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種中文名:單唇貝母蘭種拉丁名:Coelogyne leungiana S. Y. Hu
國內分布:產香港。生於山地乾旱而陽光多的岩石上。
命名來源:[quart. J. Taiwan mus. 25: 223. 1972]
中國植物志:18:341
組中文名:頂苞組
組拉丁名:Sect.Fuliginosae Lindl,ex Pfitz,et Kraenzl.
屬中文名:貝母蘭屬
屬拉丁名:Coelogyne
亞族中文名:貝母蘭亞族
亞族拉丁名:Subtrib.Coelogyninae Benth.
族中文名:樹蘭族
族拉丁名:Trib.Epidendreae Humb,Bonpl.et Kunth
亞科中文名:蘭亞科
亞科拉丁名:Subfam.Orchidoideae
科中文名:蘭科
科拉丁名:Orchidaceae
綱中文名:單子葉植物綱
綱拉丁名:MONOCOTYLEDONEA
門中文名:被子植物門
門拉丁名:ORCHIDACEAE
形態特徵
根狀莖匍匐,粗2—3毫米,密被鱗片。假鱗莖長圓狀橢圓形,稍壓扁並略帶三棱形,長2--4厘米,粗0.8—1.5厘米,頂端生2枚葉,基部具數枚鞘;鞘近卵形,長1—2厘米。葉長圓狀橢圓形,革質,長5—8厘米,寬1.3--2.3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具短柄;葉柄長6—8毫米。花葶從已長成的假鱗莖頂端發出,基部具數枚套疊的圓筒形鞘,鞘緊密圍抱花葶至中部以上;總狀花序具1--2朵花,但同一時間僅1朵開放;花序軸頂端為數枚白色苞片所覆蓋;花苞片紙質,長達2厘米,早落;花梗和子房長6—8毫米;花奶油黃色;萼片與花瓣相似,均為卵狀披針形,長約2厘米,寬約6毫米;唇瓣不裂,卵狀披針形,長約2厘米,基部寬約7毫米,稍肉質,具3條縱褶片,但中央1條不甚顯著;褶片從唇瓣基部延伸至中部以上,紫紅色,具不規則的齒;蕊柱稍弧曲,長約1.4厘米,兩側具狹翅,在中部連翅寬約4毫米;花葯卵圓形,寬約3毫米。花期12月。
產地分布
本種提示
Seidenfaden [Dask Bot.Arkiv 29(4):19.1975]認為本種是“Peloric form”(異常整齊花類型),並將它作為流蘇貝母蘭C.Fimbriata的一個異名。這顯然是欠考慮的。此種植物的唇瓣上有褶片,完全不同於花瓣,僅僅是不裂而已,而不裂的唇瓣在貝母蘭屬中也時有所見,因此這種處理是難以接受的。
本組概述
花序上的花不在同一時間開放,一般只開放1朵或罕有2朵;花序軸頂端長期為白色苞片所覆蓋;花葶基部具鞘。 本組模式種:Coelogyne fuliginosa Hook. 我國產4種。
本屬概述
附生草本。根狀莖常延長,匍匐或多少懸垂,通常具較密生的節,節上被鱗片狀鞘。假鱗莖常較粗厚,以一定距離著生於根狀莖上,基部常被籜狀鞘,頂端生(1--)2枚葉。葉通常長圓形至橢圓狀披針形,一般質地較厚,基部具柄。花葶生於假鱗莖頂端,常與幼葉同時出現於幼嫩假鱗莖頂端,初時發自近老假鱗莖基部的根狀莖上,有時在花葶基部或上部近花序軸處具多枚二列套疊的、宿存的革質穎片;總狀花序直立或俯垂,通常具數朵花,較少超過20朵或減退為單花的;花苞片常較大,近舟狀,對摺,脫落;花較大或中等大,常白色或綠黃色,唇瓣多有斑紋;萼片相似,有時背面有龍骨狀突起;花瓣常為線形,較少與萼片近等寬;唇瓣常以狹窄的基部著生於蕊柱基部,3 裂或罕有不裂;側裂片直立並多少圍抱蕊柱;唇盤上有2--5條縱褶片或脊,後者常分 裂或具附屬物;蕊柱較長,上端兩側常具翅,翅可圍繞蕊柱頂端,無蕊柱足;花葯內 傾;花粉團4個,成2對,蠟質,附著於1個粘質物上;柱頭凹陷;蕊喙較大。蒴果中 等大,常有棱或狹翅。 本屬後選模式種:Coelogyne cristata Lindl. 全屬約200種,分布於亞洲熱帶和亞熱帶南緣至大洋洲。我國有26種,主要產西 南、少數也見於華南。 本屬曾被E.Pfitzer et Fr.Kraenzlin(Pflanzenreich Ⅳ.50.Heft 32.1907)分為 14個組,其中有些組的建立僅根據細微的差別,令人難以掌握。但考慮到此屬的種類 很多,我國只占一小部分,故除命名上的變動以及少數組予以歸併外,大部分均暫予保 留,以待進一步研究。
亞族概述
附生、半附生或地生。假鱗莖存在,頂端生1—2(一3)枚葉。花葶通常生於假鱗莖 頂端,常在假鱗莖與葉尚幼嫩時從根狀莖上發出,有時花葉不同時,或花葶生於退化的 假鱗莖上;花單朵或多朵排成總狀花序,扭轉;唇瓣基部有時有囊或短距;蕊柱長或 短,常有翅圍繞蕊柱頂端;花葯頂生或生於前側,俯傾;花粉團4或2個,蠟質,常有 花粉團柄,有時還有粘盤;柱頭凹陷。 本亞族模式屬:Coelogyne Lindl. 共含20屬,主要分布於亞洲熱帶地區和大洋洲,少數也見於亞熱帶。我國產9屬。
本族概述
附生或較少地生或腐生草本,偶見攀援藤本;附生種類常有假鱗莖或肉質莖。葉基生或莖生,常為革質、紙質或肉質,罕有草質,少數無葉(腐生種類)。花變化較大;萼片合生或離生;唇瓣有距或無距;花葯以狹窄基部或花絲連線於蕊柱,常俯傾,兩藥室一般密接並藏於藥帽之內,花後常枯萎或脫落;花粉團一般4—8個,較少2個,蠟質或有時粒粉質,具或不具花粉團柄或粘盤,偶見粘盤柄;蕊喙一般位於柱頭上方。本族模式屬:EpidendrumL.共約340屬,全球均有分布,主要見於熱帶。我國有29個亞族含72屬。
亞科概述
地生、附生或腐生草本,具根狀莖、塊莖或假鱗莖。葉莖生或基生,摺扇狀、對摺或具網狀脈,草質至革質。花序(或花葶)頂生或側生;花通常兩側對稱,有特化的唇瓣,少有例外,一般扭轉,具1室子房;蕊柱通常具1枚能育雄蕊;花粉粘合成團塊,稱花粉團;花粉團2--8個,粒粉質或蠟質,其一端常伸出花粉團柄並連線於粘盤,也有直接連線於粘盤或通過粘盤柄連線於粘盤的,較少既無花粉團柄又無粘盤柄與粘盤的;柱頭1或2,凹陷或凸出;蕊喙通常存在,大或小。果實通常為蒴果;較少呈莢果狀。種子通常兩端有延長的翅,較少無翅並有厚的外種皮。本亞科模式屬:OrchisL.共約690餘屬,全球均有分布。我國有4個族,42個亞族共167屬。
本科概述
地生、附生或較少為腐生草本,極罕為攀援藤本;地生與腐生種類常有塊莖或肥厚的根狀莖,附生種類常有由莖的一部分膨大而成的肉質假鱗莖。葉基生或莖生,後者通常互生或生於假鱗莖頂端或近頂端處,扁平或有時圓柱形或兩側壓扁,基部具或不具關節。花葶或花序頂生或側生;花常排列成總狀花序或圓錐花序,少有為縮短的頭狀花序或減退為單花,兩性,通常兩側對稱;花被片6,2輪;萼片離生或不同程度的合生;中央1枚花瓣的形態常有較大的特化,明顯不同於2枚側生花瓣,稱唇瓣,唇瓣由於花(花梗和子房)作180°扭轉或90°彎曲,常處於下方(遠軸的一方);子房下位,1室,側膜胎座,較少3室而具中軸胎座;除子房外整個雌雄蕊器官完全融合成柱狀體,稱蕊柱;蕊柱頂端一般具藥床和1個花葯,腹面有1個柱頭穴,柱頭與花葯之間有1個舌狀器官,稱蕊喙(源自柱頭上裂片),極罕具2—3枚花葯(雄蕊)、2個隆起的柱頭或不具蕊喙的;蕊柱基部有時向前下方延伸成足狀,稱蕊柱足,此時2枚側萼片基部常著生於蕊柱足上,形成囊狀結構,稱萼囊;花粉通常粘合成團塊,稱花粉團,花粉團的一端常變成柄狀物,稱花粉團柄;花粉團柄連線於由蕊喙的一部分變成固態粘塊即粘盤上,有時粘盤還有柄狀附屬物,稱粘盤柄;花粉團、花粉團柄、粘盤柄和粘盤連線在一起,稱花粉塊,但有的花粉塊不具花粉團柄或粘盤柄,有的不具粘盤而只有粘質團。果實通常為蒴果,較少呈莢果狀,具極多種子。種子細小,無胚乳,種皮常在兩端延長成翅狀。科的模式屬:OrchisL.全科約有700屬20000種,產全球熱帶地區和亞熱帶地區,少數種類也見於溫帶地區。我國有171屬1247種以及許多亞種、變種和變型。蘭科是一個進化而複雜的科,至今對科內各類群間親緣關係的了解仍然是十分初步的。在目前已發表的許多蘭科系統中,以R.Dressier(1981,1993)系統較為全面,但該系統對鳥巢蘭族(ridb.Neottieae)的處理是有欠缺的。幸而C.Seidenfaden等人在“TheOrehidsofIndochina”(OperaBot.114:5--502.1992)和“TheOrehidsofPeninsularMalaysiaandSingapore”(1992)中有較合理的處理。本書基本上採用了後者的框架,但將等級作了調整,而對亞族的組成則更多地參考Dressler系統(PhylogenyandClassifica-tionoftheOn:hidFamily,1993)。
本書將蘭科分為3個亞科,蘭亞科之下分4個族。其中蘭族(Orchideae)與萬代蘭族(Vandeae)是比較自然的類群,而鳥巢蘭族(Neottieae)與樹蘭族(Epidendreae)則尚存在不少問題。在許多近代蘭科系統中,上述的4個族均被作為亞科,在亞科之下又有大量的族,在族之下則是亞族。應當說,大多數亞族的建立是比較客觀的。但族的組合則含有相當多的主觀性,甚至是勉強的拼湊。因此,本書避繁就簡,在蘭亞科之下只承認4個族,族之下則包含較多的亞族。這樣不僅簡化了層次,而且更為客觀和實用。當然,這也只是權宜之計,有些問題仍然未能解決,如鳥巢蘭族與樹蘭族的特徵交叉過多,有些亞族較為龐雜等。這裡就不作詳細討論了。這裡要說明的是,本書所提供的“亞科與族的檢索表”和“蘭亞科分亞族檢索表”均系根據國產種類編寫而成的,未必完全符合族的全面特徵,在使用時務請加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