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種中文名:長蘇石斛
種拉丁名:Dendrobium brymerianum Rchb.
種別名 :純唇石斛(雲南種子植物名錄)
國內分布:產雲南東南部至西南部(屏邊、勐臘、勐海、鎮康)。生於海拔1100—1900米的山 地林緣樹幹上。
國外分布:泰國、緬甸、寮國也有。模式標本采自緬甸。
海 拔:1100-1900
命名來源:(植物分類學報)[Gard.Chron.n.s. 4: 323. 1875]
中國植物志:19:089
組中文名:石斛組
組拉丁名:Sect.Dendrobium
屬中文名:石斛屬
屬拉丁名:Dendrobium
亞族中文名:石斛亞族
亞族拉丁名:Subtrb.Dendrobiinae Lindl.
族中文名:樹蘭族
族拉丁名:Trib.Epidendreae Humb,Bonpl.et Kunth
亞科中文名:蘭亞科
亞科拉丁名:Subfam.Orchidoideae
科中文名:蘭科
科拉丁名:Orchidaceae
綱中文名:單子葉植物綱
綱拉丁名:MONOCOTYLEDONEA
門中文名:被子植物門
門拉丁名:ORCHIDACEAE
形態特徵:莖直立或斜舉,通常長20—30厘米,在中部通常有2個節間膨大而成紡錘形,粗達11毫米,基部和上部粗3—5毫米,不分枝,具數個節、節間長2.5—3厘米,乾後淡黃色帶污黑,多少具縱條棱。葉薄革質,常3—5枚互生於莖的上部,狹長圓形,長7—13.5厘米,寬1.2--2.2厘米,先端漸尖,基部稍收狹並具抱莖的鞘。總狀花序側生於去年生無葉的莖上端,近直立,具1--2朵花;花序柄長1--4厘米,基部具4—5枚鞘;鞘膜質,短筒狀,套疊,基部的最短,長約2毫米,向上逐漸變長;花苞片膜質,卵狀披針形,長7—12毫米,先端近鈍;花梗和子房長達5厘米;花質地稍厚,金黃色,開展;中萼片長圓狀披針形,長2.5厘米,寬8毫米,先端鈍、具7條脈;側萼片近披針形,長2.5厘米,寬8毫米,先端銳尖,基部歪斜;萼囊短鈍,長約3毫米;花瓣長圓形,長2.5厘米,寬7毫米,先端鈍,具7條脈,全緣;唇瓣卵狀三角形,長2厘米,寬15毫米,先端稍鈍,基部具短爪,上面密布短絨毛,中部以下邊緣具短流蘇,中部以上(尤其先端)邊緣具長而分枝的流蘇,先端的流蘇比唇瓣長;蕊柱黃色而上端兩側白色,長約3毫米;藥帽淺黃白色,狹圓錐形,長約5毫米,密布細乳突,前端邊緣稍不整齊。蒴果長圓柱形,長1.7厘米,粗1厘米,具6條棱。花期6—7月,果期9—10月。
產地分布:產雲南東南部至西南部(屏邊、勐臘、勐海、鎮康)。生於海拔1100—1900米的山 地林緣樹幹上。泰國、緬甸、寮國也有。模式標本采自緬甸。
參考文獻:Dendrobium brymerianum Rchb.F.In Gard.Chron.N.S,4:323.1875,et 1: 475,fig.65.1879;Hook.F,F1.Brit.Ind.5:745.1890,et in Bot.Mag.104: t.6383.1878;Rchb.F.In Walp.Ann.Bot.Syst.6:303.1861;Kraenzl.In En- gler,Pflanzenr.45(Ⅳ.50,Ⅱ.B.21):42.1910;Z.H.Tsi ln Acta Phytotax.Sin. 18(4):439.1980;Seidenf.In Opera Bot,83:37,fig.15.1985;Z.H.Tsi et S. C.Chen,1.C.33(3):291.1995;中國蘭花全書:159.圖6—14(5).1998.
本組概述:Sect.Dendrobium---Dendrobiumsect.EudendrobiumLindl.InBot.Reg.30(Misc62):47.1844.——Dendrobiumsubgen.EudendrobiumKraen—21.InEngler,Pflanzenr.45(Ⅳ.50,Ⅱ.B.21):27.1910.——
本屬概述:Sw.in Nova Acta Regiae Soc.Sci.Upsal.2,6:82.1799;Kraenzl.in Engler,Pfianzenr.45 (Ⅳ.50,Ⅱ.B.21):25. 1910,——Ceraia Lour,F1.Cochinchin.:518.1790,Bom. Rei.----Callista Lour,1.C,516,519.1790,Bom.Rej.—— Oxystophyllum Bl,Bijdr.6:fig.38,et7:335.1825.——Apo— rum Bl,1.C.Fig.39.1825.附生草本。莖叢生,少有疏生在匍匐莖上的,直立或下垂,圓柱形或扁三棱形,不 分枝或少數分枝,具少數或多數節,有時1至數個節間膨大成種種形狀,肉質(亦稱假 鱗莖)或質地較硬,具少數至多數葉。葉互生,扁平,圓柱狀或兩側壓扁,先端不裂或 2淺裂,基部有關節和通常具抱莖的鞘。總狀花序或有時傘形花序,直立,斜出或下 垂,生於莖的中部以上節上,具少數至多數花,少有退化為單朵花的;花小至大,通常 開展;萼片近相似,離生;側萼片寬闊的基部著生在蕊柱足上,與唇瓣基部共同形成萼 囊;花瓣比萼片狹或寬;唇瓣著生於蕊柱足末端,3裂或不裂,基部收狹為短爪或無 爪,有時具距;蕊柱粗短,頂端兩側各具1枚蕊柱齒,基部具蕊柱足;蕊喙很小;花粉 團蠟質,卵形或長圓形,4個,離生,每2個為一對,幾無附屬物。約1000種,廣泛分布於亞洲熱帶和亞熱帶地區至大洋洲。我國有74種和2變種, 產秦嶺以南諸省區,尤其雲南南部為多。本屬模式種:Dendrobium moniliforme(L.)Sw.(Epidendrum moniliforme L.)本屬國產種類中具細莖而花小的類群,如細莖石斛Dendrobium moniliforme(L.) Sw.、鐵皮石斛D.Officinale Kimuraet Migo、梳唇石斛D.Strongylanthum Rchb.F.、 美花石斛D.Loddigesii Rolfe、鉤狀石斛D.Aduncum Lindl.、霍山石斛D.Huoshanense e Z.Tang et S.J.Cheng等是中藥“石斛”的原植物;莖粗而花大的種類均可作花 卉供觀賞。
亞族概述:Lindl,Gen.Sp.Orch.P1.:45.1830,"Dendrobieae".附生或罕有地生草本,具假鱗莖或莖。莖常肉質,具多節,有時1至數個節間膨大成種種形狀。葉扁平、圓柱狀或兩側壓扁,有時肉質,基部有關節。花序側生或頂生,不分枝或分枝,具少數或多數花,較少減退為單花;花小至大,扭轉;側萼片基部常與蕊柱足形成萼囊;唇瓣著生於蕊柱足末端,基部常收狹成爪;蕊柱粗短;花葯俯傾;花粉團4個,成2對,不具花粉團柄,亦無粘盤;蕊喙常有粘性物質,為一薄膜所復蓋;柱頭凹陷。本亞族模式屬:Dendrobium Sw.共含6屬,產亞洲熱帶地區和大洋洲,少數種類也見於亞熱帶地區。我國有3屬。
本族概述:Humb,Bonpl.EtKunth,Nov.Gen.Sp.Pl.1:269.1815.附生或較少地生或腐生草本,偶見攀援藤本;附生種類常有假鱗莖或肉質莖。葉基生或莖生,常為革質、紙質或肉質,罕有草質,少數無葉(腐生種類)。花變化較大;萼片合生或離生;唇瓣有距或無距;花葯以狹窄基部或花絲連線於蕊柱,常俯傾,兩藥室一般密接並藏於藥帽之內,花後常枯萎或脫落;花粉團一般4—8個,較少2個,蠟質或有時粒粉質,具或不具花粉團柄或粘盤,偶見粘盤柄;蕊喙一般位於柱頭上方。本族模式屬:EpidendrumL.共約340屬,全球均有分布,主要見於熱帶。我國有29個亞族含72屬。
亞科概述:地生、附生或腐生草本,具根狀莖、塊莖或假鱗莖。葉莖生或基生,摺扇狀、對摺或具網狀脈,草質至革質。花序(或花葶)頂生或側生;花通常兩側對稱,有特化的唇瓣,少有例外,一般扭轉,具1室子房;蕊柱通常具1枚能育雄蕊;花粉粘合成團塊,稱花粉團;花粉團2--8個,粒粉質或蠟質,其一端常伸出花粉團柄並連線於粘盤,也有直接連線於粘盤或通過粘盤柄連線於粘盤的,較少既無花粉團柄又無粘盤柄與粘盤的;柱頭1或2,凹陷或凸出;蕊喙通常存在,大或小。果實通常為蒴果;較少呈莢果狀。種子通常兩端有延長的翅,較少無翅並有厚的外種皮。本亞科模式屬:OrchisL.共約690餘屬,全球均有分布。我國有4個族,42個亞族共167屬。
本科概述:地生、附生或較少為腐生草本,極罕為攀援藤本;地生與腐生種類常有塊莖或肥厚的根狀莖,附生種類常有由莖的一部分膨大而成的肉質假鱗莖。葉基生或莖生,後者通常互生或生於假鱗莖頂端或近頂端處,扁平或有時圓柱形或兩側壓扁,基部具或不具關節。花葶或花序頂生或側生;花常排列成總狀花序或圓錐花序,少有為縮短的頭狀花序或減退為單花,兩性,通常兩側對稱;花被片6,2輪;萼片離生或不同程度的合生;中央1枚花瓣的形態常有較大的特化,明顯不同於2枚側生花瓣,稱唇瓣,唇瓣由於花(花梗和子房)作180°扭轉或90°彎曲,常處於下方(遠軸的一方);子房下位,1室,側膜胎座,較少3室而具中軸胎座;除子房外整個雌雄蕊器官完全融合成柱狀體,稱蕊柱;蕊柱頂端一般具藥床和1個花葯,腹面有1個柱頭穴,柱頭與花葯之間有1個舌狀器官,稱蕊喙(源自柱頭上裂片),極罕具2—3枚花葯(雄蕊)、2個隆起的柱頭或不具蕊喙的;蕊柱基部有時向前下方延伸成足狀,稱蕊柱足,此時2枚側萼片基部常著生於蕊柱足上,形成囊狀結構,稱萼囊;花粉通常粘合成團塊,稱花粉團,花粉團的一端常變成柄狀物,稱花粉團柄;花粉團柄連線於由蕊喙的一部分變成固態粘塊即粘盤上,有時粘盤還有柄狀附屬物,稱粘盤柄;花粉團、花粉團柄、粘盤柄和粘盤連線在一起,稱花粉塊,但有的花粉塊不具花粉團柄或粘盤柄,有的不具粘盤而只有粘質團。果實通常為蒴果,較少呈莢果狀,具極多種子。種子細小,無胚乳,種皮常在兩端延長成翅狀。科的模式屬:OrchisL.全科約有700屬20000種,產全球熱帶地區和亞熱帶地區,少數種類也見於溫帶地區。我國有171屬1247種以及許多亞種、變種和變型。蘭科是一個進化而複雜的科,至今對科內各類群間親緣關係的了解仍然是十分初步的。在目前已發表的許多蘭科系統中,以R.Dressier(1981,1993)系統較為全面,但該系統對鳥巢蘭族(ridb.Neottieae)的處理是有欠缺的。幸而C.Seidenfaden等人在“TheOrehidsofIndochina”(OperaBot.114:5--502.1992)和“TheOrehidsofPeninsularMalaysiaandSingapore”(1992)中有較合理的處理。本書基本上採用了後者的框架,但將等級作了調整,而對亞族的組成則更多地參考Dressler系統(PhylogenyandClassifica-tionoftheOn:hidFamily,1993)。本書將蘭科分為3個亞科,蘭亞科之下分4個族。其中蘭族(Orchideae)與萬代蘭族(Vandeae)是比較自然的類群,而鳥巢蘭族(Neottieae)與樹蘭族(Epidendreae)則尚存在不少問題。在許多近代蘭科系統中,上述的4個族均被作為亞科,在亞科之下又有大量的族,在族之下則是亞族。應當說,大多數亞族的建立是比較客觀的。但族的組合則含有相當多的主觀性,甚至是勉強的拼湊。因此,本書避繁就簡,在蘭亞科之下只承認4個族,族之下則包含較多的亞族。這樣不僅簡化了層次,而且更為客觀和實用。當然,這也只是權宜之計,有些問題仍然未能解決,如鳥巢蘭族與樹蘭族的特徵交叉過多,有些亞族較為龐雜等。這裡就不作詳細討論了。這裡要說明的是,本書所提供的“亞科與族的檢索表”和“蘭亞科分亞族檢索表”均系根據國產種類編寫而成的,未必完全符合族與亞族的全面特徵,在使用時務請加以注意。
亞科概述:地生、附生或腐生草本,具根狀莖、塊莖或假鱗莖。葉莖生或基生,摺扇狀、對摺或具網狀脈,草質至革質。花序(或花葶)頂生或側生;花通常兩側對稱,有特化的唇瓣,少有例外,一般扭轉,具1室子房;蕊柱通常具1枚能育雄蕊;花粉粘合成團塊,稱花粉團;花粉團2--8個,粒粉質或蠟質,其一端常伸出花粉團柄並連線於粘盤,也有直接連線於粘盤或通過粘盤柄連線於粘盤的,較少既無花粉團柄又無粘盤柄與粘盤的;柱頭1或2,凹陷或凸出;蕊喙通常存在,大或小。果實通常為蒴果;較少呈莢果狀。種子通常兩端有延長的翅,較少無翅並有厚的外種皮。本亞科模式屬:OrchisL.共約690餘屬,全球均有分布。我國有4個族,42個亞族共167屬。
本科概述:地生、附生或較少為腐生草本,極罕為攀援藤本;地生與腐生種類常有塊莖或肥厚的根狀莖,附生種類常有由莖的一部分膨大而成的肉質假鱗莖。葉基生或莖生,後者通常互生或生於假鱗莖頂端或近頂端處,扁平或有時圓柱形或兩側壓扁,基部具或不具關節。花葶或花序頂生或側生;花常排列成總狀花序或圓錐花序,少有為縮短的頭狀花序或減退為單花,兩性,通常兩側對稱;花被片6,2輪;萼片離生或不同程度的合生;中央1枚花瓣的形態常有較大的特化,明顯不同於2枚側生花瓣,稱唇瓣,唇瓣由於花(花梗和子房)作180°扭轉或90°彎曲,常處於下方(遠軸的一方);子房下位,1室,側膜胎座,較少3室而具中軸胎座;除子房外整個雌雄蕊器官完全融合成柱狀體,稱蕊柱;蕊柱頂端一般具藥床和1個花葯,腹面有1個柱頭穴,柱頭與花葯之間有1個舌狀器官,稱蕊喙(源自柱頭上裂片),極罕具2—3枚花葯(雄蕊)、2個隆起的柱頭或不具蕊喙的;蕊柱基部有時向前下方延伸成足狀,稱蕊柱足,此時2枚側萼片基部常著生於蕊柱足上,形成囊狀結構,稱萼囊;花粉通常粘合成團塊,稱花粉團,花粉團的一端常變成柄狀物,稱花粉團柄;花粉團柄連線於由蕊喙的一部分變成固態粘塊即粘盤上,有時粘盤還有柄狀附屬物,稱粘盤柄;花粉團、花粉團柄、粘盤柄和粘盤連線在一起,稱花粉塊,但有的花粉塊不具花粉團柄或粘盤柄,有的不具粘盤而只有粘質團。果實通常為蒴果,較少呈莢果狀,具極多種子。種子細小,無胚乳,種皮常在兩端延長成翅狀。科的模式屬:OrchisL.全科約有700屬20000種,產全球熱帶地區和亞熱帶地區,少數種類也見於溫帶地區。我國有171屬1247種以及許多亞種、變種和變型。蘭科是一個進化而複雜的科,至今對科內各類群間親緣關係的了解仍然是十分初步的。在目前已發表的許多蘭科系統中,以R.Dressier(1981,1993)系統較為全面,但該系統對鳥巢蘭族(ridb.Neottieae)的處理是有欠缺的。幸而C.Seidenfaden等人在“TheOrehidsofIndochina”(OperaBot.114:5--502.1992)和“TheOrehidsofPeninsularMalaysiaandSingapore”(1992)中有較合理的處理。本書基本上採用了後者的框架,但將等級作了調整,而對亞族的組成則更多地參考Dressler系統(PhylogenyandClassifica-tionoftheOn:hidFamily,1993)。本書將蘭科分為3個亞科,蘭亞科之下分4個族。其中蘭族(Orchideae)與萬代蘭族(Vandeae)是比較自然的類群,而鳥巢蘭族(Neottieae)與樹蘭族(Epidendreae)則尚存在不少問題。在許多近代蘭科系統中,上述的4個族均被作為亞科,在亞科之下又有大量的族,在族之下則是亞族。應當說,大多數亞族的建立是比較客觀的。但族的組合則含有相當多的主觀性,甚至是勉強的拼湊。因此,本書避繁就簡,在蘭亞科之下只承認4個族,族之下則包含較多的亞族。這樣不僅簡化了層次,而且更為客觀和實用。當然,這也只是權宜之計,有些問題仍然未能解決,如鳥巢蘭族與樹蘭族的特徵交叉過多,有些亞族較為龐雜等。這裡就不作詳細討論了。這裡要說明的是,本書所提供的“亞科與族的檢索表”和“蘭亞科分亞族檢索表”均系根據國產種類編寫而成的,未必完全符合族與亞族的全面特徵,在使用時務請加以注意。
生長習性
蘭花一般生長在深山幽谷的山腰谷壁,透水和保水性良好的傾斜山坡或石隙,稀疏的山草旁,次生雜木林陰下。或有遮陰,日照時間短或只有星散漏光的地方。空氣濕度大且空氣能流通的地方,有時也生於山溪邊峭壁之上。 蘭花宜種植於空氣流通的環境。性喜陰,忌陽光直射,喜濕潤,忌乾燥,15℃至30℃最宜生長。35℃以上生長不良。5℃以下的嚴寒會影響其生長力,這時,蘭花常處於休眠狀態。如氣溫太高加上陽光曝曬則一兩天內即出現葉子灼傷或枯焦。如氣溫太低又沒及時轉移進屋裡,則會出現凍傷的現象。蘭花是肉質根,適合採用富含腐殖質的砂質壤土,排水性能必須良好,應選用腐葉土或含腐殖質較多的山土。微酸性的鬆土或含鐵質的土壤,pH值以5.5-6.5為宜。
繁殖方式
在春秋兩季均可進行,一般每隔三年分株一次。凡植株生長健壯,假球莖密集的都可分株,分株後每叢至少要保存5個連結在一起的假球莖。分株前要減少灌水,使盆土較於。分株後上盆時,先以碎瓦片復在盆底孔上,再鋪上粗石子,占盆深度1/5至1/4,再放粗粒土及少量細土,然後用富含腐殖質的沙質壤土栽植。栽植深度以將假球莖剛剛埋入土中力度,盆邊緣留2厘米沿口,上鋪翠雲草或細石子,最後澆透水,置陰處10-15天,保持土壤潮濕,逐漸減少澆水,進行正常養護。
栽培技術
蘭棚
蘭棚及蘭房應選擇背西朝東方向的場所,東南方向空曠,西背方向有高牆或大樹。既能見初陽、又能擋烈日。周圍小環境空氣清潔,有一定濕度保證的院落。注意透風、受露、避烈日、忌煙等。若建在屋頂或樓層陽台,除上面遮蔭外,靠西北方向主要張掛帘子以防午後落日斜照灼傷草葉。蘭棚下面最好用泥地或下設清水池,以保持蘭棚周圍空氣潮濕。並注意地面清潔,防止病蟲害滋生。當室外氣溫降至0℃左右,須將蘭盆移入室內,以防凍傷蘭根。 冬季如天氣晴好,蘭房中的溫度可以超過15℃,僅是陰雨風雪天氣室溫下降,此時應加溫、加光照使室溫保持15℃。夜間無需加溫,保持5℃即可。加溫可以在深秋和初冬進行,目的是促使當年新株充分成熟。而在12月中旬以後至1月底則不用加溫,保持室溫不低於5℃即可,任其營養生長處於十分緩慢狀態。從2月份開始,加濕、加溫、充分光照,使蘭花提前進入生長期。加溫後新芽提前萌發,一般加溫45天新芽出土。再經90天即可成株。到6月中旬第二次新芽又出土,從而取得一年長二批新苗的效果。冬季加溫時應注意必須加光照,然而切不可24小時不斷地加溫以致無溫差。另外,加溫不宜過高,超過25℃則有害而無益。
裝盆
上盆(或翻盆)時間一般在春季3-4月或秋季10-11月。花盆以口小、盆深、底孔大的為佳。新從山上挖來的野生苗需理植於瓦盆(泥盆)中,這樣蘭花泥易乾,通氣性好.容易髮根;2-3年後方可換人紫砂盆或瓷盆。蘭花種植(在盆中)的方法與一般花卉不同,尤其是名種蘭花,翻種移盆必須洗根。方法足將根浸入清水中,用舊牙刷或毛筆輕輕洗刷,切勿用力過大傷根;用剪刀將殘葉、黃葉、斷裂根、發黑腐爛根剪去,注意勿傷幼芽。然後將處理好的植株放在陰涼通風處晾乾,待根部發白並顯細小皺紋柔軟時,再植入盆中。
方法一 準備好蘭盆及植料後,將蘭株倒拿(根在上,葉在下)放於水龍頭下以慢水沖洗,但水壓切忌過強,以免傷蘭根及葉子。用拇指和食指抓住蘭頭,小指抵住盆緣,用竹筷將根固定,當放入盆內時,儘量不要讓根接觸到盆壁。將豆粒大的混合石礫倒入盆底至三分之一處。然後倒入中粒植料至五分之四處,填實和儘量不要留下空間。將竹筷拔出,並搖實盆中植料。填實植料後,再用大粒植料埴入至距盆緣1.5厘米處。最後再倒入豆粒大植料,以將假鱗莖全部埋入土中為度,然後充分搖實。用壓土工具輕壓植料,並將表面弄平。種植完畢後,植料在盆中以中央稍高為好。
方法二 要注意盆底排水,泥盆用碎瓦填,紫砂盆必須用穿孔尼龍紗罩住盆底。植前先在盆內鋪上粗石子,占盆深2/5左右,粗石培養土,厚3-5厘米,然後放入蘭草。上盆時注意根部要自展,不能捲曲。種植名種蘭草時一定要將老草靠邊,新草放在中心,這樣再發新草就有餘地。種植時,左手握持蘭草,右手加泥(要防止泥土貫入葉心),再將蘭株稍稍提起,使根自然舒展。然後邊加土邊搖盆,使土與根緊密接觸。再用手將莖部四周的泥土按緊,最後使盆面略顯饅頭狀(即中間四周略低)。上面鋪復一層青苔或細石子,這樣盆土不易板結並可減少水分蒸發。上完盆,立即澆水。第一次澆水水量要充足。最後將蘭盆放置陰處。一個月內不宜直接曬太陽,並控制澆水,不宜太濕,以後放置地點宣選擇在半陰半陽、通風透氣,早上照到太陽的地方。
澆水
澆水在蘭花生長盛期,夏季一旦缺水,則盆蘭生長不良,蘭花需八分乾、二分濕。澆水應本著“乾則澆,濕則停,適當偏乾”的原則。澆水必須澆透,不可澆半截水。澆水次數可視盆蘭的植料而定。如火山石、紅磚粒、浮水石等硬質疏水植料,每天可供水1次;塘泥、腐殖土等吸水性強的植料,則可兩三天供水1次。澆水一般在清晨或傍晚進 行,切忌在中午澆水和當頭傾注。應以清潔無污染、微酸性水(pH值5.5-6.5)為好。蘭花爛根,葉面出現黑點,葉芽腐爛等病態,多與供水不當有關。 花卉植物栽種後,第一次澆水被稱為“定根水”。定根水必須澆足澆透。一般上盆後要連續澆水兩次,第一次澆水,見水從盆底孔流出後,再重澆一次。選擇適宜的澆水方法。通常採用噴澆法,既能增加空氣濕度,又能沖洗葉面灰塵。但對於葉片有絨毛或正在開花的花卉,不宜噴澆,而應將整個花盆放在水盆里,做到水不淹盆口,利用盆底孔滲水,使盆土濕潤。注意水溫。如果水溫與土壤溫度相差較大(超過6℃),冬季先將水放置在室內一段時間,或稍加溫水,使水溫升到15℃左右再澆花;夏季應避免在烈日暴曬下和中午高溫時澆水。澆水時間。在春、秋、冬三季,上午10點左右和下午4點以後是澆花的最適宜時間。
施肥
農家肥是很好的有機肥,但一定要堆放腐熟一年以上才能施用。可用這種肥液對水10-20倍澆施,儘量施在盆沿處,不接觸根部,不沾蘭葉。施用化肥時,要注意氮、磷、鉀的平衡,並嚴格控制濃度,葉藝苗要控制葉綠素的合成,不宜施氮肥,也不可施含錳、鎂的肥料(如鈣鎂磷肥等),因為錳、鎂元素能加速葉綠素的合成對花藝蘭,如果培育大瓣型花,可適量增施氮肥。 以葉面噴肥為主,葉面噴肥既可通過蘭葉吸收補充蘭株的營養,又不會使肥接觸根部引起肥害,對蘭花來說是一種最好的施肥方式。只要在生長發育期,堅持10天左右進行一次葉面噴肥,完全可以養好蘭花,不需要往盆里施肥。可用1∶1000的磷酸二氫鉀和1∶1000的硼肥,也可用蘆薈液。因為蘆薈中含有大量的多糖和胺基酸等營養物質,並含有二十多種礦物質,可滿足蘭花所需要的養分,且蘆薈里含有遙蘆薈酊幾乎可殺死所有的病菌和病毒,施用後無需再施農藥防病。 施肥要勤施薄施,少吃多餐:蘭花在發育生長期需要的肥料不多,對生長旺盛的健壯蘭株,可每隔10-15天施一次稀薄液肥。以天然有機物為主。天然有機肥營養元素比較全面,不必再施其他肥料,且性情平和,對植物沒有副作用,而化肥容易使基質板結,且化肥大多為酸性,長期施用,會造成基質過酸,引起病害。
病蟲防治
鞘鏽菌
通常在葉的上下表面,較少在莖上出現凸起的小皰,內含黃色、橙色、銹色或甚至紫黑色的粉狀孢子。鏽病並不致命,葉亦不至死亡,但使植株生長衰弱。防治方法除剪去病葉外,可用65%代森鋅粉劑500-600倍液或含銅殺菌劑噴灑。
白絹病
多發生於霉雨季節。初發病時、葉基布滿白色茵絲.導致根莖腐爛。防治方法:去掉帶菌盆土,撒上五氯硝基苯粉劑或石灰。根治方法:注意通風透光,盆土排水良好。嚴重的病株要燒毀。
炭疽病
終年都有,高溫多雨季節更為猖撅,而以建蘭感染尤多。病斑先從葉尖向根莖處延伸,初為褐色,然後逐漸擴大增多,出現許多乾黑點,嚴重時導致整株死亡。防治方法:除積極改菩環境條件外,在發病期內,可先用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1500倍液噴治,每7-10天一次;然後再輔以1%等量式波爾多液,每半月一次,連續噴3-5次。
介殼蟲
俗稱“蘭虱”。在高溫多濕、空氣流動不暢的情況下,繁殖最快。可於孵化期內用1%氧化樂果或1500倍50%馬拉硫磺噴治。如盆數不多,亦可人工刷除。
植物文化
蘭花是中國最古老的花卉之一,早在帝堯之世就有種植蘭花的傳說。古人認為蘭花“香”、“花”、“葉”三美俱全,又有“氣清”、“色清”、“神清”、“韻清”四清,是“理想之美,萬化之神奇”。最早賦予蘭花一定人文精神的是孔子,據東漢蔡邕《琴操》載:孔子自衛反魯,隱谷之中,見幽蘭獨茂,蔚然嘆曰:“蘭當為王者香”。真正的蘭花文化則起源於戰國時期楚國的愛國詩人屈原,他種蘭、愛蘭、詠蘭,以蘭花為寄託,千百年來一直影響著後人。後世詩人在詠蘭時,也有許多的名句,比如陳子昂的“歲華盡搖落,芳意竟何成”。劉克莊的“一從夫子臨軒顧,羞伍凡葩鬥豔濤”。詩人們將蘭花的高潔與人格的完美聯繫起來,使得蘭花文化不斷得以拓展和延續。 蘭花以高潔、清雅、幽香而著稱,葉姿優美,花香幽遠。自古以來,蘭花都被譽為美好事物的象徵,已廣泛在民間人格化了。蘭花對社會生活與文化藝術發生了巨大的影響。父母以蘭命名以表心,畫家取蘭作畫以寓意,詩人詠蘭賦詩以言志。蘭花的形象和氣質久已深入人心,並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古代舞劇以“蘭步”、“蘭指”為優美動作,把優秀的文學作品和書法作品稱為“蘭章”,把真摯的友誼叫做“蘭交”,把人的芳潔、美慧喻為“蘭心蕙 質”。又把傑出人物的去世比作“蘭摧玉拆”。蘭花在中國人民心目中,已經成為一切美好事物的寄寓和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