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醫患矛盾、以藥養醫,鐵板一塊的公立醫院體制,正在催生一批以80後為代表的醫生逃離潮。他們走向民營醫院,走向網際網路醫療。很多醫生選擇讀醫時,只知道醫生是一個治病救人的職業,或許還帶點救死扶傷的光環。然而,中國的醫療衛生體制,卻注定他們從業後不能成為簡單的,提供醫療服務的職業人。從2014年開始,一些地方,一些科目出現了“醫生荒”,公立醫院們遇上了新人不繼的問題;另外,一批以80後為主的醫生們紛紛離開公立醫院的體制,自立門牌;網際網路醫療的涌流,更將中國不同層次的醫生們都捲入其中。這些從公立醫院出走的醫生,被稱為逃跑醫生。
群體特徵
在公立醫院的體系里,那些大概在30歲左右,已經具備執業資格,在主治醫師崗位上工作的醫生們,是尋求體制外突破的,不希望在傳統醫療生態里繼續消磨時間的醫生群體。他們的病人、收入和名氣都不足夠,處於積累爆發期,而線上平台正好是針對這部分人。在傳統體制里,再過兩三年這部分人有些會成長為副主任級別。於是出走成為很多80後醫生的選擇。
除了投奔私立醫院,在網際網路診療機構中活躍的,也主要是三十來歲,年輕的主治醫生們。相反,年長的院領導很多甚至不用手機,根本不知道網際網路平台。很多科室主任也曾進入過這種網際網路平台,但他們的反應和速度跟不上平台上的其他醫生,所以慢慢也退出了。
現象
深圳一向是(公立醫療體制內)醫生缺口顯著的一線城市。2013年,深圳市人保局公布當地事業單位人才緊缺崗位目錄,顯示深圳未來五年,醫生缺口至少在五六千人。
醫療人才集中的上海,2012年也報導了三級醫院人手不足的問題,有的科室更因此而不能開門。另外,杭州多家市屬公立醫院公開招聘的不少崗位,也頻頻遭遇“零報考”。
2014年,廣州遭遇醫生荒,截至8月份,廣州市衛生局下屬各事業單位的招聘需求,仍有兩百多個因為無人報名,或報名人數不足而取消、調減。
原因
體制問題
醫生本應是個體戶,高級的、以智力服務為基礎的個體戶。中國的醫生卻是在醫院裡面的打工者,按照事業單位的規則去分配工資,靠發論文去獲得晉升。
學醫至少5年,畢業後進醫院又要先做三年住院醫師,相當於做三年的廉價苦力,基本上上奔三了才能正式上崗。上崗以後,就是各種科研,流水般的看病生活,還有久長的職稱晉升之路。
現實里,醫生仍然是一個含鐵量相當高的飯碗。在衛生體制里,醫生們必須要有執業證才能上崗,並且在限定的地點裡執業。醫院裡的醫生是有編制的,哪怕是“走廊醫生”這樣的角色也很少被解僱。有報導曾透露,在某些大型的三甲醫院,對醫學生的門檻費“至少10萬”,還需要動用關係才能進入。這些三甲醫院也占據了中國最大的醫療資源,以及患診流水,還有巨大的醫療消費開支。
醫患矛盾
2014年的一項調查顯示,中國77.7%的醫生有或曾有改行的想法。在調查中,48.05%的醫生感覺“非常累”,有80.2%的醫生認為目前醫患關係緊張。
多名不願具名的一線城市醫生,均直接點出,在公立醫院裡就是釘死在科室里,不跟著主任走就別指望能走遠;各種必須跟隨的規則,還包括按照科室集體意志去做業務,譬如開出不必要的檢驗、治療或者藥物單。
過去的15年中國發生了很大變化,但中國醫療體制對待病人的方式卻沒有變化。在醫患關係惡劣的境況下,很多父母即使自己是醫生,都不願意讓孩子讀醫了。
以藥養醫
比如在兒科,做檢查對於科室的效益很重要。有時你會牽扯進一種矛盾中,就是有些檢查是不需要開的,但上級平時會給壓力你,讓你不得不這樣做。著名的“急診室女超人”於鶯也已離開了公立醫院。她認同這種苦衷:兒科用藥量少,在“以藥養醫”制度下的收入低,但現在兒童看病的需求量又很大,把醫生們都做累了。同樣的道理還可以用於婦科等。
出走方向
民營醫院
中國醫生們的“跳槽”,多數是民營醫療機構,譬如莆田系醫院。不過,這些民營醫院醫療機構更吸引那些退休了,或者專業教育或從醫環境不如主流醫院,但希望獲得更高收入的醫生。
相比起公立醫院的醫生,他們的專業資質以及專業水平未必能得到保證,他們也沒有臨床和科研上的任務。而在這個圈子裡,很多醫生的求職簡述往往如下:“形象好,客戶廣,執業經驗豐富,創收能力強……”
另外,醫療業內也認知,體制內醫生利用工作外時間到民營醫療機構“走穴”行醫,或者自設家庭診所等也是普遍。
多位有過相關民營醫院工作經歷的醫生透露,各類“跳槽”醫生與民營醫院的關係,就是保底工資加業績,並從病人業務中獲得提成。
網際網路平台
2012年以來,醫療業務正“默默地”地體制內的醫生們提供了額外的機會。一些專業醫生在移動線上問診平台上獲得了“額外”的行醫機會,建立了自己的虛擬診所。
在這種平台上能夠保持醫療業務的單純性。一位醫生曾經在虛擬問診社區里獲得了相當數量病人的聲譽,其虛擬診所問診的收費數倍於公立醫院的門診掛號費,這使得他不需考慮藥費等雜念,用足夠長時間的會診時間——這相當於他們過去一直想要的,讓醫療回歸服務和診療。
在過去,皮膚科、牙科等科目是非公立醫療機構比較集中的領域。如今在網際網路上,公立醫院出現醫生荒的重災區,兒科、婦產科等科目領域,卻已成為了線上醫療的熱鬧之地——醫生們可以利用碎片時間線上上跟他的病人進行交流,這些網際網路上的業務,可以為醫生們創造高達過萬的額外收入。
另外,在藥售有關的藥劑師領域,像阿里巴巴這樣的網際網路公司也已經進入到“爭奪”醫療專業人士的行列中,在8月里向社會公開招聘藥劑師——據統計,目前(2014年)有46萬家藥店,但只配有27萬多名執業藥師。
發展趨勢
線上尋找病人
在現實中,那些走出公立醫院,尤其離開三甲大醫院的醫生們,都會遇到一個共同的問題:沒有了病人們削尖腦袋往大醫院扎堆,自己的病人以後從哪裡來。在一些科目,這類問題在體制之外幾近無解。一位北京前三甲醫院的醫生表示,中國頂級的外科醫生,年收入五六百萬元並不少見,在當前手術體制壟斷局面打破的情況下,公立醫院們的外科醫生才有機會遇到真正的競爭。
在大多數科目,醫生們正在學習如何在醫院之外與病患相處,並建立自己的品牌。線上上,他們讓病人給醫生打分,這在醫院裡是無法想像的。所以醫生們也在慢慢調整自己。其實大家也不認同醫院的評議體制,在醫院裡看病厲害但不寫論文永遠當不了主任。
一些在社交網路上已經有了名氣的,也沒有打算在公立系統里繼續漫長升遷路線的醫生,已經開始了他們在公立醫院之外獨立打響名堂的路徑。在微博上,這樣的醫生擁有眾多的冬粉,他們也可以更自由的給自己制定醫療服務的定價和方式——而不是把注意力集中到開藥之上。
突破體制
在2013年和2014年,深圳、北京等地相繼發布了多點執業的新規,包括取消多點執業醫生須經原單位同意這一條——公立醫院的院長們是最反對醫生多點執業的人群。有評論認為,體制內醫療機構的擴張,醫務專業人員短缺,醫療資源分布不均,都在迫使衛生系統把醫生們執業的“圍牆”所打破。
前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的醫生龔曉明,是多點執業潮流中的明星人物。據報導,他在上海以及深圳多家醫院、診所執業。龔對媒體說,他希望公立醫院以後能夠回歸公益、教學和科研的本質,而他本身對臨床研究的理想,還需要公立醫院的平台去實現。
於鶯認為目前的政策鬆動,還遠遠不能達到能撼動公立體系對醫生資源,尤其優質醫生資源壟斷的事實。實際上,醫療系統的鐵飯碗,還是在吸引著一些學生不惜舉債報讀醫科。在中國病人的層面,能否接受高價掛號費(而不是藥費),也是很多跳出圍牆的醫生所面臨的現實問題。於鶯更希望跳出體制後,能推動醫生們對醫生角色本身的反思——醫療就是個職業,現在從整個醫療教育到醫院體系價值觀其實都是扭曲的——這也是為什麼很多醫生不願意做醫生的重要原因。如果(醫生)你想不明白這一點,你就只能被體制牢牢地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