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

關節

關節是差別生長(differential growth,構成特徵性的有差別的生長)、伸展力、剪下力、壓縮力、扭轉力的傳輸以及各種各樣的運動所必須的結構。而關節在任一特定時間內的主要功能取決於關節所處的位置和個體的年齡大小。關節的分類體系從簡單的系統到較複雜的系統不等;這些系統在專家評估人類運動的錯綜複雜性時常被使用。

基本信息

釋義

詞目:關節
拼音:guānjié

基本解釋

⒈[joint]
⒉動物骨骼的骨塊(如股骨和髖骨)之間的連線點。
⒊起關鍵作用的環節。
在關節上,他的話,就變成不可遏止的力量。——劉白羽《火炬與太陽》
⒋[articulation]∶脊椎動物骨骼的骨與軟骨之間的接合處,如膝關節
⒌[sayinsecret]∶舊時指暗中說人情、行賄勾通官吏的事。
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宋史·包拯傳》
打通關節
⒍[articulation]∶相鄰兩骨借結締組織囊相連形成的骨連結,囊內兩骨間有潛在腔隙和滑液,使兩骨能有較大的活動性。

詳細解釋

關節模式圖關節模式圖

⒈骨頭互相連線的地方。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關節不利屈伸。”宋葉適《戴少望書》:“道引關節,屏閒思慮。”韓北屏《非洲夜會·不巧的巧遇》:“那個傢伙得意了,把手指關節弄得咯咯作響。”
⒉關鍵;重要環節。
韓愈《殿中侍御史李君墓志銘》:“其說汪洋奧美,關節開解,萬端千緒,參錯重出。”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丹鉛新錄四·銑鋧》:“必多讀史傳,則此等事自能燭照源流,洞見真妄,乃學問中一大關節,不可不知。”《東周列國志》第一百六回:“王敖至趙,再打郭開關節,言:‘李牧與秦私自講和,約破趙之日,分王代郡。’”清許秋垞《聞見異辭·文引孫行者》:“一士子應鄉試,主考系世交,往討關節,雖不卻,但云破題內須嵌‘孫行者’,方可中式。”魏巍《東方》第三部第三章:“周仆在幾個關節問題上作了發揮。”
⒊指暗中行賄勾通官吏的事。
蘇鶚《杜陽雜編》卷上:“瑤英善為巧媚,載惑之,怠於塵務,而瑤英之父曰宗本,兄曰從義,與趙娟遞相出入,以構賄賂,號為關節。”《水滸傳》第六二回:“蔡福、蔡慶兩箇商議定了,暗地裡把金子買上告下,關節已定。”郭沫若蔡文姬》第四幕:“曹操:哼,這豈不是暗通關節嗎?”參閱宋吳曾《能改齋漫錄·事始二》。
⒋暗號。
高文秀《黑鏇風》第二折:“那婦人呵,他唱一句為關節,那喬才呵,他應一句到來也。”明葉憲祖《易水寒》第四折:“我想燕人不曉秦聲,不免即在琴聲之內,暗送一個關節,我王可以脫身也!”
⒌囑咐。
⒍機謀;計謀。
關漢卿《望江亭》第三折:“你為公事來到這些,不知你怎生做兀的關節?”元無名氏《漁樵記》第四折:“明明的這關節有何難見,險些把一家兒恩多成怨。”
⒎指談話中故意停頓不說使人懸念的關子。
趙樹理《三里灣·有沒有面》:“他賣了這么個關節,大家自然要追問。”川劇《譚記兒》第四場:“大人,你又何必賣關節。”

概述

骨與骨之間連線的地方稱為關節,能活動的叫“活動關節”,不能活動的叫“不動關節”。這裡所說的關節是指活動關節,如四肢的肩、肘、指、髖、膝等關節。 關節由關節囊關節面關節腔構成。關節囊包圍在關節外面,關節內的光滑骨百稱為關節面,關節內的空腔部分為關節腔。正常時,關節腔內有少量液體,以減少關節運動時摩擦。關節有病時,可使關節腔內液體增多,形成關節積液和腫大。 關節周圍有許多肌肉附著,當肌肉收縮時,可作伸、屈、外展、內收以及環轉等運動。
出《靈樞·官針》:“病水腫不能通關節者”。中醫學對關節一詞之用有兩種不同含義。其一為解剖部位名,即骨與骨相接之處,有屈曲伸展並鏇轉活動功能者,稱為關節。如肩關節、肘關節髖關節、指(趾)關節等等,另有不能屈伸鏇轉活動者則為不動關節,如腰骶關節,骶尾關節等。其二則系瘡瘍癰疽病勢發展之時日順序之名詞。《外科正宗》卷一稱:“關節在於斯時變生出於此候”之注文中曰:“關節者,陽瘡以十四日為關,陰瘡二十一日為節,此時務要出膿,勢定不可過攘,但膿出方自腐脫,腐脫方自肌生,肌生方自收斂,收斂方自瘡平,此為瘡之關節,亦由次序來也。如期不得膿者,後即便有變生,為一關順,後必多順,一關逆,後必多逆,以此觀之,不可不察也。”兩種含義截然不同,不可不辨也。

基本結構

儘管人體的關節有多種多樣,但其基本結構不外有關節面、關節囊和關節腔。
1、關節面:各骨相互接觸處的光滑面叫關節面。關節面為一層軟骨覆蓋稱關節軟骨。
2、關節囊:由結締組織組成,它附著於關節面周圍的骨面上。可分為內外兩層,外層為纖維層,由緻密結締組織構成;內層為滑膜層,由薄層疏鬆結締組織構成,可分泌滑液,起到潤滑作用。
3、關節腔:就是關節軟骨和關節囊間所密閉的腔隙。
4、關節軟骨:減少骨之間的摩擦。
5、關節頭:與關節窩緊扣,進行運動。
6、關節窩:與關節頭緊扣,進行運動。關節的基本病變。

滑膜關節

簡介

滑膜關節是覆蓋的骨外的結締組織膜,其作用主要是營養骨胳,並與關節滑液一起維持與保護關節的正常作用。RA患者的滑膜最早被RF因子侵蝕在不斷被破壞的同時,又成RF因子發生的溫床與基地,直到形成血管翳被完全包囊,切斷了骨骼通過滑膜就去營養,獲得保護的功能。由此以後經歷,細胞變性--壞死--增殖--硬化,最經造成骨關節變形,喪失勞動力,殘疾及其它RA併發症。

主要結構

關節的主要結構包括關節面、關節腔和關節囊三部分,是滑膜關節的最基本結構。
1.關節面即構成關節各骨的鄰接面,關節面上覆蓋有一層很薄的光滑軟骨。軟骨的形狀與骨關節面的形狀一致,具有減少運動時的摩擦;同時軟骨富有彈性,可減緩運動時的振盪和衝擊的作用。關節軟骨屬透明軟骨,其表面無軟骨膜。通常一骨形成凸面,成關節頭,一骨形成凹面,成為關節窩。
2.關節囊關節囊是由跨過關節附麗於鄰近骨,獨特的纖維組織所構成的膜性囊,密封關節腔。關節囊分為內、外兩層,外層為厚而堅韌的纖維層,由緻密結締組織構成。纖維層增厚部分稱為韌帶,可增強骨與骨之間的連線,並防止關節的過度活動。關節囊的內層為滑膜層,薄而柔軟,由血管豐富的疏鬆結締組織構成,含有平行和交叉的緻密的纖維組織相貼,並移行於關節軟骨的周緣,與骨外膜有堅固連線。滑膜形成皺褶,圍繞著關節軟骨的邊緣,但不覆蓋軟骨的關節面。滑膜層產生滑膜液,可提供營養,並起潤滑作用。
3.關節腔關節囊與關節軟骨面所圍成的潛在性密封腔隙叫
關節腔。腔內含有少量滑膜液,使關節保持濕潤和滑潤;腔內平時
呈負壓狀態,以增強關節的穩定性。

輔助結構

關節除具備上述基本結構外,某些關節為適應其特殊功能還形成一些特殊結構,以增加關節的靈活性或穩固性。這些結構是:
1.韌帶ligaments連於相鄰兩骨之間的緻密纖維結締組織束稱為韌帶,可加強關節的穩固性。位於關節囊外的稱囊外韌帶,有的與囊相貼,為囊的局部增厚,如髖關節的髂股韌帶;有的與囊不相貼,分離存在,如膝關節的腓側副韌帶等。位於關節囊內的稱囊內動帶,被滑膜包裹,如膝關節內的交叉韌帶等。韌帶和關節囊分布有豐富的感覺神經,損傷後極為疼痛。
滑膜關節
2.關節內軟骨為存在於關節腔內的纖維軟骨,有關節盤、關節唇兩種形態。
(l)關節盤articulardisc:是位於兩關節面之間的纖維軟骨板,其周緣附著於關節囊內面,將關節腔分為兩部。關節盤多呈圓形,中央稍薄,周緣略厚,膝關節中的關節盤呈半月形,稱關節半月板,可使兩關節面更為適合,減少衝擊和震盪,並可增加關節的穩固性。此外,兩個腔可產生不同的運動,從而增加了運動的形式和範圍。
⑵關節後articularlabrum:是附著於關節窩周緣的纖維軟骨環,它加深關節窩,增大關節面,可增加關節的穩固性,如髖臼唇等。
3.滑膜襞和滑膜囊有些關節的滑膜表面積大於纖維層,以致滑膜重疊卷摺,並突向關節腔而形成滑腹襞,其內含脂肪和血管,即成為滑膜脂墊,在關節運動時,關節腔的形狀、容積、壓力發生改變,滑膜脂墊可起調節或充填作用,同時也擴大了滑膜的面積,有利於滑液的分泌和吸收。在某些部位,滑膜從纖維膜缺如處或薄弱處作囊狀膨出,充填於肌腱與骨面之間,則形成滑膜囊,可減少肌肉活動時與骨面之間的摩擦。關節的形態結構與其生理機能相適應,關節的功能表現為運動的靈活性與穩定性的對立統一,靈活與穩定的程度則因身體各部的機能不同而異。因此,與其相適應的各關節的形態結構也不相同。如上肢是勞動和工作的器官,其關節纖細靈巧,下肢是負重和移位的器官,其關節碩大穩固。決定關節的靈活性與穩固性的因素主要有關節面的形狀、關節面的面差、關節囊的厚薄和鬆緊、囊內外韌帶的強弱、有無關節盤的介入以及關節周圍肌肉的強弱和收縮幅度等。例如,肩關節頭大,盂淺,面差大,關節囊薄弱鬆弛,運動靈活,但關節周圍肌肉的靜力收縮又保持關節面相貼而防止脫位;相反,髖關節頭大,臼深。面差小,韌帶多,關節囊厚而緊張,關節周圍雖有強大肌肉收縮,但運動幅度小,關節穩固。

滑膜關節的運動

滑膜關節的關節面的形態,運動軸的多少與方向,決定著關節的運動形式和範圍,其運動形式基本上沿三個互相垂直的軸作三組拮抗性的運動。
1.屈和伸是關節滑冠狀軸進行的運動。運動時,兩骨之間的角度發生變化,角度變小稱為屈flexion;相反,角度增大稱為伸extension。一般來說,關節的屈指的是向腹側面成角,而膝關節則相反,小腿向後貼近大腿的運動叫做膝關節的屈,反之則稱為伸。在足部,足上抬,足背向小腿前面靠攏為踝關節的伸,亦稱背屈;足尖下垂為踝關節的屈,亦稱跖屈
2.內和收 外展是關節沿矢軸軸進行的運動。運動時,骨向正中矢狀面靠攏,稱收或內收adduction,反之,遠離身體正中矢狀面,稱展或外展abduction。但手指的收展是以中指為準的靠攏、散開運動,足趾的收展是以第二趾為準的靠攏、散開運動。
3.鏇內和鏇外 是關節沿垂直軸進行的運動,統稱鏇轉rotation。骨向前內側鏇轉,稱鏇內medialrotation,反之,向後外側鏇轉,稱鏇外lateralrotation。在前臂,橈骨是圍繞通過燒骨頭和尺骨頭的軸線鏇轉,將手背轉向前方的運動,稱鏇前pronation,將手掌恢復到向前而手背轉向後方的運動,稱鏇後supination。此外,有些關節還可進行環轉運動circumduction,即關節頭在原位轉動,骨(肢體)的遠側端做圓周運動,運動時全骨(肢體)描繪出一圓錐形的軌跡。能沿二軸以上運動的關節均可做環轉運動,實際為屈、外展、伸和內收的依次連續運動,如肩、髖、橈腕關節等。

基本病變

膝關節膝關節

1,關節腫脹常由於關節積液或關節囊及其周圍軟組織充血、水腫、出血、和炎症所致。
2,關節破壞關節軟骨及其下方的骨性關節面骨質為病理組織所侵犯、代替所致。
3,關節退行性變早期改變為關節軟骨細胞變性、壞死、溶解,並逐漸為纖維組織或纖維軟骨所代替。
4,關節強直可分為骨性強直和纖維性強直。
5,關節脫位關節骨端的脫離、錯位。分為完全脫位和半脫位。
關節的保護
一、合理飲食結構,注意適量補。學會科學飲食,注意鈣質攝入。每日膳食必須多種食物適當搭配,以滿足人體對各種營養素的需要。日常飲食應包括五大類:第一類為穀類和薯類;第二類為動物性食物;第三類為豆類及其製品;第四類為蔬菜水果類;第五類為純熱能食物(包括植物油、澱粉、食用糖和酒)。各類食物所提供的營養成分不盡相同,沒有一種食物能供給人體需要的全部營養素。另外,中老年人在膳食中應注意多食含鈣食物,如牛奶及豆製品,鈣含量豐富,利用率又高,應注意補充。蝦皮、芝麻醬、海帶、核桃、瓜子、土豆等,可增加鈣質攝入。另外,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生冷、油膩之物,多吃蔬菜水果,也有利於膝關節的保護。同時應多一些戶外活動,增加陽光照射及補充維生素D,以促進吸收。
二、合理鍛鍊關節,避免關節損傷。有骨性關節炎的人,既要避免膝關節過度疲勞,又要進行適當的功能鍛鍊,以增加膝關節的穩定性,防止腿部的肌肉萎縮,這不僅能緩解關節疼痛,還能防止病情進展。有的人患關節炎後害怕疼痛,不敢活動,甚至臥床不動,其實這對保護關節並不利,時間長了,反而會引起髕骨老化、骨質疏鬆、肌肉萎縮等一系列併發症,進一步加劇關節的損傷和不穩定。患了關節炎後,正確地適當地進行鍛鍊,可以增強肌肉韌帶的力量,延緩和減慢關節病的進程。合理鍛鍊關節,避免關節損傷應把握好三個環節:
1、首先,處理好“鍛鍊”和“休息”這對矛盾。把握好鍛鍊和休息,動和靜的分寸,總的原則是“休息關節,鍛鍊肌肉”。對已經出現早期、輕微症狀者,必要的休息可以減少關節的磨損,利於炎症和腫脹的消散。而適當鍛鍊可以增加關節周圍肌肉力量,加強關節的穩定性,減輕關節疼痛和改善關節功能。
2、要選擇科學適當的鍛鍊方式。有膝關節炎的人,游泳和散步是最好的運動方式,既不增加膝關節的負重能力,又能讓膝關節四周的肌肉和韌帶得到鍛鍊。游泳是一項全身性的運動,對頸椎肩關節、膝關節等都有保健作用,同時對糖尿病高血壓也有一定的治療作用。散步是一種最經濟、最安全、最適宜長期堅持的運動形式,有關節炎的患者散步時步幅不要太大,速度不要太快,快步疾走容易加劇關節的磨損。仰臥起坐、伏地挺身、橋形拱身以及模仿蹬腳踏車,都是病人最好的運動。可以做床上抬腿運動,用大腿帶動小腿,膝關節不彎曲,必要時可以在腳踝部放個沙袋,增加鍛鍊強度,這種鍛鍊方式的好處是不受場地的限制。關節炎患者不適宜進行一些劇烈的活動,如蹲馬步、蹲下起立、爬樓梯、登山等,這些活動會增加關節負荷,加劇關節的磨損。章亞東博士說,老人在爬樓梯、爬山時,關節負重是正常時的4-5倍,有的樓房沒有電梯,必須走樓梯時,可以扶著欄桿或牆,注意不要跨步上樓梯,要等雙腳全部在一個台階上後,再邁下一步。
3、是掌握鍛鍊的強度。應以鍛鍊後不覺得過度疲勞為適宜,無論何種鍛鍊均應不導致肌肉過度疲勞,不增加關節疼痛症狀。
4、減輕體重。肥胖往往加重關節面的負擔,使關節結構加速磨損、老化,引起變形性關節炎。肥胖還可通過其他代謝併發症間接影響關節,如糖耐量異常、脂質異常症等等。
5、注意走路和勞動的姿勢,不要扭著身體走路和幹活。避免長時間下蹲,長期從事下蹲式工作時,如汽車修理工、翻砂工,最好能坐個小板凳改為低坐位,長時間坐著和站著,也要經常變換姿勢,防止膝關節固定一種姿勢而用力過大。騎腳踏車是治療和預防骨性關節炎的一項很好的運動形式,但要注意調好車座的高度,以坐在車座上兩腳蹬在腳蹬上、兩腿能伸直或稍微彎曲為宜,車座過高、過低或騎車上坡時用力蹬車,對膝關節都有不良的影響。
6、避免關節受傷。經常參加體育鍛練,可以增強肌肉韌帶的力量,有利於關節穩固性的增強,也可以提高關節的靈活性,對防止關節損傷有積極的作用。保持各關節在正常的活動軌跡中運動,是預防關節慢性勞損的一個重要措施,要掌握科學的訓練方法和手段。在遇到摔倒、衝撞等情況下,順勢緩衝是一種很有效而合理的自我保護動作。例如,不慎摔倒時,不要用手去撐地,應主動降低身體重心,儘量先用臀部著地,身體作團狀緩衝,如不得不用手撐地,應立即屈腕屈肘,以肩背著地,身體作團狀緩衝。遇到關節被扭曲時,身體應做順勢緩衝動作,不要硬頂,否則關節外和關節內的組織會受到損傷,嚴重時會發生斷裂。
7、防治骨質疏鬆。預防關節病要關注骨骼的健康。骨質疏鬆的嚴重後果就是骨折,當然也包括各個關節部位。要從兒童期就開始吃富含鈣、低鹽和適量的蛋白質飲食,例如牛奶,注重曬太陽和身體鍛鍊。
8、養成良好習慣。注意防止關節受潮、受涼,尤其在氣候變換季節,及出汗、酒後、睡眠時,風寒潮濕最容易侵襲致病。膝關節遇到寒冷,血管收縮,血液循環變差,往往使疼痛加重,故在天氣寒冷時應注意保暖,必要時戴上護膝,防止膝關節受涼。女孩子不要長時間穿高跟鞋,最好穿鬆軟、鞋底有彈性的鞋,如坡跟的休閒鞋,這樣可以減輕重力對關節的衝擊,減輕關節的磨損。在上下班途中或者在辦公室感到足部很疲勞時可以換一雙平底鞋。老年人不宜提重物,不宜爬高、搬重物,以免造成關節損傷。
9、重視自查,早期診治。當出現反覆膝蓋疼痛、酸脹,下樓腿疼,或天氣變化時關節不舒服等症狀時,應引起重視,這些都是關節疾病初期的信號。當存在關節病的典型症狀關節疼痛、腫脹和關節運動功能減退時應及時治療如採用中藥馬泰舒可取得較好的療效。早期的關節病經過對症治療,能夠緩解症狀、改善功能、延緩病程及矯正畸形。
10、穿鞋有講究。平時應穿適當的鞋,其實穿平底鞋,不是最佳選擇。因為穿平底鞋行走時,體重會過多地壓在腳後跟上,走路時間長了,上傳的衝力可能會使人產生足跟、踝、膝、髖、腰等部位的疼痛和不適,長時間對關節不良影響便可出現退行性關節炎的表現。所以最好穿鬆軟、鞋底有彈性的鞋,如坡跟的休閒鞋,這樣可以減輕重力對關節的衝擊,減輕關節的磨損。
11、多做關節康復體操。有許多專門針對關節患者準備的關節康復體操,建議每天做上幾次,對於延緩病情惡化有一定幫助。
12、有針對性的飲食。豐富平衡的飲食結構對於關節炎的康復是很有幫助的。紅色食物多可以養心補血,如胡蘿蔔、洋蔥、紅棗、紅薯等。黃色食物可以養脾補充維生素C,如土豆、黃豆、山藥等。綠色食物可以養肝清理腸道,如青筍、青菜、青豆等。黑色食物可以養,如黑米、黑芝麻、黑豆、黑木耳等。對關節炎最針對的食物應該是天然鋸峰齒鮫軟骨粉,多吃可以促進關節軟骨修復,這一點已經在許多已開發國家的臨床中得到驗證。
13、注意保護患病關節。使用既保暖固定又透氣透汗的護膝、護腰、護肩、護肘……等關節護具。關節護具對於患部保護、疼痛緩解、病情康復有輔助作用。

軀幹骨

包括脊柱骨、肋骨和胸骨。這些骨互相連線構成脊柱和胸廓。
1、脊柱
脊柱由二十四塊椎骨(其中頸椎七塊,胸椎十二塊,腰椎五塊)一塊骶骨和一塊尾骨相迭而成。
2、胸廓
中胸椎、肋骨、肋軟骨和胸骨組成。

肋骨

共十二對,左右對稱,肋骨前端借肋軟骨與胸骨連結過程胸肋椎關節,第八至第十肋的前端不接胸骨,各與上位的肋軟骨連結形成肋弓。第十一、十二肋骨的前端不與上位肋軟骨相連,稱為浮肋。

胸骨

居胸前正中部。
上肢骨:包括鎖骨,肩胛骨,上臂和肱骨,前臂和尺骨及橈和手的八塊腕骨,五個掌骨和十四節指骨。
腕骨可分為兩排:近側排由拇指側向小指側,有舟骨、月骨、三角骨和豆骨;遠側排依次為大多交骨、小多角骨、頭狀骨和鉤骨。掌骨由拇指向小指依次稱第一、二、三、四、五掌骨。指骨除拇指為兩節,其餘各節為三節,總計十四節。指骨由身體近端到遠端,分別稱第一(近),第二(中)和第三(遠)指節。

肩關節

由於關節囊包圍肱骨頭和肩胛骨的關節盂而成。因肱骨頭的關節面大,呈半球形,肩胛骨關節盂小而且淺,加上關節囊松而薄,所以,肩關節活動靈活,是全身易脫位的關節之一。

肘關節

是一個復關節,由三個關節共居同一關節囊而成。
肱尺關節:是肘關節的主關節,有肱骨滑車與尺骨滑車切跡構成。可展伸140度。
⑵肱橈關節:由肱骨小頭和橈骨的關節凹構成。只能作曲伸和迴旋運動。
⑶橈尺近側關節:由橈骨環狀關節面與骨上端的橈切跡構成。
伸肱時,前臂與上臂不在一條直線上,前臂與上臂之間形成一開向外側的角度,這個角叫提攜角(男性約為165度,女性約135度)。

橈腕關節

由橈骨的腕關節面與舟、月和三角骨構成,可做曲伸、內收、外展和環轉運動。橈腕關節與腕間關節共活動的範圍是:屈最大,約90度,伸45度,內收40度,外展20度,環轉度極小。

腕掌關節

有下排腕骨與掌骨構成。除拇指腕掌、小拇指掌關節能做屈伸、收展、對掌及環轉(僅拇指腕掌關節有)等運動外,餘三個腕掌關節基本不動。

髖關節

由髖臼和股骨頭組成。由於髖臼較深能容納股骨頭的2/3,而且髖關節囊及周圍的肌肉又比較強厚,因此,穩固性比肩關節大。髖關節脫位也僅次於肘關節和肩關節。

膝關節

股骨下端的關節面,脛骨上端的關節面和髕骨關節面構成。滑膜腔被兩條交叉韌帶分割。前、後兩條交叉韌帶尚有防止脛骨前、後移位的作用。膝關節內有月牙狀的關節盤,叫半月飯,其內側大,外側小。當膝關節半屈於內鏇或外鏇位時,突然的強力伸膝運動,可使半月板損傷膝關節囊堅韌,關節囊的前壁有髕骨和髕韌帶;兩側有脛、腓側副韌帶;後放有斜韌帶加強。

踝關節

由脛骨下端及內踝、腓骨外踝與距骨構成,屬於滑車關節。踝關節負重最大,關節面較小,但踝關節囊有韌帶加強,內側韌帶從內側將內踝、足舟骨、距骨和跟骨。因踝關節周圍韌帶強而有力,以致在踝扭傷時,即使內外踝發生了骨折,韌帶尚未受損。
由於細菌或病毒等致病因子和自身抗體的作用使關節的各部分,如滑膜、軟骨或軟骨下骨發生滲出,中性細胞和淋巴細胞浸潤,以及細胞因子活動等炎症性反應,稱為關節炎。一般,按病因和臨床表現,關節炎可分以下幾類:1)感染性關節炎2)原因不明的多發性關節炎3)代謝內分泌病4)退行性關節病5)關節創傷6)神經性關節病7)過敏性關節病8)出血性疾病9)腫瘤和腫瘤樣病變.
關節趣聞:人的一生中,手指關節平均需要彎曲2500萬次。

分類

解剖學講,關節分為四類,1,髁狀關節2,滑動關節3,樞軸關節4,鞍形關節。
按關節運動軸的數目可分為三類:1.單軸關節2.雙軸關節3.多軸關節。

相關疾病

關節炎產生的過程

1.健康的關節包括強健的骨骼,它主要由必需礦物質在膠原蛋白基質中形成。關節中有一個含有滑液的囊,它保護骨骼的末端不會受到相鄰骨頭和軟骨的衝擊,因為滑液可以有效地潤滑關節。

2.關節過度疲勞和膳食不平衡會導致酸性體質,軟骨浸泡在酸性體液中就會降解,滑液的潤滑效果也會變差。損失的軟骨成分同時存在於軟骨和骨骼中,導致骨骼末端變得不平滑並形成骨刺(大的骨骼突起)。由此引起的發炎會限制關節的運動。

3.酸性體質的人會造成大量的鈣流失,鈣平衡的失調會導致鈣在軟組織中堆積,引起肌肉疼痛,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骨骼末端會接合,融合在一起。

關節炎與氨糖

許多人在被關節炎折磨多年,卻不知關節炎的發病原因。關節炎主要是由於軟骨受損導致的。

人的身體共有206塊骨頭,關節是連線骨頭的紐帶,是人體能夠活動的支撐點。在關節的連線處都有一層光滑的、薄薄的關節軟骨包被,軟骨是關節面的保護墊,它富有彈性,起緩衝保護作用。

關節軟骨呈半透明狀,表面光滑,呈淡藍色,有光澤,它是由一種特殊的叫做緻密結締組織的膠原纖維構成的基本框架,這種框架呈半環形,類似拱形球門,“框架”的底端緊緊附著在下面的骨質上,上端朝向關節面,這種結構使關節軟骨緊緊與骨結合起來而不會掉下來,同時當受到壓力時候,還可以有少許的變形,起到緩衝壓力的作用。

在這些纖維之間,除了軟骨細胞與水分之外,充斥其間的是一種叫粘多糖(例:硫酸軟骨素)的成分。 原纖維、粘多糖是關節的軟骨固體物主要構成。但慢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代謝變,體內氨糖(是構成膠原纖維、粘多糖的小分子前體)合成分泌含量下降,導致軟骨合成能力下降,軟骨中粘多糖的不足,膠原纖維受損。軟骨退化,骨與骨摩擦,誘發骨關節代謝異常與炎症,形成各種關節炎。 氨糖修復軟骨,有效對抗關節炎症 氨糖(氨基葡萄糖)是醫學界視為迄今為止僅有的可以根本治療骨關節疾病的物質。它預防和治療骨關節炎的效果已在國外幾十年的臨床使用中得到廣泛驗證,國內對它的使用剛剛興起。它是人體合成關節軟骨中粘多糖與膠原纖維的原料。 臨床證明,每天外源性的攝入800~1500mg氨糖能促進軟骨細胞活力,促進軟骨粘多糖與膠原纖維的再生、讓軟骨恢復年輕時的彈性,消炎並促進關節滑液生成,從根本上解決全身各處關節炎。 氨糖還能營養韌帶,抑制、包住增生的骨刺,催生關節液,讓關節更靈活。

預防和保健

1.加強鍛鍊,增強身體素質 經常參加體育鍛鍊,如保健體操、練氣功、太極拳、做廣播體操、散步等,大有好處。凡堅持體育鍛鍊的人,身體就強壯,抗病能力強,很少患病,其抗禦風寒濕邪侵襲的能力比一般沒經過體育鍛鍊者強得多。

2.避免風寒濕邪侵襲 春季正是萬物萌發之際,也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好發季節,所以,要防止受寒、淋雨和受潮,關節處要注意保暖,不穿濕衣、濕鞋、濕襪等。夏季暑熱,不要貪涼受露,暴飲冷飲等。秋季氣候乾燥,但秋風送爽,天氣轉涼,要防止受風寒侵襲。冬季寒風刺骨,注意保暖是最重要的。

3.注意勞逸結合 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勞逸結合是強身保健的主要措施。臨床上,有些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病情雖然基本控制,處於疾病恢復期,往往由於勞累而重新加重或復發,所以要勞逸結合,活動與休息要適度。

4.保持正常的心理狀態 有一些患者是由於精神受刺激,過度悲傷,心情壓抑等而誘發本病的;而在患了本病之後,情緒的波動又往往使病情加重。這些都提示精神(或心理)因素對本病有一定的影響。因此,保持正常的心理狀態,對維持機體的正常免疫功能是重要的。

5.預防和控制感染 有些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在患了桃體炎咽喉炎、鼻竇炎慢性膽囊炎、齲齒等感染性疾病之後而發病的。人們認為這是由於人體對這些感染的病原體發生了免疫反應而引起本病的。所以,預防感染和控制體內的感染病灶也是重要的。 風濕性關節炎屬變態反應性疾病,是風濕熱的主要表現之一。多以急性發熱及關節疼痛起病,典型表現是輕度或中度發熱,遊走性多關節疼痛,受累關節多為膝、踝、肩、肘、腕等大關節。本病常見由一個關節轉移至另一個關節,病變局部呈現紅、腫、灼熱、劇痛,部分病人也有幾個關節同時發病,不典型的病人僅有關節疼痛而無其他炎症表現,急性炎症一般於2-4周消退,不留後遺症,但常反覆發作。若風濕活動影響心臟,則可發生肌炎甚至遺留心臟瓣膜病變。 常見的風濕病有:風濕、類風濕性關節炎、風濕寒性關節痛、風濕、類風濕、強直性脊柱炎、質疏鬆症骨質增生、生性關節炎關節周圍炎紅斑狼瘡、後風頑固性腿痛骨神經痛乾燥綜合徵等。

脫臼

脫臼主要是指關節頭從關節窩中滑出,此時關節無法正常活動,稱之為脫臼。最容易脫臼的是腕關節和踝關節

人體探秘(一)

人作為世界上最高級的動物,小小的身軀里包含了無數的秘密,我們要通過科學來了解自己的身體,才能更好的開發運用和保護自己的身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