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種中文名:長苞毛蘭
種拉丁名:Eria obvia W. W. Smith
國內分布:產海南(壩王嶺)、廣西西部(靖西)和雲南南部(勐臘、勐海)。生於海拔700—2000米的林中,常附生於樹幹上。模式標本采自雲南。
海 拔:700-2000
命名來源:(植物分類學報)[Not.Bot.Gard.Edinb. 8: 335. 1915]
中國植物志:19:036
組中文名:有節毛蘭組
組拉丁名:Sect.Hymeneria
屬中文名:毛蘭屬
屬拉丁名:Eria
亞族中文名:毛蘭亞族
亞族拉丁名:Subtrib.Eriinae Benth.
族中文名:樹蘭族
族拉丁名:Trib.Epidendreae Humb,Bonpl.et Kunth
亞科中文名:蘭亞科
亞科拉丁名:Subfam.Orchidoideae
科中文名:蘭科
科拉丁名:Orchidaceae
綱中文名:單子葉植物綱
綱拉丁名:MONOCOTYLEDONEA
門中文名:被子植物門
門拉丁名:ORCHIDACEAE
形態特徵
假鱗莖密集,紡錘形,長4—6.5厘米,粗1—1.4厘米,幼時外面被5—6枚鞘,基部鞘質地較厚且短,上部質地薄且長,隨著假鱗莖長大,鞘逐漸脫落。葉3—4枚,著生於假鱗莖頂端,橢圓形或倒卵狀披針形,長5--20厘米,寬1.5—3厘米,先端鈍,基部漸狹,具9—13條主脈。花序1—3個,生於近假鱗莖頂端葉的外側,具多花;花序柄長3--4厘米;花序軸具黃褐色毛或近無毛;花苞片披針形,長1—2厘米,寬1—3毫米,先端長漸尖;花白色;中萼片披針形,長8—10毫米,寬2—3毫米,先端鈍;側萼片較中萼片稍短,寬3—5毫米,先端急尖,基部與蕊柱足合生成萼囊;花瓣較中萼片短,寬1--2毫米,先端鈍;唇瓣輪廓近長圓形,長5—7毫米,寬3—5毫米,3裂;側裂片與中裂片相交成銳角,近卵形,長1--2毫米,先端尖;中裂片長圓形,長2—3毫米,寬12毫米,先端圓;唇盤上面具3條褶片,中間褶片延伸到中裂片基部,兩側褶片較短,但較中間褶片高;蕊柱長約24毫米;蕊柱足長2—4毫米;藥帽半球形,前端平截,長約1.5毫米;花粉團橢圓形,寬大於長,黃色。蒴果倒卵狀圓柱形,長1.52厘米。花期4—5月,果期9—10月。
產地分布
產海南(壩王嶺)、廣西西部(靖西)和雲南南部(勐臘、勐海)。生於海拔700—2000米的林中,常附生於樹幹上。模式標本采自雲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