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黃絨毛蘭種中文名:黃絨毛蘭
種拉丁名:Eria tomentosa (k. D. Koen.) Hook. f.
種別名 :海南毛蘭
命名來源:(植物分類學報)[Fl.Brit.Ind. 5: 803. 1890]
中國植物志:19:024
組中文名:基花毛蘭組
組拉丁名:Sect.Dendrolirium
屬拉丁名:Eria
亞族中文名:毛蘭亞族
亞族拉丁名:Subtrib.Eriinae Benth.
族中文名:樹蘭族 族拉丁名:Trib.Epidendreae Humb,Bonpl.et Kunth
亞科拉丁名:Subfam.Orchidoideae
科拉丁名:Orchidaceae
綱拉丁名:MONOCOTYLEDONEA
門拉丁名:ORCHIDACEAE
形態特徵
根狀莖發達,粗約5毫米,兩假鱗莖之間具4—5枚近漏斗狀的膜質鞘,老時鞘脫落;假鱗莖橢圓形,略壓扁,長2--7厘米,粗1.5—2.5厘米,常具2—3節,基部具2—3枚膜質鞘,頂端著生3—4枚葉。葉較厚,有時肉質,橢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10—24厘米,寬1—5厘米,先端急尖,基部漸收狹,具關節;葉柄長約1—1.5厘米。花序粗壯,從假鱗莖近基部處發出,長10—30厘米,高出葉面之上,密被黃棕色的絨毛(果時毛變疏),基部被6—7枚漏斗狀鞘,具10餘朵或更多朵花;花苞片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1.2—2厘米,先端漸尖,背面被較密的黃棕色絨毛,上面被疏的短柔毛;花梗和子房長3--4厘米,密被黃棕色絨毛;萼片背面密被黃棕色絨毛,稍厚;中萼片長圓狀披針形,長10—15毫米,寬約3毫米,先端短漸尖;側萼片斜卵狀披針形,與中萼片近等長,寬4—5毫米,先端漸尖,基部與蕊柱足合生成萼囊;花瓣線狀披針形,較中萼片稍短,寬約2毫米,先端漸尖;唇瓣輪廓近長圓形,3裂,長10—13毫米,寬約4毫米,向外彎曲,基部稍收窄;側裂片小,齒狀,近直立;中裂片展開後近倒卵狀長圓形,長6—7毫米,基部約1/3為長圓形,寬約2毫米,向上突然增寬,達3--4毫米,增寬部分常近直立,邊緣波浪狀,先端鈍圓並具一細尖頭;唇盤自基部發出1條寬厚的帶狀物直達中裂片上部,長約7毫米,帶狀物的附近通常具許多黃白色(乾後)的細乳突;蕊柱長約4毫米(不包括花葯),半圓柱狀;蕊柱足長約3—4毫米;藥帽卵球形,高約1毫米;花粉團長圓形,扁平,長約1毫米,黃色。蒴果圓柱形,長3--3.5厘米,被殘存毛;果柄長約2.5厘米,被疏毛。 花期4—5月,果期8—9月。
產地分布
產海南東南部和雲南南部。附生於海拔800—1500米的樹上或岩石上。印度東北部、緬甸、泰國、寮國和越南均有分布。
蘭目分類(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