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風濕寒性關節痛(簡稱風關痛)是指人體感受風寒濕邪後所引起的肌肉、關節疼痛為主要表現的疾病。其臨床特點是遇寒冷或天氣變化則病情加重。臨床表現多以疼痛為主,受累關節局部無紅腫熱的炎症表現,實驗室檢查血沉大多數正常,抗鏈“O”及類風濕因子均為陰性,故本病有別於風濕性關節炎及類風濕性關節炎。根據本病發病規律和臨床特點,認為風寒濕邪是形成風關痛的病因,它應該是一個獨立性疾病。故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風濕類疾病專業委員會主任,著名風濕病專家王兆銘研究員於1974年將本病命名為風濕寒性關節痛。通過二十年來的臨床觀察,多數學者認為這個命名比較確切,在臨床上便於與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等病進行鑑別,有其實用價值,越來越多地被臨床醫師採用,對臨床頗有指導意義。本病屬於中醫學痹證範疇。
類型
風重型關節痛
:風重型關節痛是風邪侵犯人體偏重所致。風為陽邪,其性善行而數變。主證:全身各關節、肌肉遊走竄痛(酸痛),脈多浮緩或弦緩,舌質淡,苔薄白。其特點是颳風病情加重(酸痛難忍),疼痛部位不固定,此型易治。
濕重型關節痛
:濕重型關節痛是濕邪侵犯人體偏重所致。濕為陰邪,其性粘膩重濁。主證:患病局部沉重,酸楚或麻木不仁,關節屈伸不利,活動時多有骨擦音。脈多緩或濡,舌質淡,苔白膩或微黃膩。其特點陰雨天或接觸冷水時病情加重此型較難治。
寒重型關節痛:
寒重型關節痛是寒邪侵犯人體偏重所致,寒為陰邪,其性疑滯。主證:肌肉,關節、皮膚發涼,固定性劇痛或攣縮拘急,脈弦緊或沉緊,舌質淡,苔白或白滑。其特點遇冷病情加重,遇熱則病情好轉,此型易治。
風濕型關節痛:
風濕型關節痛是風濕相兼侵犯人體所致。主證:在患病肌內、關節既有遊走竄痛,又有沉重感。脈多浮緩,舌質淡紅,苔微黃膩。其特點是遇颳風下雨則病情加重,此型較易治。
寒濕型關節痛:
寒濕型關節痛是寒濕相兼侵犯人體所致。主證:患病局部發涼(出冷汗)固定性劇痛,且沉重發板,嚴重者活動困難,甚至呈癱瘓狀態,失去勞動能力。脈沉緩或沉緊,舌質淡苔白滑或白膩。其特點是遇冷或陰天下雨病情加重,此型難治。
病因病理
風濕寒性關節痛的起病因素是比較複雜的,目前還不十分清楚。根據它臨床表現及本院對風濕寒性關節痛調查結果,風濕寒邪侵犯人體所致的主要因素有:風濕寒性關節痛圖冊(2張)
⑴久居寒濕之地或高寒野外作業、野外宿營、野餐等;
⑵勞累過度、汗出受風、抵抗能力下降;
⑶受寒飲酒,使皮膚血管擴張,易受風濕寒邪;
⑷室內外溫差過大,突然外出,不能適應氣溫的變化而感受風濕寒邪;
⑸汗後游泳、腠理未密或水中作業,感受寒濕之邪;
⑹婦女產後,月經期間,勞動保護不全,防寒設備簡陋等,感受風濕寒邪,引起關節疼痛。
⑺夏天較潮濕的地板,睡時吹電風扇、空調。
上述情況與本病的發生都是密切相關的。
中醫認為,風濕寒性關節痛的病因病理有兩方面:
⑴體弱邪侵:由於素體虛弱,腠理疏鬆,營衛不固,外邪乘虛而入,留於經絡、關節、肌肉,致氣血閉阻,流通不暢而發本病。如《濟生方·痹》篇曰:“皆因體虛,腠理空疏,受風寒濕氣而成痹也”。均說明痹證是由體虛而感受外邪所致。
⑵外感風寒濕邪:凡氣候變化無常,冷熱交錯,或居處潮濕,涉水冒雨而患病者,此外邪直入肌肉關節筋脈而為痹證。《素問·痹論》:“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及《儒門事親·痹論》云:“此疾之作,多在四時陰雨之時,及三月九月,太陰寒水用事之月……或凝水之地,勞力之人辛苦過度,觸冒風雨,寢處浸濕,痹從外入。”
西醫認為風關痛的病因尚未清楚。從客觀看,風濕寒邪是本病發生的重要外在因素,通過病史調查發現,本病都有被風濕寒
邪侵襲的歷史,其常見的病因有:久居潮濕、寒冷處所;汗後淋雨,游泳和長期水中作業;汗後感受風寒;婦女產後受風寒;高寒地區野外作業;感冒後未徹底治癒
等。在人體抗病能力低的情況下,風濕寒邪侵入人體,留於肌肉關節,象異物一樣刺激周圍神經、血管、肌肉等組織,引起氣血運行不暢,而致肌肉、關節疼痛、酸麻、沉重等一系列風關痛的臨床表現。其病理變化通過病理切片檢查,可見炎性細胞或小血管管壁增厚和血管內皮細胞增生。
如何預防
根
據風濕寒性關節痛的起因,多因起居不慎,感受外邪風寒引起症狀加劇或疾病的復發。因此,患者應該儘量避免在工作及生活中再受風濕寒邪侵襲。尤其要免汗後受
風。因為出汗後腠理開放。易受風濕寒邪侵襲。注意不要在對流風口乘涼或在樹下以及室內開窗睡覺,更不要圖一時之快用電扇行吹風消汗。婦女產後,氣血津液不足,體質較弱,更要注意保護調養。
合理的進行各種鍛鍊,不僅可以防病健身,而且能延處益壽。體育鍛鍊在風濕寒性關節痛中也同樣有很重。
風關痛
定義
風關痛是上世紀70年代中國學者命名的一種獨立的風濕病。80年代末期,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風濕病專業委員會曾在全國範圍內對風濕寒性關節痛、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和強直性脊柱炎等“風濕四病”進行了流行病學抽樣調查。結果顯示,在普查的10餘萬人中,“四病”患病率總計高達17.39%,其中風關痛比例最高,占“風濕四病”總患病率的88.44%。
病因
哈醫大附屬第一臨床醫學院中醫專家、風濕免疫科主
任張志毅教授介紹,風關痛迄今原因不明,以風、寒、濕環境因素及體力負荷為主要危險因子,以膝、腰椎等多關節疼痛為主要臨床表現。這種關節痛,只有關節疼
痛症狀,無腫脹等炎性體徵,實驗室檢查及放射學診斷均無異常。雖然風關痛可以視為無病或是一種特殊的生理現象,但通過動物模型及患者組織病理學研究,發現
其仍存在一定的微循環、炎症介質、軟骨代謝等病理學改變。風關痛巨觀上呈良性經過,不致殘,不危及生命,因而很少有人系統研究。在祖國醫學中,本病被視之為痹症,早在兩千年前《素問·痹論》中就有“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的記載。其後歷代醫家在此基礎上對痹症的認識不斷豐富和發展,認為痹症的發病是由於身體虛弱,陽氣衛外不固,風、寒、濕乘虛而入,留於肌肉、經絡、關節,引起氣血痹阻,運行不暢,由此發生疼痛、酸麻、沉重及伸屈不利等表現。
中國中西醫結合風濕病專業委員會根據大量流行病學資料及現代研究結果,認為本病主要是由風、寒、濕、邪,以及體力負荷而導致的關節疼痛,
故命名為風濕寒性關節痛,並按中醫辨證分為風重、濕重、寒重、風濕、寒濕等五種類型。據此,張志毅等人明確指出本病與寒冷、潮濕和體力負荷密切相關,但不
一定為致病因素,確切的發病機理並不十分清楚,其關節痛可用非甾體抗炎藥或鎮痛藥緩解,患者可勝任體力勞動,長期發病關節無骨質破壞,不留畸形,故認為本病是介於健康和疾病之間的一種“第三狀態”,在致病條件下發病,脫離此環境又可緩解。因此張志毅建議應將本病更名為“特發性關節痛綜合徵”。
重新認識風關痛
那么,風關痛是否為某種風濕病的早期病變?張志毅分析說,基於中國中西醫結合風濕病專業委員會的調查結果,此病病久者可能發生骨質增生。風、寒、濕、邪可導致關節尤其是負重關節局部微循環障礙、組織缺血、無氧代謝活躍、氧自由基釋放,從而引起關節組織損傷;體力負荷引發關節軟骨水分改變,以及表層膠原纖維定向排列改變,是骨關節炎最主要的致病因素。所以從病因上看,推測風關病與骨關節炎存在一定的關聯。
從基礎研究方面分析,骨關節炎的軟骨病變由變性壞死發展到“關節衰竭”,主要是由於關節軟骨中主要成分蛋白多糖等的代謝異常。而從風關痛動物模型的研究來看,本病雖然未發現明顯的軟骨病變,但關節滑液中蛋白多糖降解物各種單糖顯著增多,間接反映了軟骨代謝異常,從病理學角度初步證實病變的靶器官均為軟骨,進而證明風關痛與骨關節炎之間的關係並非“涇渭分明”。
而從臨床上來看,絕大多數骨關節炎患者都有長期關節痛的病史,有的甚至長達20~30年。在長期的關節痛過程中,表現為關節不紅腫,缺乏炎性改變,並且抗“O”、血沉、C-反應蛋白、類風濕因子、抗核抗體、X線等常規檢查均無陽性所見,但始終被一種不明原因的關節痛所困擾。直至後期出現關節腫脹、關節彈響、X線顯示關節退變和骨質增生時,方被確診為骨關節炎。張志毅認為,這種長期不明原因的關節痛極有可能就是風關痛。綜上所述,流行病學、病理學檢查和臨床觀察等研究,初步證實二者確有一定“糾葛”,提示風關痛可能是骨關節炎的早期病變。
專家指出,目前,仍有大多數的業內人士認為風關痛屬“無病”,或是“風濕性關節炎”,甚至是“類風濕關節炎”,導致對本病不治療或過度治療,
給風關痛患者帶來很大的痛苦,影響了患者的生命質量和勞動生產率。而實際上,風關痛的大量存在是毋庸置疑的客觀事實。隨著臨床實踐的不斷深入和循證風濕病
學的發展,以及影像學手段和特異性實驗室指標的日臻完善,相信不久的將來,人們一定會揭開風關痛的實質,對其有一個全新的認識。
預防措施
1、加強鍛鍊,增強身體素質:經常參加體育鍛鍊,如保健體操、練氣功、太極拳、做廣播體操、散步等,大有好處。凡堅持體育鍛鍊的人,身體就強壯,抗病能力強,很少患病,其抗禦風寒濕邪侵襲的能力比一般沒經過體育鍛鍊者強得多。
2、避免風寒濕邪侵襲:要防止受寒、淋雨和受潮,關節處要注意保暖,不穿濕衣、濕鞋、濕襪等。夏季暑熱,不要貪涼受露,暴飲冷飲等。秋季氣候乾燥,但秋風送爽,天氣轉涼,要防止受風寒侵襲。冬季寒風刺骨,注意保暖是最重要的。
3、注意勞逸結合: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勞逸結合是強身保健的主要措施。臨床上,有些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病情雖然基本控制,處於疾病恢復期,往往由於勞累而重新加重或復發,所以要勞逸結合,活動與休息要適度。
4、保持正常的心理狀態:有一些患者是由於精神受刺激,過度悲傷,心情壓抑等而誘發本病的;而在患了本病之後,情緒的波動又往往使病情加重。這些都提示精神(或心理)因素對本病有一定的影響。因此,保持正常的心理狀態,對維持機體的正常免疫功能是重要的。
5、預防和控制感染:有些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在患了扁桃體炎、咽喉炎、鼻竇炎、慢性膽囊炎、齲齒等感染性疾病之後而發病的。人們認為這是由於人體對這些感染的病原體發生了免疫反應而引起本病的。所以,預防感染和控制體內的感染病灶也是重要的。
患者護理
保
護關節功能
1、在臥床休息時腰使用矮枕頭或者不使用枕頭。髖關節和膝關節避免屈曲位。
2、急性活動期的護理以保護關節功能為主。臥床休息時使用矮枕頭或不用枕頭。
3、髖關節和膝關節應避免放在屈曲位。
4、使關節保持適當的活動範圍,患者的身體保持伸直的姿勢時,關節要處於關節功能的位置。因為這樣可以導致關節活動較少久而久之很容易導致肌肉萎縮,關節功能也會退化。
合理按摩減輕疼痛
在急性期,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應絕對的臥床休息。用床上支架支撐被子以免關節受壓。另外,日常採用的針灸、熱敷以及按摩等,一定要注意護理的手法一定要輕。正確的手法而異很好的促進血液循環、鬆弛肌肉,減輕患處帶來的痛苦。
飲食營養
飲
食應以清淡營養為主。不要過多食用肥膩食品、海鮮以及過酸、鹹的食物。因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慢性病,患者一直處於長時間的慢性消耗中,所以患者的營養攝入
很重要。應多加食用高蛋白、高維生素和易消化的食物,還應注意菜看的色香味,也可以增加餐飲量或次數,以供給足夠的熱能。一般這些食物不易炸、烤、爆等烹
調方法,以免有效成分遭到破壞。應該採取蒸、燉或者煲湯等方法,以保持食性不變。另外,要注意餐數,避免暴飲暴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