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種中文名:二狹葉兜被蘭
種拉丁名:Neottiantheangustifolia
海拔:2000~2600米
屬中文名:兜被蘭屬
屬拉丁名:NeottiantheScltr.
亞族中文名:蘭亞族
亞族拉丁名:Subtrib.Orchidinae
亞科中文名:蘭亞科
亞科拉丁名:Subfam.Orchidoideae
科中文名:蘭科
科拉丁名:ANGIOSPERMAE
綱中文名:單子葉植物綱
綱拉丁名:MONOCOTYLEDONEA
門中文名:被子植物門
門拉丁名:ORCHIDACEAE
形狀特徵
植株高11~21厘米。塊莖卵形,長0.8~1厘米。莖直或近直立,基部具1~2枚圓 筒狀鞘,其上具2枚葉,在葉之上具1~3枚狹披針形、漸尖的不育苞片。葉近對生, 葉片狹長圓形,長3~5厘米,寬5~8毫米,先端漸尖,基部收狹成抱莖的鞘,葉柄短 或較長。總狀花序具4~16朵花,偏向一側,長2.5~8厘米,花序軸無毛;花苞片披針 形,直立伸展,長5~6毫米,先端漸尖,短於子房;子房紡錘狀圓柱形,長6~7毫米,扭轉,無毛;花粉紅色,萼片4/5緊密靠合成兜,兜長6~7毫米,基部寬4毫米; 中萼片披針形,長5~6毫米,基部寬1.3~1.5毫米,先端漸尖,具1脈;側萼片斜披 針形,長6~7毫米,基部寬1.5~1.8毫米,先端漸尖,具1脈;花瓣線形,長4~5毫米,寬0.25~0.3毫米,先端漸尖,具1脈,與萼片貼生;唇瓣向前伸展,長7~8毫米,上面和邊緣具細乳突,中部之下3裂,側裂片線形,長3~4毫米,寬0.3~0.4毫米,具1脈;中裂片線狀披針形,長5~5.5毫米,寬1~1.2毫米,具3脈;距細圓錐狀,中部彎曲,近呈U字形,長4~4.5毫米,基部寬1毫米,向末端漸狹,末端鈍。
花期
花期8~9月。
分布及生境
產於河北(棗莊)、四川(小金、丹巴)。生於山坡林下,海拔2000~2600米。模式標本采自四川(小金)。
本屬概述
地生草本。塊莖圓球形或橢圓形,肉質,不裂,頸部生幾條細長根。葉1或2枚,基生或莖生。花序頂生,總狀,常具幾條至多朵花,罕僅1(~2)朵花;花苞片直立伸展;花通常小,罕大,紫紅色、粉紅色或近白色,罕淡黃色或黃綠色,常偏向一側,倒置(唇瓣位於下方);萼片近等大,彼此在3/4以上緊密靠合成兜;花瓣線形、線狀披針形或長圓形,常較萼片稍短而狹,與中萼片貼生,罕與萼片近等寬;唇瓣向前伸展,從基部向下反折,常3裂,極罕在一株植物花序的某些朵花中唇瓣的側裂片再2裂,唇瓣成4裂或5裂,上面具極密的細乳突,中裂片線形、線狀舌形、長方形、披針形或卵形,側裂片常較中裂片短而窄,基部具距;蕊柱短,直立;花葯直立,長圓形或橢圓形,2室,先端鈍,藥室並行;花粉團2個,為具小團塊的粒粉質,具短的花粉團柄和粘盤,粘盤小,卵形、近圓形或橢圓形,裸露;蕊喙小,隆起,三角形,位於藥室基部之間;柱頭2個,隆起,多少呈棍棒狀,位於蕊喙之下;退化雄蕊2個,較小,近圓形,位於花葯基部兩側。蒴果直立,無喙。本屬模式種:Neottianthecucullata(L.)Schltr.(OrchiscucullataL.)本屬約12種,主要分布於亞洲亞熱帶至北溫帶山地,個別種分布至歐洲。我國產12種,四川和雲南是其現代的分布中心和分化中心。
亞族概述
Subtrib.Orchidinae地生或罕有腐生草本,地下有種種形狀或塊莖或根狀莖。莖直立,稍粗壯或纖細。葉基生或莖生,草質或稍肉質,有時有紫色斑點,無關節。花序頂生,具數花至多花,罕有減退為單花;花扭轉;唇瓣基部常有距;蕊柱粗短;花葯直立或近直立,基部牢固地與蕊柱完全合生;花粉團2個或4個,粒粉質,由許多可分的小團塊組成,具花粉團柄,後者從花葯基部伸出粘附於粘盤上;蕊喙位於叉開的兩藥室之間;柱頭1個、凹陷或2個、凸出。本亞族模式屬:OrchisL.約57屬,全球均有分布,以熱帶至北溫帶為多。我國有19屬。
本書將蘭科分為3個亞科,蘭亞科之下分4個族。其中蘭族(Orchideae)與萬代蘭族(Vandeae)是比較自然的類群,而鳥巢蘭族(Neottieae)與樹蘭族(Epidendreae)則尚存在不少問題。在許多近代蘭科系統中,上述的4個族均被作為亞科,在亞科之下又有大量的族,在族之下則是亞族。應當說,大多數亞族的建立是比較客觀的。但族的組合則含有相當多的主觀性,甚至是勉強的拼湊。因此,本書避繁就簡,在蘭亞科之下只承認4個族,族之下則包含較多的亞族。這樣不僅簡化了層次,而且更為客觀和實用。當然,這也只是權宜之計,有些問題仍然未能解決,如鳥巢蘭族與樹蘭族的特徵交叉過多,有些亞族較為龐雜等。這裡就不作詳細討論了。這裡要說明的是,本書所提供的“亞科與族的檢索表”和“蘭亞科分亞族檢索表”均系根據國產種類編寫而成的,未必完全符合族與亞族的全面特徵,在使用時務請加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