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奪門之變,又稱南宮復辟,乃發生於明朝代宗在位時期的一場政變,太上皇明英宗起兵復辟,取回了其原本的天子之位。前因
![奪門之變](/img/5/d24/nBnauM3XyQDNxgzM0QzMzYjN1QTMxkDMxkTNzQTNwAzMxAzL0MzLxM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後來,兵部侍郎于謙成功抗敵,並與瓦剌議和,瓦剌首領也先眼見英宗已經無用,於是同意讓英宗回燕京。朱祁鈺表示不願意退位,曾對大臣說:「我並不是貪戀帝位,而是當初把我推上寶座的,是你們啊。」他貪戀帝位與否這並無關是非,不過他廢除了明英宗之子朱見深,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經大臣陳述其利弊後,明代宗把英宗迎接回京師,置於南宮,尊為太上皇。並以錦衣衛對英宗加以軟禁,嚴密控管,宮門不但上鎖,並且灌鉛,食物僅能由小洞遞入。
景泰七年(1456年),在對抗瓦剌時立下大功的石亨為了自身利益,有意復英宗登基。在拉攏身邊人商討後,與宦官曹吉祥、都督張軏、都察院左都御史楊善、太常卿許彬以及左副都御史徐有貞等人行事。
影響
明英宗復辟後,于謙以謀逆的罪名被處死,而所有曾助英宗回復帝位的功臣,如石亨、徐元玉、許彬、楊善、張軏與曹吉祥等人都被封為大官,當中,都在朝中橫行霸道,到了曹吉祥受寵的後期,更發生了曹吉祥企圖弒位的曹石之變。談遷評論:“于少保最留心兵事,爪牙四布,若奪門之謀,懵然不少聞,何貴本兵哉!或聞之倉卒,不及發耳!”始末
![奪門之變](/img/b/cde/nBnauM3X0UDN1AzM1EDN3kjN1QTMxEDO4MzNzQTNwAzMxAzLxQzL1Q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評價
此事變乃為土木之變的延伸。英宗草率親征瓦剌的下場,以一國之尊,身陷北族幾一年多;在國家一日不能無君之前提下,其惟一異母弟祁鈺由監國而繼位。于謙等毅然挺身衛國,主戰到底,功成望隆;而主南遷最力的徐有貞,及以功自居的武人石亨,對謙等甚表不快,朝廷派系於是形成。迨英宗南返,被景帝幽錮南內,兄弟間以皇位故,遂生慊隙。至景泰八年(西元一四五六)初,景帝以病,召石亨等至榻前,亨見帝病甚,退與同黨謀,認為立太子(憲宗)不如迎復上皇(英宗),可邀功賞,於是結合宦官曹吉祥、失意政客徐有貞等,於夜勒兵強行入大內,迎復英宗,演成以武力奪門之事變。景帝繼位,本出於一時權宜,只以眷位故,演成景帝惟恐其兄之入,英宗惟恐其弟之生。兄弟失和,授野心分子以機會。當景帝病重之際,前立太子已故,已無子嗣,皇位理當歸還英宗一系,原可和緩而自然的轉移,其理甚明,其事至易,直以英宗庸愔,而小人從中滋生事端。
英宗復位,景帝竟以暴薨,甚至英宗也在有意無意間,任令迎復諸輩冒功濫賞,大事報復,謙等冤死。當時人已甚不以為然,如閣臣李賢;而時久事平,英宗後也懊悔昔日之妄殺。
故曰:明代皇位之爭,而甚無意義者,奪門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