蛔蟲病

蛔蟲病

蛔蟲病(ascariasis)是蛔蟲寄生於人體小腸所引起的常見寄生蟲病。兒童感染率高。傳染源為腸道蛔蟲感染者及病人。蛔蟲卵在感染者及病人的糞便中,蟲卵通過污染了食物、水、手指等經口吞入人體,蟲卵也可隨灰塵飛揚被人吸入咽部吞下而感染。人群對該病普遍易感,並可多次感染。

基本信息

概述

蛔蟲病蛔蟲病

似蚓蛔線蟲(AscarislumbricoidesLinnaeus,1758)簡稱蛔蟲,是人體內最常見的寄生蟲之一。成蟲寄生於小腸,可引起蛔蟲病(Ascariasis)。此外,犬弓首線蟲(Toxocaracanis,簡稱犬蛔蟲)是犬類常見的腸道寄生蟲,其幼蟲能在人體內移行,引起內臟幼蟲移行症(viscerallarvamigrans,VLM)。

感染的蛔蟲情況流行普遍,而且大多無明顯症狀,因此往往不被人重視。在中國有些地方,蛔蟲被叫做“消食蟲”,誤以為它能幫助人消化,事實上,蛔蟲是寄生在小腸中吸取人腹內的營養物質它靠在腸內攝取半消化的食物來生活,因此易造成兒童的營養不良,中國民間稱之為“疳積”、“蟲疳”。

流行病學

分布

似蚓蛔線蟲生活史似蚓蛔線蟲生活史

蛔蟲病是世界上流行最廣的人類蠕蟲病,據WHO估計全球有13億患者,兒童特別是學齡前兒童感染率高。世界各地均有蛔蟲病,氣候溫暖的國家感染者更多,北美洲共約患者400萬左右,大部分是兒童。在溫暖、潮濕和衛生條件差的地區感染較普遍。感染率農村高於城市,兒童高於成年人。

蛔蟲是中國感染率最高、分布最廣的寄生蟲,中國約有5.31億人感染,平均感染率為46.99%,最高達71.12%。由於在全國學校貫徹腸道感染綜合防治方案,近年來感染率逐漸下降。

傳染源

蛔蟲感染者是本病唯一傳染源。

傳播途徑

由於使用新鮮糞便施肥或兒童隨地大便,蛔蟲卵污染環境,並在土壤中發育成熟。蟲卵可借類、等動物的機械攜帶或風力散播,污染環境、物品、食物等,人因生食含有感染性蟲卵的不潔蔬菜、瓜果和水而受到感染。也可通過污染的手,經口受到感染。

病因

蛔蟲是寄生人體腸道線蟲中體型最大者,雌雄異體,形似蚯蚓,活蟲略帶粉紅色或微黃色。成蟲寄出於人體小腸,以腸內容物為食物,雌蟲每天排卵可多達20萬個,隨糞便排出的蛔蟲卵在適宜環境條件下5~10天發育成熟即具感染性。

蟲卵被吞食後,幼蟲破卵而出穿入腸壁通過門靜脈系統循環而進入肺腑,穿破肺組織進入肺泡腔,沿支氣管向上移行到氣管又重新被吞咽。幼蟲進入小腸逐步發育成熟為成蟲。在移行過程中幼蟲也可隨血流到達其他器官,一般不發育為成蟲,但可造成器官損害。自人體感染到雌蟲產卵約需60~75天,雌蟲壽命為1-2年。

發病機制

幼蟲的致病作用

蛔蚴移行至肺時可引起局部出血、水腫、嗜酸粒細胞浸潤、上皮脫落與漿液滲出。蛔蚴尚可刺激免疫球蛋白E(IgE)。和免疫球蛋白M(IgM)的產生,免疫球蛋白E與局部肥大細胞受體結合,當蛔蟲抗原與免疫球蛋白E結合後,肥大細胞即脫顆粒而釋放組胺等活性物質,誘使局部嗜酸粒細胞集聚及血管通透性增加。蛔蚴移行過程中還可在胸膜、眼、腦、腦膜等處發生異位損害,同時亦可引起全身變態反應。

成蟲的致病作用

蛔蟲以小腸乳糜液為營養,同時分泌消化物於附著處的腸黏膜,引起局部黏膜上皮脫落或輕度變態反應。

臨床表現

因蟲體的寄生部位和發育階段不同而異。

蛔蚴移行症

蛔蟲蛔蟲

蛔蚴在寄主體內移行時引起發熱、全身不適、蕁麻疹等。抵達肺臟後引起咳嗽、哮喘、痰中帶血絲等症狀,重者可有胸痛、呼吸困難和紫紺。

肺部X射線檢查可見遷徙性浸潤性陰影,臨床上稱為過敏性肺炎或勒夫勒氏綜合徵。末梢血液嗜酸性粒細胞明顯增多,約10%的患者痰中可查到蛔蚴。中國浙江等地曾多次報告蛔蚴引起的暴發性流行性哮喘,發病率高達20~50%。

腸蛔蟲症

常見症狀有臍周陷痛、食欲不振、善飢、腹瀉、便秘、蕁麻疹等,兒童有流涎、磨牙、煩躁不安等,重者出現營養不良。

一旦寄生環境發生變化如高熱時,蛔蟲可在腸腔內扭結成團,阻塞腸腔而形成蛔蟲性腸梗阻,患者出現劇烈的陣發性腹部絞痛,以臍部為甚,伴有噁心、嘔吐,並可吐出蛔蟲,腹部可觸及能移動的臘腸樣腫物。

有時蛔蟲性腸梗阻可發展成絞窄性腸梗阻、腸扭轉或套疊,必須及時手術治療。蛔蟲也可穿過腸壁,引起腸穿孔腹膜炎,若不及時手術即可死亡。

異位蛔蟲症

蛔蟲有鑽孔的習性,腸道寄生環境改變時可離開腸道進入其他帶孔的臟器,引起異位蛔蟲症,常見以下幾種:

(1)膽道蛔蟲症,以兒童及青壯年為多,女性較常見。誘因有高熱、腹瀉、妊娠、分娩等。妊娠時胃酸減少,膨大的子宮迫使腸道移位,分娩時強烈的宮縮誘發腸蠕動增加,均可促使蛔蟲向膽管逆行。此病發病驟然,右上腹偏中有劇烈陣發性絞痛,鑽鑿樣感,患者輾轉不安、噁心、嘔吐,可吐出蛔蟲。發作間期無疼痛或僅感輕微疼痛。若蛔蟲鑽入肝臟可引起蛔蟲性肝膿腫,必須及早手術治療。

(2)胰管蛔蟲症,多並發於膽道蛔蟲症,臨床徵象似急性胰腺炎

(3)闌尾蛔蟲症,多見於幼兒,因小兒闌尾根部的口徑較寬,易為蛔蟲鑽入。其臨床徵象似急性闌尾炎,但腹痛性質為絞痛,並嘔吐頻繁,易發生穿孔,宜及早手術治療。

損害

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蛔蟲病蛔蟲病

(1)對組織的損傷和機械性刺激。感染初期,幼蟲侵入小腸黏膜時可損壞上皮細胞,並引起腸黏膜及黏膜下層嗜酸性粒細胞、中性粒細胞巨噬細胞的浸潤。幼蟲移行至肺時引起點狀出血、滲出和嗜酸性粒細胞及組織細胞的浸潤,甚至形成肉芽腫。成蟲寄生在小腸,也可引起腸黏膜的損傷。蛔蟲鑽入膽管、闌尾時,除損傷局部黏膜外,還可引起繼發細菌性感染。蛔蟲在腸內扭結成團,可引起腸梗阻。

(2)代謝產物的作用。成蟲的代謝產物有毒性作用,濃度高時可引起腸管痙攣性收縮,致陣發性腹痛。

(3)對寄主營養的影響。蛔蟲的寄生可引起空腸黏膜的損傷,導致消化和吸收障礙,其程度與蛔蟲感染輕重成正比。感染重的患兒常出現明顯的營養不良,甚至發育遲緩。

(4)引起寄主的變態反應。蛔蟲,特別是幼蟲在體內移行時,可引起寄主Ⅰ型變態反應,表現為蕁麻疹、血管神經性水腫等現象。

對妊娠的影響

(1)少量成蟲寄生於小腸對妊娠影響不大。

(2)大量成蟲寄生於腸道,可致孕婦營養不良,影響胎兒生長發育。

(3)短期內吞食大量感染性蟲卵合併嚴重感染,可出現蛔蟲性出血性肺炎、咯血及呼吸困難,可致胎兒宮內窒息和發育遲緩。

(4)妊娠合併膽道蛔蟲症、腸穿孔、腹膜炎、闌尾炎及肝膿腫等,均可導致流產、早產及死胎等。

(5)妊娠合併蛔蟲病並發嚴重感染,母胎死亡率增高。

併發症

膽道蛔蟲症、蛔蟲性腸硬阻、蛔蟲性胰腺炎、闌尾肝蛔蟲病、尿道和生殖器官蛔蟲病以及蛔蟲性肉芽腫等。

實驗室檢查

病原學檢查

糞便塗片法或鹽水浮聚法可較容易查到蟲卵。近年來常用改良加藤法。該法蟲卵檢出率較高B超和逆行胰膽管造影有助於異味蛔蟲症的診斷。

血常規

幼蟲移行時引起的異味蛔蟲症及並發感染時血液白細胞與嗜酸性粒細胞增多。 診斷 根據流行病學史,出現乏力咳嗽或哮喘樣發作,肺部炎症進順、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厭食、腹痛、體重下 降等應注意患蛔蟲病的可能性。

糞便檢查發現蛔蟲卵,胃腸鋇餐透視發現蛔蟲陰影或有糞便排出或吐出蛔蟲史者,均可明確蛔蟲病的診斷。

在出現絞痛膽管炎、胰腺炎時應豪華蛔蟲異位症的可能性,並通過B超逆行胰膽管造影進行診斷。蛔蟲性腸梗阻以兒童為多見,腹部的條索狀腫塊結合放射學檢查有助於診斷。

輔助檢查

由於蛔蟲產卵量大採用直接塗片法,查一張塗片的檢出率為80%左右,查三張塗片可達95%對直接塗片陰性者,也可採用沉澱集卵法或飽和鹽水浮聚法,檢出效果更好

診斷

1、診斷 根據臨床症狀和體徵、有排蛔蟲或嘔吐蛔蟲史、糞便查到蛔蟲卵即可確診。血中嗜酸性粒細胞增高,有助於診斷。

對糞便中查不到蟲卵,而臨床表現疑似蛔蟲病者,可用驅蟲治療性診斷,根據患者排出蟲體的形態進行鑑別。疑為肺蛔症或蛔蟲幼蟲引起的過敏性肺炎的患者,可檢查痰中蛔蚴確診。

2、鑑別診斷

(1)蛔蟲性腸梗阻與腸套疊的鑑別。

(2)腸蛔蟲病與消化性潰瘍的鑑別。

治療

藥物治療

蛔蟲病蛔蟲病

(1)對病人和帶蟲者進行驅蟲治療,是控制傳染源的重要措施。驅蟲治療既可降低感染率,減少傳染源,又可改善兒童的健康狀況。驅蟲時間宜在感染高峰之後的秋、冬季節,學齡兒童可採用集體服藥。由於存在再感染的可能,所以,最好每隔3~4個月驅蟲一次。對有併發症的患者,應及時送醫院診治,不要自行用藥,以免貽誤病情。

(2)常用的驅蟲藥物有丙硫咪唑甲苯咪唑左鏇咪唑和構櫞酸哌嗪(商品名為驅蛔靈)等,驅蟲效果都較好,並且副作用少。

(3)膽道蛔蟲症的治療原則為解痙止痛、早期驅蟲和控制感染。早期驅蟲可防止復發與併發症。蛔蟲有厭酸習性,可選用食醋,一次2~4兩,每日三次,以達到安蟲日的,內科治療無效,合併嚴重肝膽感染手術治療。

(4)蛔蟲性腸梗阻治療,大多數蛔蟲性腸梗阻是不完全性的,應及早治療,包括禁食、胃腸減壓、解痙止痛、靜脈補液,腹痛緩解後驅蟲。當發展為完全性腸梗阻,並發腸發死、穿孔、腹膜炎時要及時手術治療。

治癒標準

(1)經過治療,經3~4個月後檢查糞便無蟲卵即為治癒。

(2)由於存在再感染的可能,所以,最好每隔3~4個月驅蟲一次。

預防與調護

預防

預防蛔蟲病預防蛔蟲病

要預防蛔蟲病主要抓住以下三個環節。

(1)消滅傳染源:人是蛔蟲病的唯一傳染源,驅蟲治療尤其是開展集體驅蟲,既保護了健康又消除了傳染源。

(2)進行健康教育,增強自我保健意識:通過聯繫寄生蟲生活史和危害性的宣傳教育,使民眾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飯前便後洗手、勤剪指甲,勿隨地大便,不飲生水,吃瓜果、蘿蔔、紅薯、甘蔗等,要做到洗淨、削皮吃

(3)改水改廁:

保護水源,因地制宜,改善飲水衛生條件,保證生活用水的清潔衛生,是預防蛔蟲感染的重要一環。

建立無害化廁所,或高溫堆肥,既可防病,又能保肥增效。菜農還應避免將地里的蔬菜連根帶回家裡整理,以免將植物根部的大量感染期蛔蟲卵散布在居室的地面上。

護理

(1)飲食清淡,少食辛辣、炙煿及肥膩之品,免助熱生濕。

(2)服驅蟲藥宜空腹,服藥後要注意休息和飲食,保持大便通暢,注意服藥後反應及排便情況。

(3)蛔厥時,口服食醋60~100ml,有安蛔止痛作用。

消化系統疾病(二)

消化系統疾病一直是影響人類生存質量的主要疾病,特別是消化系統腫瘤更是嚴重威脅人類健康。醫學統計數據表明,屬於消化系統腫瘤的肝癌和胃癌長年來一直位於我國腫瘤發病率的第二位和第三位。

消化系統疾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