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名稱
長囊毛蘭(新擬)細花絨蘭(台灣植物志)形態特徵
假鱗莖密集成束,粗壯,圓柱形,兩側壓扁,長3-7厘米,粗1.5厘米,基部具覆瓦狀排列的短而厚的鞘,頂端著生1-3枚葉。葉近二列,革質,挺直,長鐮刀狀或窄長圓形,長30-35厘米,寬2-3厘米,先端銳尖,基部漸窄,具7條主脈。花序從假鱗莖近頂端的鞘腋中發出,下部直立,上部稍外彎,長17-18厘米,遍布星狀長毛,密生多花,基部疏生不育苞片;不育苞片卵形,長近2毫米,寬1毫米,先端漸尖,紅色,密被星狀柔毛;花苞片不明顯;花梗和子房長約6毫米,被深紅色星狀柔毛;花小,直徑約5毫米;萼片背面均被紅色毛;中萼片常略增厚,長圓形,長約3毫米,寬1.5毫米,先端鈍,基部平截;側萼片斜卵形,長2.5毫米,寬近3毫米,先端鈍,基部與蕊柱足合生成長萼囊;花瓣長圓形,長約3毫米,寬1.5毫米,略歪斜,先端圓鈍,基部平截,無毛,邊緣波狀,上部反折;唇瓣不裂,近舟狀,大部分緊貼蕊柱,僅先端部分向外反曲,輪廓為長圓形,長4毫米,寬1.5毫米,先端圓鈍,邊緣具明顯的細圓齒,多少增厚皺縮,具4-5條紫色而有分枝的脈,無毛;蕊柱短,直立,長1毫米,基部延伸成長近3毫米的蕊柱足;花葯內彎,鍾狀或盔狀;花粉團梨形或長圓形,每4個花粉團具1個黃色三角形的花粉團柄。花期5月。分布及生境
產台灣。生於海拔1000米左右的林中樹幹上。泰國、緬甸、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巴布亞紐幾內亞和斐濟也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緬甸。我們未見到該種標本,以上描述是摘自 Yamamoto 的新種 (Eria sawadae) 描述的。J. J. Smith (1905) 、R. E. Holttum (1957) 和 G. Seidenfaden (1982) 等作者都認為 Eria aeridostachya Rchb. f. ex Lindl. 與本種是同一個種。但將《台灣植物志》中本種的圖與 E. aeridostachya 的圖比較,它們之間在假鱗莖鞘的長度、葉的長度、花葶著生的位置、花序上花的密集程度、側萼片的形狀等方面均有些差異。故未予歸併,留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