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肩綜合症

頸肩綜合症

頸肩綜合徵,乃是頸部、肩部,以至臂肘的肌筋並聯發生酸軟、痹痛、乏力感,及功能障礙等臨床表現的病症。本症多於肩周炎基礎上累及演進形成,好發於中老年人,以女性的發病率較高。尚缺乏特效治療,故病程遷延,是臨床常見的難治病之一。頸肩綜合症是以頸椎退行性病變為基礎(椎間盤突出、骨質增生等)以及由此引起的頸肩部酸麻、脹痛症狀的總稱。取穴:壓痛明顯的頸部夾脊穴、風池、大椎、百勞、肩髃、曲池、外關、合谷、十宣、陽陵泉、天鼎、腕踝針(腕踝針是在腕部或踝部的相應點用毫針進行皮下針刺以治療疾病的一種簡易方法)。

基本信息

疾病概述

頸肩綜合症頸肩綜合症
頸肩綜合症的發生,與經筋的生理結構特點,及肩頸的活動關係密切。肩頸的經筋,皆由起自上肢指爪,循行而上的經線所組成。其中手三陰經筋循至腋下後,呈向胸性分布於胸廓及缺盆(鎖骨);手三陽經跨越肩頸,向頭部上行,終止於頭面,而手陽明自肩部分出向背胸支筋終止於上胸脊椎。上述的經筋走向及分布特性,說明肩頸的經筋具有下列特點:
(1)頸至掌指的線力群結構,經筋自指爪遠端呈向心性行走,表明自掌、腕、肘、肩達頸,在機體動態活動時,具有向心性的線力群引力作用。這同上肢的活動實際功能吻合。例如.指掌的握力,表面的動作在指掌,但實際的最終應力點在頸椎與胸椎。這一連線中的任何環節切斷,指掌的功能便完全喪失。因此、頸肩綜合徵是頸至掌指動力連線的病變,但病情輕重,具有節段性的區別。
(2)頸胸背三角分力線與肩關節集合力線的構成。以頸及胸椎為縱軸,作矢狀切面,則胸在前、背在後,形成八字開的三角形兩個邊的構體;肩袖,在三角形的外下方,構成該三角的底邊,這便是頸胸背三角的
上身構體(簡稱頸三角)。頸三角雖然是非等邊三角,但無論從肌筋器質的分布及經筋線的結構分布,都客觀存在這一構形。例如,從頸向背胸斜行方向行走者,有斜方肌、肩胛提肌等;從頸向前胸呈斜行走向者,有胸鎖乳突肌、上斜角肌、中斜角肌、下斜角肌,分別終止於胸鎖關節及l~2肋骨表面。前述的手陽明經分支向背(洋見附圖)及手三陰經向胸分布,無疑表明,經筋線的分布結構,也構成上述的三角形構體。上胸三角形的結構,是人體的自然結構,具有分力線的作用,這便是頸胸背三角分力線。按照三角形定律,三角形的任何一邊發生變化,都直接產生對其他兩邊數值的影響。因此,頸三角的任何活動,都存在互相連帶關係,肩關節線力集合,來源於:①頸肩線,主要肌筋有斜方肌;②胸肩線,主要肌筋有胸大肌、胸小肌及喙肱肌等;③背肩線,直接來源於肩袖(由崗上肌、崗下肌、大圓肌及肩胛下肌組成),間接線來源於斜方肌、肩胛提肌、菱形肌、前鋸肌等;④遠端線,即上肢遠端的引力線。由於肩部的線力集中,加上肩關節活動度大,負荷重,受損傷機遇較多等,故肩周炎成為臨床的常見疾患,成為頸肩綜合的潛伏隱患。
頸肩綜合症是以頸椎退行性病變為基礎(椎間盤突出、骨質增生等)以及由此引起的頸肩部酸麻、脹痛症狀的總稱。頸肩病的發展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常和身體素質、職業、生活習慣、寒冷有明顯關係。胃腸吸收差、生活不規律、長期緊張工作、思想高度集中者,是頸椎病的高發人群,如財務人員、電腦人員、
駕駛員、教師、辦公室工作人員、縫紉工等等。頸肩病本是中老年人的多發病、常見病,但是社會工作節奏的加快、複雜程度的提高,使頸椎病發病有年輕化的趨勢。
由於頸椎的急慢性損傷、退變或頸項部軟組織病損,激壓頸脊神經,導致其所支配的肩周有關肌肉痙攣、攣縮,引起肩關節疼病、活動障礙等綜合症,多見於中老年人。青壯年在外傷後出現經久不愈的肩痛症狀,可能因外傷時伴發的頸椎損傷未獲得及時、合理的治療有關。臨床對此類病症多診為“肩周炎”,常忽略對頸椎病的檢查和治療,更因患者懼痛而制動,最終導致肩關節粘連的嚴重後果。
檢查:頸椎中下段棘旁可觸及肌緊張、壓痛、患者活動受限。若未發生粘連,則其肩肱角為90-100°。
治療:針對病因,以頸椎鏇轉復位手法糾正偏移的頸椎,消除其對頸脊神經的激壓,是減輕或消除疼痛的關鍵。配合推拿、針灸、燙療、穴注等方法可舒筋活絡、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有利於炎症的消退和功能的恢復。對於病程較長,肩關節已發生不同程度粘連的患者,如無禁忌,在就診前或治療過程中,需堅持進行“忍痛”的功能鍛鍊,逐步加大肩關節的活動範圍,不宜盲目制動,以免發生肩關節粘連的嚴重後果。

發展階段

頸肩綜合症的發展大致分為三個時期:神經激惹期,神經擠壓期,神經壓迫期。
早期明顯長時間緊張工作後,頭暈,頸肩部勞累,此時只要注意適
當的體育活動和放鬆,情緒樂觀,也可做短暫的外部治療,便可恢復原有的輕鬆。若前述症狀沒被注意,使病變進入中期,就會出現頸肩部肌肉群痙攣、頸部發僵、兩上肢酸麻脹痛等症狀。此時頸椎發生已發生退行性改變,但仍在可逆階段,認真的治療可避免退行性病變的進展,甚至組織病變也可康復。療效可靠的中藥外貼治療會使症狀迅速緩解,再配合適當體育鍛鍊,糾正行坐姿勢,可預防復發。若放棄中期治療,使頸椎病進入後期,骨質增生密度增高、椎間盤突出被擠出的髓核機化、椎管變狹窄,將使治療難度增加。因此一旦出現頸肩不適,應早期治療。

症狀表現

主要症狀:臨床以肩關節的周圍炎症症狀,如肩臂痹痛、功能障礙等表現突出,頸部的症狀隱蔽,及臂肘
掌指出現多樣化症狀為本症的特點。即以優勢的病灶症狀為主要表現,當優勢病灶症狀減輕或消除時,隱伏的症狀上升為主導地位,出現病情的反覆及遷延現象。
伴隨的症狀,常見是:①頸部肌筋似緊感;②強行活動頸部時,肩肘的病情加重;③自肩至小指端出現特殊異常感覺;④上肢發麻;⑤部分病例可出現上肢的輕度震顫。
病灶體徵:常見的主要病灶呈多維性分布:①頸側胸鎖乳突肌中段後側深層,可查到肌筋的結硬病灶,觸壓疼痛異常。②上胸鎖骨中線第二肋骨表面查到顆粒型病灶。③肩胛提肌起始段(C2至4橫突)、沿途及終未附著點(肩胛內上角),多呈硬結塊狀及索樣變化。④崗上肌呈凝結狀,中間層呈粗索樣變,活動度顯著降低。⑤崗下肌,呈深伏性緊結,作緊壓觸察時,常有異常傳導感向小指傳遞。③肩臂的病灶體徵,按經筋“各有定位”檢查,常見的病灶好發點是:肱二頭肌腱長、短頭點、肩點、肱骨大小結節點,肱骨粗隆點、喙突尖、喙肱肌、肱肌、肱橈肌、鏇前圓肌、肘三點(肘中、肘內側及時外側肌筋附著點)及橈背列缺腧穴點等。

發病原因

頸肩綜合症最常見的原因,是由於不良坐姿引起的。同一姿勢保持太久,使脖子和肩膀周圍的肌肉緊張,
時間一久就導致酸痛感。腕關節的病痛是由於長時間使用電腦,手部的神經受到壓迫所致.不同於繁重體力勞動的是,從事電腦操作進行的是一項靜力作業,伴隨著頭、眼、手的細小和頻繁運動,往往持續時間長、工作量大,會使操作者的肌肉、骨骼反覆緊張,引起相應的病症。
1滑鼠做的太小
辦公室里,你對椅子的舒適度肯定格外留意,但是,你是否注意過自己的滑鼠用起來是不是舒服?滑鼠裡面的滾珠是否該清潔了?專家指出,使用設計不當的滑鼠或使用滑鼠的方法不當,也可能引起腕關節綜合症。
有些滑鼠面積太小、弧度不大,造成手腕不自然的使用姿勢;還有的滑鼠設計成需要使用者的手腕彎曲的形狀,長期使用就會對肌肉、骨骼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有的滑鼠價格便宜,粗製濫造,這樣的滑鼠很容易在滾珠上積聚灰塵,忙碌的你又無暇顧及這樣的小節,使起來很澀的滑鼠需要你用力地來回拖動,久而久之,你的手腕開始酸痛。
專家建議,在購買滑鼠時,應選用弧度較高、面積較寬的產品。如果你的手感覺舒適,說明它符合人體工學的設計。在使用滑鼠時,應該保持正確的姿勢:手臂儘量不要懸空,以減輕手腕的壓力;上臂和前臂的夾角呈90度左右;手腕保持自然直勢,不要彎曲;靠臂力來移動滑鼠而不要用腕力。
2辦公桌的高度太高
造成白領罹患頸肩綜合症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不符合人體工程學設計的電腦桌和滑鼠,再加上不正
確的使用方法,使白領患病的幾率加大。你所在的公司再大,但是在辦公室里,你真正利用的工具也就是一張桌子、一把椅子,外加一台電腦。當然,這桌椅是上檔次的,和寫字樓的高檔氛圍相呼應。遺憾的是,外表夠檔次的桌椅在製作上並不一定符合科學。有關專家認為,中國的電腦桌普遍偏高,成為引發白領電腦病的元兇之一。
電腦桌高度居高不下,使電腦總是“高高在上”,由此加重了操作者頸部、肩部的疲勞,同時給頻繁運動的手臂、手腕帶來了更多壓力,頸肩腕綜合症就在不知不覺中找上了門。電腦桌上的鍵盤和滑鼠的高度,最好低於採取坐姿時肘部的高度,最多是和肘部等高,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操作電腦時對腰背、頸部肌肉和手肌腱鞘等部位的損傷。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平均身高高於中國人的老外,使用的桌子比咱們使的還矮。英國人辦公桌的高度只定在71厘米。日本人的平均身高近年來已經追上了中國人,但是他們規定的男用和女用辦公桌的標準高度分別是70厘米和67厘米。而在中國,不論是辦公桌、寫字檯還是電腦桌,高度一般都在75厘米。
其實,日本人也是在飽受了辦公桌過高之苦後才降的標準。1971年以前,他們採用的標準高度是74厘米,在發現由此引出了種種職業病後,日本政府對辦公用具標準進行了全面修訂。

預防措施

頸肩綜合症的預防措施是:
1.掌握正確的坐姿和手部姿勢。大腿與腰,大腿與小腿應保持90度彎曲;上臂和前臂彎曲的弧度要保持在
70-135度;手腕和前臂呈一條直線,避免工作時手腕過度彎曲緊張。
2.儘量避免長時間操作電腦。如果你的工作離不開電腦,那么要做到每小時休息5到10分鐘,活動一下頸肩部和手腕。
3.電腦桌上鍵盤和滑鼠的高度,應當稍低於你坐姿時肘部的高度。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操作電腦時對腰背、頸部肌肉和手部肌肉腱鞘等部位的損傷。
4.顯示屏比視線略低,以保證頸部血液循環通暢,減少頸肩肌肉緊張而引起的疲勞。
5.不要讓手臂懸空。有條件的話,使用手臂支撐架,可以放鬆肩膀的肌肉。
6.多做頸肩部活動。
頸肩綜合症可以採取的措施是:
一:雙側手心相對手指交叉然後反轉用力向下向外推出連續5次。
二:聳肩5次,然後雙手揉肩3分鐘。
三:雙側手心相對,以最大幅度緩慢分別向兩側平行分開然後合併,並伴隨頭向一側後仰,然後向另一側後仰,連續10次.

病理

1.頸椎間孔縮小,神經根受擠壓。椎體側後緣鉤椎關節骨贅形成。後關節增生及上關節突前移,是常見的原因。
2.前斜角肌痙攣,使臂叢神經受到損傷,故高位頸椎病變(C4以上)亦可造成頸臂手疼痛麻木不適。
3.頸椎急性損傷後,血腫壓迫臂叢神經根或神經根撕裂。
4.脊髓型頸椎病造成肩臂疼痛或麻木,但不劇烈。
5.頸部肌肉繼發性痙攣,造成神經組織缺血缺氧。可是急性損傷或慢性期急性發作,產生疼痛的主要原因,也是絕大多數中西醫結合非手術治療的理論基礎。

臨床表現

一、症狀
為根性疼痛,多發生在頸椎病急性期或慢性期,以夜間為甚。常見頸項肩臂部僵硬疼痛,多為間歇性痛,多從鎖骨上窩較快擴散至整個肩臂部,咳嗽、打噴嚏,甚至深呼吸,均可誘發難忍的放射痛,上肢外展,上舉和頸項健側轉動時疼痛加重,上肢內收屈肘時疼痛減輕,故患者喜歡擰肩曲肘,頭轉向患側的特殊姿勢,以減輕臂叢神經緊張和活動,從而減輕疼痛。伴見頭痛,上肢無力,握力下降,或有持物落地現象。
二、體徵
頸部活動受限,以後伸及向患側彎曲明顯,頸背部僵硬,生理曲度變小。壓痛點多為於風池穴、棘突、脊旁、肩胛骨內上角等處,且常向遠端部位放射。病變神經根分布區可有痛、溫、觸覺改變,早期痛覺過敏,後期或壓迫較重見感覺減退。肱二、三頭肌腱反射減弱,患肢肌力下降,甚至肌肉萎縮。臂叢神經牽拉試驗擠壓頭試驗均陽性。
三、輔助檢查
x線檢查,頸椎生理曲度改變,失穩、椎間孔變小,鉤椎關節增生等;肌電圖、腦血流圖檢查有助於確診及鑑別診斷。

診斷要點

1.本病多發於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
2.頸項肩臂部僵硬疼痛。呈放射性、間歇性發作,夜間尤甚,壓痛點多位於風池穴、脊突、脊旁、肩胛內上角等處。
3.病程在三個月以上者多形成肩關節粘連,出現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
4.椎間孔壓縮試驗及臂叢神經根牽拉試驗均陽性。
5.x線片檢查頸椎生理曲度改變,失穩、椎間孔變小、鉤椎關節增生等。
6.注意與肩周炎、胸廓出口綜合症、鎖骨上腫物、進行性肌萎縮等疾患相鑑別。

治療

常規治療
頸肩綜合症的發展大致分為三個時期:神經激惹期,神經擠壓期,神經壓迫期。
早期明顯長時間緊張工作後,頭暈、頸肩部勞累,此時只要注意適當的體育活動和放鬆,情緒樂觀,也可做短暫的外部治療,便可恢復原有的輕鬆。若前述症狀沒被注意,使病變進入中期,就會出現頸肩部肌肉群痙攣、頸部發僵、兩上肢酸麻脹痛等症狀。此時頸椎發生已發生退行性改變,但仍在可逆階段。認真的治療可避免退行性病變的進展,甚至組織病變也可康復。療效可靠的中藥外貼治療會使症狀迅速緩解,再配合適當體育鍛鍊,糾正行坐姿勢,可預防復發。若放棄中期治療,使頸椎病進入後期,骨質增生密度增高、椎間盤突出被擠出的髓核機化、椎管變狹窄,將使治療難度增加。因此一旦出現頸肩不適,應早期治療。
貫徹“以灶為腧”的診治法則,按治療常規的五個施治步驟進行治療;對頸、肩、臂、肘的筋結,分別施以解結及解鎖的理筋手法,達到筋結的緊張狀態全面松解,患者獲得顯著的舒適感,肢體活動功能明顯改善;視病情及病者的承受能力,分次以“固灶行針”方法,分別對頸、肩、臂、肘的筋結病灶,加以針刺治療;針刺後投拔火罐治療;給予必要的輔助療法;屬於骨性病變所致者,以整骨法處理。
神經激惹期頸肩部酸累不適,此時只要注意適當的體育活動和放鬆,情緒樂觀,或做短暫的外部治療,便可恢復原有的輕鬆。.若上述症狀不被重視,病變進入神經壓迫期就會出現頸肩部肌肉群痙攣,頸部強直酸疼及上肢經常酸疼不適等症狀,此時如及時認真治療可避免退行性病變的進展。
手法治療:本病的手法運用範圍較廣,適用於任何一期的功能治療,針對病因改善血液運行,促進代謝,消減症狀,恢復功能,在功能恢復的過程中,可解除粘連等障礙,以獲得康復。
中藥內服:依據病因病機不同,採取不同治療原則。如,補肝腎、壯筋骨、養血、通絡、祛風、除濕等藥物。
肩周炎和頸肩綜合症多半是因頸椎間盤突出、骨質增生等退行性病變激惹、擠壓、壓迫了神經組織引起的頸肩部酸脹痛症狀的總稱。
肩周炎和頸肩綜合症的發展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常和身體素質、特定職業、生活習慣、風濕寒冷、外傷等有明顯關係。經臨床發現神經衰弱、胃腸吸收差、生活不規律、長期緊張工作的人群均易患頸椎病及頸肩綜合症。
第一、緩解頸部酸痛的方法:坐位或站位,上身保持正直,然後雙手的食指、中指、無名指指尖相對,按在頸後正中線上,從上到下依次進行。手指剛力向前按,頭向後仰,也就是相對用力。這樣反覆做2~3次,能夠很快消除長時間低頭所造成的頸部酸痛僵硬感。第二、緩解肩部的僵硬感:身體站直,雙手下垂放在背後,胳膊伸直且雙手相扣,然後肩關節做向前向後的運動,或者雙手自然下垂,肩關節做環轉運動,這樣做可以緩解肩部的緊張感和肌肉僵硬感,前一種方法可以連同肩胛骨及其周圍的肌肉一併放鬆了。
第三、緩解腰部僵硬的方法:長時間坐位,起來後常常會覺得腰部酸疼、僵硬,有些人說,感覺像不是自己的腰。這時很多人會習慣性地站起來捶捶腰,或者轉轉腰。其實還有一種方法:一手放在背後腰部,一手放在前額,下肢站直,上身向後仰,別看做起來很簡單,效果可是一點都不簡單。如果是在家的話,還可以做“燕兒飛”:平趴在床上或者一個平坦的板上,雙手背在後面,一手抓著另一手的手腕,然後雙腿向上彎曲,同時上身向上抬,這個動作看似簡單,其實好多人上身只能抬起一點點。這樣做幾下就能感到整個背部的肌肉都放鬆了,簡單而有效。
採用中藥外敷,主治各型頸椎病,驅風散寒除濕,舒筋活血,強筋壯骨
葛根24克,伸筋草、白芍、丹參各15克,秦艽、靈仙、桑枝、雞血藤各12克,每日一劑。分早晚2次溫敷。將藥渣用布包煎湯,早晚用毛巾沾藥熱敷頸部及肩部肌肉,每次20分鐘,10天為一個療程。
針灸療法
頸性頭痛多發生於腦力勞動者和家庭主婦中,中青年多發,可由情緒、勞累誘發。大部分病人曾因頸椎X線片骨質無異常而誤診。實際上,即使頸椎X線片無異常,也可因枕部三角區肌筋膜緊張而致大腦血運不暢,引發無骨質病變的頸肩綜合症。對病程久者,可在治療的同時,給予生活指導,必要時可結合活血化瘀的方藥輔助治療。
方法一
適應症:頸項酸痛,手指麻木,上肢無力,頸椎X線攝片或CT掃描可見骨質增生,頸椎生理曲度改變,頸椎間隙變窄,椎間盤突出或膨出,椎管狹窄等。
取穴:壓痛明顯的頸部夾脊穴、風池、大椎、百勞、肩髃、曲池、外關、合谷、十宣、陽陵泉、天鼎、腕踝針(腕踝針是在腕部或踝部的相應點用毫針進行皮下針刺以治療疾病的一種簡易方法)。
治法:先推拿患側上肢,找出壓痛明顯的頸部夾脊穴,繼而針之。再酌取後穴針而留之,間歇運針。手指麻木嚴重者,取棱針刺十宣穴出血。酌針腕踝針上4、5、6穴,針尖向下並留針30分。每天針1次,10天為一療程,風池、曲池等穴可酌加用丹參注射液小劑量穴注,陽陵泉穴可酌施直接灸。
方法二
適應症:頸項疼痛,視物不清,肢體發涼,頭暈噁心,行走困難。
取穴:壓痛明顯的頸部夾脊穴、風池、風府、上星、百會、四神聰、養老、臂臑、中脘、內關、足三里、陽陵泉。
治法:先推拿患側上肢及頸項,至柔軟發熱並找出壓痛點,先針壓痛點使之得氣,然後再根據症狀之輕重緩急,酌取後穴針灸之。其中足三里、陽陵泉穴可施以火針或直接灸法。
方法三
適應症:頸肩疼痛,入夜尤甚,舉臂困難,肘窩靜脈瘀血,青紫著色,甚者曲張郁滯。
取穴:尺澤、曲澤、曲池、肩髃、阿是穴。
治法:先取肘關節內側曲張郁滯處,在上方用帶子紮緊,常規消毒後,用棱針緩刺出血,至流出瘀血10~20ml以上,去掉帶子,拔火罐再令出淨瘀血,取罐後嚴格消毒。實施此項治療需視患者體質強弱,間隔一周或兩周時間一次。尺澤、曲澤穴亦可用此法施治。余穴可酌情用毫針、艾條灸、火針、電針治療,每日或隔日治療一次。
方法四
適應症:肩臂疼痛不能前上舉者。
取穴:條口透承山、肩髃、曲池、外關、外勞宮。
治法:先推拿患部令其柔軟發熱,然後針肩臂部及肘、腕、手部穴,得氣後留針20~30分鐘取針(期間間歇運針催氣)。取針後針對側條口透承山穴,在運針柔和催氣同時囑患者活動患肩,要特別注意做原來不能做的動作,留針15分鐘,期間再間歇活動。取針時再運針催氣,患肩可結合艾條灸。
方法五
適應症:肩臂疼痛,軟組織粘連,患肢不能後伸。
取穴:崑崙透太溪、肩髃、曲池、外關、後溪。
治法:推拿患處後,先針崑崙透太溪穴(對側),得氣後囑患者向後活動肩臂,然後再針後穴留針,留針20分鐘取針後,再針對側後溪穴,得氣後再囑患者向後活動患肢若干分鐘。此法可結合火針和艾灸療法。
方法六
適應症:肩臂疼痛,功能障礙,患肢不能側平舉。
取穴:陽陵泉、外關、液門透中渚,懸鐘、曲池、足三里。
治法:推拿患肢後,先針對側的前四穴,得氣後囑患者活動患肢,再針同側後穴,起針後用艾條灸療患處。
方法七
適應症:肩周圍痛甚,功能活動尚可。
取穴:肩髃、曲池、外關、外勞宮、陽陵泉。
治法:用火針刺肩髃後再拔火罐,復用毫針刺後穴,陽陵泉穴多針對側並加直接灸療,痛點可輔以藥針注射,可選用丹參或當歸、黃芪等中藥注射劑。牽涉背痛者可在背部痛點直接灸,夜間痛甚的可在痛點上施以淺火針治療。
方法八
適應症:頸肩綜合症並發頸性頭痛,精神壓力大或勞累、緊張後加劇,頸部觸診可見頸椎棘突病理性移位,或枕下三角區肌筋膜攣縮,呈現條索、結節等病理徵象,壓按時會反射至頭痛區域。
取穴:百會、印堂、上星、風池、翳風、曲池、外關、合谷、中諸、後溪、足三里、陽陵泉、太沖、肩井、天宗。
治法:先推拿上述穴位中位於頭、上肢、頸及肩胛部的穴位,以松解手法為主,然後酌情選取7個左右穴位針刺得氣,留針20分鐘左右。每天所選穴位按局部穴、鄰近穴、遠道穴酌情輪換,10天為一療程。
自我輔助治療
頸肩綜合症的自我輔助治療方法是:首先準備動作:坐在椅子上。雙眼微閉,全身放鬆。然後依照以下步驟進行:1.梳頭:用雙手十指梳頭,在頭頂上從前向後梳發20次。
2.運目:雙眼珠向上、下、左、右、順時針與逆時針方向各鏇轉10次。
3.轉頭:雙手叉腰,頭部向上、下、左、右、順時針與逆時針方向各鏇轉10次。
4.聳肩:雙肩上聳、下落各10次,接著向前後各轉動5次。
5.叩膝:雙手掌心放在膝蓋上,向左右各鏇轉按摩10次,然後輕輕地拍打膝蓋及其周圍20次。
6.搓背:雙手掌心放在背後腰部腎俞穴,上下搓擦20~30次。
7.摩腹:雙手重疊放在腹部,順時針與逆時針方向各按摩100次,然後左手在腹部左側從上向下搓擦100次。
8.轉腰:雙臂曲肘,上半身與腰部向左右各轉動20次。
9.鏇腕:一手握住對側手腕,順時針與逆時針方向各鏇轉10次,兩手輪流進行。接著,雙手握拳後十指同時迅速伸展10次。
10.曲腿:雙腿輪流彎曲,雙手抱住膝蓋(靠近胸部)後放下,各10次
中醫綜合方法
1、中藥以祛風散寒、解痙通絡,活血化淤為目的的。
2、拔罐拔罐治療肩周炎常選用的穴位有:肩井、肩隅、肩前、肩貞、天宗等穴位。每次選兩個穴位,交替使用。
3、刮痧刮痧治療肩周炎常選用的經絡有:手臂外側的肺經、大腸經。每周可刮1~2次。
4、針灸針灸治療肩周炎常選用的穴位有:肩井、肩隅、肩前、肩貞、大椎、曲池、外關、腕骨等穴位。選用1~1.5寸針灸針,用75%酒精棉球消毒皮膚,刺入穴位,留針20~30分鐘。每日1次。兩周為1療程。
5、理療選用超短波等高頻電磁療法,每日1次,10天為1療程。可起到消炎、鎮痛、解痙、改善血液循環、鬆弛肌肉的作用。
6、功能鍛鍊功能鍛鍊對肩周炎的患者來說十分重要。“醫三分練七分”,應鼓勵患者多做肩關節的運動,特別是適當做大幅度的運動,對預防肩關節的粘連,肩部軟組織的拘緊、攣縮,大有好處。
食療藥膳
1.取追骨風30克,酒60克。追骨風入酒內浸泡5日。分數次內服。
2.用老生薑1000克,蔥子500克,甜酒250克。將二味藥搗爛後,炒熱,敷痛處。
3.取生薑500克,大蔥根50克,花椒250克,小茴香100克,白酒150克。先把生薑和蔥根切碎,搗成泥漿,小茴香和花椒搗成面,然後將四味混在一起攪勻,置於鐵鍋中用文火炒熱,加白酒攪和,再裝入紗布袋中,敷於患處。溫度以能耐受為度,上蓋毛巾,再蓋上棉被,使之發汗。第二天藥袋用鍋炒熱繼續用,不必換藥,此藥袋可加酒。每晚1次,堅持治療,定有療效。連服1個月見效,一般需服81天。
蛇肉湯:烏蛇肉、胡椒、生薑、食鹽各適量,燉湯,肉湯同食,日2次。具有補虛、祛風、散寒之效。適用於肩周炎晚期而體虛、風濕阻絡者。
川烏粥:生川烏頭約5g,粳米50g,薑汁約10滴蜂蜜適量。把川烏頭搗碎,研為極細粉末。先煮粳米,粥快成時加入川烏末,改用小火慢煎,待熟後加入薑汁及蜂蜜,攪勻,稍煮即可。具有祛散寒濕、通利關節、溫經止痛之效。適用於肩周炎風濕寒侵襲所致者.
白芍桃仁粥:白芍20g,桃仁15g,粳米60g。先將白芍水煎取液,約500ml;再把桃仁去皮尖,搗爛如泥,加水研汁,去渣;用二味汁液同粳米煮為稀粥,即可食用。具有養血化瘀、通絡止痛之效。適用於肩周炎晚期瘀血阻絡者。
桑枝雞湯:老桑枝60g,老母雞1隻,鹽少許。將桑枝切成小段,與雞共煮至爛熟湯濃即成,加鹽調味,飲湯吃肉。具有祛風濕、通經絡、補氣血之效。適用於肩周炎慢性期而體虛風濕阻絡者。

辦公室常見病

臨床調查表明,長期坐辦公室的人員容易罹患多種疾病,有人將之稱作“與工作有關的疾病”。遠離辦公室疾病,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質量。

當代常見綜合症

科技化的生活出現了眾多的“綜合症”。 當今的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生活節奏不斷加快,人們的工作壓力越來越大,勢必對軀體和精神狀況產生不良影響,如不注意調節,導致心理失衡,使神經-內分泌功能失調,則抵禦疾病的能力明顯下降。反覆的惡性循環,最終導致疾病。
拖延症
恐剩症
恐夏症
虛構症
聖誕綜合症
大腦肥胖症
考試綜合症
家庭高尚病
考后綜合征
疲勞綜合症
頸肩綜合症
假日綜合症
夜餐綜合症
熬夜綜合症
便當綜合症
時間綜合症
肝肺綜合症
戀母綜合症
電腦綜合症
長假綜合症
節后綜合症
經期綜合徵
論壇綜合症
信息綜合症
電視綜合症
快遞依賴症
鏡子綜合症
動物恐懼症
職業倦怠症
三電綜合症
政績焦慮症
網聊依賴症
大自然缺失症
秘書依賴症
考前焦慮症
教材潔癖症
購房焦慮症
開學綜合症
衣領綜合症
宇宙綜合症
辭賦綜合症
手機恐懼症
巴黎綜合症
親密恐懼症
聯考后綜合症
雷爾氏綜合症
美尼爾綜合症
唐納氏綜合症
帕金森綜合症
經前期綜合症
辦公室綜合症
建築物綜合症
絕經期綜合徵
手足口綜合症
IT虛榮綜合症
蹭涼綜合症
職業倦怠症
假前綜合症
世界盃綜合症
LIMA綜合症
人身變換症
學者綜合症
廣場恐懼症
彼得·潘綜合症
閩希豪生綜合症
快樂木偶綜合症
倖存者綜合症
假期綜合症
飛機綜合症
格斯特曼綜合症
司湯達綜合症
壞訊息綜合症
被愛妄想症
假期綜合症
偏側空間失調症
時差綜合症
雙曲綜合症
空巢綜合症
春天綜合症
真命天女症
名人經濟綜合症
手機上網綜合症
世界盃後遺症
周一綜合症
女超人綜合症
辦公樓綜合症
大雄-胖虎綜合症
道林格雷綜合症
高大罌粟花綜合症
MUNCHHAUSEN綜合症
搜尋依賴症
科塔爾綜合症
耶路撒冷綜合症
不寧腿綜合症
阿斯伯格綜合症
外地口音綜合症
卡普格拉妄想症
第歐根尼綜合症
睡眠呼吸暫停綜合症
盆底痙攣綜合症
蒙被過暖綜合症
辦公易怒綜合症
重複使力傷害症
格林巴利綜合症
胸廓出口綜合症
愛德華氏綜合症
健康食品痴迷症
健康食品痴迷症
電腦視覺綜合症
假期失憶症
經濟艙綜合症
微笑抑鬱症
年末抑鬱綜合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