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史
認知療法是新近發展起來的一種心理治療方法,它的主要著眼點,放在患者非功能性的認知問題上,意圖通過改變患者對已、對人或對事的看法與態度來改變並改善所呈現的心理問題。
由於文化、知識水平及周圍環境背景的差異,人們對問題往往有不同的理解和認知。所謂認知一般是指認識活動或認識過程,包括信念和信念體系、思維和想像。具體來說,“認知”是指一個人對一件事或某對象的認知和看法,對自己的看法,對人的想法,對環境的認積和對事的見解等等。例如:同樣的一所醫院,小孩可能依自己的認識和經驗,把它看成是一個“可怕的場所”,不小心就會被打針;一般人會看成是“救死扶傷”之地、可幫其“減輕痛苦”;而有些老年人則可能把醫院看成是“進入墳墓之門”。所以,關鍵不在“醫院”客觀上是什麼,而是被不同的人認知或看成是什麼不同的認知就會滋生不同的情緒,從而影響人的行為反應。因此,“認知療法”強調,一個人的非適應性或非功能性心理與行為,常常是受不正確的認知而不是適應不良的行為。
正如認知療法的主要代表人物貝克(A•T•Beck)所說:“適應不良的行為與情緒,都源於適應不良的認知,因此,行為矯正療法不如認知療法。”例如,一個人一直“認為”自己表現得不夠好,連自己的父母也不喜歡他,因此,做什麼事都沒有信心,很自卑,心情也很不好。認知療法的策略,便在於幫助他重新構建認知結構,重新評價自己,重建對自己的信心,更改認為自己“不好”的認知。認知理論認為人的情緒來自人對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評價、解釋或哲學觀點,而非來自事情本身。情緒和行為受制於認知,認知是人心理活動的決定因素,認知療法就是通過改變人的認知過程和由這一過程中所產生的觀念來糾正本人的適應不良的情緒或行為。治療的目標不僅僅是針對行為、情緒這些外在表現,而且分析病人的思維活動和應付現實的策略,找出錯誤的認知加以糾正。
認知療法是用認知重建、心理應付、問題解決等技術進行心理輔導和治療,其中認知重建最為關鍵在於如何重建人的認知結構,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認知療法的大師們各自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艾利斯(Ellis)認為,經歷某一事件的個體對此事件的解釋與評價、認知與信念,是其產生情緒和行為的根源。因此,不合理的認知和信念引起不良的情緒和行為反應,只有通過疏導、辯論來改變和重建不合理的認知與信念,才能達到治療目的。
梅肯鮑姆(Meychenbaum)認為,人的行為和情緒由自我指令性語言控制,而自我指令性語言在兒童時代就已經內化,雖在成人期意識不到,但仍在控制人類的行為和情緒。如果自我指令性語言在形成過程中有誤,則會產生情緒障礙和適應不良行為。因此,治療包括學習新的自我指令、使用想像技術來解決問題等。克也指出,心理困難和障礙的根源來自於異常或歪曲的思維方式,通過發現、挖掘這些思維方式,加以分析、批判,再代之以合理的、現實的思維方式,就可以解除患者的痛苦,使之更好的適應環境。
治療原理
認知治療(Cognitive Therapy)—幫助當事人去修正不切實際的信念,假設和自動化思維。因為這些都會影響他們
的情緒和干擾生活功能。例如:一位唯一在地震中生存的當事人,可能會將家人的死因歸咎於自己身上而產生強烈的罪惡感。因此,認知治療的主要目標就是幫助當事人找出不合理的信念,並且去對抗它,進而採取更實際的想法和行動來平衡情緒。教導病患運動,可降低情緒迫力下的畏懼和過度關切身體症狀。治療期限通常每周一次持續一至三小時,做8至12次。學習如何有更佳的自我掌控,於某些情境下不適的平復技巧。某些個案在諮商中須服用藥物以降低不適,而藥物降低或停用,須與專業人員討論。當人因某些狀況致身體、情緒不適,認知諮商是最佳治療方式。
在敘述事件階段或者在行為暴露時,治療師必須親切地傾聽來訪者的陳述,傾聽他們荒唐的想法。治療師可以選擇重點放在來訪者的敘述上,改變他們原有想法以及重新建構事實和反應方式上。
認知療法早期階段重點在教導上,治療師給予來訪者一個可理解範圍內的反應方式和表現出來的種種症狀;再提供一個理解創傷後反應的模型,這也將進一步幫助來訪者產生一種可選擇的敘述方式。
利用治療師點點滴滴蒐集起來的信息作為出發點,去積極地探明來訪者的消極、無意識的想法和信念,這些仍需要受到來訪者自身的監控。
認知療法可以在團體中施行,可以實現成本效率。8小時的治療已經被證明是有效的,但是更長時間的治療方法還未被普遍採用。
認知治療對道德頹廢、墮落(demoralization),罪惡感(Guilt)和害羞(Shame)症狀較有效。對於PTSD與情感性或焦慮性或人格疾患(反社會性、邊緣性、做作性、自戀性人格疾患)並存的當事人,較常使用認知治療法治療。
理論方法
Mahoney(1990)指出,儘管有多種不同的治療方法,最常用的治療方法包括理性情感治療,自我指導訓練和認知
治療。分別簡介如下:
1、Ellis的理性情感治療
理性情感治療基於這樣的假設:非理性或錯誤的思想、信念是情感障礙或異常行為產生的重要因素。對此,Ellis並進一步提出了“ABC”理論。在ABC理論中,A指與情感有關係的激發事件(activatingevents);B指信念(Beliefs),包括理性或非理性的信念;C指與激發事件和信念有關有的情感反應結果(Consequences)。通常認為,激發事件A直接引起反應C。事實上並非如此,在A與C之間有B的中介因素。A對於個體的意義或是否引起反應受B的影響,即受人們的認知態度,信念決定。例如,對一幅抽象派的繪畫;有人看了非常欣賞,產生愉快的反應;有人看了感到這只是一些無意義的線條和顏色,既不產生愉快感,也不厭惡。畫是激發事件A,但引起的反應C各異,這是由於人們對畫的認知評估B不同所致。由此可見,認知評估或信念對情緒反應或行為的重要影響,非理性或錯誤是導致異常情感或行為的重要因素。
Ellis的ABC理論後來又進一步發展,增加了D和E兩個部分,D(disputing)指對非理論信念的干預和抵制;E(effective)指導有效的理性信念或適當的情感行為替代非理性信念,異常的情感和行為。D和E是影響ABC的重要因素,對異常行為的轉歸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是對ABC理論的重要補充。
治療的基本原則方法:
①向患者解釋說明理性情感治療的基礎,說明認知與情感之間的關係,非理性情感不適或異常行為的聯繫。
②通過患者的自我監察和治療的反饋,識別非理性思想。
③直接對非理性觀念提出疑問,指出不合理所在,並示範對已有激發事件或不良刺激應如何理性的分析解釋。
④自我陳述理的觀念,用其代替先前的非理性觀念,並練習,在心理重複理性的觀念。
⑤設計和採用某些行為技術,如角色扮演,操作條件,脫敏和一些其它技能訓練方法,幫助患者發展理性的反應。
2、Meichenbaum的自我指導訓練法
自我指導訓練的理論來自於蘇聯學者魯利亞(Luria)等人的研究,認為語言--特別是內部語言與行為有著密切的關係,從某種程度上起著影響和控制行為的作用。Meichenbaum認為消極的內部語言是產生和影響行為失調的重要因素,並指出通過矯正消極的內部語言,用正面的,積極的自我對話可達到矯正異常行為或心理障礙的目的。
治療的基本原則方法
①訓練患者識別和意識到不適應的思維(內心的自我陳述):
②治療和示範適當的行為,同時用言語表達有效的行動策略,包括對任務要求的評估,自我指導循序漸進的作業,強調個人適應性和戰勝克服困難的自我陳述對於成功行為的內在自我強化。
③患者在克服目標行為的同時大聲用言語自我指導,此後進一步在內心重服強化,治療家在這一過程中,給予反饋,確保用積極的解決問題的自我對話替代先前異常行為有關的產生焦慮的認知活動,自我對話。
3、Beck認知治療(Cognitivetherapy)
認知治療的基礎理論來自於信息加工之理論模式,認為人們的行為,感情是由對事物的認知所影響和決定。例如,如果人們認為環境中有危險,他們便會感到緊張並想逃避。人們的認知建立在自己以往經驗的態度和假設基礎之上。Beck指出,心理障礙的產生並不是激發事件或有良刺激的直接後果,而是通過了認知加工,在歪曲或錯誤的思維影響下促成的。歪曲和錯誤的思維包括主觀臆測,在缺乏事實或根據時的推斷:誇大,過份誇大某一事情(事件)和意義。牽連個人,傾向將與己無關事聯繫到自己身上;走極端認為凡事只有好和壞,不好即壞,不白即黑。他還指出,錯誤思想常以"自動思維'的形式出現,即這些錯誤思想常是不知不覺地、習慣地進行,因而不易被認識到,不同的心理障礙有不同內容的認知歪曲,例如:抑鬱症大多對自己,對現實和將來都持消極態度,抱有偏見,認為自己是失敗者,對事事都不如意,認為將來毫無希望。焦慮症則對現實中的威脅持有偏見,過份誇大事情的後果,面對問題,只強調不利因素,而忽視有利因素。因此認知治療重點在於矯正患者的思維歪曲。
基本方法步驟,認知治療可分為:
①幫助患者認識思維活動與情感行為之間的聯繫;
②幫助患者認雖消極歪曲或錯誤的思維,檢驗支持和不支持自動思維的證據;
③幫助改變歪曲的錯誤的思維方式,內容,發展更適應的思維方式和內容。
在以上步驟的實施中,同時採用各種認知技術和行為技術。
基本技術
在認知行為治療中,可採用許多認知干預技術和行為矯正技術,下面分別介紹:
(一)一些常用的認知技術
1、認識自動思維
在激發事件與消極情感反應之間存在著一些思想活動,可以是消極的自我陳述或是心理想像。例如,某患者看到狗便產生恐懼,在看到狗與鞏懼反應之間他有一個想法是這狗會咬我,還可能有狗咬人的恐怖的想像。患者通常未意識到這部分習慣的思維活動,稱為“自動思維”。治療可用Ellis的ABC理論說明激發事件與反應之間有信念或思維活動B的影響作用,幫助患者認識自動思維的存在和影響。
2、列舉認知歪曲
患者的心理或行為障礙與認知歪曲或錯誤密切相關,受其影響。向患者列舉出認知歪曲,可以幫助他提高認知水平和矯正錯誤思想。下面是幾種常見的認知歪曲。主觀臆想缺乏根據,主觀武斷推測。如某患者某件工作未做好,便推想所有的同事會因此看不起她。一葉障目置總體前後關係和背景不顧,只看細節或一時的總是而做出結論。如某學生一次考試中有一題答不出,事後一心只想著未答的那道題,並感到這場考試全都失敗了。亂貼標籤即消極偏面地把自己或別人公式化。例如某一患者將孩子學習不好歸於自己,並認為自己是個“壞母親”。非此即彼的絕對思想認為不白即黑,不好即壞,不能容錯誤,要求十全十美。例如某位患者有一次考試未達到預定目標,便認為自己是個失敗者,一切都完了。
3、改變極端的信念或原則
用現實的或理性的信念或原則替代極端或錯誤的信念原則。例如,某一極端的信念是:我應該並且一定要得到我想要的東西,這是我的權力,相應的更現實的自我陳述是:儘管我非常想得到某件東西,但我只是有權利去爭取,並不意味著我一要得到或別人一定要給我才行。另一極端的信念是:如果我為某事努力工作,就應該獲得成功。相應的現實的信念可以是:一個人無法保證事事都能成功,努力並不等於成功,而只是成功的一個條件。
4、檢驗假設
認識並矯正認識歪曲、錯誤思想的一個方法是檢驗支持和不支持某種錯誤假設的證據。例如,某一患者在受到挫折後,認為自己“一事無成”、“別人都看不起我”非常抑鬱,實際上,他成功地做過很多事,大學畢業,並曾經是企業經理。檢驗假設這一過程不僅幫助患者認識事實,還能發現自己對事物的認識歪曲和消極偏面的態度。
5、積極的自我對話
此技術實施方法有二種,一種是要患者堅持每天回顧並發現自己的優點或長處並記錄:另一種方法是要患者針對自己的消極思想,提出積極的想法。
6、三欄筆記法
前面介紹的一些方法可以通過此法實驗,讓患者在筆記上面畫二條堅線分出三欄,左邊一欄記錄自動思維,中間一欄記錄對自動思維的分析(認識歪曲),右邊一欄記錄理智的思維或對情況重新分析回答。下面是三欄筆記的例子。
(二)一些常用的行為技術
7、等級任務安排
套用化整為零的策略,讓患者循序漸進,逐步完成若干力所能及的小任務,最後實現完成大任務的目的。例如,有一老太太,一直想整理貯藏室,但一想到任務艱難便畏難而退了。在治療者指導建議下,她將清理工作分十次進行,每次只清理1-2個箱子,這樣,她不再感到畏難和力不從心。
8、日常活動計畫
治療者與患者協商合作,安排一些患者能完成的活動,每天每小時都有計畫和任務。活動的難度和要求隨患者的能力和心情改善而提高。這項技術既可幫助患者的效利用,心裡踏實,又可改變患者的心境。
9、掌握和愉快評估技術
此法常與日常活動墳劃結合套用,讓患者填寫日常活動記錄,在記錄旁加上兩欄評定,一欄為掌握或困難程度評分(為0-5分,0表示容易,5表示難度最大);另一欄為愉快程度評分(0-5級評分,0表示無愉快可言,5表示非常愉快)。通過評定,多數患者可以發現自己的興趣和成功方面以及愉快而有趣的活動,同時還可起到檢驗認知歪曲的作用,如某患者認為自己什麼都不行,作不了任何事,或者作了也不會有意義。通過評估,他認識到自己還是能作一些事,作了以後也有愉快和輕鬆感,並覺得有些意義。
10、教練技術
即治療者為患者提供指導,反饋和陽性強化,幫助患者分析問題,發現問題,當他有困難時給予鼓勵,有進步時給予強化。
11、其它
包括指導發現問題,自我提問法,利敝分析法,改變期望水平,自信心訓練,脫敏、示範、角色扮演等技術。
認知療法
認知治療(Cognitive Therapy)——幫助當事人去修正不切實際的信念,假設和自動化思維。因為這些都會影響
他們的情緒和干擾生活功能。認知治療的主要目標就是幫助當事人找出不合理的信念,並且去對抗它,進而採取更實際的想法和行動來平衡情緒。教導病患運動,可降低情緒迫力下的畏懼和過度關切身體症狀。
認識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是一組治療方法的總稱,這組方法強調認知活動在心理或行為問題的發生和轉歸起著非常重要作用,並且在治療過程中既採用各種認知矯正技術,又採用用行為治療技術,故稱之為認知行為治療。治療具有積極的、指導性的、整體性的和時間短等特點。
認知治療這一名稱有時與認知行為治療相混,有人誤認為兩者是一回事。實際上,認知行為治療泛指那些強調認知活動在心理障礙中起著重要作用,在治療上既採用認行技術,又採用行為技術的治療方法,是廣義的。因此認知治療被包含在認知行為治療中 。
專家觀點
1、 許多人認為我之所以心情不好是因為我遇到了倒霉的事件,好像是不好的事件帶來的心理苦惱。在ABC理論中,由於有認知的作用,所以不好的事件是否會帶來心理苦惱就不一定了,甚至有可能會帶來成長和好的機會。這就是認知行為治療的重要觀念:是非理性或錯誤認知導致異常情感或行為,而不僅僅是事件本身。
2、自動思維和核心信念的關係:如果將心理活動比喻成一棵樹,那么自動思維就是樹葉,核心信念就是樹根。不合理的認知方式或自動思維來源於其深層的核心信念。核心信念的形成和早年經歷有關,一旦形成後,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們的思維和行為。這種影響太隱蔽,一般不容易被人們意識到,所以生活中經常會聽到“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說法。當遇到一些類似事件時會觸發核心信念。
舉例:早年喪母的人長大後遇到不良生活事件的打擊,如重大考試失利、患重病、遇到嚴重困難等可能觸發其潛在的喪失感,表現為許多的負性自動思維,在不合理想法的影響下,越發不能考慮現實情況,將會逐步失去客觀判斷的能力,最終徹底印證了核心信念,即“我是糟糕的,沒有人能幫助我。我是失敗的。”
3、所以只是單純的改變自動思維不行,要想徹底放棄一些不合理的認知,還必須從改變核心信念入手。
(1)認知行為治療需要在行動中識別不合理認知,在行動中替代不合理認知,在行動中改變核心信念,所以行動很重要。
(2)治療師會布置家庭作業,家庭作業要求每天做。不合理的認知是經年累月形成的,要改變它們也需要不斷的實踐實踐再實踐。所以認知行為治療不是單純的改變認知,而是在行動中體會和修正認知。許多人只重視認知,不重視行動,結果變成了“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變成了一個認知理論家,卻無法解決自己的問題。
軀體化障礙相關背景知識
軀體化障礙時一種慢性而嚴重的精神疾病,表現為不能完全用軀體疾病解釋的反覆發作的軀體不適。本任務,將探討軀體化障礙典型症狀,回顧相關研究人物、成果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