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折萼杜鵑(Rhododendron auritum Tagg),杜鵑花科,杜鵑屬的一種植物,產西藏東南部(雅魯藏布江峽谷)。基本資料
種中文名:折萼杜鵑海 拔:2150-2600
命名來源:(西藏植物志)[rhodod .soc . not . 3: 278. 1930]
中國植物志:57(1):141
亞組中文名:灰背杜鵑亞組
亞組拉丁名:Subsect.Tephropepla (Cowan et Davidian)Sleumer
組中文名:杜鵑組
組拉丁名:Sect.Rhododendron
亞屬中文名:杜鵑亞屬
亞屬拉丁名:Subgen.Rhododendron
形態特徵
常綠灌木,高1—3米。莖皮古銅紅褐色,光滑無毛,片狀剝落。葉革質,長圓形、 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2.5--6.5厘米,寬1—2.7厘米,頂端鈍或急尖,具短尖頭, 基部鈍或楔形,上面綠色,有光澤,被鱗片,下面蒼白色,密被鱗片,鱗片大小極不相 等,小鱗片多數,褐色至暗褐色,相距為其直徑或小於直徑,多少鄰接或重疊,大鱗片 散生;葉柄長5—8毫米。花序頂生或腋生於枝端成傘形,有花4—7朵;花梗長0.5— 1.3厘米,密被鱗片;花萼長3—5毫米,5深裂,裂片長圓形,卵形或近圓形,外面及 邊緣被鱗片,無緣毛;花冠管狀鐘形,長1.8--2.5厘米,乳黃色或乳白色、5裂,裂片 有淡紅暈或硫硝色,外面被鱗片;雄蕊10,不等長,與花冠近等長,花絲下部被毛,子房5室,密被鱗片,花柱細長,與花冠等長或稍長,中下部被鱗片。蒴果長圓狀卵 形,長8—10毫米,密被鱗片,花萼宿存。 花期4—6月,果期7—9月。生存環境
生於片麻岩的峭壁或礫石中,海拔2 150— 2 600米,模式標本采自米林(白馬狗雄)。產地
產西藏東南部(雅魯藏布江峽谷)。相關種
疏葉杜鵑Rhododendron hanceanum Hemsl.長軸杜鵑Rhododendron longistylum Rehd. & E. H. Wils.
平臥長軸杜鵑(亞種)Rhododendron longistylum Rehd. & E. H. Wils. subsp. decumbens R. C. Fang
長軸杜鵑(原亞種)Rhododendron longistylum Rehd. & E. H. Wils. subsp. longistylum
灰被杜鵑Rhododendron tephropeplum Balf.f. & Forrest
鮮黃杜鵑Rhododendron xanthostephanum Merr.
參考文獻
Rhododendron auritum Tagg in Rhodod.Soc.Not.3:278. 1930;id.In Not.Bot. Gard.Edinb.18:218. 1934;Cullen in ibid.39:128. 1980;Davidian,Rhodod.Spec. 1:316.1982;西藏植物忐3:644.1986.亞組概述
常綠、小或中等大小的灌木,有時附生。幼枝密被鱗片或無。葉狹窄,披針形或長 圓狀披針形,下面常呈灰白色,被密或疏的鱗片,鱗片通常下陷,稍不等大。花序通常 頂生,傘形或短總狀,有花3—9朵;花萼大,5深裂,裂片直立或反折,外面疏被鱗 片,無緣毛;花冠鍾狀至漏斗狀鐘形,紅色帶紫色、白色或黃色,外面有或無毛;雄蕊 10,花絲被毛;子房5室,被鱗片,花柱細長與花冠近等長,多少被鱗片。蒴果被鱗 片。種子無翅,具不明顯的鰭紋。 亞組的模式種:灰被杜鵑Rhododendron tephropeplum Balf.F.etFarter 本亞組共有5種,分布於四川西南部、雲南西北部、西藏東南部,緬甸至印度,我國均產。本組概述
小至大灌木或小喬木,通常常綠,少有半落葉,有些種類附生。葉小至大。花序頂 生,或同時有2—3個側生花芽出自枝頂葉腋,通常傘形總狀、短總狀或近似頭狀;花 小至大;花萼短小成檐狀或裂片發達成葉狀;花冠漏斗狀、鍾狀或筒狀;雄蕊通常10, 少有多於或少於10枚者,通常伸花冠筒部;子房通常5室,少有6—12室,花柱細長 勁直或短而強度彎弓,潔淨或基部被鱗片或短柔毛。蒴果果瓣木質。種子有翅或無翅, 通常兩端有鰭狀窄翅。 組的模式種:Rhododendron ferrugineum L. 本組共約160餘種,主產東喜馬拉雅地區至我國西藏、雲南,7種在中南半島,1 種在阿富汗、巴基斯坦,1種產日本,北美2種,歐洲4種。我國147種,大部分種類產西藏、雲南,少數種產四川、甘肅、青海、陝西、黑龍江,極少數產華南。杜鵑花科杜鵑屬植物(二)
杜鵑花科,雙子葉植物,50屬,約1300種,分布極廣,但主產地為南非和我國西部,我國有14屬,718種,全國均產之,其中杜鵑花屬Rhododendron為世界有名的觀賞植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