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

便秘

便秘(constipation),主要是指排便頻率減少,一周內大便次數少於2-3次,或者2-3天才大便1次,糞便量少且乾結時稱為便秘。醫學上的便秘是臨床常見的複雜症狀,而不是一種疾病,主要是指排便次數減少、糞便量減少、糞便乾結、排便費力等。必須結合糞便的性狀、本人平時排便習慣和排便有無困難作出有無便秘的判斷。如超過6個月即為慢性便秘。

基本信息

病因詳情

器質性

1、腸管器質性病變腫瘤、炎症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腸腔狹窄或梗阻。

2、直腸、肛門病變。直腸內脫垂、痔瘡、直腸前膨出、恥骨直腸肌肥厚、恥直分離、盆底病等。

3、內分泌或代謝性疾病。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低下、甲狀旁腺疾病等。

4、系統性疾病。硬皮病、紅斑狼瘡等。

5、神經系統疾病。中樞性腦部疾患、腦卒中、多發硬化、脊髓損傷以及周圍神經病變等。

6、腸管平滑肌或神經源性病變。

7、結腸神經肌肉病變。假性腸梗阻、先天性巨結腸巨直腸等。

8、神經心理障礙。

9、藥物性因素。鐵劑、阿片類藥、抗抑鬱藥、抗帕金森病藥、鈣通道拮抗劑、利尿劑以及抗組胺藥等。

功能性

功能性便秘病因尚不明確,其發生與多種因素有關,包括:

1、進食量少或食物缺乏纖維素或水分不足,對結腸運動的刺激減少。

2、因工作緊張、生活節奏過快、工作性質和時間變化、精神因素等干擾了正常的排便習慣。

3、結腸運動功能紊亂所致,常見於腸易激綜合徵,系由結腸及乙狀結腸痙攣引起,除便秘外同時具有腹痛或腹脹,部分病人可表現為便秘與腹瀉交替。

4、腹肌及盆腔肌張力不足,排便推動力不足,難於將糞便排出體外。

5、濫用瀉藥,形成藥物依賴,造成便秘。

6、老年體弱、活動過少、腸痙攣導致排便困難,或由於結腸冗長所致。

其他病因 

1、沒有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忽視正常的便意,排便反射受到抑制,日久引起便秘。

2、飲食過於精細少渣,缺乏食物纖維,由於纖維缺乏令糞便體積減小,粘滯度增加,在腸內運動緩慢,水分過量被吸收而導致便秘。

3、液體量攝入不足。

4、肥胖,不活動,主要是因病臥床或乘坐輪椅,缺乏運動性刺激以推動糞便的運動,攝食本身不能使糞便向前推進,在必須依賴醫護人員的幫助引起便意的情況下,如病人有便意時,不能提供排便的機會,排便衝動消失,就不容易排便。

5、忍著不便,經常這樣忍著不便,最終釀成了便秘。在一次又一次地放棄中,大腸對發出的便意信號反應越來越遲鈍,漸漸地,就沒了便意了,嚴重的甚至沒有排便欲望了。

症狀

便秘便秘

1、功能性便秘主要是由於腸功能紊亂所引起的。表現為平時排便順暢的人,出現暫時性便秘的情形。通常發生於不吃早餐、攝食量過少、偏食等人群。

2、急性器質性便秘主要是由胃腸道器質性病變引起的急性的排便困難,其代表有腸梗阻和腸扭轉。除排便困難外,主要表現為原發疾病的症狀,常會伴隨劇烈的腹脹、腹痛、嘔吐等症狀。

3、頑固性便秘主要表現為便秘的症狀,便次太少或排便不暢、費力、困難、糞便乾結且量少。正常時。每日排便1至2次或2至3日排便1次,但糞便的量和便次常受食物種類以及環境的影響。 

檢查

1、注意有否存在報警症狀及全身其他器質性病變存在的證據。

2、對50歲以上、有長期便秘史、短期內症狀加重患者應進行結腸鏡檢查以排除大腸腫瘤的可能。

3、對於長期濫用瀉劑者,結腸鏡可確定是否存在瀉劑性結腸或(和)結腸黑變病;鋇劑灌腸造影有助於先天性巨結腸的診斷。

4、難治性便秘時可選擇特殊的檢查方法包括:胃腸通過試驗(GITT)、直腸及肛門測壓(RM)、直腸-肛門反射檢查、耐受性敏感性檢查、氣囊排出試驗(BET)、盆底肌電圖、陰部神經潛伏期測定試驗及肛管超聲檢查;結腸鏡檢查或鋇灌腸有助於確定有無器質性病變。

診斷鑑別

1、詳細詢問患者的飲食、生活習慣及工作情況,既往的患病史、手術史,特別是有無痔核、肛瘺及肛裂史,近來有無服藥史,尤其是有無長期服用瀉劑史,通過相應的檢查儘可能明確導致便秘的原因。

2、對中年以上患者,發生大便習慣改變,大便由每天1次或每2天1次,逐漸改變為每3天或數天1次者,應警惕有無左半結腸癌的可能。

治療詳情

1、藥物治療

1)容積性瀉劑。主要包括可溶性纖維素果膠、車前草、燕麥麩等)和不可溶性纖維(植物纖維、木質素等)。容積性瀉劑起效慢而副作用小、安全,故對妊娠便秘或輕症便秘有較好療效,但不適於作為暫時性便秘的迅速通便治療。

2)潤滑性瀉劑能潤滑腸壁,軟化大便,使糞便易於排出,使用方便,如開塞露、礦物油或液狀石蠟。

3)鹽類瀉劑。如硫酸鎂、鎂乳,這類藥可引起嚴重不良反應,臨床應慎用。

4)滲透性瀉劑。常用的藥物有利動乳果糖、山梨醇、聚乙二醇4000等。適用於糞塊嵌塞或作為慢性便秘者的臨時治療措施,是對容積性輕瀉劑療效差的便秘患者的較好選擇。

5)刺激性瀉劑。包括含蒽醌類的植物性瀉藥(大黃、弗朗鼠李皮、番瀉葉、蘆薈)、酚酞、蓖麻油、雙酯酚汀等。刺激性瀉劑應在容積性瀉劑和鹽類瀉劑無效時才使用,有的較為強烈,不適於長期使用。蒽醌類瀉劑長期套用可造成結腸黑便病或瀉藥結腸,引起平滑肌的萎縮和損傷腸肌間神經叢,反而加重便秘,停藥後可逆。

6)促動力劑。莫沙必利伊托必利有促胃腸動力作用,普盧卡比利可選擇性作用於結腸,可根據情況選用。

2、器械輔助。如果糞便硬結,停滯在直腸內近肛門口處或患者年老體弱、排便動力較差或缺乏者,可用結腸水療或清潔灌腸的方法。

3、生物反饋療法。可用於直腸肛門、盆底肌功能紊亂的便秘患者,其長期療效較好。生物反饋治療可訓練患者在排便時鬆弛盆底肌肉,使排便時腹肌、盆底肌群活動協調;而對便意閾值異常的患者,應重視對排便反射的重建和調整對便意感知的訓練。訓練計畫並無特定規範,訓練強度較大,但安全有效。對於盆底功能障礙患者,應優先選擇生物反饋治療,而不是手術。

4、認知療法。重度便秘患者常有焦慮甚至抑鬱等心理因素或障礙的表現,應予以認知療法,使患者消除緊張情緒,必要時給予抗抑鬱、抗焦慮治療,並請心理專科醫師協助診治。

5、手術治療。對嚴重頑固性便秘上述所有治療均無效,若為結腸傳輸功能障礙型便秘、病情嚴重者可考慮手術治療,但手術的遠期效果尚仍存在爭議,病例選擇一定要慎重。在便秘這個龐大的病症群中,真正需要手術治療的還是屬於極少數。

併發症

1、長期的便秘可使腸道細菌發酵而產生的致癌物質刺激腸黏膜上皮細胞,導致異形增生,易誘發癌變。較硬的糞塊阻塞腸腔使腸腔狹窄及壓迫盆腔周圍結構,阻礙了結腸蠕動,使直腸或結腸受壓而造成血液循環障礙。

2、便秘也可誘發腸道外的併發症,如腦卒中、影響大腦功能性生活障礙等。在肝性腦病、乳腺疾病、阿爾茨海默病等疾病的發生中也有重要的作用。

3、臨床上關於因便秘而用力增加腹壓,屏氣使勁排便造成的心血管疾病發作有逐年增多趨勢,如誘發心絞痛,心肌梗死發作。

預防詳情

1、避免進食過少或食品過於精細、缺乏殘渣、對結腸運動的刺激減少。

2、避免排便習慣受到干擾:由於精神因素、生活規律的改變、長途旅行過度疲勞等未能及時排便的情況下,易引起便秘。

3、避免濫用瀉藥:濫用瀉藥會使腸道的敏感性減弱,形成對某些瀉藥的依賴性,造成便秘。

4、合理安排生活和工作,做到勞逸結合。適當的文體活動,特別是腹肌的鍛鍊有利於胃腸功能的改善,對於久坐少動和精神高度集中的腦力勞動者更為重要。

5、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每日定時排便,形成條件反射,建立良好的排便規律。有便意時不要忽視,及時排便。排便的環境和姿勢儘量方便,免得抑制便意、破壞排便習慣。

6、建議患者每天至少喝6杯250毫升的水,進行中等強度的鍛鍊,並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每天2次,每次15分鐘)。睡醒及餐後結腸的動作電位活動增強,將糞便向結腸遠端推進,故晨起及餐後是最易排便的時間。

7、及時治療肛裂、肛周感染、子宮附屬檔案炎等疾病,瀉藥套用要謹慎,不要使用洗腸等強烈刺激方法。

飲食保健

1、以五穀雜糧和根莖類為主食:平日可以糙米、胚芽米取代白米煮飯,若能酌加燕麥、薏仁等營養穀物更好;要吃麵包、麵條時,宜選擇全麥製品。另外,番薯、馬鈴薯等根莖類通便效果也極佳。

2、多以豆類取代肉類以豆類及其製品(如豆腐)取代肉類,可收高纖、無膽固醇與抗氧化之效,而豆漿與豆奶(將豆類研磨成粉與牛奶混和)也是很棒的通便飲品。

3、常吃乳製品牛奶是天然的緩瀉劑,也可以多吃優酪乳、乳酪、優格等發酵乳製品來補充益菌,調整腸胃機能。

4、每日至少五蔬果每日應至少食用三份蔬菜、兩份水果,才能攝取足夠的維生素、礦物質與膳食纖維。

5、避免脂肪不足很多愛美女性總是對脂肪敬而遠之,但潤糞與刺激腸道蠕動卻少不了它。如果擔心有害的膽固醇,不妨適量攝取植物性脂肪,像是在蔬果沙拉上淋些橄欖油,就能達到減肥與通便的雙重效果。

6、補充足夠水分。不愛喝白開水的人,也不可用咖啡、濃茶、可樂等含咖啡因的飲料取代,因為它們會利尿且抑制腸道蠕動。

7、規律的飲食生活除了均衡攝取以上食物外,想要維持排便系統規律運作,還必須三餐定時定量、避免暴飲暴食、不吃宵夜,以免製造腸胃負擔、擾亂消化節奏。

軀體化障礙相關背景知識

軀體化障礙時一種慢性而嚴重的精神疾病,表現為不能完全用軀體疾病解釋的反覆發作的軀體不適。本任務,將探討軀體化障礙典型症狀,回顧相關研究人物、成果等。

消化系統疾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