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五臟之一,位於中焦,膈之下。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主運化,主升清,主統血,並與四肢、肌肉密切相關。是重要的淋巴器官,具有造血、濾血、清除衰老血細胞及參與免疫反應等功能。因其含血量豐富,能夠緊急向其他器官補充血液,所以有“人體血庫”之稱。
脾臟位於腹腔左上區第9~11肋骨之間,大小相當於握緊的拳頭,為腎形,凸面向外側,凹面向內側,凹面深處稱脾門。脾臟的表面有結締組織形成的包膜,包膜自多處向脾實質內延伸、分支,並互相吻合形成小梁。肉眼觀看脾的切面,可見到一些散在的直徑為0.2毫米~0.7毫米的灰色小結節。這些灰色小結節稱為白髓。其餘部分呈暗紅色,稱為紅髓。白髓與紅髓之間的區域叫做邊緣帶。白髓是包圍在中央動脈外面的淋巴組織,是淋巴細胞的居住地,也是脾臟產生淋巴細胞的主要基地。紅髓分布在白髓周圍,由血竇和脾索組成,占脾臟的大部分。血竇是紅髓內的不規則裂隙,與脾內血量有關。脾索是血竇之間的組織,由網狀纖維和網狀細胞構成網眼與靜脈竇壁相連形成支架,其間有大量的各種血細胞。邊緣帶厚度約80微米~100微米,是淋巴細胞和抗原物質交流通行的過道。
在脾附近,胃脾韌帶及大網膜中,常可見到暗紅色,大小不等,數目不一的副脾。因脾功能亢進作脾切除時,應將副脾一併切除。脾屬於網狀皮系統,是人體最大的淋巴器官,其結構基本上與淋巴結相似,由被膜、小梁及淋巴組織構成。其與淋巴結不同的地方是沒有淋巴竇,但其中具有大量血竇,是血液循環的一個過濾器。
脾在正常情況下,只產生淋巴細胞及單核細胞,但在病態及大失血後可以製造各種血細胞。脾主要功能是參與免疫反應,吞噬和清除衰老的紅細胞,細菌和異物,產生淋巴細胞,及單核細胞,貯存血液。胚胎時期可造血。脾臟在胚胎時期是一個重要的造血器官,出生後能產生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
脾內的巨噬細胞能將衰老的紅細胞、血小板和退化的白細胞吞噬消滅。它還能吞噬血液中的細菌、原蟲和異物。當脾功能亢進時可破壞大量血小板及血細胞。脾有豐富的血竇,可儲存一定量(約200毫升)的血液,在機體劇烈運動或爬山或突然失血時,脾的平滑肌收縮,放出儲存血液以補充機體的需要。
脾中的淋巴細胞還能製造抗體。正常的脾一般不能摸到,如在左肋緣下捫及者,均表示脾腫大。引起脾腫大的原因很多,如血吸蟲病、慢性肝炎、黑熱病、傷寒、瘧疾、門靜脈高壓症、白血病、惡性淋巴瘤、系統性紅斑狼瘡等。脾腫大以後,可引起脾功能亢進,使血液中的血細胞和血小板減少。脾腫大一般進行病因治療,如有脾功能亢進或門靜脈高壓所致者,可考慮手術切除。
結構組成
脾的血液通路脾動脈從脾門入脾後分支進入小梁,稱為小梁動脈(trabecularartery)。小梁動脈分支離開小梁進入動脈周圍淋巴鞘內,稱為中央動脈。中央動脈沿途發出一些小分支形成毛細血管供應白髓,其末端膨大形成邊緣竇。中央動脈主幹在穿出白髓進入脾索時分支形成一些直行的微動脈,形似筆毛,故稱筆毛微動脈(penicillararteriole)。
筆毛微動脈在脾索內可分為三段:①髓微動脈(pulparteriole),內皮外有1~2層平滑肌;②鞘毛細毛管(sheathedcapillary),內皮外有一厚的巨噬細胞鞘,但在人不發達;③動脈毛細血管,毛細血管末端的大部擴大成嗽叭狀開放於脾索,少數則直接連通於血竇。血竇匯入由扁平內皮細胞構成的髓微靜脈(pulpvenule),髓微靜脈匯入小梁內的小梁靜脈(trabecularvein),最後在門部匯成脾靜脈出脾。中央動脈旁的淋巴管沿動脈進入小梁,繼而在門部匯集成較大的淋巴管出脾,淋巴內含有許多T細胞。脾內大部分血液流經脾的速度較快,約30秒,少量血液的流速較慢,需數分鐘至1小時,依據脾功能狀態的不同而有變化。
脾的神經分布近十數年對免疫系統各器官內的神經分布有突破性進展,發現淋巴組織內有許多神經末梢,淋巴細胞和巨噬細胞表面有多種神經遞質受體,從而改變了過去認為神經不直接調節游離細胞的概念。脾神經入脾門後,其分支除分布於血管及小梁平滑肌以外,還有許多神經末梢進入脾實質分布於動脈周圍淋巴鞘和邊緣區,紅髓的脾索內較少見,淋巴小結內則無。電鏡下見到,有的神經末鞘與淋巴細胞之間的間隙僅6nm寬,未見突觸形成。說明神經對免疫系統的功能活動有直接的調節作用。
功能作用
(1)濾血:脾內濾血的主要部位是脾索和邊緣區,此處含大量巨噬細胞,可吞噬清除血液中的病原體和衰老的血細胞。當脾腫大或機能亢進時,紅細胞破壞過多,可引起貧血。脾切除後,血內的異形衰老紅細胞大量增多。
(2)免疫:侵入血內的病原體,如細菌、瘧原蟲和血吸蟲等,可引起脾內發生免疫應答,脾的體積和內部結構也發生變化。體液免疫應答時,淋巴小結增多增大,脾索內漿細胞增多;細胞免疫應答時則脈周圍淋巴鞘顯著增厚。脾內的淋巴細胞中T細胞占40%,B細胞占55%,還有一些K細胞和NK細胞等。
(3)造血:胚胎早期的脾有造血功能,但自骨髓開始造血後,脾漸變為一種淋巴器官,在抗原刺激下能產生大量淋巴細胞和漿細胞。但脾內仍含有少量造血幹細胞,當機體嚴重缺血或某些病理狀態下,脾可以恢復造血功能。
(4)儲血:人脾的儲血能力較小,約可儲血40ml,主要儲於血竇內。脾腫大時其儲血量也增大,當機體需血時,脾內平滑肌的收縮可將所儲的血排入血循環,脾隨即縮小。
血液通路
被膜與小梁:脾的被膜較厚,表面覆有間皮,被膜結締組織伸入脾內形成許多分支的小梁,它們與門部分支形成的小梁相互連線構成一粗的支架。被膜和小梁內含有許多散在的平滑肌細胞,其收縮可調節脾內的血量,小梁之間的網狀組織構成脾淋巴組織的微細支架。
白髓(whitepulp):主要由淋巴細胞密集的淋巴組織構成,在新鮮脾的切面上呈分散的灰白色小點狀,故稱白髓。它又要分為動脈周圍淋巴鞘和淋巴小結兩部分。
動脈周圍淋巴鞘(periarterially mphaticsheath):是圍繞在中央動脈(centralantery)周圍的厚彌散淋巴組織,由大量T細胞和少量巨噬細胞與交錯突細胞等構成。此區相當於淋巴結內的副皮質區,是胸腺依賴區,但無高內皮毛細管後微靜脈。中央動脈旁有一條伴行的小淋巴管,它是鞘內T細胞經淋巴遷出脾的重要通道。當發生細胞免疫應答時,動脈周圍淋巴鞘內的T細胞分裂增殖,鞘也增厚。
淋巴小結:又稱脾小體(spleniccorpuscle),結構與淋巴結的淋巴小結相同,主要由大量B細胞構成,發育較大的淋巴小結也呈現生髮中心的明區與暗區,帽部朝向紅髓。健康人脾內淋巴小結很少。當抗原侵入脾內引起體液免疫應答時,淋巴小結大量增多,它出現於邊緣區和動脈周圍淋巴鞘之間,使中央動脈常偏向鞘的一側。
邊緣區(marginalzone):位於白髓和紅髓交界處,寬約100μm。該區的淋巴細胞較白髓稀疏,但較脾索密集,並混有少量紅細胞。此區含有T細胞及B細胞,並含有較多的巨噬細胞。從肌髓或胸腺遷入脾的處女型淋巴細胞常先聚集於此區繼續成熟。中央脈側支分支而成的一些毛細血管,其末端在白髓和邊緣區之間膨大形成的小血竇,稱為邊緣竇(marginalsinus),它是血液以及淋巴細胞進入淋巴組織的重要通道,淋巴細胞也可經此區再遷入動脈周圍淋巴鞘、淋巴小結或脾索內。邊緣區也是脾內捕獲抗原、識別抗原和誘發免疫應答的重要部位,它相當於淋巴結淺層皮質與副皮質的交界處。
紅髓(redpulp):約占脾襯質的2/3,分布於被膜下、小梁周圍及邊緣區外側,因含有大量血細胞,在新鮮脾切面上呈現紅色。紅髓由脾索及血竇組成。
脾索血竇
脾索(spleniccord):由富含血細胞的索狀淋巴組織構成,脾索在血竇之間相互連線成網,索內含有T細胞、B細胞和漿細胞,以及許多其他血細胞和巨噬細胞,是脾進行濾血的主要場所。脾索內各類細胞的分布並不均勻一致。當中央動脈末端分支進入脾索成為髓微動脈時,其周圍有薄層密集的淋巴細胞,在鞘毛細血管周圍則有密集的巨噬細胞,至毛細血管末端開放於脾索時含血細胞和巨噬細胞較多,而不含血管的脾索部分則散在的淋巴細胞和漿細胞相對較多。
脾血竇(splenicsinus):是一種靜脈性血竇,寬約12~40μm,形態不規則,相互連線成網。竇壁由一層長桿狀的內皮細胞平行排列而構成。內皮細胞之間常見許多0.2~0.5μm寬的間隙,脾索內的血細胞可經此穿越進入血竇。內皮外有不完整的基膜及環行網狀纖維圍繞,故血竇壁如同一種多孔隙的欄柵狀結構。在血竇的橫切面上,可見桿狀內皮細胞沿血竇壁呈點狀排列,較粗大的內皮細胞斷面中可見有細胞核,並突入管腔。血竇外側有較多的巨噬細胞,其突起可通過內皮間隙伸向竇腔。
中醫理論
脾位於中焦,在橫膈之下。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主運化、升清和統攝血液。脾和胃相為表里。兩者均是主要的消化器官。人出生後其生命活動的維持和氣血津液的化生,都有賴於脾胃運化的水谷精微,故稱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後天之本”,《素問·靈蘭秘典論》說:“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脾開竅於口,其華在唇。脾在體合肌肉,主四肢。
脾主運化。運,即轉運輸送;化,即消化吸收。脾主運化的生理功能包括運化水谷精微和運化水液兩個方面。運化水谷精微,即是指對飲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並轉輸其精微物質的作用。中醫認為,飲食物經脾、胃消化吸收後,須賴於脾的運化功能,才能將水谷轉化為精微物質,並依賴於脾的轉輸和散精功能,才能將水谷精微布散於全身,從而使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等各個組織、器官得到充足的營養,以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脾的運化水谷精微功能旺盛,則飲食水谷方能化為精微,生成精、氣、血、津液,以充養人體,進行正常生理活動。反之,若脾失健運,則出現食欲不振、腹脹、便溏、消化不良,以至倦怠,消瘦等氣血生化不足的病變。
脾的運化水液,是指脾對水液的吸收、轉輸和布散作用。脾的這一功能正常,能防止水液在體內停滯,也就防止濕、痰、飲等病理產物的生成。反之,就會導致水液在體內的停滯,而產生濕、痰、飲等致病因素而發生多種疾病如水腫、泄瀉等。
脾主升清。“升”即上升之意。“清”是指水谷精微等營養物質。脾主升清概括了脾的生理功能特點,體現在以下兩方面:一是將水谷精微物質上輸於心、肺,通過心肺的作用化生氣血,以營養全身。二是主升提,以維持機體內臟的正常位置。所以若脾失升清,則水谷精微上升布散失職,則可出現神疲乏力,頭目眩暈,腹脹泄瀉等症,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清氣在下,則生飧泄”;脾氣下陷,則可引發內臟下垂,如胃下垂、子宮脫垂等或發為久泄脫肛等病症。
脾主統血,是指脾能統攝、控制血液,使之正常地循行於脈內,而不溢出於脈外。如脾氣虛弱失去統血的功能,則血不循經而溢於脈外,可出現某種出血證,如便血、皮下出血、子宮出血等,並伴有一些脾氣虛的症狀。
脾開竅於口,其華在唇。飲食口味及食慾的正常與否與脾的運化功能有密切關係。脾氣健運,則口味和食慾正常。反之,若脾失健運,則可出現食慾的減退或口味的異常,如口淡無味、口甜、口膩等。口唇的色澤與全身的氣血是否充盈有關,而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所以口唇的色澤是否紅潤,實際是脾運化功能狀態的外在體現。
脾在體合肌肉,主四肢。人體有賴於脾所運化的水谷精微的營養,才能使肌肉豐滿發達,四肢活動有力。因此脾的運化功能健全與否,往往直接關係到肌肉的壯實與瘦削以及四肢功能活動正常與否。若脾虛不健,肌肉失其營養則逐漸消瘦或痿軟鬆弛,四肢則痿廢不用。
人體探秘(一)
人作為世界上最高級的動物,小小的身軀里包含了無數的秘密,我們要通過科學來了解自己的身體,才能更好的開發運用和保護自己的身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