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民主革命的先驅宋教仁,1905年加入同盟會後,於1910年在上海主編《民立報》鼓吹革命。1911年與譚人風等在上海組織同盟會中部總舍,任總務幹事,策劃長江流域起義。武昌首義後,協助湖北軍政府辦理外交,1912年任南京臨時政府法制院院長。8月,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任代理理事長。國民黨在國會選舉中獲多數,即著手準備組織責任內閣,為竊國大盜袁世凱所忌。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火車站被袁世凱派人刺死。1924年6月在上海閘北群地百餘畝建成宋公園,葬宋於國內,墓呈半球形,墓前立有"宋教仁先生之墓"的石碑。墓頂塑一展翅雄鷹,象徵先烈革命的凌雲之志,墓地中還立有宋教仁先生石雕像,四周遍植龍柏,綠樹成蔭,莊嚴肅穆。
個人信息
字遁初,號漁父,湖南桃源人,1882年生,1904年與黃興、陳天華等在長沙組織華興會,策動起義未遂一,流亡日本。1905年在日本參加同盟會,任《民報》擺述。
陵墓布局
1914年建墓。1924年6月,在閘北闢地100餘畝建造陵園,稱宋公園。墓在公園西部,占地約9畝.墓道入口處兩根飾有白色蘑菇雲狀的天藍色燈柱,分列左右,中間是白色花崗石路面.墓呈半球形。墓前石碑鐫刻“宋教仁先生之墓”,墓頂安放一腳踩惡蛇的雄鹰鵰塑,墓園正中立宋教仁全身坐像。四周龍柏、玉蘭環立,莊嚴肅穆。宋教仁墓位於共和新路1555號。其實從地圖上看,在共和新路以東、延長路以南、平型關路以西、洛川東路以北的那塊小小的長方形綠地,是閘北公園。宋教仁墓就位於閘北公園最西側,公園西側圍欄外就是共和新路上的公共汽車站,凡是在車站等車的乘客只要回頭,就可以隔著圍欄看見穹隆形的墓地以及墓頂上雕刻的那隻雄鷹造型。另外,凡是駕車從南北高架延長路出口下來的人,都有機會從右側車窗看見他的墓地。
宋教仁墓園6000平方米,墓前石座上聳立宋教仁石像,基座前有章太炎書“漁父”兩字,座陰有石鐫于右任銘詞。像後有六級台階,登石台,有石欄圍繞;墓半球狀,頂上飾一鷹,以利爪攫一蛇,寓意頗深。1981年公布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被列為閘北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墓園與閘北公園一樣,都是免費開放,不需要預約參觀。
陵墓現狀
現在宋教仁墓,已經遠非當年盛況,于右任的“勒之空山”竟一言成 讖。其實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兩黨合作創辦在閘北的上海大學曾計畫在宋公園一側建設新校舍,以緬懷民主革命先驅宋教仁。1925年8月,國共兩黨參與的國民黨江蘇省黨部在上海成立時,儀式之一是前往宋公園憑弔宋教仁,參加者有楊明暄、糜輝、柳亞子、宛希儼、董亦湘、王覺新、侯紹裘、王春林、朱季恂、姜長林、戴盆天、黃麟山、李一鍔、高爾松、黃競西等人。
1929年,上海市決定擴建宋公園為教仁公園,後因一二八、八一三日軍兩次入侵上海而未成。墓園雖未毀圮,但雜草叢生,荒冢一堆。1946年初,抗戰剛剛勝利,上海市就修葺、整理宋公園,定名教仁公園,向公眾開放。但幾年後國民黨就黯然離開大陸,這片土地的新主人於1950年將教仁公園更名為閘北公園,這看起來雖是一個名字的簡單變更,但這處設施的象徵意義則完全改變,一個為中國憲政奮爭、獻身的英雄從此淡化為遙遠的歷史,人們對憲政理想的渴望與追求也隨之被狂 熱的烏托邦所淹沒、置換。
現在的宋教仁墓僅偏居閘北公園西側一角,墓地西側的土地在共和新路拓寬時被蠶食,在公園外建有一座仿宋代風格的茶樓,名曰宋園,其實已經與宋教仁紀念毫無關係,一任門前車水與馬龍。公園之內遊人如織,噪聲喧天,宋教仁雕像四周全是舞槍弄棒的健身者,就連登上宋墓的8級台階,也成為健身場所,更為詫異的是,台階之上就是墓寢了,在這方寸之地,也容納著三十多個舞劍者。
墓地右側雖豎有上海市文物保護委員會1981年8月15日所立的“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宋教仁之墓”銘牌,但幾十個遊人依然在墓寢、墓欄上壓腿練功。公園西門外是一隻巨大的茶壺造型,如果從西門進來,迎面是一尊茶神雕像,周圍是關於茶葉知識的介紹和展示,你完全無法想像這是中國憲政精英的安葬之地。只在公園西門外、在背對街道行人目光的方向,在膝蓋高的地方,有幾句文字介紹,稱此公園前身乃宋教仁墓云云,像一個細小的註腳。
陵墓銘文
宋教仁坐像底座正面刻“漁父”兩字,系章太炎篆文手跡。背面刻銘文, 繫於右任所書:“先生之死,天下惜之。先生之行,天下知之。吾又何記?為直筆乎?直筆人戮!為曲筆乎?曲筆天誅。於乎!九泉之淚,天下之血。老友之筆,賊人之鐵!勒之空山,期之良史。銘諸心肝,質諸天地。”
詳細經歷
早年與黃興一起建立華興會,後來為同盟會創始人之一,為推翻滿清 建立民國立下汗馬功勞。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宋教仁任法制局局長。同年3月,任唐紹儀內閣農林總長,但不久即辭職。後來他以同盟會為基礎,吸收統一共和黨、國民公黨、國民共進會、共和實進會等,組成國民黨,當選理事,代孫中山主持黨務。國民黨在國會選舉中獲勝,當時有“內閣總理非宋莫屬”之說,因此被袁世凱視為眼中釘。1913年初,宋教仁南下發表競選演說,主張成立責任內閣,制定民主憲法,反對獨裁,使袁世凱更為惱火和驚恐,於是便密謀對宋下毒手,製造震驚海內外的“宋教仁血案”。 1913年3月20日晚10時許,宋教仁正準備啟程北上,在滬寧鐵路上海站遇刺。當時腰部中彈急送滬寧鐵路醫院。宋即授意黃興代擬致袁世凱電,請確立憲法,保障民權。次日,袁世凱電復假意慰問,並下令“限期破案”,“依法重懲”。不料因傷勢過重,宋教仁於22日凌晨4時27分不治身亡。訊息傳出後,舉國震驚。3月24日,兩租界捕房捕獲兇手武士英,搜獲密謀刺宋的確鑿證據,查明此案是袁世凱通過國務總理趙秉鈞所乾的。一個月後,案犯武士英暴死在獄中。事後,宋案證據通過報刊公布於眾,輿論譁然。4月26日孫中山從日本抵達上海,在黨內急商對策。6月25日德國駐華大使照會外交部,拒絕引渡宋案要犯洪述祖。於是,孫中山只得作二次革命的打算。
宋教仁遇刺身亡,後來有譚人鳳等為他建墓。墓就建於今之宋教仁墓處。陵墓占 地約9畝。墓形為半圓形,墓的頂上有雕塑,雄鷹展翅,爪子踩蛇,意示懲惡揚善,壯志凌雲,甚有紀念性。墓前有宋教仁坐像,左手持書本,右手托腮。坐像下有大理石基座,上刻“漁父”(宋教仁號)二字,系章炳麟手筆。其後部還有于右任題字。總的說,墓與雕塑兩者構圖完整,比例恰當,和諧得體。但可惜此墓在“文革”期間全部被毀。直到上世紀80年代,才按原樣重建。
人物履歷
1913年3月20日,國會召開前夕,袁世凱格使趙秉鈞派人跟蹤到上海火車站,伺機暗殺了宋教仁,兩天后身亡,時年僅32歲。"宋案"揭露後,孫中山從日本回到上海,主張立即"武力討袁",進行第二次革命。
1882年宋教仁生於湖南桃源,近代民主革命家,華興會創始人之一。
1904年參加科學補習班,任文書,參與謀劃長沙起義,事泄後逃亡日本。
1905年加入同盟會,任法務部檢事長、《民報》庶務幹事兼撰述員。清宣統二年。
1910年在上海主編《民報》。
1911年組織同盟會中部總會,任總幹事。辛亥革命後。
1912年任國民政府法制院總裁、農林總長、國民黨代理理事長等職。因主張成立責任內閣以制約袁世凱。
1913年3月20日被袁派人刺死於上海火車站。宋教仁墓位於閘北公園內。
1914年建墓。
1924年6月在閘北闢地100餘畝建造陵園,稱宋公園,墓在公 園西首,占地約9畝。墓道入口處兩根飾有蘑菇雲狀的天藍色燈柱,分列左右,中間是白色花崗石路面,墓呈半球形。墓前石碑鐫刻“宋教仁先生之墓”,墓頂安放一腳踩惡蛇的雄鹰鵰塑,墓園正中立宋教仁全身坐像,四周遍植龍柏,綠樹成蔭。
1959年闢為閘北公園正式對外開放。1981年列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