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宋建炎年間(1127~1130年),張悃“陰助”官兵抗禦海寇有功,朝廷“賜廟額誠應,封靈惠侯,妻華氏封昭順夫人。景炎元年(1276年)進封靈安王,夫人封顯慶妃。至今有司,歲一致祭”(明·嘉靖《惠安縣誌》卷10《典祀》)。
祭祀靈安尊王的廟宇,統稱青山宮,至今惠安縣有大小青山宮近百座,台灣省也有5座。
祭祀
自古至今,每逢三月初十(青山王忌日)和十月廿三日(青山王誕辰),惠安民眾都舉行隆重的祭典。屆時,進香民眾絡繹不絕,廟內廟外人山人海。舊時,舉行祭典時,值年爐主要把三個玉環(據說是張悃的遺物)擺在香案上供奉。祭祀後,往往要抬出青山王塑像繞境,沿途鋪戶張燈結彩,設香案迎拜,供四果香花。
俗稱青山王的籤詩很靈驗,故平常到青山宮抽籤者頗多。中國民間傳說青山王有兩位妻子,即“大媽”、“二媽”。一般信仰者都說“二媽比大媽顯”,所以鄉民請神,常常由二媽降乩。
人物歷史
唐末·光州固始縣人。
唐·光啟元年(885年),張悃隨王潮、王審知(參見泉州歷史《泉州人名錄·王潮、王審知》)入閩,後任閩將,駐惠安。清·嘉慶《惠安縣誌·卷28》載:“張悃,五代時天下割據,兵燹疊告,民各鳥獸四散,鄉閭不保,悃集民兵訓練之,旗鼓嚴肅,刁斗時巡。青山一帶,盜不敢犯,桑麻無恙,雞犬敉寧。”
張悃歿後,葬於惠安螺山之陽(今惠安縣治),鄉人即在其駐兵的山霞鎮下坑村青山南麓建一小廟祀之。《閩書》:“將軍張悃立寨山上,以御海寇,鄉人因建廟奉祀。”明·嘉靖《惠安縣誌》亦載:“青山在縣南,閩時將軍張悃嘗立寨於此,以御海寇。既歿,鄉人廟而祀之,至今不廢。”
北宋·太平興國六年(981年),析晉江縣東鄉十六里置惠安縣,地方政府於青山始建青山宮祀之,青山王張悃信仰逐漸興盛。(參見泉州歷史《泉州寺廟·青山宮》)
首任知縣崔知節移古縣至今縣治址,開基時發現張悃墓,並有小石碣一方,上刻:“太平興國間,古縣移惠安,若逢崔知節,送我上青山。”
清·嘉慶《惠安縣誌·卷3》載:“舊傳初置縣時,陳震卜地螺山之陽,遷五代時靈安王張悃墳於青山,今邑即其地也。”
明·隆慶、萬曆間惠安知縣葉春及《惠安政書》雲,他據當時所看到的郡志得知,張悃“沒葬螺山之陽,宋·太平興國間,即其地置縣,乃改葬於青山立廟”。(參見泉州歷史《泉州人名錄·葉春及》、《泉南著述·郡邑志乘·惠安政書》)
《大田張氏譜》也載:“神……先葬螺山,陳震建縣,始遷青山。”
惠安民眾尊張悃為“惠安境主”。明·嘉靖《惠安縣誌·卷1》引《宋會要輯稿》云:“青山王祠,在泉州府惠安縣守節里。紹興五年(1135年)十二月賜廟額誠應,紹興十九年(1149年)八月封靈惠侯。”後來,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晉封張悃“靈安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