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日本於1931年占領中國東北後,繼續向華北進發。同年11月7日第二中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
1933年爆發長城抗戰,熱河被日軍占領;11月,中國共產黨協助建立第三中國:中華共和國。
1935年6、7月間日本通過“秦土協定”控制察哈爾省,10月指使殷汝耕在河北省建立“冀東防共自治政府”。李守信與德王籌備蒙古軍政府。國民政府遭壓迫下準備設立冀察政務委員會。
1935年11月18日由胡適、蔣夢麟、梅貽琦等平津各大學校長教授,聯名公開發表宣言:
“近有人假借民意,策動所謂華北自治運動,實行賣國陰謀。天津、北平國立學校全體教職員二千百餘人,堅決反對。同時並深信華北全體民眾均一致反對此種運動。中華民國為吾祖先數千年來披荊斬棘艱難創造之遺產,中華民族為四萬萬共同血統,共同歷史,共同語言文化之同胞組成,絕對不容分裂。大義所在,責無旁貸。吾人當以全力向政府及地方當局請求立即制止這種運動。以保領土而維主權。並盼全國同胞一致奮起,共救危亡。”
中共及其外圍組織
對應這一局勢,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於8月1日,發表《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八一宣言),號召全國軍民團結抗日救國。1934年8月,中共北平市委被破壞。中共中央北方局指定北平團市委暫時代替市委領導工作,負責人是王學明。團市委組織北平臨時工作委員會,委員包括王學明、彭濤等人。中共的外圍組織是北平民族武裝自衛會,周小舟為負責人,成員包括姚依林、蔣南翔、黃誠、吳承明等人。1935年8月,民族武裝自衛會在西山召開會議,參加者包括周小舟、彭濤、黃敬、郭明秋、姚依林等人,會上決定發起成立黃河水災賑濟會。賑濟會後在北平特別市政府社會局立案,可公開活動。該組織活動地點設於女一中。通過賑濟會的活動,多個學校的學生被組織起來,共募集了2000多元,除了將部分捐款捐給山東,他們還留下約500元備用,這筆錢後來用於一二·九運動。
準備
1935年11月18日,北平各大中學校學生代表,在中共地下黨的策動下,召開聯席會議,秘密成立“北平大中學校抗日救國學生聯合會”。選舉北平市立女子第一中學18歲女學生郭明秋(共產黨員)為執行主席,清華大學學生姚依林(共產黨員)為秘書長,鏡湖中學學生孫敬文為總交通,東北大學學生鄒魯風為總糾察使,燕京大學學生黃華為總交際。實際領導人為中共河北省委巡視員林楓、中共北平臨委學聯黨團書記彭濤(輔仁大學學生)和黃敬(北京大學學生)。
1935年12月3日,學聯第三次代表會通過發起請願遊行活動,並否認任何假借民意之自治運動,反對任何脫離中央或類似之華北自治組織。
12月6日北平15所大中學校發表宣言,反對華北“防共自治”,要求國民黨政府討伐殷汝耕,動員全國對敵抵抗,提出以反對日本帝國主義吞併中國華北為核心的九項政治綱領,呼籲停止內戰,共赴國難,團結全國各界民眾,武裝反抗日本侵略者,為中華民族的獨立解放而鬥爭。此時傳來冀察政務委員會將於12月9日成立的訊息,於是學聯決定將請願活動定於12月9日。
經過
1935年12月9日,他們成立了指揮部,姚依林和郭明秋指揮,孫敬文當交通,黃敬在遊行隊伍中指揮,指揮部設於北亞咖啡館,而彭濤則作為此次遊行的幕後領導人。由於遊行學生主要來自燕京大學、清華大學,他們計畫從這兩所大學出發,逐漸壯大隊伍,但不料當局關閉了西直門那,於是遊行學生未能按計畫進城。後來東北大學學生前往國民黨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所在地中南海新華門門前,向國民政府軍政部長何應欽請願。請願代表向國民政府提出六項要求:
1、反對華北自治及其類似組織;
2、反對一切中日間的秘密交涉,立即公布應付目前危機的外交政策;
3、保障人民言論、集會、出版自由;
4、停止內戰,立刻準備對外的自衛戰爭;
5、不得任意逮捕人民;
6、立即釋放被捕學生。
何應欽的代表和學生進行了對話,拒絕了學生打開西直門讓清華、燕京學生進城的要求。學生隨即開始大規模遊行,隊伍經過各學校時,不斷有學生衝破封鎖加入隊伍,人數擴大到六七千人。隊伍至西單和東長安街時遭到軍警木棍、鞭子、水龍、大刀的攻擊,百餘人受傷,30多人被捕。被阻擋在西直門外清華、燕京兩校學生,輾轉赴阜成門、西便門,但因所有城門關閉未能入城,便向圍觀市民控訴日軍在東北的暴行,指責國民黨的不抵抗政策。
12月14日,北平的部分報刊登出了“冀察政務委員會”將在16日成立的訊息。12月16日,北平學生再次在天橋集會,抗議冀察政務委員會的成立。學生無畏的抗日救亡運動使得“冀察政務委員會”不得不延期成立。
清華大學教授張申府支持學生請願,1936年2月29日被當局逮捕,5月被馮玉祥保釋出獄。
全國回響
一二·九運動得到全國人民的支持和回響。各大城市的學生均舉行請願集會、示威遊行,聲援北平學生的行動。陝甘蘇區學生聯合會也發出回響的通電,1935年12月18日,中華全國總工會發表《為援助北平學生救國運動告工友書》,號召全國工友起來抗議出賣華北與屠殺(事實上並未有屠殺)、逮捕愛國學生。魯迅、宋慶齡等愛國知名人士也撰文讚揚愛國學生的英勇奮鬥精神,捐款支持學生抗日救國運動。北平學生也組織了“平津學生南下擴大宣傳團”前往河北宣傳抗日救國。
意義
推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
北平學生的愛國行動,得到了全國學生的回應和全國人民的支持,形成了全國人民抗日民主運動的新高潮,推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
全民族的運動
一二·九運動公開揭露了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吞併華北的陰謀,打擊了國民黨政府的妥協投降政策,大大地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它配合了紅軍北上抗日,促進了國內和平和對日抗戰。它標誌著中國人民抗日民主運動新高潮的到來。正如毛澤東所指出的,一二·九運動“是抗戰動員的運動,是準備思想和幹部的運動,是動員全民族的運動,有著重大的歷史意義”。
運動口號
“打倒日本狗!”
“全國武裝起來,保衛華北!”
“反對防共自治運動!”
“反對賣國的對外政策!”
“立即停止內戰!”
“立即向日本宣戰!”
“人民!武裝你們自己!”
“用武力保護華北!”
“打倒賣國賊!”
“打倒賣國賊殷汝耕!”
“中華民族萬歲!”
“為祖國自由而奮鬥!”
“沒收賣國賊的財產,救濟受災人民!”
“反對軍隊南調!”
“反對苛捐雜稅!”
“反對抓捕中國人民的日本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