掙不到錢,工資就開不出來了,因為政府是不給撥款的,重賞之下就有了勇夫,大家爭先恐後為醫院做貢獻,但是靜下心來有經常感到內疚,受到良心的譴責,衛生部有八不準,地方政府有把你推向市場,醫生左右為難,不知如何是好,不知自己是商人還是醫生,內心受到折磨。
生活壓力
不知道世界上有多少國家的醫生像中國醫生這樣勞累,而報酬又是那么可憐,中國的醫生累與我們的人口眾多有關,這似乎沒有什麼辦法,但是薪金低這本是可以解決的,但是由於社會偏見,導致了醫生的工資低的可憐,在中國分配一直是個難題,辛苦的不掙錢,掙錢的不辛苦。一位姓馬的德國老人說過:人只有吃飽了飯才能去從事道德、藝術。當然醫生也不例外。由於他們的工資低,醫生們不得不放下尊嚴,收紅包,收回扣,已經蔚然成風。儘管行政主管部門說是少數醫生所為,但我想各位醫生是心知肚明的。也沒人相信。由於不能從正常渠道得到他們的報酬,這對大多數醫生來說本身就是一種壓力,一點可憐的工資生活就很困難了,還要贍養父母,為子女付出高昂的學費,很多醫生已經是高職了(主要是中小醫院的醫生),也光榮的加入“啃老族”了。超負荷的工作和低微的收入更導致了一些醫生的心理失衡,他們不得不經商。醫療工作本來就很辛苦了,還要乾第二職業,其辛苦可想而知。
面對這些壓力,醫生們該怎么辦?相信大多數人不會改行,他們把畢生精力都傾注在在醫學上了,別無所長,再說總要有人治病救人啊,既然還要繼續做下去,那就不能坐以待斃,要通過醫生們的努力,改變現在的不利環境,要讓社會公眾特別是法律界人士和媒體了解醫學到底是怎么回事。讓病人和家屬回歸理性,讓他們知道醫學不是萬能的,人的死亡是必然的,只要我們盡力了,就算是對得起生命,醫生和其他人一樣也會犯錯誤,而且由於醫學的不完善,會經常犯錯誤,後果是可怕的,不可挽回的。但是誰都不願意看到這種後果,要獲得這樣一個環境是很難的,但是只要我們努力,相信會有一定的改變,就算是我們這一代不能改變什麼,我們也要為後來者創造一個好的醫療環境,這是每一個醫生的責任,不要說與你無關,如果這樣說你就不配當一個醫生,因為醫生應該的是無私的,這件事情只有醫生能說清楚,別人都不可能。不要等待環境會自己變好。當然我們自己的技術精湛是最重要的,雖然這很難,甚至是高不可攀,但是也要盡力而為。
考試資格
為做好醫師資格考試報名工作,現對醫師資格考試報名資格規定如下:
一、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以下簡稱《醫師法》)、《醫師資格考試暫行辦法》(衛生部令第4號)和《傳統醫學師承和確有專長人員醫師資格考核考試暫行辦法》(衛生部令第6號)的有關規定。
二、報考人員應按本人試用期所從事的專業報考相應類別的醫師資格。中醫類別專業的畢業生不得報考臨床、口腔、公共衛生類別醫師資格。
三、具有臨床醫學專業學歷,試用期在醫療機構檢驗科工作的,可以參加臨床類別醫師資格考試。
四、具有醫學營養學專業學歷的,可以根據試用期的工作崗位報考臨床或公共衛生類別的醫師資格考試。
五、已獲得臨床執業醫師資格的人員,並取得省級以上教育行政部門認可的中醫專業學歷或者脫產兩年以上系統學習中醫藥專業知識或者參加過省級中醫(藥)行政部門批准舉辦的西醫學習中醫培訓班、並系統學習了中醫藥基礎和中醫臨床主要課程的,可以申請參加中西醫結合執業醫師資格考試。
已獲得臨床執業助理醫師資格的人員,並取得省級以上教育行政部門認可的中醫專業學歷或者脫產兩年以上系統學習中醫藥專業知識或者參加過省級中醫(藥)行政部門批准舉辦的西醫學習中醫培訓班、並系統學習了中醫藥基礎和中醫臨床主要課程的,可以申請參加中西醫結合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