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門瘺管

肛門瘺管

肛門瘺管簡稱肛瘺,是肛管直腸與肛門周圍皮膚相通的感染性管道,其內口位於齒線附近,外口位於肛門周圍皮膚上,長年不愈。

病因

肛門瘺管肛門瘺管
大部分肛瘺由肛門直腸膿腫破潰或切開排膿後形成。膿腫逐漸縮小,但腸內容物仍不斷進入膿腔,在癒合縮小的過程中,常形成迂曲的腔道,引流不暢不易癒合,日久後腔道周圍有許多疤痕組織,形成慢性感染性管道。行走在內外括約肌附近,外口皮膚生長較快,常有假性愈性,引起反覆發作。管道的感染多數為膿性感染,少數為結核性。

(一)外瘺和內瘺 外瘺至少有內外二個瘺口,一個在肛門周圍皮膚上,多數距肛門2~3厘米,稱為外口,另一個在腸腔內,多數在齒線處肛竇內,稱為內口,少數內口在中齒線上方,直腸壁上。內瘺的內口與外瘺相同,並無傷口,臨床所見90%為外瘺。

(二)低位瘺和高位瘺 瘺道位於肛管直腸環平面以下者為低位瘺,在此平面以上為高位瘺。後者對治療方法的選擇有關。

肛門瘺管肛門瘺管

(三)單純性肛瘺和複雜性肛瘺 前者只有一個瘺管,後者可有多個瘺口和瘺管

從臨床治療角度以肛瘺和括約肌的關係較重要,可分為:①括約肌間型——最常見一種,內口位於齒線,瘺管在內外括約肌間行走,外口在肛門周圍皮膚;②經括約肌型——瘺管經外括約肌及坐骨肛管間隙而在肛周圍皮膚上穿出;③括約肌上型——不常見。瘺管同上穿破肛提肌而在肛門周圍遠處皮膚上穿出;④括約肌外型——少見,內口在齒線上直腸壁,外口在肛周遠處皮膚上,瘺管在內外括約肌外,經肛提肌而下。

臨床表現

肛門瘺管肛門瘺管
流膿是主要症狀膿液多少與瘺管長短,多少有關,新生瘺管流膿較多,分泌物刺激皮膚而瘙癢不適,當外口阻塞或假性癒合,瘺管內膿液積存,局部腫脹疼痛,甚至發熱,以後封閉的瘺口破潰,症狀方始消失。由於引流不暢,膿腫反覆發作,也可潰破出現多個外口。較大較高位的肛瘺,常有糞便或氣體從外口排出。檢查時外口常為一乳頭狀突起或是肉芽組織的隆起,擠壓有少量膿液排出,多為單一外口,在肛門附近。也有多個外口,外口之間皮下瘺管相通,皮膚發硬並萎縮。也有多個外口位於兩側,瘺管成“馬蹄形”,直腸指診在病變區可觸及硬結或條索狀物,有觸痛,隨索狀物向上探索,有時可捫及內口。若外口不整齊,不隆起,有潛行邊緣,肉芽灰白色或有乾酪樣稀薄分泌物,應懷疑為結核性肛瘺

肛瘺內口是原發病灶部位,定位不清必然造成治療上失敗,因為切除或切開內口是治癒肛瘺的關鍵。尋找和確定的肛瘺內口的方法有:

(一)肛鏡檢查 直視下看到齒線全部,內口常在紅腫發炎的肛瘺,有分泌物,對可疑的肛隱窩可用銀質園頭探針探入。

(二)探針檢查 先於肛門內插入手指,用銀質園頭探針,由外口沿管道向腸腔方向輕輕探入,完全性肛瘺,腸腔內手指在齒線附近可摸到探針確定內口,探時切忌盲目用力,免成假道,使感染擴散。

(三)染色檢查 將乾紗布放入直腸內,將美蘭1~2ml由外口徐徐注入,然後拉出紗布,如有染色,即證明有內口存在。

(四)手術檢查 切開瘺道,沿瘺道尋找內口,一般容易找到。

肛瘺疾病的其他常見症狀

(1)腫物脫出。便後有腫物脫出肛外。常見於內痔、乳頭狀瘤、直腸息肉、直腸脫垂等。應該注意的是從肛門內脫出的腫物應及時送回,否則可引起腫物嵌頓、不易還納,引起疼痛和壞死。
(2)腫塊。肛門周圍的贅生物或突起物,常見有血栓外痔、結締組織性外痔、尖銳濕疣肛門鱗狀細胞癌等。
(3)腫脹。這裡說的腫脹,主要指肛周膿腫和血栓外痔。肛周膿腫的腫脹特點是脹痛,有跳動感,往往患者不能伸直腰。血栓外痔的腫脹僅局限在一點。不影響體位。嵌頓內痔。因回血、回流淋巴受阻肛緣水腫,腫脹得像一朵盛開晶“紫羅蘭”,中間可見齒狀線,齒狀或上面是紅色的痔核黏膜,嚴重者可激化形成皿栓。
(4)肛門流出分泌物。它既可由瘺口溢出,又可由肛門內排出,如內痔、直腸脫垂致肛肌鬆弛,或由肛周皮膚溢出,如肛門濕疹。痔瘺病臨床出現膿液出者。多見於肛瘺、膿腫潰破後,肛裂發炎,直腸炎等。
(5)肛周瘙癢。多由肛門及周圍皮膚受刺激而產生瘙癢不適。常見於肛門直腸炎症性病變、皮膚病和蟯蟲病等。瘙癢較重,肛周皮膚潮濕,丘疹者為肛門濕疹;奇癢難忍,皮膚肥厚粗糙,皮色變淺或加深為肛門瘙癢症;若多在夜間發癢。有時在肛周見到細小白蟲,為肛門蟯蟲病。
(6)大便習慣改變。健康人都有正常的排便習慣,排便習慣的改變,常見於痔核、肛瘺、肛裂、肛管直腸腫瘤等。
(7)大便變細。大便變細常見於某些先天性疾病(如先天性肛管直腸狹窄,肛管直腸腔內外病變)或肛管直腸癌等。此外,如痔、肛瘺手術損傷及外傷等都可使大便變細。
(8)大便異常。凡大便便質、便量、每日排便次數以及排便感的異常,均為大便異常。許多人通常認為。腹瀉便秘就是大便異常,其實這只是一個方面。
此外,南通肛泰肛腸醫院專家指出若大便帶黏液、出血、腹痛或腹脹,以及肛門疼痛和瘙癢等,其發生、發展和緩解都與排便有一定的聯繫,甚至互為因果,因此從廣義上來說上述異常情況也可歸屬為大便異常。
(9)腹瀉。患者往往大便次數增多,糞質稀薄或水樣,亦可見膿血便。多見於痢疾腸炎
(10)便秘。便秘是痔瘡患者最常見的一個症狀,而且是多種疾病中都可能發生的一種症狀。便秘指排便次數減少,7日內排放次數少於2~3次,糞便在腸內滯留過久,水分過於吸收,糞便過於乾燥硬結,以致排出十分困難,給人的身心健康帶來不良影響。不僅是痔瘺與肛腸病的發病誘因。還可引起和加重許多全身疾病。

危害

1、瘺口、瘺管增加:肛瘺的多次反覆發作,膿液可穿破管壁順括約肌間隙蔓延而成多發性、複雜性肛瘺,不但給治療帶來困難,而且也影響到肛門的生理功能。
2、感染流膿:肛瘺感染髮炎後,肛門疼痛劇烈,潰破後膿水污染內褲,膿汁刺激局部皮膚,肛門瘙癢劇烈。久而久之可使身體虛弱消瘦,精神不振,抗病能力下降,發作亦越頻繁,形成互為因果。
3、肛門失禁:任由肛瘺發展,可對括約肌造成嚴重損傷,甚至可能造成肛門失禁等併發症。
4、癌變危險:肛瘺的多發性,可形成直腸陰道瘺、直腸尿道瘺和直腸膀胱瘺,危及周圍臟器,並且多年未治或誤治的老肛瘺有癌變的可能。
肛瘺久治不愈,長期的炎症存在,使得膿性物以及糞便從瘺管排出,從而刺激細胞異常增生,導致惡性病變;其次細菌長期存在於瘺管內,特別是綠膿桿菌或結核桿菌感染,纏綿不愈,也可導致肛瘺發生癌變;還有很多肛瘺患者長期服用大量的藥物,這些藥物經常刺激局部,致使發生病變,易導致肛瘺癌變的傾向。因此,上海中潭肛腸醫院專家指出:出現肛瘺症狀應該及時到正規醫院治療,不要錯過了最佳治療時間。

治療

肛門瘺管肛門瘺管
(一)急性感染發作期,套用抗菌藥物,局部理療,熱水坐浴,膿腫形成應切開引流。

(二)瘺管切開術 適用低位單純性肛瘺,內外括約肌之間的外瘺。切開瘺管僅損傷部分內括約肌,外括約肌皮下部及淺部,不會引起術後肛門失禁。一般在鞍麻下,用探針由外口插入,通透瘺管的內口穿出,沿探針方向切開瘺管,將腐爛肉芽組織搔爬乾淨,為保證瘺管從底部向外生長,可將切口兩側皮膚剪去少許,呈底小口大的“V”形傷口,同時注意有無分支管道,也應一一切開。

(三)掛線療法 適用高位單純性肛瘺,即內口在肛管直腸平面上方,手術切斷可引起肛門失禁。採用瘺管掛線,使要扎斷的括約肌與四周組織先產生粘連,因結紮後局部缺血、壞死,經10~14天后自行斷裂,此時不發生收縮失禁,瘺管敝開成創面,達到逐漸癒合。方法:將探針從外口經瘺管在內口穿出,探針引導一無菌粗絲線或橡皮筋,將此線從內口經瘺管而在外口引出,後紮緊絲線。掛線時須注意:①找到內口的確切位置,不可造成假道,免手術失敗;②收緊絲線或橡皮筋前,要切開皮膚及括約肌皮下部,以減輕術後疼痛,縮短脫線日期;③結紮要適當收緊,過松不易勒斷瘺管。術後熱水坐浴,經3~5天再拉緊一次,一般在2周可完全斷裂。

(四)肛瘺切除術 適用低位單純性肛瘺,與切開不同之處在於將瘺管及周圍組織分開並切除,直至顯露健康組織創面內小外大,一般不縫合,術後坐浴、換藥、直至癒合。高位或複雜性肛瘺在手術中要注意保護肛管直腸環,免術後大便失禁。

肛瘺的治療以手術治療為主,但許多患者對手術有所顧慮,尤其懼怕手術後的肛門失禁,故對手術治療採取迴避的態度。首先我們要知道,肛瘺是肛管、直腸因病理原因形成的與肛門周圍皮膚相通的異常管道,因管道往往穿過肛門外約肌,根據管道穿過外括約肌的關係分為兩類:位於外括約肌深部以下的為低位肛瘺;位於外括約部以上的為高位肛瘺。

肛門瘺管 肛門瘺管
排便的控制需要一個完整的反射機制,其中括約肌一肛管直腸環在控制排便方面起著重要作用。肛管直腸環由恥骨直腸肌、肌管外約肌深部、肛管內括約肌和直腸縱肌纖維組成一個肌環,此環切斷即引起肛門失禁。在肛瘺手術中若損傷此環,就會導致肛門失禁,但低位肛瘺的瘺管在此環以下,手術往往不會損傷此環,也就不會使肛門失禁;即使是高位肛瘺,也可選擇適當的方法門失禁的發生和減輕肛門失禁的程度。由於在肛瘺中低位肛瘺占80%以上,因此,可以說絕大多數肛瘺患者在手術後是不會發生肛門失禁的。

肛瘺為肛管、直腸與肛周皮膚相貫的肉芽性管道。內於位於肛管的齒線附近為多,外口位於肛周皮膚,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偷糞老鼠”。它可是單發或多發,表現為肛周皮膚有一個或多個瘺口,有膿性分泌物或血水或糞水溢出,污染內褲,或有反覆肛財疼痛、紅腫的現象。

其原因大多為化膿性細菌感染引起肛周膿瘍,肛周皮膚或直腸肛管黏膜自行潰破或手術引流,膿液流出後,膿腔逐漸縮小,腔壁組織增生使膿腔縮窄,形成直或彎的管道。由於肛瘺的內口不易癒合,經內口反覆侵入,造成慢性炎症,管壁纖維化;管道多在不同平面穿過括約肌,妨礙膿液的引流等。以上因素造成瘺管口難以癒合,肛瘺外口時愈時潰,反覆發作。

肛瘺多見於男性青壯年,可能與性激素分泌旺盛以及肛腺排泄不暢或陰滯易引起感染有關。少數肛瘺可由特異性感染如結核、潰瘍結腸炎。克隆等引起。其他如直腸、肛管外傷繼發感染、或直腸、肛的惡性腫瘤潰破等也可形成肛瘺。

治療原則

1、瘺管內口的清除:手術過程中首先一定要找準瘺管內口,這是治療的關鍵,只有消除感染源頭,才能夠徹底治療肛瘺。
2、瘺管的處理:手術中一定要把瘺管內口的膿液進行清理,使得肛門處保持乾淨、清潔,避免術後反覆發作,留下諸多後遺症,如大小便失禁,肛門狹隘。
3、保留完整的肛墊:找準瘺管內口,了解瘺管的數量、大小等,操作中才會完全地保留肛墊不受損傷,減少患者的痛苦。

類型

肛門瘺管肛門瘺管
目前對肛瘺的分類尚不統一,但最常用的分類方法有以下三種:

1按病源分化膿性肛瘺和結核性肛瘺。

2按病變程度分

①單純性肛瘺

a.低位單純性肛瘺:僅有一個瘺管,一個內口和一個外口之完全瘺。內口在齒線處,管道通過外括約肌淺部或淺部以下。

b.高位單純性肛瘺:僅有一個瘺管,內口在齒線或齒線以上,管道行徑在外括約肌深層以上,或穿行於直腸黏膜下,而不穿過肌肉者(包括內盲瘺及全內瘺)。

②複雜性肛瘺

a.低位複雜性肛瘺:內口在齒線處,管道在外括約肌深層以下,並有支管和空腔,外口和管道兩個或兩個以上(包括多發性瘺和無高位內口的高位空腔,根據病變範圍占肛門周圍面積大小又可分為三度,Ⅰ度<1/4,Ⅱ度>1/4~1/2,Ⅲ度>1/2。

b.高位複雜性肛瘺:有兩個以上管道或支管和空腔,其主管道通過外括約肌深層以上或穿過直腸環,有一個或兩個以上內口,內口在直腸環以上者。根據病變侵犯肛門直腸範圍大小,亦和低位複雜性肛瘺一樣,可再分為三度。

③馬蹄形肛瘺

瘺管環行,外口在肛門部兩側,內口多在截石位6點或12點處。又有前位、後位、前後位馬蹄形肛瘺之分。

a.前位馬蹄形肛瘺:瘺管環行,外口在肛門前方兩側擴散到會陰及陰道瘺,外口若在肛緣2.5cm以內,內口就在對側。若在2.5cm以上者,內口可能在後側。

b.後位馬蹄形肛瘺:瘺管環行,管道向肛門後兩側擴散,距肛緣較遠較深,有多數外口,多數瘺管管腔相互貫通,內口大多在肛門後側。

c.前後位馬蹄形肛瘺:瘺管環行圍繞肛管,外口肛周一圈都有,少則幾個,多則幾十個,大面積被侵犯,管道行徑複雜。

根據瘺管與肛門直腸周圍間隙的關係,以及病理變化和治療上的方便分以下類型:

①皮下或黏膜下肛瘺

a.皮下瘺,是指原發內口在肛竇,瘺管在肛門管皮膚下或肛門周圍皮膚下的淺在性肛瘺,外口距肛門很近。

b.黏膜下瘺,系指原發口在肛竇,瘺管在肛門管直腸黏膜下,皮膚外沒有開口。

肛門瘺管肛門瘺管
②內外括約肌間肛瘺

a.低位肌間瘺管:指內口在肛竇,瘺管穿至內外肛門括約肌間隙,穿過外肛門括約肌皮下部的肛瘺。而瘺管走向直,只有一個外口的,稱作單純性低位肌間瘺。而走向彎曲,有支管的稱為複雜性低位肌間瘺。

b.高位肌間瘺管:指內口在肛竇,瘺管至內外括約肌間向上發展的肛瘺。

③肛提肌下肛瘺

a.低位肌外瘺管:指內口在肛竇,瘺管穿過肛門外括約肌淺部的肛瘺。向一側坐骨間隙發展的稱為單純性低位肌外瘺。向兩側坐骨直腸間隙發展,形成像馬蹄鐵形狀,肛門兩側都有外口的稱為複雜性低位肌外瘺,又叫低位蹄鐵形肛瘺

b.高位肌外瘺管:指內口在肛竇,瘺管穿過肛門外括約肌深部的肛瘺。向一側坐骨直腸間隙發展的稱為單純性高位肌外瘺,向二側坐骨直腸間隙發展的稱為複雜性高位肌外瘺,又叫高位蹄鐵形肛瘺。

④肛提肌上肛瘺

指內口在肛竇或齒狀線上方肛管直腸壁上,瘺管由肌間隙進入骨盆直腸間隙,穿過肛提肌的高位肛瘺

青壯年是肛瘺的下手對象

肛瘺發病的年齡段以20—40歲青壯年為主,而且肛瘺症狀在男性中發病多於女性。肛瘺多為一般化膿性感染所致,少數為特異性感染,如結核、克隆病,潰瘍性結腸炎更少見。青春期人體自身的性激素開始活躍,隨即一部分皮脂腺,特別是肛腺開始發育增殖,男青年較女性增生明顯。肛腺分泌旺盛,加上肛腺排泄不暢或肛腺管阻滯,則易感染引起肛腺炎引起肛瘺。

症狀體徵

瘺外口流出少量膿性、血性、粘液性分泌物為主要症狀。較大的高位肛瘺,因瘺管位於括約肌外,不受括約肌控制,常有糞便及氣體排出。由於分泌物的刺激,使肛門部潮濕、瘙癢,有時形成濕疹。當外口癒合,癭管中有膿腫形成時,可感到明顯疼痛,同時可伴有發熱、寒顫、乏力等全身感染症狀,膿腫穿破或切開引流後.症狀緩解。上述症狀的反覆發作是瘺管的臨床特點。

預防

一、肛門出現不適應及時治,若本身已患克隆氏病、潰瘍性大腸炎、腸結核等疾病者,應該積極治療,以免引發肛周膿腫;另外,出現如肛門灼熱不適,肛門下墜者需要及時診治。
二、膳食平衡避免濕熱,從祖國醫學角度而言,“肛瘺”的發生與體內濕熱有著莫大的關係,因此,在日常生活飲食中,需要警惕油膩飲食,避免因此而內生濕熱。適宜吃清淡的、富含維生素的食物,蔬菜類有如蘿蔔、冬瓜等,蛋白質類有如瘦肉等。
三、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每次排便後,注意肛門處的清潔,不要用劣質的衛生紙,也不要大力的拭擦。
四、防治便秘和腹瀉,便秘者一般因大便乾結而排便不順,容易擦傷肛竇,也容易讓細菌侵入感染;腹瀉者多數因為直腸炎或肛竇炎而致,長時間腹瀉會令炎症更為嚴重。

消化系統疾病(三)

消化系統疾病一直是影響人類生存質量的主要疾病,特別是消化系統腫瘤更是嚴重威脅人類健康。醫學統計數據表明,屬於消化系統腫瘤的肝癌和胃癌長年來一直位於我國腫瘤發病率的第二位和第三位。

消化系統疾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