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病機
便秘的基本病機是腑氣不通,患兒便秘,則糟粕沒有排出。此時,腸腑不通,氣不下行,糞塊結聚,艱澀難解。導致腑氣不通的原因很多。虛證主要有中氣不足和肺氣耗散,均屬動力不足,無力傳導與推動糟粕下行。實證多因胃腸積熱,熱盛灼傷津液,津枯腸燥,大便於澀,甚則如羊糞。肝膽不舒,氣機逆亂,腑氣因而上逆或阻滯,也是便秘原因之一。
診斷
(一)診斷要點
1.大便次數少,每周排便少於兩次。或大便次數正常,但排便困難,糞質乾燥、堅硬;或小兒排便時哭鬧,或虛坐努責。
2.左下腹常可捫及包塊,包塊於排便後消失。
3.常伴有腹脹、腹痛、肛裂、便血等症狀。
(二)鑑別診斷
注意排除腸道畸形、肛周炎症和腸麻痹、腸扭轉等急腹症。
治療
(一)治法
便秘以通下為主。實證為邪滯大腸,腑氣閉塞不通,以攻邪為務。針對具體病情,施以瀉熱、行氣、通導之法,邪去便通。虛證為推動無力,急則治標,亦應通下。通下後,輔以滋陰潤燥,或益氣溫陽等治法。
(二)基本方法
清大腸(1—3分鐘)退六腑(1~3分鐘)揉膊陽池(1~3分鐘)運水入土和運土入水(1~3分鐘)腹部操作(順時針摩腹3~5分鐘,揉全腹1~3分鐘,盪腹5~8遍,挪腹3~5遍,抄腹法約1分鐘,抱肚法3—5遍)推下七節骨(掌根揉3振1約1分鐘,下推1~3分鐘,拳眼叩擊令局部潮紅,級向擦之令熱)揉龜尾與擴肛法(以中指指端振揉龜尾1~3分鐘。食指戴一次性手套,蘸少許油,從肛門插入,分別向前後左右方向各按壓3—5次,來回提插5—6次)
方解:清大腸調理大腸,行氣通便;退六腑降腑氣,化腐濁,瀉腸熱;膊陽池為通便要穴;運土人水和運水入土都能通調大便;推下七節骨為清、為瀉、為降,通腑瀉熱而通便;龜尾距肛門最近,可調節肛門括約肌,開塞秘結,增加便意;擴肛法直接擴張肛門,通便最速。腹部操作促使胃腸蠕動,全面調理腸胃,蕩滌積滯。全方通腑氣、助蠕動、促排泄,有較好的通便功能。
(三)操作指南
1.手法從重從快,從上至下,體現瀉法特徵。
2.古人用土盛水枯和水盛土枯來表述運土入水和運水人土功效。土枯則蠕動無力而便秘,水枯則津枯腸燥而秘結。前者多屬排便無力,後者多屬便乾結難解。同時運水入土和運土入水,則既能調暢中焦,升清降濁,又能調節先天與後天,開啟後陰而瀉濁。如果能根據具體病情確定二者比例,則療效更佳。
3.七節骨與龜尾多同時操作。其法為抱患兒俯臥於腿,一手扣於龜尾,行節律性點按。另一手手掌或前臂置於七節骨,行揉、推、振、叩等法,操作至局部潮紅為佳。
4.腹部操作為重點,總體趨勢為從上向下。抱肚法取坐位,從胸腔,經腹腔,再到盆腔依次抱壓1~3次;後雙手重疊定點於盆腔,逐漸加力至患兒最大忍受度,保持該力度半分鐘左右。
5.擴肛法半歲以下用小指,半歲以上用食指。緩慢進入,向四周按壓時接觸面積儘可能大。
6.操作時患兒多有哭鬧,哭鬧時腹腔增壓,利於排便。
(四)辯證加減
1.實秘
以大便乾結如羊糞,艱澀難出,腹脹拒按,煩躁不安,啼鬧,矢氣臭穢,伴口乾、口臭、口舌生瘡,面赤身熱,小便短黃,舌質紅,苔燥,脈洪,指紋紫滯為特徵。基本方重點退六腑,推下七節骨,清大腸。加清脾經、清胃經各1分鐘,捏擠板門10次,揉內勞1分鐘,清天河水1~3分鐘,蒼龍擺尾10次,捏擠肚臍10次。
2.虛秘
以便質不乾,但努責難下,面唇、爪甲無華,神疲懶言,啼聲低微,舌淡苔白,脈細,指紋淡為特徵。基本方重點下推七節骨。加補脾經、補肺經、補腎經各1—3分鐘,揉二人上馬、點揉足三里各1~3分鐘,捏脊3—10遍。
注意事項
1.治療大便秘結.總以腑氣通暢為效。臨床常常根據推拿時矢氣產生,腸中鳴響,腹部柔軟和有無便意等判斷腑氣是否暢通。
2.應合理添加輔食,多種食物是胃腸發育的必要條件。要隨增齡逐步添加水果(汁)、菜泥、穀類等,以刺激胃腸蠕動。營養不良患兒要注意補充營養,增加其攝人量,可多食用銀耳、藕粉等可溶性纖維素食。
3.排便是條件反射性運動,小兒經過訓練能養成按時排便習慣,利於從根本上治療便秘。
4.腹內壓對於排便至關重要,腹肌肌力為動力之一。平常應加強腹壓和腹部肌力訓練。可用米袋置於患兒腹部,囑其深呼吸,亦可練習仰臥起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