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信息
種中文名:銀灰杜鵑
種拉丁名:RhododendronsidereumBalf.F.
國內分布:產雲南西部和西北部。生於海拔2400--3400米的混交林中。
國外分布:緬甸東北部也有分布。模式標個采自緬甸東北部拖角(Tawgaw)。
海拔:2400-3400
命名來源:(雲南植物志)[NotesfromtheRoyalBotanicGarden,Edinburgh12(57-58):162-1641920]
中國植物志:57(2):045
亞組中文名:大葉杜鵑亞組
亞組拉丁名:Subsect.GrandiaSleumer
組中文名:常綠杜鵑組
組拉丁名:Sect.PonticumG.Don
形態特徵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3--10米;幼枝粗壯,直徑7—8毫米,被薄層灰白色粘結狀毛被,其後變為無毛。葉革質,窄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9—21厘米,寬3.5—6.5厘米,先端鈍或短尖,具刺狀細尖頭,基部寬楔形或近於圓形,兩側常不相稱,邊緣微反卷,上面黃綠色,成長後無毛,具暗紫色斑點,中脈槽內具殘存的幼毛痕跡,側脈15—18對,凹人,下面被銀灰色粘結狀毛被,中脈強度凸起,無毛,側脈明顯;葉柄長1.5—2.5厘米,初被灰白色粘結狀毛被,後變無毛,頂生總狀傘形花序,有花14—20朵,總軸長5—6厘米,疏被灰色叢捲毛;花梗長1.5—3厘米,密被淡褐色絨毛;花萼小,偏斜,長約1毫米,具8個三角形小齒,毛被同花梗;花冠斜鐘形,長3.5—4厘米,乳白色至淡黃色,裡面基部具紫紅色蜜腺囊,裂片8,圓形,長約1厘米,寬1.5--1.8厘米;頃端微有缺刻;雄蕊16,不等長,長1.5—2.5厘米,花絲基部被微柔毛,花葯橢圓形,深褐色,長3毫米,雌蕊比花冠略短,長於雄蕊;子房圓柱形,頂端平截,長8毫米,密被淡棕色絨毛,無腺體,花柱長2.5厘米,無毛,柱頭大,盤狀,外彎。蒴果圓柱形,基部偏斜,長2.5—3厘米,直徑8—10毫米,多少被黃棕色絨毛,果梗長達3.5厘米。花期4—5月,果期7—9月。
產地分布
產雲南西部和西北部。生於海拔2400--3400米的混交林中。緬甸東北部也有分布。模式標個采自緬甸東北部拖角(Tawgaw)。
本種提示
本種與巨魁杜鵑R.GrandeWight相近似,但前者的葉較窄而較短,最長達21厘米,花吶;較小,通常淡黃色,花梗和子房僅被絨毛而無腺體,易於區別。
杜鵑花科杜鵑屬植物(二)
杜鵑花科,雙子葉植物,50屬,約1300種,分布極廣,但主產地為南非和我國西部,我國有14屬,718種,全國均產之,其中杜鵑花屬Rhododendron為世界有名的觀賞植物。 |