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時間
創建於清順治十五年(1658),歸元禪寺之名取佛經“歸元性不二,方便有多門”之語意。占地4.67公頃,有殿舍200餘間。
池兩側為鐘鼓樓,正中為韋馱殿,再進是大雄寶殿。其南北兩廂為客堂和齋堂,其後為禪堂。南院羅漢堂供奉有500尊以脫塑工藝製作的羅漢塑像,形態各異,栩栩如生,是中國傳統塑像藝術中的上品。北院有藏經閣、大士閣、翠微井等建築。藏經閣一層為陳列室,陳列有北魏石刻、唐代觀音及歷代雕塑的其他佛像,以及各種珍貴法器、字畫等;二層收藏佛教經典7000多卷,其中有印度、緬甸、泰國、斯里蘭卡等國刻印的經卷和貝葉經。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開展宗教活動的重點寺廟。現任住持是隆印法師。
歸元禪寺以建築完美、雕塑絕妙、珍藏豐富而聲震佛門,港澳同胞、海外僑胞以及許多外國遊客包括各國政要如高棉西哈努克國王、美國國務卿基辛格、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等都曾先後來此觀賞,並分別向該寺贈送禮品。
寺廟布局
歸元禪寺位於武漢市內,是清順治十五年(1658)浙江僧人白光、主峰來此創建的。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地中國重點佛教寺院。現為湖北省佛教協會和武漢市佛教協會的所在地。這裡古樹參天,花木繁茂,泉清水綠,曲徑通幽,是“漢西一境”,取“歸元性不二,方便有多門”的佛偈而命名。歸元禪寺由北院、中院和南院三個各具特色的庭院組成,擁有藏經閣、大雄寶殿、羅漢堂三組主要建築,占地面積17500多平方米。北院的主要建築是藏經樓,是一座兩側五開間的樓閣式建築,高約25米,頂為大脊,魚角搬爪,飛栱飛檐,古樸玲瓏;當面為四柱通天,雙鳳朝陽,五龍戲珠。整個建築精巧壯觀,金碧輝煌。這裡藏有許多佛教文物,除藏經外,還有佛像、法物、石雕、書畫碑帖及外文典籍,是國內收藏佛像較多的一個佛寺。
1935年太虛法師出訪緬甸時,仰光的佛教徒贈他一尊1噸多重的玉石雕成的釋迦牟尼佛像,就供奉在這裡。這種佛像在中國只有三尊,其他二尊分別列供於北京和上海。藏經閣里收藏的佛經有:清代《龍藏》一部,宋代影印本《磧砂藏》一部,清末民初上海印《頻伽藏》一部。另外還有兩件珍品:一是清光緒元年(1875),湖南衡山69歲老人李舜千書寫的“佛”字。“佛”字是在長寬不超過6寸的紙上,由《金剛經》和《心經》原文共5424個字組成。每個字只有芝麻大,肉眼分辨不清。用30倍放大鏡看,筆力挺秀,是書法珍品。另一件是武昌僧人妙榮和尚刺血調和金粉抄成的《華嚴經》和《法華經》,字型娟秀,堪稱精品。
南院的主體建築是羅漢堂,始建於清道光年間,鹹豐二年(1852)毀於兵災,光緒二十一年(1895)重建,1902年完成,至今有二百年歷史。民間有句諺語:上有寶光(成都),下有西園(蘇州),北有碧雲(北京),中有歸元(武漢)。是說這四個寺院的五百羅漢堂是最具代表性的,是佛教塑像的精華。中國漢地佛教供奉五百羅漢是從五代時開始的。當時,吳越王錢氏在天台山方廣寺造五百銅羅漢。
五百羅漢的名號,最早見於五代的《復齋碑錄》 ,惜今已不存。另有南宋紹興四年(1134),高道素所錄《江陰軍乾明院羅漢尊號碑》 ,將五百羅漢一一起名造姓。歸元禪寺的羅漢堂布局成“田”字型。四個小天井給龐大深邃的殿堂提供了良好的通風和採光條件。
羅漢依“田”字排列,殿堂里儘管安放了五百多尊塑像,卻沒有擁擠之感。這種建築格局既巧妙又合理。這裡的五百羅漢是湖北黃陂縣王代父子用九年時間塑成的。黃陂至今是湖北的雕塑之鄉,有悠久的泥塑傳統,技藝嫻熟,藝人輩出。
據《歸元叢林羅漢碑記》 ,歸元禪寺的五百羅漢,是以南嶽衡山祝聖寺的五百羅漢石刻拓本為依據,進行加工提煉,創造而成的。工藝上採用“脫胎漆塑”,又稱“金身托沙塑像”。先用泥胎塑成模型,然後用葛布生漆逐漸沾巾套塑,稱為漆布空塑,最後飾以金粉。它的特點是抗潮濕,防蟲蛀,經久不變。兩百年間羅漢堂幾次受水災侵襲,但水退後羅漢仍完好無損。
走進羅漢堂,無不被它們的生動形象所感染。只見有的盤腿端坐,有的臥石看天,有的研讀佛經,有的驅邪除惡,有的勇武,有的溫良,有的天真憨厚,有的飽經滄桑,個個惟妙惟肖,活靈活現。如第463尊羅漢是陀怒尊者,周圍有6個童子,為羅漢挖耳,掩嘴,遮眼等,稱“六戲彌勒” 。“六”即眼、耳、鼻、舌、身、意。
它告誡佛門弟子,不要為凡情所染。塑像中把孩子的天真爛漫,嬌稚頑皮和羅漢的慈祥憨厚的神態刻畫得淋漓盡致。“數羅漢”是人們游羅漢堂的趣事。據說我們任意從一尊羅漢開始,順下數完自己的現有的年齡,這最後一尊羅漢的身份、表情和動作,便可昭示數者的命運。這一活動為人們參觀羅漢堂增添了不少樂趣。
羅漢堂外側地藏殿內,供奉著地藏菩薩。殿內的木刻神龕為佳品,其間斗栱飛檐,魚度搬爪,雙鳳朝陽,飛龍滾柱,浮雕垂柱,花草人物,均極為精巧玲瓏,為國內少有的藝術珍品。
中院的主體建築是大雄寶殿。該殿初建於清順治十八年(1661),後經多次維修。現大雄寶殿是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重修。大殿正中供奉著釋迦牟尼坐像,兩側為其弟子阿難和迦葉像。釋迦偏袒左肩,結跏趺坐,莊嚴靜穆。佛像後背是用樟木雕刻而成的“五龍捧聖”的圖案。佛像前還有韋馱、彌勒、地藏像。佛像後是一組海島觀音像。只見海島觀音赤足站立,左右侍立著一龍女和童子,背後是一面高達八尺的泥塑懸崖峭壁,足下碧波萬頃,怒濤洶湧。整個塑像向前傾覆。人們仰視上去,只見觀音衣袖似在飄動,正在洶湧的波濤上迎面向你走來,增加了宗教藝術的感染力。
佛像前的供桌,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木刻珍品。供桌高4丈8尺,橫闊1丈2尺,深寬2.5尺,前嵌垂欄,寬1.5尺,高0.6尺,其間分為五格,深畫鏤空。圖案描繪的是唐玄奘取經回長安時,君民夾道歡迎的場面:有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等《西遊記》人物,有李世民以下文武百官、侍衛、庶民百姓;有亭院殿牆,車馬山水,幢幡寶蓋,香爐蠟台等一應俱全。綜觀全圖,繁複活潑,盛況空前。垂欄下沿為五龍雲彩,周圍匝繞,以四虎腿支地,生動有力。相傳這一樟木雕刻由十人歷時一年才完成。
大雄寶殿前的韋馱殿內,供奉著一尊木雕韋馱像,身著鎧甲,手持寶杵,威武挺立,用中國古代武將形象表達了古印度神話中“四大天王三十二將”之首的護法神形象。這座木雕系用整塊樟木雕成,線條刀法都是唐朝風格,是歸元禪寺的藝術珍品,也是中國雕刻藝術品中的一件寶貴遺產。歸元禪寺屬曹洞宗,它與寶通寺、溪蓮寺、正覺寺今稱為武漢的四大叢林。北院的主體建築是藏經樓。藏經閣1920年至1922年興建,是一座兩層五開問的樓閣式建築,高約25米,頂為獸頭大脊,魚角搬爪,斗拱飛檐,古樸玲瓏,當面為四柱通天,雙鳳朝陽,五龍戲珠。整個建築、門扇窗牖,塗朱繪彩,刻畫鏤雕,精巧壯觀,金碧輝煌,是武漢市唯一一座磚木結構的古建築物。這裡珍藏著許多佛教文物,除《藏經》外,還有佛象、法物、石雕、木刻、書畫碑帖及外文典籍等。
寺廟收藏
這裡收藏的佛教造像有來自敦煌、雲崗、龍門、麥積山、炳靈寺及各地千佛洞的石佛、石刻。藝術風格多種多樣,有鎏金、銀、銅、石刻、木刻、瓷塑、泥塑、牙雕、玉雕等多種質地,還有一些是東南亞各國的贈品。是國內收藏佛像較多的一個佛寺,部分文物是國內外少有的珍品。如藏經閣正廳陳列的一座玉石雕成的釋迦牟尼佛像,重一噸多,雕工細膩,技藝精湛,是1935年太虛法師訪問緬甸時,仰光的佛教徒贈送給中國的。象這樣精美的玉雕佛像,國內僅有三尊,另兩尊分別在北京和上海。再如南北朝時埋藏的石刻觀音像,姿態輕盈,髻結敞胸,身佩纓絡,手攜淨瓶,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價值。還有兩尊紅木雕刻的達摩像,是清康熙初年的木雕精品,兩尊像,一坐一立,富有個性,生動表現出達摩面壁九年,閉目冥思、超然物外的形態。藏經閣里收藏的佛經有:清代《龍藏》部,共714函分作48個柜子儲藏。宋代版影印本《磧砂藏》一部,計593函。清末民初上海印《頻伽藏》一部(缺“寒”字一號)。清末民初商務印書館影印日本版《續藏》和《大正藏》各一部。此外,還有兩件令人驚嘆的珍品:一是清光緒元年(1875年)湖南衡山69歲老人李舜年書寫的“佛”字經,這個“佛”字是在長寬不超過六寸的紙上,由《金剛經》和《心經》的原文共5424個字組成。每個字只有芝麻大,肉眼分辨不清;若在三十倍放大鏡下觀看,每個字都一絲不苟,筆力挺秀,實乃書法珍品。另一件是民國初年(1915一1924年),武昌僧人妙榮和尚刺血調和金粉抄成的《華嚴經》和《法華經》,字型娟秀,堪稱稀有。
藏經閣內收藏的法器有寶塔、香鼎、淨瓶、衣缽、錫杖、念珠、如意、鈴杵、毗盧帽、袈裟等。所藏寶塔均為小型,有清代捕木刻制的七級佛塔,有樓閣式的七如來塔,各高約2米製作精美。還有銅質的佛牙塔、舍利塔和佛骨塔以及日本、東南亞各國贈送的佛塔。鼎類有宋乾德年間(公元963—968年)製造的陶瓷香鼎,粉白色,由蓋、身、座三部分組成。蓋中小孔四周滿布雲紋,鼎身兩側贅以獸頭雙耳,基座上沿是樓空之垂欄,欄內梅花盛開。製作極為精巧玲瓏。還有明宣德年間碧綠瓷鼎和清朝銅質香鼎等各代佳品。瓷瓶有明代碎紋瓷和天蘭瓷淨瓶,清代鈞紅瓷和彩釉花的淨瓶。
這裡還收藏了許多書畫碑帖。收藏的名書畫共有一百多幅:有元代的黃子久、王蒙、吳仲圭、倪雲林等人的山水畫,有明人朱在、程正揆、王鐸、石濤、董其昌及清人禹之鼎、高其佩、鄭板橋、王翬、沈南蘋、何子貞等人的山水人物、楷草隸篆和翎毛花卉作品。寺內還藏有唐代書法家褚遂良的《聖教記序》和柳公權的《金剛經》等正楷拓本和珂羅版本以及釋懷素的草書。褚、柳書法以輕便剛勁著稱,而懷素的草書則以揮筆似畫聞名,都有較高的書畫價值。
清代釋竹禪繪畫的十八羅漢像和五百羅漢譜,吳興沈銓所繪“鹿鶴同春”五彩畫、明代書畫家孫志、王寵用菩提樹葉繪製的菩薩像譜,唐代閻立本繪畫石刻觀音像等,都刻畫入微,形態逼真,堪稱藝術珍品。更為名貴的是宋代古拓本《禹跡圖》和《華夷圖》 ,詳細記載著中國古代山川、河流、沙漠、湖泊、地理,記述了上自漢武帝時開拓西域,下至唐宋時代對長城以外各地的治理等大事,是兩幅十分珍貴的歷史圖案。
相關景點
聽濤風景區:東湖聽濤風景區位於東湖西北岸,是東湖風景區中最早建成開放的景區。該景區建有以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為主體的景點群,還有新建的沙灘浴場,是夏夜人們納涼避暑、戲水休憩的好地方。景區中的主要風景旅遊點有行吟閣、長天樓、九女墩紀念碑、湖光閣、寓言雕塑園、碧塘觀魚等。行吟閣:位於東湖西北岸中部的小島上,1955年修建,它四面環水,由荷風、落羽兩橋與陸路相連。閣名出自《楚辭.漁父》 :“屈原既放,游於江潭,竹吟澤畔”。閣系鋼筋混凝土仿木結構,高22.5米,平面呈正方形,三層四角攢尖頂,古色古香。行吟閣雄健俏麗,頗富民族風韻。閣前立屈原全身塑像,像高3.6米,基座高3.2米,造型端莊凝重,屈原翹首向天,款款欲步。(屈原名平(公元前340-前278年),戰國時期秭歸人,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偉大的愛國詩人。初輔楚懷王,做過三閭大夫。
他向楚懷王提出一系列正確的的治國方針,對內實行“舉賢授能”的進步政策,對外實行“聯齊抗秦”的戰略主張,使楚國雄踞南方,一度強盛,後遭小人讒言離間,楚懷王疏遠屈原,將其放逐漢北。楚襄王繼位後更加昏庸,將屈原放逐到更遠的江南,永遠不得過問朝政。公元前278年,秦國攻破楚國都城,在江南過了二十年流浪生活的屈原,已是六十二年,他目睹國破家亡,滿懷悲憤,於農曆五月初五,投汩羅江而死。)
長天樓:是一所具有民族特色的宮殿式建築,1956年修建,為磚木水泥結構,翠瓦飛檐,分上下兩層,面闊七間,進深兩間。全樓可容納千人同時就餐品茗,遊人憑窗遠眺,碧波萬頃,有“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之感。楚風園:位於梨園廣場以北150米,占地3.16公頃,建有“五十一獸屏”、鴛鴦豆、乞天求雨等楚文化雕塑,植有荷、桔、桑、薇等湖北鄉土植物。
九女墩:位於東湖西北小山丘上,楚風園偏東北200米,是為紀念太平天國九位女英雄與清軍激戰時壯烈犧牲於東湖邊而建,碑高8米,為花崗石砌成,頂端懸掛6個銅玲、正面、側面有董必武、宋慶齡、郭沫若等寫的碑文。1956年,湖北省將此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湖北風景錄
湖北出於中國的中部 ,是一個交通要道 從而也具有很好的旅遊資源 有著各種美不勝收的自然風景 |
武漢市主要旅遊景點
概況 | 武漢市是湖北省省會和湖北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華中地區最大城市和內外貿商埠,也是中國內陸最大的交通樞紐,工業、教育、科研的重要基地之一。 武漢市是華中地區的重鎮,面積8467平方公里,人口700多萬,坐落於江漢平原。長江、漢水在此交匯,在地理上將武漢劃分為長江以南的武昌及長江以北的漢口和漢陽。河流湖泊縱橫交錯,故武漢又稱“江城”。先民楚人創造的燦爛的楚文化深深地影響著這個地方的人們,使武漢人的性格表現得熱情而剛烈,浪漫而奔放。 |
景點 | 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素山寺國家森林公園 | 武漢長江大橋| 黃鶴樓 |“六·一”慘案遺址|“一·三”慘案遺址|八路軍武漢辦事處舊址|白雲洞|拜將台|寶田寺|長春觀|長江書店舊址|陳潭秋故居|大革命烈士就義處|瀕湖畫廊|長天樓|觀魚台|湖光閣|九女墩|可竹軒|梨園|落霞水榭|磨山|聽濤軒|先月亭|行吟閣|二七烈士紀念碑|防洪紀念碑|古德寺|古琴台|歸元禪寺|龜山風景區|江漢路|漢陽城|漢正街|寶通寺|北伐軍官兵公墓|庚子烈士墓|洪山寶塔|洪山公園|施洋墓|湖北省博物館|京漢鐵路總工會舊址|蓮溪寺|劉少奇故居|留雲亭|龍泉山|珞珈山|毛澤東故居|墨水湖|木蘭山|木蘭古門|起義門|三烈士亭|蛇山風景區|雙鳳亭|蘇聯空軍志願隊烈士墓|武昌城|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武漢動物園|武漢國民政府舊址|辛亥革命烈士公墓|新洲|興福寺塔|鸚鵡洲|中華全國總工會舊址|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鍾子期墓|卓刀泉|東湖風景區|首義園|武漢九峰國家森林公園|明楚王墓|詹天佑故居|江漢關大樓|大智門火車站|湖泗瓷窯址群|東湖鳥語林|武漢植物園|東湖楚天台|木蘭湖風景區|寶通禪寺|世界寶玉石博覽館|中山艦|武漢民族文化村|八七會議會址|木蘭天池|大別山薄刀峰風景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