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種中文名:魯浪杜鵑
海拔:3000-3900
命名來源:(植物分類學報)【act. Phytotax. Sin . 30: 545.f .4.. 1992】
中國植物志:57(2):220
亞組中文名:大理杜鵑亞組
亞組拉丁名:Subsect.Taliensia Sleumer
組中文名:常綠杜鵑組
組拉丁名:Sect.Ponticum G.Don
亞屬中文名:常綠杜鵑亞屬
亞屬拉丁名:Subgen.Hymenanthes (Blume) K.Koch
形態特徵
常綠小喬木或灌木.高3—4米;小枝近圓柱形,直徑4—5毫米;幼枝密被緊貼的灰白色絨毛;老枝無毛。葉厚革質,長圓狀橢圓形或窄長圓形,長8.5—15.5厘米,寬1.5—5厘米,先端急尖,具短小尖頭,基部寬楔形或近於圓形,邊緣反卷,上面光亮,無毛,乾後淡黃綠色, 中脈凹入,側脈13—16對,下面密被薄層由短分枝毛組成的白色毛被, 中脈凸起,側脈微顯;葉柄長2—2.5厘米,疏被淡灰色叢捲毛。頂生短總狀傘形花序,有花6—10朵,總軸長約1厘米,被微柔毛;苞片脫落,小苞片條形,長6毫米,密陂絹狀柔毛;花梗紅色,長2.5—3厘米,疏被分枝毛,混生短柄腺體;花哼小,長1—2毫米, 無毛,裂片寬三角形或近於圓形; 花冠漏斗狀鐘形, 長3—4厘米,淡粉紅色或白色, 裡面向基邢紅紫色,被微柔毛,無斑點,裂片5, 近於圓形,長1.4—1.5厘米,寬1.8--2厘米,頂端微缺;雄蕊10,不等長,長1.5—2.4厘米,花絲扁平,基部被白色微柔毛,花葯長圓形,淡紫褐色或淡褐色, 長2.5—3毫米;子房圓柱形,長7毫米,疏被短柔毛和短柄腺體, 花柱粉紅色, 長2.4厘米,無毛,柱頭近盤狀,果末見。花期5月。
生存環境
生於海拔3000—3900米的高山林緣或冷杉林中。模式標本采自西藏林芝魯浪。
本種提示
本種與藏南杜鵑R.principis Bur. Et Franch.相近,但本種葉花均較大,葉長 8.5--15.5厘米,寬2.5—5厘米,下面毛被一層, 白色, 花冠長3—4厘米,無斑點,花 梗和子房疏被短柔毛利短柄腺體而與藏南杜鵑不同。
參考文獻
Rhododendron lulangense L.C Hu et Y.Tateishi* in Act.Phytotax,Sin.30:545.F.4.1992.
杜鵑花科杜鵑屬植物(二)
杜鵑花科,雙子葉植物,50屬,約1300種,分布極廣,但主產地為南非和我國西部,我國有14屬,718種,全國均產之,其中杜鵑花屬Rhododendron為世界有名的觀賞植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