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缺失症

大自然缺失症

大自然缺失症(nature-deficit disorder)指的是現在的青少年到戶外、空曠的鄉間活動的時間越來越少這樣一個趨勢。最早由美國作家理察·勒夫在2005年提出來的。“大自然缺失症”所傳遞的信息並不僅僅限於跟大自然接觸太少這一事實。這個說法提醒人們,這一狀況更像是一種疾病,可能的症狀包括抑鬱症、多動症、無聊以及孤獨。引起“大自然缺失症”的原因除了電子娛樂設備的誘惑以外,父母擔心孩子出交通意外或被陌生人擄走、健康及安全方面的規定,以及嚴禁撿拾化石或採摘野花等相關的法律都是導致這一狀況出現的原因。

簡介

自然缺失症是(naturedeficitdisorder,ndd)是美國作家RichardLouv的暢銷書《林間最後的小孩》中提出的一個術語。Louv在書中強調,自然缺失症不是一種需要醫生診斷或需要服藥治療的病症,而是當今社會的一種危險的現象,即兒童在大自然中度過的時間越來越少,從而導致了一系列行為和心理上的問題。

原因

大自然缺失大自然缺失
1.父母出於工作因素,自己不再經常到戶外活動。而更是出於安全因素的考慮,很少讓孩子獨立外出體驗大自然。Louv相信這是造成自然缺失症的首要原因。
2.在社區和城市中“可接觸的”自然景觀的缺失。這是政府和教育者的職責。很多公園和保護區都限制人們進入,或者是豎著“請不要踐踏自然植被”的告示牌。環保主義者和教育工作者建議孩子們“只能觀察大自然,但不要亂采亂折”,進一步地阻隔了兒童和自然的聯繫。Louv指出儘管人們這樣做是為了保護環境,但最終對於人和環境關係的作用並不一定是積極的。Louv認為真正的體驗自然應該是將人看做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將人作為自然的旁觀者。
3.越來越多“留在室內”的原因。隨著電視機、電腦、遊戲機和手機的迅速普及,兒童有越來越多的原因留在室內。美國兒童平均每周(除睡眠外)在室內度過的時間為44小時。

結果

自然缺失症自然缺失症
兒童對於自然界缺乏起碼的尊重。兒童不再理解食物的來源,不再認識家鄉的動植物,不再對家鄉的地理感興趣。RichardLouv寫道"在過去三十年里,兒童越來越少的自然體驗"對社會是有著深遠的影響的,不僅僅是對未來的一代健康體質的影響,最終將對整個地球的生態環境有巨大的影響。自然缺失症也有可能導致新的一代人的平均壽命較他們的父輩下降。
憂鬱症和注意力缺乏症有上升趨勢。RichardLouv說,“當孩子不再接觸自然,很多問題都會出現,比如壓力過大,憂鬱和無法集中注意力”。而每周在自然界中度過靜謐、放鬆的時光對緩解這些症狀大有好處。
在學校中,壓力過大和注意力缺乏症會造成兒童各科學業水平的下降,以及創造力的下降(由於在自然中玩耍為主動的發現,而玩電子產品或看電視為被動的接受)。
兒童肥胖症也成為了一個顯著的社會問題。目前(2010年)大約有9百萬的年齡6至19歲的兒童有肥胖症。學校中大多使用在操場上鍛鍊的形式對付兒童肥胖,而RichardLouv認為最佳、最有效的鍛鍊方式是在自然界中呈放鬆狀態的活動(而不是有計畫的、有領導的、強調競爭意識的體育活動)。

中國現狀

一半兒童每周戶外活動少於3小時

孩子沒時間玩易患“自然缺失症”孩子沒時間玩易患“自然缺失症”
根據上海綠洲生態保護交流中心的調查,中國20個省市的國小、國中生中48.5%的孩子每周戶外活動時間少於3小時,37.4%的孩子介於3-7小時,9.3%的孩子每周戶外活動時間在7-10小時,僅有4.8%的孩子每周的戶外活動時間超過10小時。
在國小階段,孩子平均每天的戶外活動時間應在1小時以上,中國一些省市的教育主管部門也做過類似規定,因此孩子每周戶外活動時間至少應超過7小時。而實際情況是,有近一半兒童每周戶外活動時間少於3小時,與“7小時”這一最低標準相去甚遠。
從年齡段來看,5-8歲的孩子中,74.1%戶外活動時間超過7小時;而在9-12歲孩子中,只有12.5%的人超過7小時;13-18歲孩子中,也僅有13.1%超過7小時。調查表明,幼稚園至國小二年級孩子的戶外活動時間相對最長,此後隨著年齡的增加,戶外活動時間不斷減少。9歲以上的孩子,平均每日戶外時間超過1小時的比例不超過14%,這很可能與三年級以上學生的學業壓力加大有關。
12.4%受調查者有自然缺失症傾向
除了學業壓力導致兒童與自然疏遠外,電子產品和電視也是一大原因。調查顯示,40.8%的孩子每周花在上網、玩電子遊戲、看電視上的時間超過6小時;約9%的孩子每天花在電子產品上的時間超過2小時,其中4.7%的孩子一有時間就上網玩遊戲,有網癮跡象。
在節假日活動方面,超過一半的孩子有在家裡做作業、補習或超前學習各種課程的經歷,55.6%的孩子會在在家上網、看電視和玩電子遊戲,也有48.6%的孩子會參加戶外活動。然而,如果以各選項的權重看,參加戶外活動的比例僅占所有選項的23.1%。而且作為復選題,高達51.4%的孩子從不或極少在節假日進行戶外活動。
該調查根據國外對自然缺失症的症狀描述設計了若干問題,並進行統計分析,結果發現,大部分孩子沒有自然缺失症的典型症狀;但也有12.4%的孩子得分超過3分,表明具有自然缺失症的某些傾向,如注意力不集中、容易煩躁、環境適應能力差,對自然不友好、缺乏好奇心。

保護活動

受到《林間最後的小孩》一書的影響,美國政府於2009年推出了NoChildLeftInside法案,敦促各個州設立環境教育標準,鼓勵兒童到戶外進行主動的發現式、實踐式學習。專家也呼籲社會各界關注“自然缺失症”這一現象,老師、家長、公益組織應該一起行動起來,給孩子們創造更多接觸自然的機會。他們建議學校開設戶外課程,在自然環境中進行教學。不應讓孩子整天補習功課,或參加各類培訓,而是要帶他們去公園或郊外逛逛;還應限制孩子玩電子產品的時間。

當代常見綜合症

科技化的生活出現了眾多的“綜合症”。 當今的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生活節奏不斷加快,人們的工作壓力越來越大,勢必對軀體和精神狀況產生不良影響,如不注意調節,導致心理失衡,使神經-內分泌功能失調,則抵禦疾病的能力明顯下降。反覆的惡性循環,最終導致疾病。
拖延症
恐剩症
恐夏症
虛構症
聖誕綜合症
大腦肥胖症
考試綜合症
家庭高尚病
考后綜合征
疲勞綜合症
頸肩綜合症
假日綜合症
夜餐綜合症
熬夜綜合症
便當綜合症
時間綜合症
肝肺綜合症
戀母綜合症
電腦綜合症
長假綜合症
節后綜合症
經期綜合徵
論壇綜合症
信息綜合症
電視綜合症
快遞依賴症
鏡子綜合症
動物恐懼症
職業倦怠症
三電綜合症
政績焦慮症
網聊依賴症
大自然缺失症
秘書依賴症
考前焦慮症
教材潔癖症
購房焦慮症
開學綜合症
衣領綜合症
宇宙綜合症
辭賦綜合症
手機恐懼症
巴黎綜合症
親密恐懼症
聯考后綜合症
雷爾氏綜合症
美尼爾綜合症
唐納氏綜合症
帕金森綜合症
經前期綜合症
辦公室綜合症
建築物綜合症
絕經期綜合徵
手足口綜合症
IT虛榮綜合症
蹭涼綜合症
職業倦怠症
假前綜合症
世界盃綜合症
LIMA綜合症
人身變換症
學者綜合症
廣場恐懼症
彼得·潘綜合症
閩希豪生綜合症
快樂木偶綜合症
倖存者綜合症
假期綜合症
飛機綜合症
格斯特曼綜合症
司湯達綜合症
壞訊息綜合症
被愛妄想症
假期綜合症
偏側空間失調症
時差綜合症
雙曲綜合症
空巢綜合症
春天綜合症
真命天女症
名人經濟綜合症
手機上網綜合症
世界盃後遺症
周一綜合症
女超人綜合症
辦公樓綜合症
大雄-胖虎綜合症
道林格雷綜合症
高大罌粟花綜合症
MUNCHHAUSEN綜合症
搜尋依賴症
科塔爾綜合症
耶路撒冷綜合症
不寧腿綜合症
阿斯伯格綜合症
外地口音綜合症
卡普格拉妄想症
第歐根尼綜合症
睡眠呼吸暫停綜合症
盆底痙攣綜合症
蒙被過暖綜合症
辦公易怒綜合症
重複使力傷害症
格林巴利綜合症
胸廓出口綜合症
愛德華氏綜合症
健康食品痴迷症
健康食品痴迷症
電腦視覺綜合症
假期失憶症
經濟艙綜合症
微笑抑鬱症
年末抑鬱綜合症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