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莖
根狀莖粗約2毫米,當年生的常被筒狀鞘,在每相隔2-7厘米處生1個假鱗莖。根出自生有假鱗莖的根狀莖節上。假鱗莖直立,圓柱狀,長1-2.5厘米,中部粗2-5毫米,頂生1枚葉,幼時被膜質鞘。葉
葉革質,長圓形,通常長約2.5厘米,最長達4.7厘米,中部寬5-14毫米,先端圓鈍並且稍凹入,基部具長1-2毫米的柄。花
花葶1個,從假鱗莖基部或靠近假鱗莖基部的根狀莖節上發出,直立,纖細,遠高出葉外,長達9.5厘米,總狀花序縮短呈傘狀,具2-4 (-7) 朵花;花序柄粗約0.5毫米,疏生3-5枚鞘;鞘膜質,筒狀,長約5毫米,緊抱於花序柄;花苞片狹披針形,比花梗連同子房短或有時稍長;花淡黃色;萼片離生,狹披針形,長8-10毫米,基部上方寬1-1.3毫米,先端長漸尖,中部以上(約占整個萼片長的3/5)兩側邊緣內卷,具3條脈;側萼片比中萼片稍長,基部約1/5-2/5貼生於蕊柱足上,萼囊很不明顯;
花瓣狹卵狀披針形,長4-5毫米,中部寬約0.4毫米,逐漸向先端變狹,先端長漸尖,具1條脈或不明顯的3條脈,僅中肋到達先端,邊緣全緣;唇瓣肉質,狹披針形,向外伸展,長約1.5毫米,中部寬0.4毫米,先端鈍,中部以下具凹槽,上面具2-3條小的龍骨脊,其在唇瓣中部以上匯合成1條粗厚的脊;蕊柱長約0.5毫米;蕊柱齒牙齒狀,長約0.2毫米;蕊柱足長約0.5毫米,其分離部分長約0.1毫米;藥帽前端稍伸長,先端截形並且多少向上翹起,上面密生細乳突。
花期
花期5-8月。種間區別
本種近 Bulbophyllum laxiflorum (Bl.) Lindl., 區別在於後者的葉先端銳尖;花瓣卵狀披針形,中部以上驟然變狹,邊緣多少具不整齊的齒,蕊柱齒較長、鑽狀。在英國愛丁堡植物園標本館保存一份記錄來自我國 (Thai-yong, 生於海拔600米)的標本,其特徵顯然屬於 B. laxiflorum (Bl.) Lindl., 由於分布地點難以確定,尚待研究。產地分布
產浙江(遂昌、天台、開化、新昌、青田)、福建(崇安、德化、龍巖、漳浦)、江西南部至西部(安福、尋烏)、湖北(巴東一帶)、湖南西南部(洞口)、廣東(大埔、和平、紫金、肇慶、乳源)、香港、廣西中部至北部(象州、融水)、貴州東南部(榕江)、雲南東南部(富寧)。通常生於海拔約800米的山坡林下岩石上。模式標本采自廣東(羅浮山)。
藥用價值
【藥 名】:廣東石豆蘭【來 源】:為單子葉植物藥蘭科植物廣東石豆蘭的全草。
【功 效】:宣肺止咳。
【主 治】:用於百日咳、肺癆咳嗽、久咳等。
【性味歸經】:微酸,平。肺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一9克。
【別 名】:鳥能都(廣西融水苗族語)
【動植物資源分布】:分布於廣東、廣西等南方省區。
【考 證】:始載於《新華本草綱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