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與野菊花莫混用
某些山區的個體醫生或鄉村郎中,喜歡將在山上及村邊自采的野菊花代替菊花使用。其實,這兩味藥並非同一種植物,其功能和主治也有所不同,不可以混用。
菊花與野菊花為同屬近緣植物,它們的區別有於:
生長環境:菊花均系栽培植物,因產地不同可分為杭菊花,滁菊花,毫菊花等;野菊花為野生,多長於路邊,丘陵,荒地,山坡等,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布。
形色差異:菊花呈圓錐形或扁球形,花直徑1.5厘米~3厘米,花色多樣,如有黃色,棕色,白色等,野菊花呈類球形,花直徑0.3厘米~1厘米,花色多棕黃色,少量為褐色。
功效差異:菊花,性味甘,苦,微寒,歸肺,肝經,功效是散風清熱。平肝明目,常用於風熱感冒(桑菊飲),肝陽上亢之頭痛,眩暈,目赤(羚羊鉤藤飲),肝腎陰虛之眼目昏花(杞菊地黃丸)等,現代研究表明,菊花能降壓,擴張冠狀動脈血流量,增強毛細血管抵抗力。故還能治療高血脂,高血壓及動脈硬化等,野菊花,性味苦,辛,微寒,歸肝,心經,主要功效是清熱解毒,主治癰腫,疔瘡,目赤,瘰癘,天皰瘡,濕疹等。由於清熱解毒之力勝於菊花,故擅長治療穩中有各類疔瘡癰腫之疾(代表方有“五味消毒飲”)。此外,野菊花與菊花一樣,也具有抗炎,抗病毒,降壓,降脂等作用。
古人有“真菊延齡,野菊泄人“之說,菊花既是中藥,也是食品,能當保健品食用,毒副作用極小。而野菊花性苦寒,“氣味苦辛慘烈”(李時珍語),長期服用或用量過大時,會傷及脾胃陽氣,出現胃部不適,胃納欠佳,腸鳴,大便稀溏等不良反應,脾胃虛寒者及孕婦都不宜用。因此,菊花與野菊花在臨床套用上不應混淆,且不能相互替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