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通寺

寶通寺

寶通寺是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武漢城內武昌洪山南麓,占地7公頃。南朝劉宋時在此建"東山寺",唐初鄂國公尉遲敬德更名"彌陀寺"。南宋端平年間,隨州大洪山幽濟禪院遷僧眾及所供佛足至此,擴建殿宇,奏請宋廷賜名"崇寧萬壽禪寺"。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憲宗敕賜"寶通禪寺"。後屢罹兵燹,現存建築多系清同治四年(1865)至光緒五年(1879)重建。該寺建築依山就勢,自下而上為山門、放生池、天王殿、大雄寶殿、祖師殿、藏經樓、禪房、鐵佛寺、華嚴洞、華嚴亭、法界宮等。中軸線上的建築多為單檐歇山頂式,大殿木構架以抬梁式與穿斗式結合。整個建築群布局嚴謹,錯落有致。為武漢佛教"四大叢林"之一。

基本信息

寺廟簡介

武漢市武昌大東門外洪山南麓的翠綠叢林中,掩映著一座禪宗古剎——寶通寺。寶通寺正院後面有一座佛教密宗的壇城——法界宮,這一密教建築是1924年持松法師任寶通寺方丈時所建。兩年中,持松法師日日在此修法、講經、傳戒、灌頂傳法,受灌頂者達數萬之眾。因密法大興,實為五代以來末有。

寶通寺寶通寺

對於這段盛況,呂建福《中國密教史》有專門記載:持松歸國之後,“備受信徒們之擁戴,初於滬杭傳法,後又被迎至武漢,住持洪山寶通寺。在洪山寶通寺期間,他以開設法界宮,建瑜伽堂,購置法器,繪諸曼荼羅,開壇灌頂等活動,廣與信徒結緣,並有意將該寺發展成為密宗的根本道場。當時,湖北各地的僧俗信徒紛紛前來求授灌頂,其中湖北的一些社會名流,如蕭耀南、陳元白、趙南山杜漢三等亦相繼入壇受法,無不傾心於密宗。”
1924年,持松法師31歲。3月,湖北督軍兼兩湖巡閱使蕭耀南,以及李馥庭、湯鄉銘、李開先、陳元白(曾任桂軍司令)諸居士,迎接持松法師擔任武漢洪山寶通寺住持。於是,他在寺內建起了真言宗壇場,自此,講經傳戒、灌頂,幾無虛日。

寶通寺寶通寺香爐

入夏的時候,湖北遭受到大旱,應眾人之請,持師設孔雀明王壇禳雨,修法到第三天時,就聽到天空里雷聲隆隆,繼而大雨傾盆,眾人莫不歡呼,前來結緣灌頂者更絡繹不絕。

湖北督軍兼兩湖巡閱使蕭耀南看到持松法師祈雨成功,開始對密教產生興趣,後因故請持師建“仁王護法”大法會為他本人禳解,兼授結緣灌頂。法會後,蕭督果然安然無事,因之對持師大為敬服,受持師灌頂結緣,皈依密教,並且捐出巨資在寶通寺內建造法界宮、瑜祗堂、五輪塔,購置各種法器,請人繪製諸尊曼荼羅,希望洪山寶通寺可以成為真言宗在國內的根本道場,恢復失傳千年的唐密

在法界宮內建成的真言宗道場,仿唐朝密宗金剛部“五曼荼羅”形式建造,殿內設木質密宗壇城,雕刻鏤空,玲成別致。屋面覆以黃琉璃瓦,並以五亭結頂,藉以表示東西南北中五佛方位。各亭均為鏤空大屋脊,飛檐蟠爪,富有民族特色。殿前廊柱,刻有法輪十字羯摩杵,殿基四周刻有雙層蓮瓣,殿前階下為三孔拱橋,橋外雙亭侍立,殿亭相映,景色別致。沒有誰見過如此莊嚴宏華的密壇,尤其是金、胎兩界曼荼羅繪像,色彩斑爛絢麗,繪有十方三世諸聖千持師尊佛象,看上去蔚為壯觀,攝人魂魄。

在武漢期間,各界對持松法師非常關注。1924年5月中旬,太虛法師曾專門邀請持師去武昌佛學院開壇傳密。1925年春,直系軍閥首領、兩湖巡閱使吳佩孚(字子玉)將軍在岳州的軍艦上避禍,特地派副官黃澹供到洪山寶通寺,邀請持師前去給他講解《金剛經》大意。武漢大學校長陳叔蘊其時也邀請持師到該校演講,持師就以《緣經》為題,從時間和空間的角度,結合密教六大緣起的原則,闡述宇宙萬有實質問題,並詳為解析,頗得師生們的信服。

持松法師在此不斷講經、修法、傳戒,廣播菩提種子。現仍健在的本煥禪師就是從持松法師受具足戒的,時間是1930年農曆二月。

1925年秋,因赴日本出席東亞佛教大會,持松法師離開武漢東渡。1927年春回到國內時,寶通寺及法界宮已在炮擊中被毀壞,密法壇場已無法恢復,他只好應眾居士所請來到上海,此後不斷應邀到全國各地講經、傳戒、修法、灌頂,極一時之盛。

歷史變遷

寶通寺寶通寺遠景

在武昌洪山南麓的寶通寺,是武漢的著名佛教聖地,寺中的洪山寶塔,更是遠近聞名。

寶通寺在歷史上雖屢遭兵焚,但屢毀屢建、香火末絕。1953年政府撥款維修寶塔及備殿堂,培植園林花卉,使其恢復舊觀,並列為國家文物保護單位。已故班禪大師曾兩度來寶通寺,讚揚寺中僧眾自食其力的精神,一時間寶通彈寺馳名中外。寶通寺在“文革”期間再遭浩劫,後該寺方丈道根被選為全國佛教協會理事。國家撥款20萬元對寺院進行維修,並於1988年正式對外開放寶通寺座北朝南,依山而建。朱紅山門上有趙朴初居士親筆題寫的“寶通禪寺”四個金色大字。山門內有一石橋,名“聖僧橋”,傳說為當年無念祖師雲遊於此的打坐修撣處。過橋後拾級而上,依次是彌勒殿、大雄寶殿、祖師殿、以及古代大雄寶殿舊址和l922年創建的法界宮殘骸。最上層為洪山寶塔。

寶通寺歷史悠久,文物古蹟甚多,實乃楚之珍寶。現存的仍有宋代玄鍾、元代寶塔和明代石獅等著名文物古蹟。宋代古鐘為鑄鐵古鐘,高7尺8寸,下口直徑4尺7寸,滿身鑄有經文,為南宋荊湖制置使盂洪監製,號稱“萬斤鍾”,為我省現存佛教文物中最古老大型冶鐵法器。明代古獅身高6尺5寸,基座長3尺8寸,寬2尺l寸,為江南第一對石雕巨獅,一雄一雌,造型渾厚生動。洪山寶塔建於元代(1280一1291年),塔高7層,巍峨壯觀。塔內有台階可攀。

洪山位於武昌城東,原名東山。在南北朝時代即建有寺廟,當時稱東山寺,距今已有1400年,630年(唐太宗貞觀四年)尉遲敬德封鄂國公,奉命修建鄂州(今武昌)城時,在東山寺基礎上擴建寺宇,鑄造鐵佛,更名彌陀寺。據寶通寺方丈源成法師回憶,1949年前他曾見過刻有“尉遲敬德建造”字樣的牆磚。南宋理宗嘉熙年問,抗金名將棗陽人孟珙出任荊湖制置使,為避兵亂,與民兵都統張順將隨州大洪山之幽濟禪院尊眾(即多尊佛像)遷來武昌東郊,連同靈濟慈忍大師的“佛足”及歷朝所頒告敕一齊安置在彌陀寺,並奏請賜寺名為“崇寧萬壽寺”,同時將東山改名為洪山。後經戰亂,香火冷落,京湖大制置使呂文德請無積禪師為之住持,該寺乃得復興。元初毀於災。1332年(元至順三年)華實任該寺住持,毅然以復興自任。他籌集幾萬緡經費,廣求大木由江上運歸。因原址地勢狹窄,不宜擴建,乃夷山填壑,壘石為基,使基寬敞,大興土木,l334年(元統二年)告竣。時人稱新建之寺宇,“金碧髹彤,輝映林谷,宏模偉觀,人天俱瞻”。隨州、許州(今許昌)“三大洪山法席之盛,莫武昌若也”。有黃縉作《武昌大洪山崇寧萬壽寺記》記其事。

1381年(明洪武十四年)朱元璋之子楚昭王朱楨就藩武昌,在蛇山之陽建設楚王府的同時,在洪山重建寺廟。其後楚靖王朱均訛在1457年(天順元年)又大修大雄寶殿等建築。1485年(成化二十一年)規模大增,並更寺名為“寶通禪寺”,沿襲至今。1676年(清康熙十五年)大司馬張朝珍、布政使徐惺先後增修,使殿宇宏偉,為“武昌諸剎第一”。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再次修葺。鹹豐年間又遭兵燹毀圯。1865一1879年(同治四年至光緒五年)修復,規模遠不及前,寺內現存建築多為當時所建。辛亥(1911年)武昌起義時,革命軍曾設司令部於該寺。民國年間,程潛出資進行維修,未及竣工即被駐軍破壞。1932年,方丈問賢法師以同鄉關係請時任湖北省政府主席的夏斗寅支持和援助該寺的復產重建工作,使寺中所失去的全部房產收回。當時該寺範圍甚大,山門設於岳王台(今傅家坡附近)。並在城內龍神廟(今古樓洞民主路東打火機廠附近)設立下院,作為寶通寺行館,專供進城辦事僧人食宿。此時可能是該寺鼎盛時期,香火十分旺盛。

1952年,武漢市人民政府撥款修建,使寶通寺面貌煥然一新。1983年列為全國重點寺廟之一,翌年即由國家撥款全面維修,並召回僧眾,恢復佛事活動,接待海內外僧俗各界人士,還設有僧伽培訓班,培訓各地來的青年僧眾。

佛門聖地

寶通寺寶通寺正殿

通寺如今的山門面向武珞路,門額上“寶通禪寺”四字為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居士題寫。山門內一大院落,中有放生池,放生烏龜出沒其中。池上橫跨一橋,名“聖僧橋”,原為木橋,相傳無念祖師雲遊到此,改建為石橋。按照佛寺一般建築格局,此處應有鐘樓和鼓樓之設,但興毀情況不見記載,只好闕如。

過橋數十步為彌勒殿,又稱天王殿或接引殿。殿前左右各立石獅一隻,身高丈余,一戲繡球,一抱幼獅,神態可掬。殿左側有一口大鐵鐘,清鹹豐年間鑄造,由城內鐵佛寺遷來。殿內主尊為彌勒佛,金光奪目;佛寺的守護神韋馱亦供奉在此殿內,背向彌勒而立,造像威嚴。左右有觀音、地藏王塑像,兩壁立有高大的四大天王。

由彌勒殿後拾級而上,即可達大雄寶殿。殿內一口有七百多年歷史的大鐵鐘還是1240年(嘉熙四年)孟珙遷寺時鑄造的,鐵身銅緣,形體龐大,重約萬斤,號稱:“萬斤鍾”,其聲雄渾,可傳數里之外。大雄寶殿為正殿,供三位主尊,佛教締造者釋迦牟尼居中,身後左右為文殊、普賢兩菩薩,兩廂有十八羅漢。殿中有歸元寺住持昌明法師所書楹聯一副:
古今來宗教幾何自由平等無如我佛;
東西國文明進化言行高尚獨讓法王。

出後門登山原有鐵佛殿,殿內有鐵佛二座,均為唐代遺物,系從城內鐵佛寺遷來。此殿原為方丈說法處,殿下石砌暗道曾發現方丈說法用的錫杖。殿中銀質舍利塔一座,八寸高,三寸寬,仿緬甸大金塔式樣製成。此殿1949年前已毀於大火。再上即法界宮,為寶通寺前住持持松於1923年由日本留學歸來,為恢復我國密宗,依唐密金剛部五佛曼荼羅修建。原建已遭破壞,現在維修復原。該殿右側有華嚴洞,深丈余,原供有毗盧佛像,現無存。洞上建有華嚴亭,為遊人休憩之所。最上為靈濟寶塔,又稱寶通塔或洪山寶塔。

建築特點

現存寶通禪寺為清光緒五年(1879年)所修,規模之大、裝飾考究為武昌諸剎之首。殿宇建築依山就勢,最前面為山門,兩旁屏牆高聳,布瓦鋪脊,門楣上有“寶通禪寺”四個醒目的大字。門前有一對石獅,為明代雕刻,形體高大,生動威嚴。進門後自下而上為放生池、聖僧橋、天王殿、大雄寶殿、祖師殿、藏經樓,至此中分,右為禪堂,左為方丈室,再上為鐵佛寺、華嚴洞、華嚴亭、法界宮,寺後有寶能塔。寺內建築均為磚木結構,歇山頂,斗拱飛檐,彩繪雕梁。法界宮建築獨具風格。屋頂起亭,造型象徵五佛方位寺院後山多古樹,相傳南宋民族英雄岳飛在該地駐軍時植過松樹,名“岳松”,明末被砍伐,清同治年間在原地又植松樹多株,長成後仍稱“岳松”,現尚存八株,可謂古木參天。整個建築布局得當,結構嚴謹,錯落有致。寶通寺1959年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目前,寺內建築已逐漸恢復,院牆亦粉刷一新,現已對遊人開放。

世界寺廟

寺廟可以產生一個安定臉孔讓一個不滿的人口變得安定。同時,寺廟文化已滲透到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如天文、地理、建築、繪畫、書法、雕刻、音樂、舞蹈、文物、廟會、民俗等等。各地一年一度的廟會如火如荼,不僅豐富了各地的文化氛圍,同時促進了地方旅遊業的發展。

武漢市主要旅遊景點

概況武漢市湖北省省會和湖北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華中地區最大城市和內外貿商埠,也是中國內陸最大的交通樞紐,工業、教育、科研的重要基地之一。
武漢市是華中地區的重鎮,面積8467平方公里,人口700多萬,坐落於江漢平原。長江漢水在此交匯,在地理上將武漢劃分為長江以南的武昌及長江以北的漢口漢陽。河流湖泊縱橫交錯,故武漢又稱“江城”。先民楚人創造的燦爛的楚文化深深地影響著這個地方的人們,使武漢人的性格表現得熱情而剛烈,浪漫而奔放。
景點 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素山寺國家森林公園 | 武漢長江大橋| 黃鶴樓 |“六·一”慘案遺址|“一·三”慘案遺址|八路軍武漢辦事處舊址|白雲洞|拜將台|寶田寺|長春觀|長江書店舊址|陳潭秋故居|大革命烈士就義處|瀕湖畫廊|長天樓|觀魚台|湖光閣|九女墩|可竹軒|梨園|落霞水榭|磨山|聽濤軒|先月亭|行吟閣|二七烈士紀念碑|防洪紀念碑|古德寺|古琴台|歸元禪寺|龜山風景區|江漢路|漢陽城|漢正街|寶通寺|北伐軍官兵公墓|庚子烈士墓|洪山寶塔|洪山公園|施洋墓|湖北省博物館|京漢鐵路總工會舊址|蓮溪寺|劉少奇故居|留雲亭|龍泉山|珞珈山|毛澤東故居|墨水湖|木蘭山|木蘭古門|起義門|三烈士亭|蛇山風景區|雙鳳亭|蘇聯空軍志願隊烈士墓|武昌城|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武漢動物園|武漢國民政府舊址|辛亥革命烈士公墓|新洲|興福寺塔|鸚鵡洲|中華全國總工會舊址|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鍾子期墓|卓刀泉|東湖風景區|首義園|武漢九峰國家森林公園|明楚王墓|詹天佑故居|江漢關大樓|大智門火車站|湖泗瓷窯址群|東湖鳥語林|武漢植物園|東湖楚天台|木蘭湖風景區|寶通禪寺|世界寶玉石博覽館|中山艦|武漢民族文化村|八七會議會址|木蘭天池|大別山薄刀峰風景區|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